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青春】花木兰(散文)
花木兰,是一代巾帼英雄,她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辞》妇孺皆知。
但是花木兰的故乡究竟是哪里,花木兰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花木兰的命运的结局究竟如何,一篇《木兰辞》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我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
据目前保存在河南虞城县木兰祠里的元朝碑文记载,花木兰的故乡是北魏时期的亳州谯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虞城县营郭镇(现已改为木兰镇)。花木兰自幼聪明过人,非常孝顺。她的父亲名叫花弧,花木兰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那时候北方的鲜卑族统治占领了北方,为了打败其他北方民族,北魏统治者先后发动了十几次征讨其他民族的战争。花木兰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华大地饱经忧患战火纷飞的年代。虽然战乱不断,但世世代代身为农民的花木兰一家人仍然男耕女织,生活虽然贫苦,但家庭和睦,依然其乐融融。
有一天,年轻的姑娘花木兰正在家里织布,忽然就听见村里的人大呼小叫,人心惶惶地互相传递着可汗征兵的消息。当时的统治者是北魏鲜卑族的拓跋弘,汉族人称为天子,鲜卑人称为可汗。很快不幸的消息就传到了花木兰家里。花木兰就听说这次征兵的名单上有自己的父亲。当时花木兰的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妹妹才十来岁,弟弟只有八岁。花木兰看到自己年迈身衰而且多病的父亲要上战场,心里非常难受。但是残暴的统治者可从来不顾及百姓的死活,特别是异族统治,更是残酷无比,视百姓如草芥,百姓的性命和家庭,在战乱期间,连蝼蚁也不如。只要自以为是狂妄之极的统治者一声令下,不知道多少百姓家庭就会遭遇灭顶之灾,多少青壮年就会丧生沙场。战争胜利了,统治者荒淫无道,得意忘形;战争失败了,割地赔款不说,更有无数屈辱的条款,还要献出女人。被打败的民族的女人总是受尽各种践踏和凌辱,死的非常悲惨,活着也生不如死,很少有人能够躲过劫难,平平安安度过余生。战争无情而又残酷,却是残暴的统治者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掠夺土地和人口的最常用的手段和方式。
拓跋弘一声令下,在他统治下的中原大地就有无数男儿要奔赴战场。由于战事吃紧,拓跋弘一连下达了十二道征兵令。这十二道征兵令,一次比一次紧急,一次比一次严厉,而在这十二道征兵令的名单上,每一道都有花木兰父亲花弧的名字。花木兰虽是女儿之身,却自幼跟随父亲习武,练就了一身不凡的本领。经过和家里人商量后,她毅然决定替父从军。
当时的鲜卑族统治者规定,征兵不仅要出人,就连战马和铠甲以及各种武器也要自己去购买。因此在《木兰辞》里,就出现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情景,从这种情景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是多么野蛮残暴。
花木兰剪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穿上了沉重的战甲,拿起了自己使用的一杆长枪,牵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战马,此时此刻的花木兰,瞬间变成了威风凛凛的一员战将,等待她的是无边的大漠,厮杀的疆场。
一阵阵的集合号角已经吹响,一声声的催促声就在门外。母亲默默地为她收拾行囊,眼中满是担忧与不舍。父亲则紧握她的手,叮嘱她一定要小心谨慎,保护自己。花木兰强忍着泪水,微笑着安慰完父母,让他们放心。她又把弟弟和妹妹叮嘱了一番,才恋恋不舍地看了看自己家熟悉的农家小院,挥手告别了父母和弟妹,跨上战马,奔赴疆场。
万里征程,一路风风雨雨;跨越千山万水,不畏艰难困苦。无论是多么思念家乡和亲人,在战场上,都必须面对生死。尽管军中的生活艰苦而枯燥,尽管每日的操练让她疲惫不堪,沉重的盔甲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花木兰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武艺,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战争锻炼了她的胆识和毅力,战争磨砺了她的精神和意志。在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里,她学会了团结与信任,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战场上,金鼓齐鸣,杀声震天。为了保卫家园,为了守护心中的那份信念,花木兰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她的身姿如同矫健的雄鹰,在硝烟中穿梭。她的眼神坚定而无畏,挥舞着手中的刀枪,冲向敌军。经过一次次征战,双方各有损失。身边很多战士倒下去再也没有起来。
寒来暑往,岁月如梭。花木兰在军中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她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见证了生离死别。在那漫长的征战岁月里,她也曾思念远方的亲人,思念那温暖的家。但她知道,自己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残酷的战争一直打了十几年,双方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这个邪恶的魔鬼吞噬了无数生命,榨干了无数百姓的血汗,终于一方少数民族被打败,溃不成军地逃跑了。花木兰带领的部队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终于,战争结束了。花木兰带着赫赫战功,凯旋而归。当她脱下战甲,换上女装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为之惊叹。多少在一起奋战多年的战友,竟然没有想到,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竟然是一位秀丽多姿光彩照人的女子。
当花木兰回到家乡,父母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他们相拥而泣,喜极而泣。弟弟也长大了许多,他望着姐姐,眼中满是敬佩。花木兰看着熟悉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慨。
花木兰的故事,在民间传颂着。她的勇敢与坚毅,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在木兰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天子(可汗)在接见花木兰的时候,奖赏了花木兰很多金银财宝。花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在故乡做一个普通的贤妻良母,可以经常陪伴父母亲和弟弟妹妹。
然而,在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祠珍存的石碑碑文中,却有着这样的记载:天子召见花木兰,看到花木兰非常阳光健康美丽,就起了不良之心,他要强迫花木兰做他的妃子。花木兰性格刚烈,坚决不从。然而残暴的暴君岂能容许一个他统治下的弱女子逃出他的魔掌,有时候,这些恶魔暴君宁可把她毁灭,也不愿意放弃他自己的丝毫欲望。花木兰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面对邪恶的恶魔,愤怒地冲向宫殿的一根殿柱,一头碰死在了大殿之上。可怜一代巾帼英雄,没有被凶恶残暴的敌军杀死,却被自己本国的天子(可汗)逼死。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或者阅读英雄传奇的时候,不要被那些掌握生杀大全的人的所谓辉煌所迷惑,辉煌的背后常常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血淋淋的历史。
花木兰死后,被追封为孝烈将军。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女中豪杰,在花木兰的故乡河南省虞城县营郭镇(现已经改为木兰镇)修建了木兰祠。木兰祠也叫孝烈将军祠,或称“孝儿祠”,虽然修建祠堂的具体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唐代已经有文献记录。以后的宋、元、明、清、民国,都在纪念这位巾帼英雄。一千多年来,每年的四月八日,也就是花木兰的生日,这里都要举办三天的大型庙会,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方圆百里的商人和百姓在这里进行游览和贸易,并纪念这位替父从军的奇女子、女英雄。如今在河南省虞城县木兰故里,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不仅重修了旅游景区木兰祠,还建成了花木兰陵园和规模宏大木兰文化广场,目前已经成为一处既可参观游览又可凭吊纪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花木兰的形象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芒。她不仅是一位巾帼英雄,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花木兰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更加热爱花木兰,也让我们对历史有所反思,让我们充满报效祖国之心,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和平,坚决反对各种野蛮战争。花木兰的故事,也在教育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做人。我们敬拜花木兰,一定要学习她的人格,传承她的精神,坚守她的情操,追寻她的境界。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花木兰的故事,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奋进。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