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与魂】【柳岸】丹江谚语(散文)
人生渡口上,会遇到指点迷津的人。指点我跳出人生沼泽的是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她姓王,我叫她王奶奶,和我们是邻居。
她说出的话经典,引用的谚语经典,讲的故事也经典。
王奶奶虽然不识字,却比我们这些识字人懂的都多。王奶奶虽然没有教过书,却比我们这些教书人更懂得调整心态,建立自信,乐观挑战。
想当年,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正值血气方刚。天马行空的理想与荆棘塞途的现实的碰撞,宛如鸡蛋碰石头的下场,志向是那样的绚丽多彩,现状却是那样的黯然无色。人生转轨的十字路口上我徘徊、我迷茫、我失落、我悲观。
我上了二年高中,那时候高二、高三都允许参加高考,我就赶上了这趟混载列车。高考失意对我打击够大了,性格开朗乐观的我一时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起来,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祸不单行的是和我保持了二年联系的一个女孩又和我分手了,分手的直接原因是我们岁数都小,儿女情长先放一边,但我知道这仍是我名落孙山带来的负效应。这当然也不能怪她,谁让我家穷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大面积的家庭都一穷二白,有高中生的家庭或者孩子多的家庭更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上面这两种情况,我们家全占,其寒酸程度可想而知。可姑娘家不同,姐妹二人,她是小的,父亲经营丝毯,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暴发户。当我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时,是她主动靠近我甚至接济我。因为每当我回来时,她或多或少总要把她的体己钱给我一些,这个情我不能忘,但也不能提。当然她对我的捐赠她父母心里跟明镜似的,但人家不在乎这仨核桃俩枣。我落榜,她绝交,显然是她父母捣的鬼,对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采用攻心战术为她洗脑,终于她妥协了,我也只好心泪伴着饭菜咽。
别笑我早熟,那时在农村,不到20岁已当上了爸爸妈妈的大有人在。相对他们来说,我迟缓好几年。
我感到前途渺茫,意志消沉起来,对一切都看不惯。听见父亲唉声叹气我烦,听见爷爷咳嗽呻吟我烦,看见母亲愁眉苦脸我烦,看见奶奶省吃俭用我也烦。我不是色盲,但事态万物在我眼里都失去了色泽。情绪低落吃饭就会索然无味,对什么东西都感到没胃口,很多时候就是象征性地端端碗。我万念俱灰,对一切都百无聊赖,心灰意冷。
那天,我懒洋洋地从外面回来,路过王奶奶门口时,她在簸米,见了我,又是招手又是喊:“快来,帮王奶奶个忙。”
我已经成了个废人,能帮她什么忙呢?
信马由缰地走进王奶奶家,她见我纳闷,解释说:“今儿个上午,我用小麦换了个大西瓜,我一个人吃不完,放久了要坏,白白浪费了就是罪过。一颗麦粒,来之不易,一颗白米,裹满汗泥。”
我有些忐忑。土地一分下户,王奶奶就和儿子们分开另过了,她一人耕种她和她老伴两个人的责任田,老伴去年患紧病走了,家里家外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她常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儿子们还要供孩子读书,我能自食其力就绝不给他们添麻烦,只要他们帮我把种子埋进土里,帮我把成熟的庄稼收回来,其余就不用他们操心了。”
我知道王奶奶说的帮忙是维护我的自尊。她见我杵在那里,很随和地说:“怎么对王奶奶这儿生疏了,你小时候常在奶奶怀里撒尿你忘了?吃饭不长膘,身上满股骚。”
王奶奶没说假,小时候我奶奶领着我们兄妹几个常来这里串门,一日不来就好像缺个什么似的,常把王奶奶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听王奶奶这样说,我歉意地笑笑。王奶奶很随意地说:“小狗崽不是一天就会跑,小孩子不是一蹦就长高。你以为你长这么魁梧容易吗?是你爷你奶奶你爹你妈还有王奶奶,像护庄稼苗一样把你护起来的。”
王奶奶踮着小脚,去切西瓜。把西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盆子端到了桌子上。
我明白,这西瓜不是王奶奶一人吃不完,她吃不完还有她儿子孙子哩。她是“蓄意”的,是想以此为契机和我拉话的。
