
【江山·根与魂】【云水】走进桐埜书屋(散文)
一
昨天,老家居住在贵阳花溪黔陶的好友范文圣告诉我,位于他家不远的桐埜书屋己全部修缮完工,周边发展挺好,邀我一道去游览。我欣然应允,坐上他的私家车,从城区出发,途经青岩,转弯向东到黔陶街上,再顺着西南方向目的地驶去。
一路上,范文圣打开话闸,给我叙摆起了大清奇才周渔璜的故事。清朝年间,周渔璜出生在黔陶骑龙村周家寨,他从小聪明好学,父母见儿子很有天赋,就拼尽全力赚钱供他上学读书。周渔璜十七岁那年,听说邻县有个博闻书院,名望颇高,就前去拜访。博闻书院的刘先生对周渔璜一番考核后,发现他功底扎实,谦逊懂事,就收下了他。之后,对他因材施教,让其不断进步。不到半年时间,他就远远超过在学堂读了两年的老学生,尤其在对对子上更是聪敏过人。由此,刘先生对他如亲生儿子一般,宠爱有加。
一天夜饭后,周渔璜陪同刘先生在院中散步,忽然听得鸡舍里的母鸡连叫两声“谷多谷多”,走近一看,母鸡产下一枚鸡蛋。刘先生见状,遂意起了一个上联:“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周渔璜抬头看了一眼周围的环境,发现树上有几只小鸟正在欢快鸣叫,声音悦耳动听,灵机一动,立马对道:“小鸟上树,酒醉酒醉,并无半杯。”老师听后十分满意,捻着胡须继续问道:“林中无酒,雀子如何歌酒醉?”周渔璜机智灵敏,反应超群,脱口对答:“家里有米,母鸡因此叫谷多!”周渔璜巧妙作答,让老师心中大喜,一边连连称赞:“对得好啊,对得好!” 一边夸他是难得的奇才。
范文圣停了一下,又接着介绍说,更有趣的是周渔璜的亲事都是自己用对子“对”来的。据说有一天,学院的刘生生安排他出门办事,路过一个叫杨家垭的村寨时,他见全村男女老少围着一口枯井发愁。周渔璜走过去一打听,一位白发老翁告诉他,全村百十户人家出钱出力,打了几月才吃上井水,可不到一月,今早突然没水了。你来之前,一位道人走过来,捡块木炭,在井边的大树干上写了副上联:“睁眼看,苏州织锦小妹绣。”写完后,对大伙说:“你们只要有人把我的对子对上,井中清水就会重新流出。要想吃水,就赶快对吧”说完,丢下木炭,便不见人影。村中几个读书人看了对联,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周渔璜看了对子,对大家说:“别急,别急,让我来试试。”说完,略一思索,从地上拾起那半截木炭,在石壁上写道:“颔首闻,秦皇筑墙万人观。”
说来也怪,周渔璜对上对联后,刚才那道士的身影在井边闪了几闪,瞬间呼啦两声,一股清泉便从枯井中流了出来。这时,周渔璜抬头一望,一位名叫董玉翠的年轻姑娘站在井旁一棵芒果树下,肩膀上斜挂着一只包裹,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他。不经意间,他发现姑娘长得唇红齿白,一双眼睛乌黑清澈,身材高挑,美得如仙女一般,随即自己脸不由得红了起来。
不久,周渔璜父母和刘先生见他已长大成人,就忙着为他操办婚事,因他喜爱对子,就用一副“海为龙世界,龙飞九州海难移”的对联来相亲。这消息传到一个跛脚姑娘的耳中。跛脚姑娘便对好下联,并附上一封信说明身份及自身“缺点”,差人给他送去。所对下联道:“云是鹤家乡,鹤鸣四季云不语。”周渔璜见此下联,觉得对得十分绝妙,庆幸自己觅到了知音,心中甚喜。可是父母亲一听说这姑娘脚有跛疾,坚决不同意。周渔璜说:“三国时诸葛亮之妻,奇丑无比,却满腹锦绣文采,成为丈夫的贤内助。这跛姑娘诚实,才学不浅,瑕不掩瑜,孩儿情愿与她结为夫妻。”随后选定吉日,和那跛脚姑娘成亲了。
新婚之夜,周渔璜发现这跛脚姑娘正是半年前自己帮杨家垭寨子取水时,见到的那位姑娘。当夜入睡时,董玉翠手脚灵便,为丈夫展被宽衣。周渔璜惊异地问道:“娘子,你不是脚有小疾吗?怎么突然不跛了?”玉翠说:“傻瓜,我本来就不跛。我那跛脚是装给别人看的。”随后得知,因玉翠从小相貌娇美,文才又好,邻近村寨一个富家刘公子见到她后,痴迷心醉,无论如何要与她联姻。可这位刘公子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成天吃喝嫖赌,玉翠哪会同意。为逃避刘公子的纠缠,就说她从小得过脚疾,丑得难堪。其实,玉翠的亲叔叔玄通道长与学院刘先生早是好朋友。刘先生得知这事后,就叫她配合上演了“井水枯塞”那出戏。
