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与魂】【柳岸】丹江流亡(剧本·微电影)
【主要人物】
韩主任——40余岁,河南大学政教主任。
贺教授——96岁,河南大学退休教授。
孙教授——95岁,河南大学退休教授,贺教授的妻子。
张校长——40余岁,荆紫关高中校长。
乔副校长——40余岁,荆紫关高中副校长。
王主任——40余岁,荆紫关高中后勤主任。
周主任——30余岁,女,荆紫关高中团支书。
小程——30余岁,女,荆紫关高中女教师,兼做导游。
另有教师、记者、领导、学生做陪衬演员。
【故事梗概】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他们觊觎的不仅仅是对中原热土、经济、瑰宝、矿产的掠夺,文化、科研、教育阵地也是他们摧毁的目标,企图从意志上瓦解文化人的斗志。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民盟的斡旋下,河大师生被迫流亡。1944年6月,到丹江流域的淅川县荆紫关找到落脚点。然而日寇的特务机关步步跟进,河大师生不得不再次走上西进之路。在荆紫关这一短暂时段内,荆紫关的民众用古道热肠接河大师生到家食宿。从物质上、生活上、空间上,精神上给了河大师生极大的关爱。河大人不忘曾经的磨难,也不忘昔日丹江人的热情,于2018年8月,为淅川县荆紫关高中捐献了石碑。
一
【白天,荆紫关高中小会议室内,墙壁上挂满了奖牌和锦旗,正中的位置是党旗和国旗。会议桌正中几盆鲜花点缀,桌边每座前一杯白开水,冒着烟。六位中层以上的校领导坐在那里议事。镜头主要对准四人:张校长、乔副校长、王主任、周主任,其余二人一闪而过。
张校长:接县局通知,明天河南大学将来我校捐赠石碑,届时会有很多爱心人士、县局领导、新闻记者跟进。现在咱得商量一下接待事宜。
乔副校长:人家风尘仆仆把石碑运到这里,说明了人家的诚意,这份大礼千金难买。咱在接待上要有个规格,不然,面子上说不过去是小事,亏了当年老一辈丹江人的付出,就对不起老祖宗了。一些招待用品都好办,有点儿难的是得有个解说员,是不是咱委托县里给安排一个导游?最好要专业的,有实战经验。
张校长:这个倒不必了,咱校就有一个重量级的解说老师,气质上、普通话水平上、交流上都拿得起放得下。
乔副校长:谁?
张校长(自信的语气):我看还是小程老师吧,她年轻,思路清,字正腔圆,和专业解说员不分伯仲。
【镜头对准场上其余几人,交头接耳,纷纷点头。
乔副校长:她要代表咱们学校的形象,就怕她对这段过往史不太熟悉,解说时出漏洞。
张校长:这点你放心,她是从咱古镇上走出去的,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咱古镇。当年她奶奶是位整洁人,学校就把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安排在她家,不曾想那位教授患病死在她家。他爷爷拿着她奶奶陪嫁的银质木梳匣子去换了两挂长鞭,为此她奶奶气得好多天就没搭理她爷爷,这事儿影响很大,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当时的情况她可以回去问问她爷爷。
乔副校长:我看得有个横幅吧,弄点氛围,当年咱们先辈们吃一口省半口,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慷慨地为这所流动大学提供了方便,轮到咱要是不弄个氛围,就显得格局小了。
张校长:你说的这个问题是得考虑,既要充分体现咱丹江流域待人热情的传统,又要体现咱宽厚淳朴的风度。王主任,这事儿交给你们后勤,没问题吧?
王主任:放心,尽咱最大努力。
张校长:既要有氛围,又要讲究实惠,切忌花里胡哨虚头巴脑,要严肃性和热烈性相统一。
王主任:是,我多设几个茶点,全用纯正丹江茶水。
张校长:咱要着手的下一点就是卫生。每到一个地方,对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环境卫生是否上得去,脏乱差总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显得对人没礼貌。周主任,你安排咱校的学生会或团支部,对全校各个角落进行一次大清查,凡是不顺眼的一律整改到位。
周主任:坚决办到。
张校长:届时党员全部戴党徽,团员全部戴团徽。周主任,这事儿你传达下去。
周主任:是!
张校长:还有关键一点,就是服装问题,既要体现咱的气质和形象,又要体现这次捐赠石碑的严肃性。估计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难以说清,下去以后我再请示请示上级。最后一点,得为这次活动设立个主题,这个主题得言简意赅。
乔副校长:用两校联谊吧?
王主任:我觉得人家是大学,咱是高中,有点不匹配,还有点太笼统,体现不出活动的目的。
周主任:流动大学?
