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晨钟暮鼓(散文)
一、钟楼
作为西安土著,我对钟楼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它是大西安的标志。
我生长在西安,从懂事起就知道了钟楼,它坐落在西安市中心。可我家住在西郊的电工城,属于城外,距离钟楼七公里,到钟楼要坐公交车。我还知道,一路公交车直达钟楼。
距离不是太远,我也走不过去,父母不让我一个人出门。那个时候,我总是想去看钟楼,却总也没人带我去。父母不是忙工作,下班了开会,就是忙家务,给我们姊妹四个做吃的、做衣服鞋子,没有闲时间带我们去钟楼。
记得,我都上小学了,一个周日,父母说带我们去姑妈家。激动地啊了一声,蹦着高说,太好了,太好了!姑妈家在东郊东窑坊,西郊没有直达车过去,要坐一路公交到钟楼,再倒一辆到东窑坊的公交车,才能到姑妈家。关键是要到钟楼倒车,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那样,我就能看见钟楼了,怎么能不高兴呢!那天晚上,我兴奋地睡不着,不到天亮就起床了。
吃罢早饭,我们全家穿戴整齐,兴冲冲地来到公交车站。等了二十几分钟,一路车才开了过来,车厢里塞满了人,我们艰难地挤上车,像沙丁鱼一样,挤进了罐头里。车子载着我们,摇摇晃晃地向钟楼驶去。我个子矮,紧紧拽着父亲的手,夹在不透风的人缝中。正值暮春,热得我头晕眼花,出了一身的汗。一路上车子走走停停,大概走了二十多分钟,才停下不走了,人上的人鱼贯而下,到了终点钟楼站。确切地说,是钟楼西。
走下车,我就张望起来,在南北东西大街的交汇点,在方形的基座上,坐落着一个三层四方形楼阁,楼阁的四个角翘着,像欲飞的燕子,顶端像坐了个葫芦。等我长大才知,那叫“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顶部是鎏金宝顶”。那天,我们沿着钟楼圆形盘道的人行道,向钟楼东走去。我边走边看,钟楼有栏杆围着,基座四面各有一个圆形门,像窑洞的那种门。这四个门,最早是通向四条大街的。令人惊奇的是,钟楼四个面长得一模一样,就像四胞胎兄弟,一辆辆公交车绕着钟楼而行,然后使出环岛,使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在钟楼四个角的盘道外,有高楼和大厦,显得豪华大气。在西南口,与西大街交汇处,是气势宏伟的钟楼饭店;对面与北大街交汇点,是同盛祥羊肉泡馍馆;在东南角,与北大街交汇点是钟楼邮电大楼,西安十大建筑之一;在东南边,与东大街交汇口是钟楼食品店,这里有品种最齐全的糕点,来到钟楼的人,都要进去买点带走,所以,店里整天人满为患。我仰头去看钟楼,又仰天去看邮政大楼,再看街上穿漂亮衣服的女人,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和新鲜。从小到大,头一次见这场景,眼睛都不够用了,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稀罕,什么都喜欢。我脚步越走越慢,还不由驻足观望,在父亲的一再催促下,才向前走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量的积累,我知道了钟楼是明武十七年(1384年)建造,是砖木结构的,传说,是朱元璋怕有真龙天子与他争夺王位,下令修建钟楼来镇压龙气的。钟楼最初建在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而望,两百年后,才移到现在的地方。据说,是为了消除地震的灾难。
钟楼上的大口钟,叫景云钟,据说有一万多斤,钟声能传二三十里远,唐朝留下的。当初挂在道观里,是朱元璋让人找遍长安城才找到的。古时候,钟楼是作为报时用的,就是到了一个时辰,就要敲钟告诉百姓。钟楼还可作为治安管理,晨起,鸣钟打开城门,任由百姓自由出入。
近几年,我参观过许多寺庙,见过不少钟楼,可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从艺术价值上,都无法与西安钟楼比拟,就连雍和宫的钟楼也如此。其实,不仅寺院庙宇建有钟楼,在城市街道,县城街道都有,亦如鄠邑县城,在县城四街中心,也有一座钟楼。
