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苗绣,锦绣中的古老史诗(散文)
一
昨天,我去花溪城区办事。走在城区一个叫花阁路的地方,不经意间抬头一看,位于花阁路与花明街交汇的街道处,一家店门头匾上白底红字的“花溪苗绣”和右上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醒目字样吸引了我的目光,心生好奇,就走进店里。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店里宽大的墙壁上挂着规格不一的苗绣服装,货架上整齐有序摆放着苗绣鞋、帽、围巾及各类绣品,五颜六色,应有尽有,让人目不遐接,惊叹不已。店主是一位三十来岁的中年妇女,穿着美丽得体的苗族服饰,名叫杨秀秀,看上去性格温柔,贤淑大方,见我进店后,热情地迎了上来。我一边看,一边向她寻问起苗绣的相关问题。杨秀秀见我这般认真专注,欣然打开话闸,一五一十向我介绍起了苗绣的前世今生。
传说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雕题是用刺把皮刺破,涂上朱砂或其它色彩。文身是用刺仿龙、凤、夔的花纹雕题,在人身上刺出它们的花纹,籍避之害,以谋生存。周代时,有了铁针后,濮人后裔的苗绣技术发展到了更为可观的程度,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历史用刺绣的方式尽情展露,再现了古老苗族的生活原貌。据说苗族从中原西迁时,一位名叫兰娟的女首领用丝线记录着迁徙的路线图,过黄河时用黄线绣,过长江用蓝线绣,每翻一座山就绣一座山图,最后迁徙到目的地时,一看从领子到裤脚,彩色丝线纵横交错,绣满了整件衣服,仔细观察,这分明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一幅生动的迁徙图,是一段用刺绣绘出的苗族迁徙史。
后来,一支自称“花苗”支系的苗族迁徙到了花溪,把苗绣技艺传到了这里。苗绣最早的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构图严谨。随后变成色彩热烈华丽,多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绿、白等色丝线,构图活泼,图案丰富。再后来,就变成底布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趋势,增加了红、蓝、黄、白、黑等色机织布,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自古以来,苗家妇女心灵手巧,勤劳朴实,以十字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图案装于心中。绣时先绣出图案的外部轮廓,再逐步添加内部花纹,最后填充细部,直至完成。刺绣中采用“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最美图画。
多年来,苗绣与花溪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及择偶、婚丧、宗教等仪式紧密相连,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着很强实用价值。花溪苗族妇女在制作绣品时,不仅注重继承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善于发挥想象力,大胆创作,几乎找不到两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苗绣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独创性。苗绣包含了特定的图案符号、纹样、构图、颜色、技法针法、功用、寓意等,常见的苗绣图案有动植物模样,田园河流,苗王印及人物等。让广大美术家和收藏家对之极为珍爱。
停了一下,杨秀秀指出墙上挂着的一件件绣品对我说,你仔细看看,这些绣品中有“人神混同”、“人兽混同”、“自然物类混同”等各色各式图样,尤其是龙的形状,活灵活现,不拘一格,飞腾奔放、神奇壮观。不少图腾的丰富意境在苗绣上反映得非常明显。如这件衣服背面上的“双龙戏珠” 图型,中间是一个人,这人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双龙便成了庇护苗民的伏羲与女娲。可以说,苗绣就是穿在身上的不朽史诗,是针尖上挑出的艺术,是天马行空的 “ 无字天书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记录形式,传达本民族的语言,传播着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史和民族特点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华夏文化艺术中的一大珍品。苗绣已于2006 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问杨秀秀,店里这些绣品是从哪里来的呢。她听后,立马回答说,除货架上有两个包和一双手套是我女儿绣的外,其余全是我绣的。她见我又笑又摇头,半信半疑的样子,就来了个七姐逢嫦娥——仙(现)对仙(现),领着我去她店旁的绣房看一下。走进绣房一看,那里摆放着刺绣用具,还有绣作上快绣完的一副枕套,见她随手绣几针,非常熟练的样儿,我全信了。从绣房出来,杨秀秀给我说,她能掌握苗绣技艺,能开起这个店,全靠她老师王启萍的帮助。随后便给我摆起了王老的故事。
二
一个美好的传统工艺,离不开一个优秀的传承人。1950初秋,王启萍出生在山清水秀的花溪区尖山村苗族村寨。那个年代,要是村里的女孩子不会做针线活计,不仅会被寨中人笑话,还会常常被长辈们瞧不起,说以后难嫁出去。在这样的氛围下,她就像小孩学走路那样,一步一步学起,最初懵懵懂懂跟着母亲学习穿针走线,之后学习猪蹄杈、牛蹄杈、灯笼、银杈、铜钱、河流、苗王印等各类图案纹样绣法。在母亲日复一日的相伴中,花样各异的图绘、严谨对称的构图,俊秀美丽的绣品,让王启萍深深喜欢上了本民族这一漂亮精巧的技艺。
那年代,家里贫穷困难,靠种地维生,小小年纪的她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搓麻、织布或挑花刺绣,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母亲或寨里的老前辈们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持之以恒,艰辛磨练。十多岁时,王启平就已经会 “豆豆花针 ”“小弯弯针 ”等一些复杂的针法,苗绣技艺一天比一天成熟。经她绣出来的衣服、背扇、小针线包等各类绣品,针脚匀称,张弛有度,花色多样,美观大方,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尽管如此,王启萍不满足玩状,感到绣制出来的绣品过于刻板,色彩不够鲜艳,式样也显得陈旧。暗下决心,想把绣品变得更好一些,让人更为喜欢。那些年,她家居住的地方贫困落后,没钱购买染料。她就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实践,到家背后山上采集红椿树皮、红碎石泥土、黄莲根等洗净后,捣碎加水,然后将染物泡在其中一起拌浸或煮染,到一定时间后取出晒干,经反复多次染制,直到上色为止。之后经她用心构思配置,用一双巧手制作的绣品变得五彩缤纷、雍容富丽,透出一种古朴、浑厚的风致来。
