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礼尚往来(散文)
作为礼仪之邦的华夏,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许许多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仪习俗,比如礼尚往来就彰显了乡村基本礼仪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
前几日四弟刚结束了一个小工程,就急匆匆到离家十多里的姑舅哥家帮忙,说是要搭建个彩钢房。我有些不大理解,如今一个妇女随便出门到外面帮忙,至少一百多元的工价,他可是干了二十多年的瓦工,随便一揽活,最起码五六百元,不去赚钱,给人白白帮什么忙?但娘说:你不知道,他姑舅国柱哥前几天来帮忙,将家里的所有电线重新捋了一遍,爬高爬下,你未瞅见院子里电缆线弄好的晾被子和衣服绳子,还费劲巴力把几个柜子从旧书房抬到三大间,整整齐齐忙乎了大半天。之前不到一月电费就一百多,在农村月月电费超过百元可是笔大数目……还真是礼尚往来!他叫四弟帮忙按理得帮!投之以桃,报致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渐行渐久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不,昨天四弟又购买了西瓜等水果,驱车去遥远的青萍村看望父亲大姐天生聋哑的龙哥,而本性善良、憨厚实诚的龙哥,长时间无人去看望他,硬是死拉活拽留住四弟喝酒,还摘了好多他亲手抚育下的新鲜红丢丢的大杏子,说是让舅母品尝。
就想起一幕幕乡村往事,那么鲜活而生动,想一次,心中的乡情就泛滥一次;再回忆一次,依旧是那么深情而眷恋。那些年代的春节,亲戚们之间来往密切,正月初三开始,计划好线路,从最近处的亲戚家开始拜访,准备好12个馒头,骑自行车先到西北方向最近的严姑妈家,吃喝完,住下来,次日再到稍远点的李姑妈家,尔后再依次看望最远处的,二十多里远的两个舅舅和姥姥、姥爷家。这样三五天时间就过去了。那时的我们很贫穷,但很快乐;那时的亲戚关系很淳朴,很友好。我到李姑舅家,国柱兄弟当年只有六七岁的样子,就要出门了,他哭哭啼啼硬拉住自行车后架子,不让我走出院门半步。无奈之下,只好又陪他玩了一个下午和晚上,次日一大早,他尚在睡梦中,偷偷摸摸赶紧骑车走,不然又得在他家呆上多半天。无法就是骑车带他在田野里四处兜风,挖空心思,搜肠刮肚给他讲稀奇古怪的各种天南海北的故事。有时让他紧张的要死,有时又让他呵呵大笑,有时则让他惊恐万分……骑自行车返回家后,稍稍歇息一番,又要到东南方向父亲的亲戚家拜访。依旧是最近的石姑妈,尔后稍远的大小安姑妈家。到最后,原本囫囵的馒头都有些破损了。而到了正月十五左右,最后才去看望街上的胡姑妈家,为何要最近的放到最后——原来元宵节前后要唱戏、闹社火,既看望了亲戚,顺便住在他们家里又看了戏和社火,岂不是一举二得、皆大欢喜之事。而在此期间,我们看望过的严姑舅、李姑舅和舅舅家的人,基本上都要礼尚往来,在我们拜访之后不几天,也是提着他们家腊月里早就蒸好的12个馒头来看望我们——要炒菜好吃好喝烟酒等招待他们。当然,馒头有大有小,有好有赖。光阴好点的家庭,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像样的人家,关键还是这家的主妇能干,手巧,蒸的馒头自然发酵恰到好处,馒头吃起来很过瘾很好吃。发酵早了还是死面,馒头就硬硬的,发酵迟了则面发酸了,吃起来有股子酸味道。后来,时代发展了,人们手头宽裕了,嫌弃提上馒头有些寒碜,不上档次,大多数变为提上牛奶和各种营养品等去看望亲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出外打工,有的更是搬迁到新疆、宁夏等地居住,亲戚们之间往来的不不再那么频繁了,除非有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过年的走亲戚已成为了“昨日黄花”……除了有几家知己亲戚,如岳父家啊舅舅家等等,其余的则你来过,我才去探视。你都不来拜访,我何必上门去……
在人世间,礼尚往来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规矩和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最美好的相处方式,也是人情世故的最具体、最本质、最具代表意义的展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发展进步,礼节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政治权利、家族血缘、人际交往、婚嫁丧葬、迎宾待客、行动举止、言行应对等诸多方面,国人无一不有礼节可循。其实这些礼节彰显出中华民族礼仪规范、人文理念和思惟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先楼房邻居是位来自农村的老人,对乡村礼仪很是擅长,我们五月端午给她端几个油饼卷糕,并非显摆,而是出于礼节和友好往来。