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话说“服老”与“不服老”(随笔)
人,都会老去,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是新陈代谢的法则。但是,“老”又是相对的,含意有别、表现不一,有年龄的老,身体的老,精神的老;有缓慢的老,从速的老,未老先衰的老。暮年而至、体力不支、精神衰颓,都能表现出老的状态,尽管程度不同,但“老”总是事实。所以,对于老同志们来说,必须面对现实,首先要“服老”。
所谓“服老”,就是遵从自然规律,正视年老现实,淡定从容,通达顺应。任何事物都不过是一个过程,人的一生也不过如此,有始有终。老子说:“适者,来也;去者,顺也”。秦皇、汉武都想长生不老,到头来,落得个“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实,人到老年,生命才真正还给我们自己。到此时,我们才更有可能不为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所累,不再对往事不公耿耿于怀,不计职位高低、官职大小、拿钱多少,老有所医所养,物有保障,放平心态,尽享人世宁静致远的大好时光。这是“服老”的豁达与理智,悟透人生真谛的思维与心境。庄子说:“游心于淡,合气于漠”。过去的随它过去,即使冤屈不公,也事随境迁,难以或无法挽回,郁郁寡欢、自寻烦恼不如自给安慰。要以一种恬淡的姿态,清净、通透的境界看待社会,看待生活与他人。这是“服老”的淡定与从容。如此老去,悠然自得,身心愉悦,宁静幸福。
何谓“不服老”呢?那是指以一种崇高的志向、抗争的精神、正确的人生观的践行与体现,就是不为年龄所累,真正把控自己,保持一颗童心,热爱生活,奋发有为,让生命闪光。事实证明,真正的衰老是内心的衰老,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希望,缺少向上的志向和奋斗的精神,也就是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底气不足。只要精神有底气,思想有依托,心灵有激情,人永远都不会“老”,或者说虽然已老但仍旧“不老”。君不见杨绛先生,终身追求美好,才华横溢,奋斗不息,以致96岁还能在老、病、忙的斗争中写成“自问自答”的《走到人生边上》佳作;在《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中她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尽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先生尽管年已百岁,但还能有如此豁达大度的胸怀,平和过好每一天的理念,洗尽污染、从容回归自然的心景,实在是老人们追求完美、内心永“不服老”的精神楷模与人生导师。
“老”,要“人老心不老”,亦就是说,“人心不老,老亦不老”,反之则“人心一老,不老亦老”。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暂的岁月要求我们好好领会生活的进程与意义。有哲人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应该光照前行之路,看清自己、完善自我,在奋斗与奉献中闪光;即使火炬熄灭,也会留下不凡的足迹,精神永驻,惠及社会与他人。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老同志是“国之重宝”。老可以有所为,还可能大有作为,就看你如何对待人生,如何理解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做人,以及该做个什么样的人才有意义,人生的道路该怎么走?应该懂得自己的价值,并奋力创造价值,绝不虚度光阴,这是“不服老”的积极与乐观,是时代所需的正能量,也是人生的追求与目标。
身老谢岁月,心宽慰沧桑。参悟人生,品读人生,进而获得人生。人生如戏,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自己,尽力演好角色,留下可圈可点、可赞可颂的业绩,虽然谢幕剧终,而你的形象还能留在观众心中,辉映在浩瀚的天空。
世界上最难了解的恐怕就是“人生”了;生活中最担忧的恐怕就是“老”去了,想开些吧!除了摸索前进以外,并无良策。不过,只要处理好“老”与“不老”、“服老”与“不服老”的关系,调适身心,调理机体,从而健康、开心、幸福地度过晚年,还是可以做到的。祝老同志们,放平心态,乐观健康,永不怕老服老。只要老有所为,夕阳依然灿烂!
(2024年7月11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8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