后来,周渔璜二十二岁参加乡试,考取了第一名,二十九岁时被朝廷选入翰林院,成了大学士。他曾给雍正皇帝当过老师,参与撰修《康熙字典》和《贵州通志》,并著有《桐野诗集》。周渔璜为官清廉,正直不阿,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贤士,成了大清奇才。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周渔璜奉上级命令,检阅浙江和江南两省的军队时,因其操劳过度,在任上不幸逝世。
二
说着说着,我们来到了桐埜书屋对面又宽又大的停车场,下车后,范文圣指着眼前的村寨对我说,这就是周渔璜的故居,地名叫骑龙村。村子里居住着上百户人家,这里人知书达理,民风淳朴。位于寨子中间那栋古老的木房就是周家的故居,因年久失修,现今看上去显得十分陈旧,不过院子、石墙等依稀可见。村子与桐埜书屋相距约五六百米远。你往河对面看,那里有一个突起的小山坡,周边全是树林,掩藏在林子之中的那栋木楼就叫桐埜书屋。
随后,我们穿过精致美观的小河石桥,走过一小段平坦的石板路,再登上几步宽宽的石阶,就来到了桐埜书屋门口。站在门前抬头一看,门头上悬挂着贵州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戴明贤老先生用行书题写的“桐埜书屋”匾额,字体苍劲有力。迈进古朴古色的大门,进入院子后,范文圣告诉我说,他小时候来过这里,当时听寨里的老人们说,这里曾是清朝康熙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周渔璜幼时读书之地,但只看见房子地基和一些残缺的木头瓦片,心想一位名人读书的地方变成这个样儿,甚感心痛。如今一看,修缮得如此完美,又为之高兴。
穿过小院,走进堂屋,见堂屋正中悬挂着这儿曾经的主人周渔璜和夫人的画像,他身着官服正襟端坐,不失儒者风范,令人肃然起敬。据说原书屋始建清康熙初年,为穿斗式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如老范所说,因时隔多年,无人管护,导致其跨塌。1987年5月,贵阳市人民政府把这里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贵阳市政府及花溪区投资,按原房屋建筑风格重建。重建后的书屋坐东朝西,为穿斗式悬山顶二重檐砖木结构,占地三百平方米。书屋分为两层,一楼陈列着当年周渔璜小时用过的物件、读过的各类书籍以及他的部分著作。尽管斯人已去,留下的几卷发黄的诗扉,静静地呆在玻璃橱窗里,不管它是否能“动天地、泣鬼神”, 但从泛黄的光泽中告诉后人,这是一缕不断的文脉。二楼陈列着当代贵州书画名家为桐埜书屋创作的多幅纪念作品,丹青水墨中,彰显文脉不断传承。书屋外石铺庭院,石桌石凳,影壁朝门,还有院子右边的草亭荷池,让人目不暇接。木房后面及两旁那些参天的古树,一直坚守在这里,好像在为生在贵州大山中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怎样寒窗苦读,最终名满京师的周渔璜作证。
一路向上,走上书屋后面的山顶,范文圣介绍说,这地方原是一座庙,后被人毁坏,现在仅存巨石垒成的地基了。庙下面的石崖上刻有一些字,由于岁月年久,变得模糊不清。书屋右边的山脚有一口清澈透明,涓涓流淌的山泉,名叫“慧泉”。传说周起渭年幼时候不大懂事,捣蛋贪玩,不爱学习,老师十分生气责罚他一通,哪知他一气之下,一下子跳入井中。被救起后,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改旧时之顽劣,刻苦勤奋,用心读书,终变成了一代文宗。因此,这眼泉就取名为“慧泉”。
站在山泉井边,老范弯下腰,用手捧起水喝了几口,笑着对我说,这泉水清洌甘甜,沁人心脾,真的好喝。随后又告诉我,这些年每年高考前,都会有许多家长络绎不绝到这儿来,取水给即将赴考的学子喝。甚而老范还说他儿子十多年前高考,他也曾带着儿子来这里喝了几口泉水。果然,说来真巧,儿子平时成绩一般,却考出了好成绩,被省外一家名牌大学录取。
站在桐埜书屋高处一看,这里四面环山,偏僻边远,前面是一幅小桥流水的田园风景。身临其境,我不由长叹一声:如此偏僻山庄,能出此一位名人真是意想不到。范文圣接过我的话说,是呀,这周渔璜就是清康熙著名学者、诗人,能工善对,诗文新、奇、瑰异,才华横溢,独树一帜,是清初诗坛“名传冀北三千里,地近蓬莱尺五天”的旷世奇才。据说当年康熙皇帝曾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代诗人谁最有名?陈廷敬回答:当然要数周渔璜和史申义。而史申义又时常盛赞周渔璜:“孰与夜郎争汉大,手携至尺上金台。”不用说,周渔璜在当时名气最大,独一无二。
