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关于读书的断想(随笔)
读书,这个词人们都很熟悉,它有三层意思:看着书本,出声或不出声地读;学习功课;上学。我这里讲的是专指看纸质书本,了解内涵,学习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感到,如今对于看书本,从认识到行动上,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随着观念的淡薄、行动的消极,对书本的认识发生了偏颇。其表现有以下几点:
感觉久违了。这是指对书的情感上,对读书的重要性方面,不像昔日那样刻骨铭心。上了些年纪的读书人都知晓:读书是最好的学习,可以启发心灵,使人充实,壮游灵魂,塑造人生,陶性怡情,博采长才,是至乐之事。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是一门最富有趣味的科学。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时间过得越长,情谊也就越深厚。”罗兰说:“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读书使他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驱,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这些读书的哲理名言、读书成就不凡人生的史实,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是否有些生疏,有久违的感觉呢?从一些现象来看,事实正如此。对于纸质书籍,尤其是大部头的史料、科学、文艺书籍,除了专门的研究家,又有多少人能关注阅读呢?没有想读的感觉与要求,如何谈得上阅读与思考?
认知浅薄了。如今,在物欲横流的境况下,还有多少人能把孔子的名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回事呢?过去不管怎样,读书人还有一份只有爱读书才是高等、上等人的“虚荣心”,把读书人当作是让人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书为荣,只有读书才有出息。事实也正如此,那些这“家”哪“家”的名人志士、有作为的人物,哪个不是丛书堆子里钻进又钻出的呢?一些高考状元,哪个不是爱读书的人呢?可是现在,你读不读书,手上有没有书,并不是人们关注的事。过去在长途车、飞机上或候车室里,常有人手捧一本书,有滋有味地看着,以看书度过分分秒秒。如今呢,人人捧着手机不断点击,五花八门的信息浏览过眼,留下的知识有多少,印象有多深,受到了什么启示与教益?一概不知,无从计较。从书本获取知识的概念淡薄了,还能以书为友,吸纳知识吗?
耐心失去了。读书,是以鉴赏书中知识为主的求学之道,必须边读边思考,从中吸取教益,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人生修养。读书不应停留在读故事求趣味当消遣作娱乐,尤其是一些文学名著,是要让你开启智慧、开拓思维、诱发进取的,书中的人物、事件、故事,隐藏着哲学理念、感人的良知情愫,可启人心智,引发感悟,必须读懂、消化、领会、吸纳,不能一掠而过;要把直击心底的东西留在心坎,助推人生。对此,我就有体验: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上世纪50年代上初中时读过,把“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绝不碌碌无为虚度年华;70年后,当我再读此书时,受到震撼心灵的教益是保尔在烈士墓前所言:“应当赶紧生活,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随时都有可能中断生命。”这让我联系到我的同辈以及小于我的多位战友一个个地生命中断,就真正感到“赶紧生活”的重要,决不能悠哉游哉地活着,应与时间赛跑,多做实事,体现人生价值。这就促使自己惜时如金,笔耕不辍,抢救尚有的思维随想。假如我在阅读中,没有耐心地边读边思,怎能触动神经、激荡心灵,有所教益呢?如今,不少人,仅仅将书作为一种摆设,并没有耐性静心阅读,就联想到我赠送的大部头文集,也会束之高阁,不免心寒。对书无动于衷的人,那是很可叹的,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耐下心来,认真地读几本书!
传统丢失了。看书学习,应该是一种伟大的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说在做梦中等待,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在无趣的游乐中虚度光阴,不如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地阅读。读书,肯定与人品休戚相关。记得清朝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与记取的经典哲语。传统是经久形成的良策习惯,只有继承与弘扬,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否则就会被淘汰。要知道,许多网络信息,除非有质量的文章,不少只是开开眼、玩玩味而已,所缺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失掉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和生活质量的人生。请记住与践行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的名言:“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继承传统,读书增智,踔励奋进,圆梦中华!乃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课题,完全应该引起广泛的重视、深刻的思考,从而赋予行动,掀起读书的热潮!
(2024年7月15日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8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