两年前的秋天,我去鄠邑县城游玩,见到那钟楼时,还一时恍惚,恍若来到了西安钟楼。也是在街的中心,也是车子绕钟楼而行,猛一看,与西安钟楼一模一样。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是仿造西安钟楼的格式修建的,只是规模小,建筑简单而已。西安钟楼是古代众多钟楼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历史性最强的一座钟楼,是价值连城的。
随着改革开放,古城西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钟楼盘道修路地下通道,可以直接上钟楼。四周变化也很大,钟楼饭店还在,对面同盛祥泡馍馆前,却修建了世纪金花豪华地下商城,钟楼食品店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开元商城,钟楼邮电大楼还在,可钟楼还是那个钟楼。
钟楼是西安的代名词,外地人来了,首先要到钟楼。钟楼那里总是人满为患,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我们本地人到了周日,或节假日,也要坐公交车去钟楼,在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上转悠,去买衣服购物。
可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多数人都在网上购物,所以,近十年来,我几乎不太进城了,有时候,一年也难得去一次钟楼,只有坐公交车路过时看一眼。钟楼没有变化,只是在栏杆里种上了鲜花,使钟楼坐落在鲜花丛中。钟楼盘道的人行道上,还是人流如注,几乎都是外地游人。
虽然不去钟楼,它去一直在我的心里,每当有朋友或外地游客问我,西安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哪里?我会不假思索地说,钟楼!无论时态如何变迁,钟楼永远都是西安的标志。
二、鼓楼
鼓楼与钟楼,相隔二百米,坐落在广济街口。最早的鼓楼,建于唐朝,毁于安史之乱。现在的鼓楼,是按照之前鼓楼格式修建的,建于明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四年。鼓楼上有一面巨大的鼓,是用来报时的。在明清朝代,鼓楼周围是西安各级衙门办公的地方,是离不开鼓声的。还有四周居住的百姓,也是离不开鼓声的。鼓声提醒人们,要关城门了,该关城门了,都赶紧回家吧!唐朝击鼓是为了宵禁。为了全城百姓都能听见鼓声,只有把巨鼓架高,鼓声才能传得远,人们才都能听见,所以修建了鼓楼。
鼓楼底座是长方形的,南北有拱卷门洞,楼阁是砖木结构,上下两层,重檐三滴水,顶部是"歇山顶"式,具有大唐风格,全楼没用一颗铁钉,用的是榫卯,等级仅次于故宫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与天安门同等级。在楼顶的屋檐下,南北各挂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南边匾上写着“文武盛地”,北边匾上写着“声闻于天”。据说,这是清朝乾隆年间鼓楼重修以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御笔"写的。好一个“声闻于天”,可见当时鼓声之大。
一到暮色降临,灯光点亮鼓楼,鼓楼便发出了五彩的光,楼体玺彩绘和旋子彩绘,还有沥粉金龙熠熠生辉,富丽堂皇的,如梦似幻,亦如回到了大唐盛世。鼓楼下,每天游人如织,大部分是外地人,还有不少外国人。他们举起手机、相机,对着这古建筑中的精品之作狂拍起来。华丽秀美的鼓楼,是明清建筑的代表,是西安主要标志之一。
我对鼓楼也是熟悉的,每次进城总能看见它,特别是到回民街时,要从它的门洞穿过。可那时,我是愚昧无知的,认为鼓楼远不如钟楼的名气大,对它不屑一顾,认为就是一个普通的城楼。城楼我见得多了。其实不然。当我走过许多寺庙后,才知道鼓楼不单单是个楼,它总是与钟楼一起出现,总是相对而望。钟楼鼓楼是寺庙里的法器,每天的清晨与傍晚,都要按时辰敲钟击鼓做法事。所以,凡是寺庙里,皆有钟楼和鼓楼的身影。
晨钟暮鼓这个成语,就来自于西安的钟楼与鼓楼。晨起先敲钟,再敲鼓,四处城门听到,就会开启城门,人们可以出城了。晚上先敲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赶紧回家,就要关闭城门,把整个城保护起来。
钟楼鼓楼,晨钟暮鼓,都是我大西安的自豪,更是我这个西安人的骄傲。作为华夏之子,生长在历史悠久的西安城,我是何其有幸。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