乔副校长摇摇头:体现不出咱先辈的奉献,我看用淅川流亡。
王主任:流亡有点瘆人,回避一下这个词。
张校长:人家就是要铭记这段不堪回首的过往史,感谢咱古镇民风淳朴,慷慨无私,在自己朝不保夕的艰难岁月里,为河大师生提供栖身之所。咱古镇,一脚踏三省,陕、鄂两省的人紧挨着咱,不能说兄弟省份的乡亲就没有一点奉献。我看就叫“丹江流亡”吧,赞成这个提议的请举手!
场上人纷纷举起手来。
字幕打出标题:《丹江流亡》,背景音乐《义勇军进行曲》。
二
【远景:白玉带似的丹江河曲曲弯弯,岸上枝繁叶茂的几棵高树上喜鹊窝格外醒目,喜鹊枝头喳喳叫,几只喜鹊展翅高飞,飞向北边大山中。大山白雾缭绕,树木葱茏,各种小鸟婉转啼鸣。
【近景:①荆紫关高中全貌,绿树掩映,喜鹊从四面八方飞来,有喜鹊在空中盘旋,亦有落在千年古槐枝桠上蹦来蹦去的,一派喜气洋洋朝气蓬勃的喜庆情调。②古皂角树全貌。
【大门口最显眼的位置,一个一米左右的碑座,两个保洁员正在擦洗,碑座外壁用抛光大理石瓷砖粘贴完毕,旁边一吊车待命。门口红色横幅上写着黄字:“接你回来,欢迎回家”,让人感到亲切。
【大门两厢的院墙上,对称各六个迎风飘荡的彩球,显得格外有情调。
【男教师统一蓝色的中山装,女教师白上衣、中等黑裙,显得庄重、威严、亲切、和谐,老师们有序地列队站在走廊前边。紧接着是学生队,学生队手持鲜花,放声歌唱《歌唱祖国》,浑厚有力。
【两辆大轿车和一辆卡车在校门口停下,第一辆轿车内走出十数位男女教师,着装也和这里的老师们一样,最后走下的两位是满头银丝的老者,一男一女,车下有人扶他们下车,近镜头、慢镜头贴近一老人胸部,校徽上“河南大学”,几个草字熠熠生辉;第二辆轿车内下来十数位身着河大校服的河大学生,手举红色国旗。
孙教授:老贺,慢一点。
贺教授:没事儿,不用扶我,我一回来,精神劲就来了。
【快闪:双方代表走到一起握手;荆紫关学生手持鲜花高呼:“欢迎回家,欢迎回家。”整齐而热烈。
【河大的师生和荆紫关的师生穿插在一起,分成了两队,分别在碑座两边站定,都是一脸肃穆。
【王主任在卡车和吊车前指挥,不停地打着手势,吊车吊钩移向卡车车厢,车厢上的人把吊钩挂到用红布包着的石碑上,石碑慢慢升起,厢上的人小心翼翼扶着石碑,吊臂慢慢摆动方向,不偏不倚正好落入碑座。
【施工人员开始施工,固定底座,碑两边的人垂手而立,静静注视。
【特写快闪:①学生队中一男孩不停地变换位置,朝石碑处张望;②几位记者不停变换姿势找镜头。
【张校长和赵校长相互施礼,分左右两边上前,登上碑座踏级,揭去了石碑上的红布,镜头拉近,慢闪:“存中华之文脉,育国家之栋梁”几个石碑上的字,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旗杆上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功放里响起《义勇军进行曲》,镜头推近①贺教授,举首看国旗,跟唱国歌,热泪盈眶;②孙教授泪花闪烁跟唱国歌;校门外礼炮响起,震耳欲聋。
三
【一行人在学校漫步,小程走在最前面。
小程:家人们,请允许我来做个简单的介绍,我叫程会丽,就是当地人,也是荆紫关高中一位教师。听我爷爷说,当年河大师生进到我镇的时候,一个个疲惫不堪,满身憔悴,他们先被安置在荆紫关高小,就是我们现在脚下这个地方。河大本部、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那么多人一下子涌进来难免狭窄拥挤,吃喝拉撒睡都成了问题。古镇上的人就到学校去接远道而来的河大师生,接来了,全家有面子,接不来的就和邻居家商量着轮,总觉得不腾地方不管饭,人面处抬不起头来。我爷爷说他去接了一位教授,一位和他年岁差不多大的实习生,他经常去丹江河里逮鱼、我奶奶攒鸡蛋,变着花样招待贵客。可惜那位教授因旅途劳累,加上营养不良,死在我家……
贺教授(惊疑的神情):姑娘,刚才你说你姓什么?
小程:我姓程。
贺教授:你爷爷可叫程云超?
小程(惊讶的神色和口气):是哩,是哩。
贺教授:他外号叫什么来着?
小程:人们都喊他鱼尿(sui)泡。贺教授,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你们认识?
贺教授(激动的语气):岂止是认识,我就是当年住在你家的那个实习生。
小程(惊喜的语气):真的?这么巧?