她则回赠给我们乡下亲戚送的十多棵水灵灵白菜和几个吃起来味道很不错的大馒头。而到了中秋节的前一天,早早就端来两大块她亲手蒸的月饼——是那种乡间木头蒸笼蒸出的,一块是纯胡麻油的,另一块则是五香的,有红的红曲,黄的姜黄,黑的胡麻,还加了玫瑰酱和冰糖等,又软和,又好看,味道纯正,吃起来很是过瘾。冬至我们河西走廊的风俗,是要吃疙瘩饭——羊肉臊子,切了土豆与胡萝卜丁,豆芽、豆腐、香菜等,妻子鉴于邻居王奶奶的热心肠,早早精心准备了饭食,大海碗端过去一碗,而不大一会儿,王奶奶则端给我们一小盆栀子饭——是那种用手一个个捏制的,形状像栀子花一般,据说还是出自其家乡的市级非遗项目,这盆饭够我们一家四口下午的晚饭了。听说我家有个小簸箕,王奶奶说要用一下,妻子热心翻箱倒柜给找见,借给她用。归还时王奶奶捎带着送给我家小孩几个手工绣制的荷包。这在乡下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尚往来。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当年在乡村生活,记得有时邻居借了蒸笼,返还时则回赠两个馒头,还不忘说一声:“她婶子,这两个馍馍让娃娃吃……”,要是借了人家的驴呀骡子呀牛呀使唤了一整子,或是犁地,或是打场,还要准备些草料和相应的东西作为补偿,这样让借的主人心中欢畅,面子上也说的过去。不然让这家主人心中就有些郁郁寡欢,不大舒心。你在夏天大热天的帮了我家起场、扬场,他家那天要是摊了麦场,我家哪怕再忙,也要在人家起场、扬场时,尽可能的赶过去帮忙——这是对等的无条件的礼尚往来。
中国社会最注重人情往来,“礼尚往来”的古训并非着眼于“礼”,而是“尚”!诸如生儿满月,子女婚嫁,上学参军,入党提干,考上名校,乔迁新居,开业庆典……都要请客遂人情。人情名目繁多,简直让人应接不暇。但当我们拥有了高尚的品质,崇高的人格,纯洁的心灵,就有资格提升“礼”。而在亲戚家的婚丧嫁娶特别是老人去世时,最讲究礼尚往来。你抬埋了我爹,在丧事上能亲力亲为,我在你妈去世后,即或是工作再繁忙,也要尽可能抽时间亲临现场吊唁,让逝者安息,生者体面——这是一种最起码的礼节,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大千世界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关系。儿子结婚时,为不增加他人不必要的麻烦和累赘,也为日后自己少些交往,借故没有请当家户族的所有人,仅自己至亲的兄弟妹子,也没有邀请乡下的一众亲戚,结果好多人在以后的事情上见我就大发牢骚,说我在城里,看不起他们乡下人等等。我只能苦笑着赔罪,说如今宴席有规定,不能超过20桌的标准。其实,满打满算儿子结婚时请了不过十多桌客人。
《礼记》上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并且认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说明了礼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中很重要。“礼”其实是个会意字:一边是一位衣冠楚楚的士大夫(衣),一边则是毕恭毕敬的动作(跪),这说明送礼的焦点绝对不在物上,而是聚焦在“动作”上,送礼体现在行为举止上要恭恭敬敬,心中是恭谦的,态度是友好的。强调人际往来应注重双方在精神、品格上的对等礼节往来,并以此来增进彼此情谊的升华,讲究礼不在多不在厚,而是那份情那份意,每逢过年提着礼物看望父母,特别是有些老人更是盼望着有人来看望他们,这是传统礼仪的应尽应分,是对长辈的尊敬和最起码的礼节;而长辈们也不乏会为家中可爱的小宝宝们,早早就准备好了红包,名为压岁钱,这也是一种“礼”尚往来的表现,邻里间、朋友间、师生间的互相走亲访友,成为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友情。
礼尚往来还是一种社会美德,也是建立互助、互惠社交关系的基础。通过以礼相待,回报他人的善意和帮助,自然能收获更多彼此的尊重和信任。记得杨绛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婆婆对我好不好,我根本不在乎。她对我好,我给她养老,这叫礼尚往来;她对我不好,我对她爱搭不理,这叫因果报应。”在这里她强调在家庭关系中,对待亲人应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意味着婆婆对儿媳的态度是尊重和关心爱护,儿媳则可选择回报同样的关心、尊重和爱护——而这种礼尚往来的态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如今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中提倡互助、互惠的社交礼仪显得尤为重要。但不知何时起,人们开始“害怕”与畏惧过年与人际交往,礼尚往来渐渐演变成了“钱”上往来,应有的最起码、最基本的礼仪、礼节和温暖内涵少了,更多的则逐渐成为“人情消费”,铜臭味越来越浓,纯洁的情感演变成物化之“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