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露天影院(散文)
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县城有电影院,一到有了新影片,我都会去观看,我特别喜欢电影院里那种氛围,热闹的观众,宽阔的影院,广播里发出的浑厚的声音,屏幕上展现的山川、花草、美丽、感人的故事和精彩的、未知的世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农村看电影就在露天里。记得那是一九六六年秋季,学校组织部分同学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乡下配合县电影放映队放映《时事专题》的电影。我才第一次知道了露天影院是怎么回事儿。
县电影放映队一共去了三个人,我们宣传队有五六个人。到塔子城、和平、四里五、大榆树四个公社放映电影。放映队的三位师傅负责放映电影,我们其中有一位是宣传员,在电影放映前做宣传讲话,其他人负责维持秩序,吃住都在社员家里。一天走一个村子,那时候是生产大队,在大队部所在村屯,放映电影,临近小屯子的人都跑到大队部来看电影。
夜幕降临的时候,选一块宽敞的场地,拉一个大幕布挂在两个杆子上,放映电影的机器对准幕布,调整好位置,就等着放电影了。只见村民们三三两两地,拿着小板凳或者小马扎,在屏幕前坐下了,有的干脆席地而坐,还有的就站在那里等候电影放映。人们一聚到一起,聊天的、逗乐子的、说悄悄话的,还有小孩子跑来跑去的,甚至有人跑到屏幕后边,等着看电影里的人是怎么出来的,等等,真是热闹非凡。这还是年轻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呢。
时间到了,我们其中的一位女同学开始播报宣传稿,然后只听得放映机吱吱地一响,电影放映开始了,屏幕上出现了北京、天安门、红旗、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人们即刻发出欢呼声和掌声,注意力全被电影屏幕吸引过去了,一点儿嘈杂声也没有了,只有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电影演出结束了,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久久不舍得离去。第一场放映取得圆满成功,我们也受到村民的感染,心情激动不已。
当年,我们都是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深感自己能参加这样的宣传队,非常骄傲。第二天,生产大队负责安排大马车,拉着电影放映机和我们几个人,到下一个放映点儿。基本上是一天换一个地方,每到一处,特别受欢迎,整个村子像过年一样热闹。那个时期,不论县城还是乡下放映电影只有这一部片子,其它电影暂时不放映。在放映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和放映队的三位师傅成为了好朋友,尤其包队长,为人特别随和,总是微笑着,慢悠悠地说话,特别可亲。其实,最操心的就是包队长,他不仅要负责联络电影放映的具体事宜,还要照顾我们这些中学生的吃住问题。当时,我们觉得自己很“革命”,很了不起,真没有想到包队长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到农村放映电影,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每一天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总是让我们特别地兴奋。那些村民们淳朴、厚道得特别可爱。每到一家吃饭,总是拿出家里最好吃的来款待我们。
一九七○年初,我和同学们下乡插队到了大兴公社阿拉新大队。开始了地地道道的农村生活。知青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靠自己组织活动,唱歌、吹笛子、排练革命样板戏选段等等,很少看到电影。
有一天,有青年说:“良种场大队今晚有电影!”大家听到了异常高兴,说:“咱们都去良种场看电影啊!”良种场大队离我们大队有七八里地,我们早早吃完晚饭,就去良种场大队看电影了,不但有我们知青,还有当地的农民。他们熟悉路,我们就跟着他们去了。当年的路都是土路,高低不平不说,还有雨天留下的车辙,很深的沟,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良种场村,电影还没有开演,我们焦急地在一农民家里等着。终于看到大幕拉起来了,电影放映机也摆好了,大家赶紧找个地儿站在那里观看。演什么电影我不记得了,是黑白片。
看完电影,我们又踩着坑坑坎坎的土路回青年点儿了。一路上我们兴奋得不得了,在月光下,有人大声呼喊,有人高声唱歌,有人又跑又跳,年轻人的情绪总有一个发泄的机会。我的心情也是一样地激动,脑子里回想着电影里的镜头,看外边的世界那么精彩,那么美丽,在年轻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对外界美好的向往,对将来充满期盼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当年,看一场露天电影就很奢侈了。放映队到村子里放映电影,设备非常简单,一个大的白色幕布,一架放映机,一台发电机、一个音箱。一部电影大约得三四个拷贝,中间换片子,就出现空白时间,观众看得正投入的时候,片子到头了,再换另一个拷贝。还有中间突然中断等现象,如果突然停电,就用备用的发电机发电,突突的声响增加了噪音,想一气呵成地看一个完整的电影很难。即使这样,人们还是特别期盼电影放映队的到来。
到了九十年代,农村电影放映遇到了一些阻力,不是没有人看电影,而是收费难。当时,一场电影大约收费一两百元左右,生产队负担费用,有很多生产队没有余钱,大部分都是靠贷款过日子,或者经济上空壳的生产队,根本没有钱支付电影放映队的费用。然而,电影放映队又是靠收费解决日常开销,这样一对矛盾致使农民看电影难了,当地的电影放映队下去放映电影也难了,露天影院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黑白电视、彩电的兴起,电影放映渐渐退出了。紧接着豪华影厅的兴起,人们看电影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电影的票价翻倍增长,人们依然选择到沙发座椅,宽大银幕、立体音响的豪华影厅观赏电影。那种露天影院就很少见了,除非有人家办事情,请电影放映队来放一场电影,这种情况也是寥寥无几了。露天影院失去了市场,也失去了观众。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如今,大约半个世纪的时光,露天影院从兴起到退出文艺市场,经历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也经历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需求目标的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足印,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是时代的特征。当我坐在豪华影厅里,靠着舒适的沙发椅,喝着可口的饮品,吃着爆米花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那幅银白色的丝绸幕布,吱吱作响的放映机、失真的高音大喇叭和围着银幕跑前跑后的顽童们的影像,那么纯真、朴实、接地气,这些早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2024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