三
一代名人铸造一种精神,一处景观带动一方发展。这些年,花溪区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新修了一条全长二十五公里,宽六米,连接青岩镇、黔陶乡、高坡三乡(镇)八个村的旅游环线。把 “桐垫书屋”“鬼架桥”“高坡云顶草原”等十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连于环线之上。这条公路竣工后,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地方的环境条件,勃勃兴旺的旅游业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骑龙村里,范文圣“考”我,是否知道黔陶地名的来历,随即告诉我,明代期间,这地方叫鼎罐厂,清嘉庆年间盛产土陶罐、土陶碗。民国期间,贵阳县县长郑先兴把这里改名“黔陶”。 它距离贵阳城区二十九公里,与龙里、惠水接壤。过去,这地方土陶作坊遍地,家家以陶瓷产业为生,成群的马帮,利用茶马古道将黔陶“窑货”运送到全省各地, 其制作规模盛况空前,产品畅销全省,陶瓷贸易繁华。随着人们生活改善,众多精美的瓷器进入农村,替代了土陶产品,土陶作坊也从兴旺走向衰落。
近年来,黔陶乡党委政府号召广大村民学习名人周渔潢善于思考,勇于奋斗的精神,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寻求致富门路。过去,骑龙村靠常规种植,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们既为生活在名人的故乡骄傲,又为过着穷日子而感动羞愧。正在举步艰难之际,村民汪必付外出山东打工,看到那里村民种香葱赚线,想到家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离省城又近,适宜种植香葱。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回家后,立马把家里四亩地全种上香葱,当年收入达三万多元,过上了富裕生活。如今,骑龙村在他的带动下,家家户户都种植香葱,多则十亩左右,少则二亩。还拓展到了邻近赵司、马场村等村寨。村民们种植香葱,只施牛粪、鸡粪等农家肥,种出的香葱香味浓,品质好。一年四季都有香葱上市,产品以“黔山”品牌,走出贵阳,销往两广、湖南等地。田土里缘油油的香葱与桐埜书屋遥相辉映,构成了一道迷人的田园最美风光,让人留连往返。
走出骑龙村一看,该村周边山坡上, 还有邻村马场、赵司村的田坎土边及山坡上,上百年的古茶树随处可见。可以想象,茶业曾在此盛极一时。相传1701年,周渔潢任翰林侍读学士时,靠着“近水楼台”,将赵司茶叶献给康熙品尝,康熙饮后欣赞:“品尝周公赵司茶,皇宫内外十里香。”赵司茶因此名声大振,成为贡茶。试想,如果茶叶没有一流品质,舌尖“刁钻”的康熙皇帝,哪会轻易“点赞”。黔陶乡竭业挖堀传统产业,已引进两家茶企商入驻。茶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黔陶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六十以上,适宜各种野生菌生长,漫山遍野的野生菌是老天馈赠黔陶的“厚礼”。一些头脑灵活好使的黔陶人依托历史文化、区位及生态优势,在本乡老榜河、赵思河沿线, 开设起了农家乐、休闲山庄三十余家。黔陶的饭馆、农家乐、休闲山庄的饮食业都以经营香味可口的各种野生菌为主。吃夜饭时,我们来到一家名叫“林中野生菌”餐馆,尝到了“松菌”。 这菌子 颜色淡紫,口感鲜嫩。听店主说,这里夏、秋两季,山上到处生长着紫花菌、青甫菌、黄丝菌等二十多个野生菌品种,村民采摘销售,食客购买,饭馆收购,形成了独特的“食菌链”。
如今,“到黔陶吃野生菌,游览桐埜书屋”,对于格外有心的贵阳人或省内外众多游客而言,不仅只是去“尝鲜”,也意味着来一次历史与现实的游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