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与魂】【柳岸】丹江雕匠(散文)
我有一件藏品,说不上来属于什么类型,说它是宝贝也对,因为它是玉的,而且雕琢的这个笔筒栩栩如生,说它不是宝贝,也没错,是雕匠弃之角落的残次品。
无论怎样,我都为雕匠的精神品质所折服。
这要从我的初恋说起。
她叫什么,饶我免谈她的真名实姓。我曾喊过她芳芳,是昵称。
八十年代高中毕业后,我和芳芳都感到前途渺茫,同到一所学校躬耕三尺讲台。在那时,教师类型大体有三: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论等级,民办教师比公办教师矮一头,代课教师比民办教师更矮一头,我和芳芳在一个水平线上,又是同龄人,同病相怜的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兴趣,探讨人生,探讨教学。
她教的是数学,一天,学校组织数学组的老师要听她的公开课,虽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胆量,但也不是不想来个初出茅庐给人一个好印象,她很在意这节课,就和我探讨课堂程序,怎样导入,怎样讲解,怎样提问,怎样练习。我问她准备讲什么,她说她要讲不规则容器的体积。我建议她把不规则容器装上水,倒入量杯里看量杯刻度,或将水倒进规则容器里进行计算,用直观教学要相对好一些。我们不谋而合,私下里开始用碗、杯子做实验,这些都是大口径,不好出水,最后她从家里拿来了个玉笔筒,一下子解决了很多困扰。
那只玉笔筒口是椭圆型的,肚子大,口壁上是一朵牡丹,花和笔筒浑然一体,雕工细致入微,处处体现了雕匠的匠心独运,更体现了雕匠的良苦用心:希望使用此笔筒的文人笔下生花,荣华富贵享不尽。
她自我感觉这节课上的不错,那个玉笔筒在完成它的使命以后,她忽忘了,我也忽忘了,就老老实实在我的自制教具箱里睡大觉。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相处了一年。我们在探讨范围上涉及的话题和领域更广了,她开始在意我该理发了,该刮胡子了,该添新衣服了,也说到她想攒两个月的工资买双高跟鞋,那时我们工资都不高,每月只有十五元,比在编民办少三元二角五分,性情中的男女一涉及到这类话题就意味着什么,我们当然都心知肚明。落魄的我当然也愿意能和她探讨一辈子,但我们都没有捅破心有灵犀那层薄纸。
十五元发了,两个十五元加在一起她去镇上买了一双高跟鞋,是她用自行车驮着我一起去的,说是让我帮她参考,由此可见我在她心目中的位置。
好景不长,她远在外地的姑姑给她打来电话,说她们那里有选招考试的机会,考上以后可以在政府部门、邮局、农机局、水站、教育、卫生单位上班上编制,名额很多,地域不限,让她去那里试一试。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当然得随命运走了。我巴望她能金榜题名,好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同时又巴望她名落孙山,好和我继续摩擦生热,忐忑不安地等待了三个月,她回到老家来了,一脸的春风得意,一切的结果都写在她脸上。
我们少不了单独见面,随意在丹江岸边走来走去,以前无话不谈的我们却没了话题,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却又是一脑子的胡言乱语,她在想什么,大概和我大同小异。沉默,无声的徒步,看淙淙而且的丹江水流,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突然我像想起什么,说:“芳芳,你那个玉笔筒还在我的自制教具箱里,我抽时间还给你。”
“送给你了。”她说的很慷慨。
“那是精雕细刻的玉品,是宝贝中的宝贝,我可承受不起。”
她“咯咯”笑了起来,笑得很甜:“什么宝贝?是人家弃之墙角的残次品。”
“难道它是仿真玉?”
“仿真倒不是,不干、不涩、不裂,细腻却无烁亮之光,晶莹温润,是货真价实的上等玉。论岁数,应该是解放前的老物件,小时候爷爷拿它逗我玩,还说他也拿这个玉笔筒给我爹当过玩具。爷爷说,他当伙计时给一家雕刻店搬家,这是在人家倒在墙根处的边角料堆里捡的,他觉得好玩,就捡回来了。”芳芳也是没话找话。
“这么好的东西扔掉,实在是可惜,难道雕匠对自己的雕工不满意?”我纳闷。
“应该说他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打开话匣子,芳芳又恢复了以前的多情和健谈,“用一块石臼般大小的原玉,慢慢打琢出笔筒轮廓,然后精雕细刻出外面的花朵,再镂空,再磨光,需要多大的功夫啊,在当时只能用砣机切割、镂空、钻孔、和打磨,用简单的解玉砂进行文饰雕刻,铁笔、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等用于细节的微描,这些全部都是手工操作,哪有现在的电力、光技术的发力。我真佩服玉笔筒的雕工,你看花瓣上的一愣一角,一明一暗,一丝一毫,一点一滴,哪一样不是雕匠一心一意的操作的?可就是这样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欺骗了雕匠,那个玉笔筒底座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砂眼,靠抚摸、观察、感觉根本不会发现这细微的缺陷,只有装上水才会感觉出来有砂眼的存在。眼看就要大功告成,雕匠洞察到了白玉微瑕,才忍痛割爱半途而废。”
我轻轻叹了一声,说:“皇天不负有心人。”雕这块玉器的人却让皇天辜负了他艰辛的劳动,我嗟叹,“雕匠的心血白白付诸东流,真让人感到惋惜。”
芳芳开始大发感慨:“从这个玉笔筒上看,雕匠技艺精湛,对生活观察仔细,对读书人奉若神明,无论是圆雕、浮雕、镂空雕都拿捏得很到位,本想通过这件雕品体现‘谦谦君子’的气质和形象,呈现玉的‘仁、义、智、勇、洁’的高贵与鲜活,展示他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与传承,没想到事与愿违。”
“更难能可贵的是雕匠高度的责任心与对玉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态度。”我补充,“他完全可以再进行细加工,笔筒内可以用腻子或胶水掩盖一下,说不定能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但是,当他一旦发现瑕疵的时候,竟毫不犹豫地抛弃它,不想掩盖其瑕疵而玷污了他的人品。”
“从这个玉笔筒上,让人看到了雕匠在雕刻过程中专注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情感宣泄与艺术升华的完美结合,人格魅力与人生追求的完美结合,也让人感觉到了传统美感与狂飙潮流的激烈碰撞。”芳芳发出了感叹,突然她话锋一转,黯然变声道,“有时候我就觉得我是这样一个玉笔筒,虽然也结合自己的本色、自我的天赋奋力拼搏,但不清楚自己的砂眼在哪里,只好听任命运这个雕匠来摆布,结果成了流浪者,漂泊者,如果命运能定位我身上不起眼的砂眼,换一换雕琢方向,也许我能规规矩矩陪伴爱玉之人,让识我者懂我者懂得不舍和珍惜,然而这一切也都成了美好的过眼云烟。雕匠雕琢的是生活、是智慧、是艺术、是人品;我们每个人也都是雕匠,雕琢的是人生、是追求、是事业、是无奈……玉笔筒你留下,我买高跟鞋花了你一个月的工资,我收藏。”
这话背后的意思再也清楚不过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对她、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但有一点我和芳芳都认可,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一切都得顺其自然,都得在命运的雕笔下去雕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