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阴晴不定禾木村(散文)

精品 【丹枫】阴晴不定禾木村(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091.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4发表时间:2024-07-11 12:57:31
摘要:原创首发


   夏天在新疆旅游,必须携带初冬的衣服和雨具,这是出发前一再强调的注意事项。可对我来说,却一直想不明白。烈日炎炎的六月天气,干旱少雨是新疆的气候特征,如果说带上雨具还能说得过去,毕竟为了以防万一,可要说带上初冬的衣服,这就有点大惊小怪了。但也没法,既然团队有要求,那就只好带上,权当让初冬的衣服也陪我旅游一次!
   然而,就在我们走进新疆的第三天,也就是第三次乘坐四五个小时的汽车,经国道、县道辗转来到位于新疆北部布尔津县境内喀拉斯湖畔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阴晴不定和冷暖不一的天气变化,看到了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地方——禾木村。
   禾木村,是我国新疆北部最偏远的村庄,也是至今为止新疆北部仅存的3个蒙古族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更是中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部落。虽然他们的历史只有200多年,由原来的阿勒泰山区迁居到这里,但长期的游牧生活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让他们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原始的自然风光及淳朴的生活方式。
  
   二
   来到禾木村,日头才刚刚偏西,那翠绿如茵的绿草和旖旎烂漫的山花就以各种娇艳的姿态,迎接着我们,簇拥着我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风光,经微风一吹,如灵动的精灵,轻拂着我们的面庞,带来无尽的惬意。
   我们赶紧登记住宿,可还未办完手续,一股乌云翻滚着汹涌而来,刚才还烈日炎炎的村庄,瞬间变得阴云密布,笼盖四野,并随着一阵狂风的呼啸,豆大的雨点接踵而来,哗哗滴落,仿佛在告诉人们:这就是阴晴不定的禾木村。
   我们只好穿上雨衣或打起雨伞,站在暴雨乱飞的屋檐下,个个脸上露出惊异的神情:有的抱怨天气的无常,有的骋目雨幕中朦胧的山川,有的和我一样,焦急地等待着雨过天晴的到来。
   不大一会儿工夫,有的人就开始瑟瑟发抖,急忙从背包取出外套。可就在这时,风突然停了,雨也止了,太阳如变戏法似的冲破乌云,把炙热的阳光洒向村庄,一个阳光灿烂的禾木村瞬间又呈现在眼前。
   我们赶紧收起雨具,背着背包,拉着旅行箱,朝着独具特色的住宿地——小木屋走去。
   走进小木屋,一种浓厚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屋内的布置简洁而实用,墙壁上挂着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地上铺着时新的木地板,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木屋的窗户宽敞明亮,透过窗户,可以欣赏到外面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片雨过天晴的村庄里,图瓦族木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图瓦人生活的场所,更是图瓦族文化的象征。走进它们,就像走进一片神秘的土地,感受图瓦族木屋的独特之美,探寻图瓦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来时的汽车上,导游就告诉我们,图瓦人的建筑以木屋为主,在搭建框架的过程中,首先选用一棵高大挺拔的树木作为中心支柱,然后,围绕着中心支柱,用一根根精心挑选的原木搭建出木屋的框架。
   为了防止积雪堆积,确保通风和采光及风雨的洗礼,木屋的屋顶通常采用人字形陡坡屋顶,并覆盖厚厚的木板;为了确保良好的保温和防潮性能,木屋的墙壁采用多层原木交错堆叠而成,并夹有厚厚的苔藓;为了确保木屋的坚固与耐用,木屋使用的每一根原木都不用钉子,原木之间的相互固定全用卯扣嵌扣而成,既展现了图瓦族人的精湛技艺,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搭建好的木屋,不论是外观还是内部各种色彩鲜艳的花形图案,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温暖舒适的感觉。在这样的小木屋里居住,遇到这样空气中散发着浓浓青草与泥土气息的天气,只要稍微呼吸一口,那沁人心脾的凉爽,就会让人的整个身心沉浸在一片宁静与美好之中。
  
