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世间】露天影院(散文)

精品 【晓荷.人世间】露天影院(散文)


作者:淡文竹雅 秀才,221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8发表时间:2024-07-14 21:02:15

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县城有电影院,一到有了新影片,我都会去观看,我特别喜欢电影院里那种氛围,热闹的观众,宽阔的影院,广播里发出的浑厚的声音,屏幕上展现的山川、花草、美丽、感人的故事和精彩的、未知的世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农村看电影就在露天里。记得那是一九六六年秋季,学校组织部分同学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乡下配合县电影放映队放映《时事专题》的电影。我才第一次知道了露天影院是怎么回事儿。
   县电影放映队一共去了三个人,我们宣传队有五六个人。到塔子城、和平、四里五、大榆树四个公社放映电影。放映队的三位师傅负责放映电影,我们其中有一位是宣传员,在电影放映前做宣传讲话,其他人负责维持秩序,吃住都在社员家里。一天走一个村子,那时候是生产大队,在大队部所在村屯,放映电影,临近小屯子的人都跑到大队部来看电影。
   夜幕降临的时候,选一块宽敞的场地,拉一个大幕布挂在两个杆子上,放映电影的机器对准幕布,调整好位置,就等着放电影了。只见村民们三三两两地,拿着小板凳或者小马扎,在屏幕前坐下了,有的干脆席地而坐,还有的就站在那里等候电影放映。人们一聚到一起,聊天的、逗乐子的、说悄悄话的,还有小孩子跑来跑去的,甚至有人跑到屏幕后边,等着看电影里的人是怎么出来的,等等,真是热闹非凡。这还是年轻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呢。
   时间到了,我们其中的一位女同学开始播报宣传稿,然后只听得放映机吱吱地一响,电影放映开始了,屏幕上出现了北京、天安门、红旗、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人们即刻发出欢呼声和掌声,注意力全被电影屏幕吸引过去了,一点儿嘈杂声也没有了,只有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电影演出结束了,人们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久久不舍得离去。第一场放映取得圆满成功,我们也受到村民的感染,心情激动不已。
   当年,我们都是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深感自己能参加这样的宣传队,非常骄傲。第二天,生产大队负责安排大马车,拉着电影放映机和我们几个人,到下一个放映点儿。基本上是一天换一个地方,每到一处,特别受欢迎,整个村子像过年一样热闹。那个时期,不论县城还是乡下放映电影只有这一部片子,其它电影暂时不放映。在放映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和放映队的三位师傅成为了好朋友,尤其包队长,为人特别随和,总是微笑着,慢悠悠地说话,特别可亲。其实,最操心的就是包队长,他不仅要负责联络电影放映的具体事宜,还要照顾我们这些中学生的吃住问题。当时,我们觉得自己很“革命”,很了不起,真没有想到包队长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到农村放映电影,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每一天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总是让我们特别地兴奋。那些村民们淳朴、厚道得特别可爱。每到一家吃饭,总是拿出家里最好吃的来款待我们。
   一九七○年初,我和同学们下乡插队到了大兴公社阿拉新大队。开始了地地道道的农村生活。知青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靠自己组织活动,唱歌、吹笛子、排练革命样板戏选段等等,很少看到电影。
   有一天,有青年说:“良种场大队今晚有电影!”大家听到了异常高兴,说:“咱们都去良种场看电影啊!”良种场大队离我们大队有七八里地,我们早早吃完晚饭,就去良种场大队看电影了,不但有我们知青,还有当地的农民。他们熟悉路,我们就跟着他们去了。当年的路都是土路,高低不平不说,还有雨天留下的车辙,很深的沟,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良种场村,电影还没有开演,我们焦急地在一农民家里等着。终于看到大幕拉起来了,电影放映机也摆好了,大家赶紧找个地儿站在那里观看。演什么电影我不记得了,是黑白片。
   看完电影,我们又踩着坑坑坎坎的土路回青年点儿了。一路上我们兴奋得不得了,在月光下,有人大声呼喊,有人高声唱歌,有人又跑又跳,年轻人的情绪总有一个发泄的机会。我的心情也是一样地激动,脑子里回想着电影里的镜头,看外边的世界那么精彩,那么美丽,在年轻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对外界美好的向往,对将来充满期盼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当年,看一场露天电影就很奢侈了。放映队到村子里放映电影,设备非常简单,一个大的白色幕布,一架放映机,一台发电机、一个音箱。一部电影大约得三四个拷贝,中间换片子,就出现空白时间,观众看得正投入的时候,片子到头了,再换另一个拷贝。还有中间突然中断等现象,如果突然停电,就用备用的发电机发电,突突的声响增加了噪音,想一气呵成地看一个完整的电影很难。即使这样,人们还是特别期盼电影放映队的到来。
   到了九十年代,农村电影放映遇到了一些阻力,不是没有人看电影,而是收费难。当时,一场电影大约收费一两百元左右,生产队负担费用,有很多生产队没有余钱,大部分都是靠贷款过日子,或者经济上空壳的生产队,根本没有钱支付电影放映队的费用。然而,电影放映队又是靠收费解决日常开销,这样一对矛盾致使农民看电影难了,当地的电影放映队下去放映电影也难了,露天影院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黑白电视、彩电的兴起,电影放映渐渐退出了。紧接着豪华影厅的兴起,人们看电影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电影的票价翻倍增长,人们依然选择到沙发座椅,宽大银幕、立体音响的豪华影厅观赏电影。那种露天影院就很少见了,除非有人家办事情,请电影放映队来放一场电影,这种情况也是寥寥无几了。露天影院失去了市场,也失去了观众。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如今,大约半个世纪的时光,露天影院从兴起到退出文艺市场,经历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也经历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需求目标的变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足印,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是时代的特征。当我坐在豪华影厅里,靠着舒适的沙发椅,喝着可口的饮品,吃着爆米花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那幅银白色的丝绸幕布,吱吱作响的放映机、失真的高音大喇叭和围着银幕跑前跑后的顽童们的影像,那么纯真、朴实、接地气,这些早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2024年7月14日
  

