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黄梅戏印象(散文)
一
在我人生的旅途中,黄梅戏如同春日里的一处风景,让人莫名喜欢;亦如夏日里的一朵浪花,给人无限遐想。
多年前,随着全省农村财政管理现场会在黄梅召开,我走进了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县。
黄梅县城,别名梅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这座县城因其附近山坡上多生黄梅树而得名,高高的县城城门楼、古老的街坊、深深的巷井、神秘的西池塘、传奇的东禅寺以及摩天接云的古塔,都是游人留连的地方。然而,随着时间的前行,这些历史遗迹中的许多已经消失,只有古塔屹立但仍被挤压在闹市之中,见证着这座城的变迁。
历史文化、戏曲氛围浓厚的黄梅县城,展现出的是一幅古色古香、充满活力的画卷。
记得在黄梅某宾馆会后的晚餐大厅里,黄梅县领导到场敬酒:“欢迎各位来黄梅,今晚在县黄梅戏艺术剧院有专场戏曲晚会,请大家欣赏。”
“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源头,大家来此一定要亲身感受黄梅戏曲的魅力啊!”厅处有关业务领导也热情地发话。
黄梅县“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位于黄梅县文化公园路,该剧院是传承和发扬黄梅戏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所在地。当晚的演出大厅里,坐无虚席,随着舞台大幕的开启,演员们的唱腔令人耳目一新,舞姿流畅,表现细节精湛,通过微妙而生动的表演及肢体语言,让人深感黄梅戏的韵味,与会人员被精彩纷呈的演岀报以激情而热烈的掌声!
此外,黄梅县的戏曲演出还经常在黄梅县文化广场等地点举行,大街小巷也常常能见到群众表演的场面。
会后,我顺便还与当时在黄梅县有线电视服务平台工作的朋友一起逛街。朋友说:“这里的老百姓都喜欢唱戏,而且唱得很好。”“那我今天可得欣赏一下了。”我笑着回答。
古色古香的老街,每天的演出随处是戏台,街边广场有人一亮嗓子,人气自然就来了。有一条几百米长的小街,一派白墙黛瓦,却风格迥异,门店大都为卷闸门设计、小酒馆、服装店点缀其间,悠扬的黄梅戏开唱,路过的人都会用黄梅话连连感叹“这里好受味”!
尽管看黄梅戏是一种娱乐方式,那就以娱乐的心态去欣赏。
剧场、广场、老街等地是一个充满欢乐,让人忘记烦恼的地方,这里的欢笑和快乐畅通无阻。在这个生活快节奏的时代,在这个充满欲望的时代,这里却仿佛弥漫着一种漫生活的气息与节奏,我坐在剧场的椅子上,或自由自在地站在观众群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一种生活方式。
在黄梅县,看黄梅戏的演出,漫步在黄梅戏的源头,走在街巷里的人群之中,我心有所感。或许是因为黄梅戏充满了地域特色,与普通的歌舞相比,才感觉它显得与众不同,才能赢得精彩的掌声。这份发源于黄梅的独特艺术,让人回味,并可给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更易找到新的乐趣。
二
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在安徽安庆市得到发展,历经上映后快速壮大。
黄梅戏发展的早期,大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十八世纪后期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流行传播形成了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被称为“怀腔”或“怀调”的戏曲逐渐东移到安徽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也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历经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上世纪50年代,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在银幕上映后,让黄梅戏享誉海内外,从而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1958年,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的黄梅戏《过界岭》在武汉市洪山礼堂演岀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观看。
“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毛泽东看完戏后似乎有疑问。
当时在场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泽东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泽东恍然大悟:“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毛泽东并十分赞赏!
1995年,黄梅县先后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黄梅县黄梅戏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黄梅戏在解放后的几十年,成就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同时,一些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也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和喜爱。
黄梅戏是先于农村,后入城市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楚剧、汉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它以抒情见长,唱腔清纯,细腻动听,且通俗易学,易于传播,深受大众的喜爱。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2006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国家一级演员周洪年。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黄梅戏中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最具代表性,展现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人们之所以喜欢黄梅戏,主要在于其优美的唱腔、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剧目的多样性、深厚的文化价值、以及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总之,这种富于生命力、创造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的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三
在我小时的记忆中,公社放映队偶尔会在乡下闲暇季节里下村放映《天仙配》《奇袭》《龙江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电影或戏曲的搭台演出。那些年上映演出的经典剧,总是让人百看不厌。特别是黄梅戏的电影之后,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天仙配》也叫《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早期剧本。七仙女违反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成婚配的故事,是以电影方式出现。展现了爱情与人性的复杂纠葛,跌岩起伏的剧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赞叹。在当时农村少见的娱乐活动中,无疑是农村人最受喜闻乐见的。
每当我沉浸在那些充满欢笑的氛围里,电影结束或舞台上的灯光开始慢慢变暗,幕布也在缓缓地拉下;谢幕或遇一曲黄梅戏收尾时,掌声总会响起来,观众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但是戏曲带给我的快乐,却依稀就在眼前。
每当公社放映队或有演出剧团到达村子或周边村镇时,一般不论道路多远,我都会跟上同村子里的人群前往观看,去看那热闹非常的场面。那时的我,天晴不怕路远,遇雨不怕路滑。
人生如戏,这话一点也不假。其实生活就像一场大戏,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故事。有时候,我们按照感觉走,但有时候,也只得按现实前行,让生活更精彩。小时候的我,曾与大我四岁的书姐同班读书,一道参加过家乡小学组织的京剧《红灯记》的排练,并在金龙有汇报演出,其实书姐也是一个黄梅戏的爱好者,偶尔也会唱上几句。当年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的书姐没能读中学,叫人愧疚:“书姐,对不起啦!”书姐说:“我喜欢读书,虽然没有机会上中学,但是可以脚踏实地的做些事情。”后来,书姐虽然身居农村,但也走出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为培养三个儿子上大学,与其丈夫一道依靠科技种植猕猴桃并辛勤劳动,成为了当地当年的“全囯三八红旗手”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为她骄傲。我读初中时也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有时也会有如“三句半”等之类的表演,再后来读高中就与文艺宣传队没在关联了,但偶遇黄梅戏后,便感觉喜欢看,并常常会学唱几句。
几十年过去,我对黄梅戏的印象还是最为深刻,也是特别喜欢。戏如人生。我觉得黄梅戏里的故事,很多都是讲的人生百态,演员们在台上演得投入,观众们在台下看得动容。
人生百味。戏里的角色,有时候的剧情经历,跟我们现实生活里所遇到的挑战和困境,也有相似之处;屏幕中或舞台上演员们通过表演,把人生的酸甜苦辣真实展现出来,让观众们产生共鸣。看花容易绣花难,其实黄梅戏里的唱腔、身段、表演,都是演员们经过千锤百炼的功夫才形成的,这跟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像在黄梅戏舞台上那样,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就能够将所有的困难转化为机遇,也能够将快乐随生活永驻。
对于黄梅戏,我虽然不是戏迷,但也如同普通大众一样,从心底里自得其乐。在我的人生路上,欣赏黄梅戏,有如一种心态,让人年轻自在;聆听黄梅戏,如沐一缕春风,叫人力量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