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说说吃饭那点事(散文)
不会做饭,算不算是一个人的缺点呢?也许算不上,但总归是不如那些善于做饭的人更讨人喜欢,更有人缘儿吧。
若是某人既懂得食材营养与色泽的搭配,又善于烹制调味,更重要的是他还非常乐于施展技艺,做得一桌好菜让家人或是朋友吃得开心,那他一定堪称是个妙人了。
不挑食,算不算是一个人的优点呢?总觉得不挑食的人大多是性格随和,凡事好商量的人。这么说来,不挑食,什么都能品尝一点,也就可以算作是一个人的优点了。
比如遇到朋友或是同事一起聚餐,如果有人忌口,点菜的时候就需要特别关照他一下。不过也有这样的人,他明明是有忌口的,但是每遇到在外边吃饭的时候,因怕给别人添麻烦,他不想要什么特殊待遇。遇到有人问起忌不忌口的问题,他就会说“没事没事,我都行的。”这样的人一定是顾全大局的人吧。毕竟忌不忌口的,也不差这一顿饭不是。为了顾全大家的兴致和口味,牺牲自己的一餐,似乎也无关紧要。
有时候,也难免会遇到一两个比较自我的人。他爱说“我不吃这个,我不吃那个”,结果点了一桌子菜,都是他一个人爱吃的。这家伙倒是吃了一顿“率性而为”的自在饭,别人却都成了他的陪客。也罢也罢,算是锻炼了一次大家的耐性吧。虽说没能大饱口福,也算是见人识人大开眼界了。
民以食为天。第一重意义就是谁也离不开吃饭,一顿不吃真就饿得慌。第二重意义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下?通过吃饭这件事,比如说都爱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吃饭的姿态等等。通过这些日常习惯,是能够对一个人的性情和品味,乃至德行有所检验的呢。
比如有的人吃腻了家常便饭,钱又多得不得了,随便花。有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点猎奇心理。想找点新鲜和刺激,吃点野味什么的。法律节目上有时会有这方面的报道,一些本应该受到保护的珍贵动物成为了某些人的盘中餐,口中食。偶尔看到一些配图,尤其让人触目惊心。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但愿我们人类都能够洁身自好,能够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与动物能够和平共处,而不是去伤害它们。也但愿,这种宣传和警示,不被错误地理解为提倡。
民以食为天,这本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话题。上面的内容显然有些小众,也过于沉重了。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只不过是过着三餐四季的平凡日子。说到吃,我们眼里和心里只有弥漫着的人间烟火气,谁也不会联想到那些血腥和罪恶。
最悠长而温润的生活,往往是素朴单纯的生活。与人闲聊之中,听人家说,她最近的早餐每天在吃开水泼鸡蛋,然后再吃一点玉米或是面包片之类的主食,这就是一餐,听起来很不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到开水泼鸡蛋,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回忆。
想起刚生完女儿坐月子的时候,当时是剖腹产,身体有些虚弱。而且坐月子的时候,大鱼大肉之类的食物我又难以下咽。我记得那时候吃的最多的,就是这开水泼鸡蛋。先在碗里打上两个农家土鸡蛋,放一勺芝麻盐,用筷子搅匀,再把滚烫的开水往里一浇,那香味儿一下子就溢满了整个房间。盖上盖子闷一会儿,接着就是趁热乎吸溜几下,大口把它喝掉。当时感觉那真是千金也不换的美味。那一个月几乎每天我都要喝上一两碗,怎么喝也没觉得腻。
可也奇怪,印象中出了月子以后,至今有二十年了,仿佛是再也没喝过一次这开水泼鸡蛋。我仔细琢磨了一下,人的口味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口味有一部分一定是来自于孩子的需要吧。初为人母,会有一份油然而生的责任感,会自觉地把孩子的需要排在自己的需要之前,这也是一种母性的本能吧。
顺着这一番回味,不知怎的就勾起了我的馋虫。于是这一天早晨我又重新喝了一次开水泼鸡蛋。还是用老办法,只不过家里没有芝麻盐,改成了放一点香油和食盐。二十年间没碰过的味道会怎样呢?有点小期待。赶紧尝一口,也还好,可为何没有了当初那种弥漫着的香味呢?人的味觉,真是有点奇怪。有些味道就像是一种乡愁,会深藏于心底,永远也挥之不去,更是什么也无法代替。有些味道却像一道彩虹,一时惊艳,随后却会被时间轻轻淹没,再也找不回来了。
大家都知道,吃的学问和吃的门道可深了去了。咱一时半会儿的工夫可真琢磨不透。做学问的事情,还是交给专门的美食专家们去处理吧。咱一介凡夫俗子就把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好了,每顿饭都吃美了就足够了。
说到一日三餐,最近就有一位老大哥正在为他的一日三餐发着愁。怎么回事呢?还不是为了孩子嘛!前些日子,这位老大哥的儿子喜得贵子了。年近六十的老大哥也顺利升级当上了爷爷,看他真是开心得不得了。整天喜滋滋的。逢人就说自己当上了爷爷,遇到有人主动打听的,他还会乐不可支地拿出手机来,让人家看看大胖孙子的照片。儿子的家在南京,刚出生的孙子急需要人照顾。一时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位老大哥的爱人顾不上老伴了,赶着去陪伴孙子和照顾坐月子的儿媳去了。
老大哥还有两年才能退休,再说儿子家在南京的住房也并不算宽敞。只能是先让爱人一个人过去帮忙。这位老大哥平常是被爱人贴心伺候惯了的人,尤其是做饭,爱人可从来没让他自己动过手。这一下子爱人不在身边了,每天他的吃饭问题,就立刻成了头等大事。
还是那句话,民以食为天,一顿不吃他真就饿得慌。大嫂刚走那几天,这位大哥很是洋洋得意,觉得自己自由了,做一回快乐的单身汉也挺好。他一日三餐呼朋引伴地在外边吃、吃、吃。可是没过几天,他就开始哀声叹气了。一到饭点,就在为吃什么而发愁。
那边爱人的日子也很辛苦,整天忙着照顾儿媳和孙子的一日三餐,连打个电话都说不上几句话。有时老大哥会连声叹着气说:“怎么快老了老了,我们的日子过成这样了呢!”旁边有人接茬儿说,“凑合凑合吧,都是为了孩子。现在不都这样么。你看那谁家,不也是这么个情况啊。”
最近,这位老大哥终于不再唉声叹气了。你猜怎么着,他开始学着做饭了。他实在是吃腻了外边的饭菜,这才想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老话儿来了。现在的他一有工夫就刷手机看看教做家常饭菜的小视频,先从简单易学的学起,然后回家就照着葫芦画瓢,试着去做。他说,“没办法,民以食为天,咱真是得活到老学到老啊。”
果真是民以食为天。看来无论是谁,赶早学一点做饭菜的基本功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是艺不压身,任何时候也不至于让自己饿肚子。其次若能技艺日渐精进,还可以赢得一些好口碑。以“食”会友,岂不乐哉。
如果一个人被一日三餐忙得够呛,那请庆幸吧,多少人还没有一日三餐的心思呢。为做饭而忙碌,没有意义,但却是人生必须的。
随笔区别于散文,更需观点鲜明。此作不仅针对性强,还深入浅出,如针尖刺肤,让人有所触动。实在是一篇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在品味之余,反思自己的饮食生活。祝小米老师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