后来,凭着过人的民族苗绣技艺,王启萍被花溪区文工队招收到队里,专门为演员们制作演出民族服饰品。当时,由于收入太低,她只好一边在闹市摆地摊,制作些包包、背带、围裙等民族手工艺品出售,供自己的三个孩子上学读书和补贴家用,一边继续她的苗绣人生。那期间,王启萍还积极参与贵州民族手工艺的相关比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技艺娴熟的她曾获奖无数。她的苗绣作品,花样无一重复,色彩绚丽,内容丰富,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多次代表贵州远赴昆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出,甚至还到了香港展览。
由于王启萍刻苦好学,精益求精,酷爱苗绣,于2017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也是贵阳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这时,已年高七十四岁的王启萍深感重任在肩,除了向世人展示花溪苗绣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要将这项文化艺术传承下来。于是,她广泛招收学员,举办苗绣培训班。尽管苗绣手工制作入门难,而“反挑正看”的工艺手法,又是苗绣技艺的难中之难,加之苗族没有文字,这项古老技艺的整套制作手法,只能靠手把手传授。多数时候,学员稍不小心就会走错线、记错图。王启萍却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教学员们穿针、引线、数纱、刺绣等,让他们从具体的实践中感受苗族“挑花刺绣”的魅力。在她的精心指导下,一批批的学员不断 “出师”,还陆续培育了一百多名苗绣传承人,为此项工艺后继有人作出了突出贡献。
说到这里,杨秀秀对我直言不讳地说起了她学苗绣的经历。那时,她家离王老家很近,爸妈很想她能尽早把苗绣工艺学到手,就送她去王老开办的培训班学习。一开始,她认为这挑花没啥了不起,不就像补衣服那样,在布上衬上过什么图案而也。哪知,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要干好这活比登天还难,除了要耐得住寂寞,心静如水外,还要善于动脑,手巧灵活。两天后,成了敲锣的倒着走——打起退堂鼓。无论父母怎么劝说,死活不学了。王启萍知道后,立马来到她家,真诚耐心给她摆起自己学习的经历,给她打气鼓劲。最终在王老的精心辅导下,杨秀秀下定决心,勤学苦练,虚心好学,仅半年时间,就掌握了苗绣技术。后来,在市、区组织的苗绣比赛中,自己还多次获奖,成了花溪苗绣能人。
三
一直以来,随着花溪区全域旅游文化的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苗绣传统文化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每年都要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多渠道多形式培训苗绣艺人。通过培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苗锈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它的作用和意义,真正掌握其苗绣技艺。同时,区有关部门还时常开展非遗文化时尚秀表演等系列活动。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让更多人热爱苗绣,让苗族绣品“活”起来,使之成为旅游业中的支柱产业,为苗民致富发挥了应有作用。
记得去年3月初,花溪区在花溪公园乡贤里举办的“秀美花溪•遇见苗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大型表演活动,表演内容做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今时尚的相互融合,充满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让大家用听觉、视觉、触觉全方位感知花溪苗绣之美,为非遗技艺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让非遗技艺走向舞台,完美展示其苗族文化的璀璨和多姿,为游客和市民带来了一场传统与时尚交融的非遗视觉盛宴。
尤其是去年4月7日,贵州省第十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花溪苗绣系列展闪量登台,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时尚秀。舞台上,绣娘们以针代笔,以线着色,绣、插、点、挑纹饰飞扬流动,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将文化与情感镌刻在服饰之上,绘就出苗族人民绚丽多彩的美好生活。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花溪区涌现出不少的苗绣新人。表演场上,绣娘们一针一线的表演,犹如三个铜钿看戏文——精彩。展现出匠人们的“针”本领,“绣”出了现今花溪苗族人民的新天地,新生活和新撞景。
与此同时,市、区有关部门除将花溪苗族人新创的有关苗绣技艺与图饰申请专利保护外,还不断利用区内各项活动和少数民族“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春节、元宵等节日广泛持久开展苗绣文化的广泛宣传,做强做大苗绣产业。今年3月初,区政府在花溪公园音乐广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走进花溪——相识苗绣”推广活动。现场设置了游览市集,包含文创区、小吃区、非遗服饰区等多个板块,涵盖食、游、购、娱等内容。通过观看精彩的苗族服装走秀和特色鲜明的民族舞蹈表演,感受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之美。
又说那天,我正要离开“花溪苗绣”店时,杨秀秀上高中的女儿来到了店里。她高兴地介绍说,女儿名叫巧巧,刚放署假。不知怎的,也挺喜欢苗绣,只要有空,就会跑来店里帮忙。从杨秀秀满脸的笑容里,我仿佛看到花溪苗绣又有了新的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