共 24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偏僻的农村,文化生活是比较贫瘠的。农村老百姓最盼望的还是放一场露天电影,偶而放一场电影,整个村子像过节一样热闹。作者这篇叙事散文就是对小时候农村放电影情节的回忆。到放电影时,男女老少,早早地等侯在场地,此时此刻,才是大家开开心心交流的好时间。说笑的,聊家常的,孩子们喜闹的。通过极其有限电影信息窗口,才能让老百姓了解农村之外的世界。作者自己很幸运,选中参加电影队的宣传工作,真真实实体验了各个生产大队放电影的工作和当地农民的诚实厚朴。后来当了知青,看电影又是奢望了,经过很远的坑坑洼洼的路,才能看一场电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农村露天电影也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作者对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热闹场面以及小时候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始终记忆犹新。文章叙述流畅,场面描写细腻。很好的一篇叙事散文。佳作荐赏。【晓荷编辑:一路顺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16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4-07-14 21:06:25
  老师创作辛苦,问好,祝夏安!
回复1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7-18 09:44:10
  谢谢一路顺风老师辛苦编按。感谢您对露天影院的深入解读。问候老师夏安!
2 楼        文友:李正亭        2024-07-16 19:38:06
  露天电影是一代人美好的记忆,那时侯。晚上在露天的场地是扯上影幕,大伙早早地就来了……那种热闹的场面现在想想依然让人觉得记忙犹新。
回复2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7-18 09:44:39
  谢谢老师留评!祝好!
3 楼        文友:何叶        2024-07-16 20:52:11
  恭喜精品!姐加油!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7-18 09:45:15
  感谢社长极力举荐!感谢江山文学网的各位老师!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7-18 14:42:06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4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7-22 10:58:59
  谢谢小雨老师支持!敬茶!
5 楼        文友:萧垦        2024-07-18 16:52:47
  祝贺老师佳作加精,问好,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淡文竹雅        2024-07-22 11:00:11
  谢谢萧垦老师鼓励支持!敬茶!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