   三
   放下行李,走出小木屋,这才看到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禾木村。
   村子看上去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所有的小木屋都是统一的风格,一排一排地点缀在空旷的草地上,给人一种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田园风光的原始美。
   我们随着如河水一样流动的旅游人群,沿着一条不是很宽的水泥马路,向着禾木村最热闹也最诱人的观景台走去。
   中途所经过的商业饮食区,可谓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饭馆、小吃摊、冷饮店一家紧挨一家,各种不同腔调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各种不同风格的新疆歌曲此起彼伏。尤其是那黑压压一片盘旋在每一家饭店上空的乌鸦,不时地做俯冲状,箭一般地争抢饭店老板抛向空中肉食的景象,甚是壮观,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驻足观看,也让这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平添了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走出商业街,穿过白桦林,跨上禾木桥,我们又顺着一条弯曲的坡道及两个“之”形略显陡峭的木栈道攀登15分钟,就是禾木村最为壮观的顶点——观景台。
   站在宽敞的观景台上,环顾四周,禾木村尽收眼底。它被一圈连绵起伏的山峦紧紧拥抱。远处的山峰白雪皑皑,近处的草地油光闪亮,仿佛两个不同的世界。就在这不同的世界里,禾木村如明珠一样地闪现其中,展示其独特的草原魅力:原木搭建的木屋、错落有致的院落、袅袅升起的炊烟、葳蕤茂盛的草地、人头攒动的村庄以及不时穿梭在草地和村中之中的马匹和牛羊,清晰逼真地映入眼帘,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仿佛一幅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画卷。移目近前,细看各种各样的翠绿、青绿、幽绿从脚下蔓延开去,不知名的小花星星点点,挂满了一颗颗刚下过雨的晶莹露珠,在夕阳余晖地照耀下,如一张巨大地毯上的优美图案,金光闪闪,美轮美奂。
   我们沉醉其间,以各种各样的姿势拍照留念,用一个个美丽的瞬间,把这诗一般的世界定格成永恒。即使天空又一次飘来乌云,即使雨点又一次很响地砸在身上,我们也会不管不顾,尽情地敞开心扉,和天空、大地、草原、雨水紧紧地融为一体,感受这禾木村阴晴不定的独特魅力。
   在导游的一再催促下,我们急忙下山返回,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观看具有民族特色的图瓦人才艺表演。
  
   四
   所谓的才艺表演,就是把我们邀请到一个有着三间房那么大的木屋里,四周摆满方凳,方凳前摆有一溜茶几,茶几上摆满葡萄干、奶糖、小饼干等各种小吃。
   不大一会儿,一位身穿蒙古族服装的中年图瓦人走上前来,用他那不很流利的普通话介绍节目的主要内容。
   来此之前,导游就给我们介绍过图瓦人表演节目的内容,主要是苏尔吹奏和呼麦唱法,再就是舞蹈。虽然舞台不大,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木屋;时间也不长,最多也就一个小时。但极具民族特色,像家宴一样的非常亲切,完全可以近距离地看清演奏者的乐器、口型以及每一个舞蹈动作。尤其是苏尔吹奏和呼麦唱法,更是图瓦人的一绝,是图瓦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等围满了游客,中年主持人的一句“开始”,让我急忙坐正身子,拭目以待。
   这时,一位同样身穿蒙古族服装、手拿苏尔乐器的耄耋老人从门外进来,只见他一边向大家凝望、施礼、微笑,一边慢慢地坐在凳子上,调了调音调,神情专注,开始吹奏。
   虽然我未见过这种独特的吹奏乐器,也未听过这种乐器发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但从老人的一招一式,一吸一吹、一快一慢以及吹奏出来的那种清脆悦耳的声调里,感受到了一种诗一般的美妙。难怪导游说,用苏尔吹奏出来的音乐,是图瓦人对自然和生活无限热爱的深情传达,看来此话一点不假。
   一曲终了,紧接着上场的是五个年轻帅气的图瓦人小伙。他们每人持一把乐器,以最热情的礼仪欢迎大家的到来。之后,分坐在不同的位置,开始演唱。这种呼麦唱法,完全用喉头压力产生不同频率的泛音,来传达大草原高亢激昂、雄浑壮美的声音。虽然我听不出他们的演唱内容是哪首歌曲,他们的配合是一种怎样的默契,但从他们那专注的投入、忘情的演唱以及所表达出的如暴风骤雨般的雄浑主题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激情,一种豪迈、一种从未听到过的原始的力量。
   尽管后面的舞蹈同样精彩绝伦,观众的掌声也是不绝于耳,但我早已沉醉不醒了,我的脑海里全是苏尔的清脆声和万马奔腾的呼麦演唱声,直到节目结束,回到木屋,这种声音依然在耳边回响。
   此时的夜幕已经降临,天空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不知道这是来到禾木村的第几场雨,但身居在这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小木屋里,听着窗外雨水敲打小木屋的清脆声音,我的思绪又一阵翻滚:这哪是雨水敲打小木屋的声音,这分明是雨水在讲述一个关于小木屋和图瓦族人沧桑而又充满希望的动人故事。
   呵,阴晴不定的禾木村,宛如一处遗世独立的宁静港湾,日夜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岁月的流转,不张扬,不喧嚣,默默地把自己融入这片山水之间,成为大自然最和谐、最优美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〇二四年七月十日
  

共 34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新疆北部布尔津县境内喀拉斯湖畔的禾木村,是中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部落,也是气候特征最阴晴不定的地方,即使烈日炎炎的六月天,也是变化多端,冷乱不一,说晴就晴,说下雨就下雨。但正是这阴晴不定的地方,却有着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游览,并给我们呈现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游记散文。作者文笔精炼,叙述自然,描写细腻,布局合理,尤其是比喻、夸张、拟人、排比以及议论、抒情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章生动活波,画面感强烈,一幅中国辽阔新疆的优美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鼓舞和丰富的想象。最后点题,给人以思考。如:呵,阴晴不定的禾木村,宛如一处遗世独立的宁静港湾,日夜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岁月的流转,不张扬,不喧嚣,默默地把自己融入这片山水之间,成为大自然最和谐、最优美的一道亮丽风景。推荐欣赏,【编辑:纳兰睿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11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4-07-11 12:59:28
  感谢老师的编辑与点评,问好,夏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