贺教授:你爷爷会烧鱼,他烧的酸菜鱼可地道了,他开膛鱼时总把鱼尿泡带上,我就送了他这个外号。
小程:他现在还是这样,鱼烧好时总喜欢说‘鮸鱼头’,无论啥鱼都这样叫。
贺教授:他不是说鱼,他是说我哩,鮸鱼头是他送给我的外号。
小程:你喜欢吃鱼头?
贺教授:这你可猜错了,冬天太冷,你爷爷把你奶奶给他做的帽子让给我戴,我头小,戴上帽子就像是鮸鱼头一样,他现在还好吧?
小程:耳不聋眼不花,有事没事找人掐,他就喜欢在村头摆他的山海经。
贺教授:他岁数和我一般大了,都九十六了,他结婚早,都有三个儿子了,你父亲是老几?
小程:最小的,老三。我还有两个姑姑。
贺教授:你姑姑是后来才有的,我抱着你父亲玩,小家伙不老实,趁我不注意,拉了我一怀,害得你奶奶把我的长衫子用皂角水洗了大半天。
小程:我爸还有这么经典的事儿?这事儿我爷爷没说起过。
贺教授(感慨的语气):荆紫关古镇上的人就是这样厚道,做了好事向来不喜欢张扬。这次河南大学组织这次活动,因为我们那一批像我和孙教授这么大岁数的人健在的不多了,就让我们作为亲历者的代表来见证当时河南大学和丹江人的亲密无间。虽然这里面貌焕然一新,但山水依旧,民风淳朴依旧,我又回到了当年的那种感觉。丹江的高天厚土给了我们容身的空间,丹江的淳朴民风让我们如沐春风,丹江流域,情系河大,情满天下啊!趁这次机会我抽空去看看你爷爷,我们哥儿俩好好唠唠。
小程(天真而娇嗔的口气):我有两个爷爷了。贺爷爷,孙教授也是河大人吗?
贺教授(摇摇头):也不全然是,当时她在河南农校,也是被迫无奈流亡的实习生,和我们走的是同一方向,但时间有出入,我们都是在牺牲最原始的爱情之后才走到一起的。
小程:最原始的爱情?
贺教授(表情凝重):我在咱们这里和高小一位女教师情投意合,本来我们能走到一起的,但后来我们又要被迫流亡他地。我反复衡量,不能耽误人家的幸福,才在万分痛苦中偷偷离开了意中人。唉,说来惭愧,形势逼着我做了陈世美啊。
孙教授(拽了拽贺教授的衣襟)笑着说:老贺,你别一言堂了,人家小程有解说任务,你说个没完没了,咱后面的人都有意见了。
贺教授(用手扶了扶帽子),自责道:看我,一激动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四
【一行人站在古皂角树下,定神凝望,若有所思。
贺教授:还是当年那个样子,只是少了一枝,我还上去掏过鸟蛋呢。
韩主任:这树有些年岁了。
贺教授:当年,老百姓说是千年古树,也有人说是神树。张校长,古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我们要善待它,保护它。
张校长:请老教授放心!
韩主任:咱们在这儿留个影吧。
【贺教授、韩主任在树下站定,小程拍照;贺教授、孙教授偎依在一起合影,小程滑稽地说:亲密一点嘛。贺爷爷,搂紧孙奶奶,当心她跑了……河大师生和荆紫关师生齐集古槐下拍照。
五
【贺教授、孙教授走在一起,孙教授取下身上的水杯递过来,小程机警地端过来半杯冒烟的茶,贺教授双手颤颤微微接过来。
贺教授:老孙,我还是尝尝丹江水吧,小程给你孙奶奶也来一杯。
小程:是,您看四周都放了茶水桌,就是等您们回来尝尝咱丹江河里的水,让您们找找当年的感觉,我这就去给孙奶奶端。
孙教授(蹒跚着步子跟在小程后面):小程,我们回来了,在自己家里了,你还外道什么,我自己来端。
小程:恭敬不如从命,听奶奶您的。奶奶,您和贺爷爷慢慢品,有什么心里话慢慢说,我不当电灯泡,我去那厢给家里人指指路。
孙教授(冲着小程远去的背影):鬼丫头。
贺教授:活脱脱当年她奶奶的翻版,热情、机灵,记得有一次她爷爷弄了条鱼,鱼烧好后她奶奶端上桌让我们吃。当时还有个他们村的人,还有个学校的园丁,都让她奶奶坐下来一起吃。她奶奶摇摇头说,她无福享用,一吃鱼就上火。等我们吃完后我进厨房的时候,却见她奶奶把鱼骨头回锅烧成汤喂她小儿子,就是小程的爹。丹江鱼嫩、细、绵口,而从那天起我一见到鱼既垂涎欲滴又难以下咽。丹江人把最好的留给了我们,他们却……(哽咽)老孙,你快尝尝丹江水,品品绵不绵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