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文学的使命与担当(随笔)
常常记起作家恩师乔澍声先生的一句话,“文学是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2023年已至年尾,在淄川有幸又赶上了一场文学盛事,淄川第四次作协大会在中海大酒店如期举行。五十多位作家代表齐聚一堂,见证这辉煌的时刻。
每一张脸和蔼亲切,自信阳光,我想文学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会从内到外改变一个人。李振雷秘书长主持游刅有余,王继训主席报告详实丰富,白向坊部长演讲有声有色;每一个人都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文章,眼前一本厚重的文学杂志《文化与品牌》就有万千气象,有教授写的文章,有深度有厚度;有书法家写的文章,别有洞天,见仁见智;有摄影家写的文章,画里有诗,诗中有画;有寻常百姓写的文章,触生活有色彩,悟生命有真情。是的,艺术是相通的,文学是相融的,再美的图画也要有文字注解,再丰富的文字也要再现生活,回归本真。其实文学很热闹,都在用一支深情的笔诠释生命,讴歌生活;其实生活很平淡,让文字唐突解惑,也变得丰富多彩。
五十多名与会代表,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有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青年,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也有温淑端庄的女士,文学是不分年龄性别的。老年人可以执笔写春秋,青年人亦能妙笔绣华章。文学的使命与担当,没有年龄界点,不用心灵设防。会后旺角区聚餐,本想像李太白一样借一杯醴酒浇出点灵感,没曾想中午酒后一到家一头载在沙发上呼呼睡到第二天天亮。“水流直下三千尺”的灵感没有找到,头晕脑胀的麻木感沿着每个毛孔爬行。有些迷醉,心却醒着。细细回忆,轮杯换盏谈笑风生的温馨一幕历历再现。细细想来,艺术是讲缘分的,文学让我们聚在一个圆桌前。不说其他人,就我们这一区,身边的老师们也算群英荟萃:王昌德主席多管齐下,各类文字驾轻就熟,小说散文随笔见大刊登名报,乃我辈之楷模;孙传福老师老骥伏枥洋洋洒洒,百万《五字经》写出了国学精髓和民俗延传;刘卫东老师谈吐不凡,谦逊厚道,举首投足间文人底子一眼便知;谭云梅老师做为优秀教研员,文章也是出手不凡,八面生风,游山玩水间一纸文字落地成书,为之叹服;陈燕老师的画维妙维肖,有动感有质感,下笔有天地,泼墨有乾坤;李华教授功勋卓著,遍载桃李,几百万文字各绽芬芳;薛燕老师著作等身,功成名就,一纸好文章,见土生根,每一字都在拼接地气;成前兄虽不显山露水,但笔锋颇健,前脚出诗集,后脚紧跟一本意味深长的寓言,一本比一本厚重;袁振弟青年才俊,下笔清峻,字凝句练,每一字有四两拨千金之力。真可谓三生有幸,能知遇这么多多才多艺的老师。
置身其间,瞬间醒悟,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虽然文学的力量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衣食住行,但它却是贯穿我们生命终身的东西,它是身体里汩汩流淌的血液,鲜活而又有生命力,澎湃而又激情。无不感慨,身边的老师们都在写,用生命和激情,写脚下的这片热土,写市井里风土民情,写城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写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写创业激情写奋进诗篇。他们,还有更多的他们,几乎每一天都在背负使命,每一刻都心怀责任担当,文学的繁荣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代一代衍延的。值得庆幸,在曾经的般阳古城,文学没有被边缘化,它因有其强劲的文化根基和深厚的文学土壤,在如今淄川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淄川历来地杰人灵:张至发独占一个张相湖,鬼谷子独占一座梓潼山,而蒲留仙独占一个聊斋园。浓郁的文化气息让这座小城变得儒雅如公子端庄如闺秀,有豪气而不露锋芒,有才气而不事张扬,有灵气而不显山露水,内敛的美如同孝妇河水,虽没浪花骤起,却也渊源流长。
一直以来,我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一面要拼死拼活赚钱养家,一面要梦死梦活当作家,很多时候,现实与希望总是冲撞得让我看不到方向。唯一的亮点就是下班回到家,待晚饭后辅导完孩子学习后才拾笔随心所欲地写写心得,打捞心底深处难得一见的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和时间抢夺灯火的人,抢到了,灵魂上路思想上路;抢不到,梦里铺路,车到山前没有路。所以我时时刻刻提醒和强迫自己不要放下写作,不要让家庭琐事和人情世事耗尽对文学的热情。巴金说过,我们不单单为吃米活着,一个人缺乏对信仰的追求总会让自己感到迷茫。还好,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在《齐鲁晚报》《鸭绿江》《作家报》等3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的300多篇(首)诗文还算是给了我些许安慰。有时候偶尔赚点稿费,但终抵不过文章发表带来的愉悦和快感。对于我来说,对日常生活的探寻,诗歌是最好的呈现方式;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逻辑,交给散文;想要发泄,呐喊,倾诉,让小说收拾乱摊。当累了倦了想哭无处哭,崩溃了不能自拔却还能挣扎的时侯,把灵魂交给音乐超度吧。“我常常为心灵而散步,身体只是跟着走”,说得多好,有我,又无我;念我,又忘我。写作亦如是。
很惊叹,在淄川这座美丽别致的小城,有那么多摇旗呐喊的斗士,办刊物,创微刊,编撰书籍,奔走社区宣传文化,开展古诗词研习班,在他们的带动和引领下,社区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培训讲座搞得有声有色,文学社团粉墨登场,讴歌新时代,弘扬真善美,培根铸魂,引领风尚,屡树精品,真正扛起了繁荣鲁中文学的一面大旗。
案头有两本书,《金种子银种子》和《嫁残》,两本书的作者老兄都做过矿工,都从生活的深层阴暗中窥到了阳光,在工作之余,都在不遗余力地执笔创作,为之叹服。“时间是宝贵的财富,我是挖掘时间财富的人”,成前兄如是说,其执著与坚韧让我心生敬佩;而对于文学的收获,亦如《嫁残》作者陈柳来所言,文学不可能给你衣食无忧,但她可以在纷繁的人间让你拥有一个红尘知己。听之感同身受,顿觉信心满满。相似的经历,自然多了一份亲切。于是,终于明白,写作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文字向往,一种心灵深处的诉求,一种生活的呐喊与回声。
有幸识君桃花面,从此阡陌皆暖春。文学,为心灵留声,为生活留影,为时代留镜,为生命留彩。挥毫墨泼见天地,执笔擘画有乾坤,如此,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