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启航】马踏飞燕(散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件瑰宝熠熠生辉,它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当我们凝视它时,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对其巧夺天工之技艺的赞叹,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深深自豪,它就是铜奔马。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乃是东汉青铜器,更是国宝级的文物。关于其名称,因郭沫若认为铜奔马蹄下是飞燕,故而得名“马踏飞燕”。此外,它又名马超龙雀、天马逮乌等。无论何种称呼,都无法完全涵盖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这尊铜马通高 34.5 厘米,长 45 厘米,宽 13.1 厘米,重 7.15 公斤。其造型独特,铜马三足腾空、昂首嘶鸣,展现出无尽的力量与活力。落下的一足踏于飞鸟之上,这种巧妙的设计将动与静完美结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那飞扬的鬃毛、矫健的身姿,仿佛在诉说着它的英勇与不羁。这一充满动感与力量的青铜器于1969 年 10 月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中惊现于世。如今,它安静地陈列在甘肃省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接受着人们的瞻仰与赞叹。它的发现,仿佛是一扇通往东汉时期的神秘之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繁荣。
马,在汉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承载着人们出行的希望与梦想;是军事装备中的关键力量,伴随将士们驰骋沙场,捍卫边疆;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得力畜力,为粮食的丰收贡献力量。汉朝政府甚至给马立“口籍”,足以见得马的重要地位。汉武帝刘彻所作的《天马歌》,更是将马神化和歌颂,使其成为众人敬仰的对象。史料中,汉武帝三次派人到西域求乌孙马的故事,更是体现了汉代对良马的渴望与追求。马在汉代的赫赫战功和卓著功绩,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的《天马歌》,不仅是一首豪迈奔放的诗篇,更是其对骏马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强盛的渴望的生动写照。“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诗中描绘的天马,汗如赤血,奔驰万里,其身姿矫健,气势非凡。汉武帝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天马的神骏和威武,让人仿佛能看到那骏马奔腾于天地之间的壮观景象。
汉武帝钟情于天马,并非仅仅出于对骏马本身的喜爱。在那个时代,马对于国家的军事、交通和经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拥有良马,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骑兵力量,能够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保卫边疆,拓展疆土。天马的出现,象征着力量、速度和胜利,给予了汉武帝在治理国家和对外征战中的信心与勇气。
从《天马歌》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他渴望凭借强大的国力和英勇的军队,使大汉王朝威震四方,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天马不仅仅是一匹马,更是汉武帝心中理想和抱负的寄托,是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
然而,这首诗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考。为了获取天马,汉武帝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汉武帝对天马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进取精神。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若没有敢于突破和探索的决心,又怎能铸就大汉的辉煌?
汉武帝的《天马歌》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它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帝王的豪情壮志,也让我们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踏飞燕”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铜奔马,这尊铜像塑造了一匹急速奔跑的骏马。它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鸟。骏马的身形流畅自然,肌肉线条紧实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速度。而被踏在蹄下的飞鸟,惊恐地回首张望,更衬托出骏马的风驰电掣。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结晶。它见证了那个时代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透过它,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工匠们在工坊中精心雕琢的身影,能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完美的不懈努力。铜奔马的形象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塑造。它集西域马的高大俊美和蒙古马的坚韧耐力于一身,特别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这使得铜奔马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当时马匹优良品种和高超驯马术的生动写照。铜奔马动感强烈,三足腾空,仿佛要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自由驰骋。然而,这般强烈的动态如何在现实中保持稳定?古人的智慧给出了答案——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这一设计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考量。鸟形底座的平坦形态,使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幅增加,为整个雕塑提供了稳固的基础。鸟的头、双翅、尾呈现伸展状,恰似一个稳固的三角支架。三角结构在力学中具有稳定性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分散重力和承受外部压力。正因如此,奔马的重心得以通过踏在飞燕的背上而保持平稳,实现了轻盈与稳定的完美融合。而马的右后腿内夹铸的卯榫状铁芯骨更是这一杰作的点睛之笔。它加强了腿部的支撑力,巧妙地运用了青铜和铁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要知道,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用最为坚硬的金属铁来支撑起重量超过 7 公斤的主体,绝非易事。然而,古代工匠却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做到了。他们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将实用与美观完美结合,使得铜奔马既具有稳固的结构,又不失艺术的美感。这一构思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其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它让我们看到,在千年前的东汉,工匠们不仅具备了精湛的技艺,更拥有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美的独特追求。
铜奔马的设计,是对传统艺术的突破与创新。它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展示,而是以动态的姿态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激情。这种创新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尝试,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马踏飞燕”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更深远的意义上,更被认为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它的存在,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见证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它带着东方的神秘与魅力,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983 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它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美丽风光和悠久历史。1996 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这一殊荣无疑是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2002 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一文化瑰宝的重视与保护。
铜奔马,它凝固了时光中的灵动,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激励着我们不断追寻艺术的高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