王奶奶招呼我:“今天咱们打破盆说盆,打破罐说罐,切开了西瓜就说西瓜。‘强扭的瓜不甜’,这瓜我特意捡瓜蒂暗灰色的,所以肯定熟了,你看,红鲜鲜的,快吃。”
我慢慢吃起来,王奶奶也在我对面坐下来,也拿起了一块瓜,说:“说起这瓜,我们老王家也出了名人呢。”
不能让王奶奶一言堂,就接了一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奶奶说:“可不是咋的。小时候我爷爷就给我讲过我们家种瓜的故事,说的是不知道哪一辈的事儿,咱丹江一带大旱,旱得地都裂缝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家都揭不开锅,被迫外出讨饭。有一个汉子叫王瓜,想外出逃命也不行,家里有一位瞎眼老母亲瘫在床上,离不开人,他老婆不得不守在家里端茶端水,抽时间在远远近近剜点野菜度日,王瓜则在自己开垦的一大块地里种西瓜,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王瓜黑明连夜朝地里担粪,西瓜苗出来了,嫩绿嫩绿的,看着蛮喜人,王瓜又开始担水浇苗,等西瓜长出花叶的时候,来了个倒春寒,西瓜苗冻死了一半。王瓜心疼坏了,急得吃不下饭,王婆劝他‘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王瓜没有因此而轻视了对大命不死的西瓜苗的田间管理,加班加点给西瓜地除草,可是好景不长,蝗灾来临,刚过垄的西瓜秧被蝗家军吃得光秃秃的,王瓜痛心疾首,气得直想自杀,王婆劝他‘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岁月流长,人生苦短,能有几个隐晦天?’‘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别说,有一颗西瓜秧在一堆蓬松的干柴草的掩护下,逃脱了厄运,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王瓜对它特别上心,天天浇水,天天施肥,功夫不负有心人,西瓜开始开花结果,枝蔓的养分、水分都向它提供,最后结出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这瓜比簸箩还大,是瓜王,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来看热闹。”
我一边品西瓜一边品王奶奶的话,一个胸无点墨的老太太说出的话咋这般经典,我佩服地看着王奶奶,问:“后来呢?”
我和王奶奶都忘了吃瓜,手里的瓜成了摆设,王奶奶接口道:“俗话说‘做木工的睡不了合适床,做庄稼的吃不到合口的粮。’这么大一个西瓜,王瓜夫妇缠得直流口水但舍不得吃,要卖钱啊,他们老母亲后世需要的棺材寿衣,孩子们的身上衣口中食全指望这个大西瓜了。可是这么个大西瓜少说也有四五百斤重,谁能噙得下呢?从西瓜将要成熟时,王瓜就开始发愁了,因为他拙嘴笨腮不会哟呵,王婆劝道:‘卖瓜的说瓜甜,卖盐的说盐咸,到时候看我的。’”
我加了一句:“王婆不会三言两语就把瓜甩出去了吧?”
王奶奶笑笑,说:“当然不会,她表面上是兜售西瓜,实则是通过她的三寸不烂之舌招引人气的。赶上那年也巧,恰遇皇太子下丹江来视察灾情,一听说有人种出了四五百斤重的瓜王,就也乔装打扮赶来看稀奇,只见王婆口干舌燥,却还满头大汗在喊:‘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瓜王进家保平安,亲朋好友人脉广,积福行善好运连。’‘今天吃了西瓜王,明天登基当皇上,风调雨顺百姓福,政通人和国运昌。’那太子也想让老皇上早早让位,听了王婆的话,随口说了一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听了这话,接口道,‘吃了这瓜,君临天下。’皇太子乐了,不但买下了这个瓜王,也给了王瓜家重重的赏赐。你可别小看王婆的话,皇太子回到皇宫以后,老皇上真的让位给他了。因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小皇上登基前说的话,所以就在咱丹江一带传开了。王瓜万万想不到他老实巴交,会遇到个巧舌如簧的老婆,几句很平凡的乡间土语会让他否极泰来,就由衷地夸了王婆两句,王婆却说‘百世修来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根藤上结不出两样瓜,一张床上说不出两样话。’谁让咱们是两口子呢?”
我情不自禁:“王婆真有主见!”
王奶奶笑了:“不是王婆有主见,而是她懂得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法则。‘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啊,‘伤好莫忘疼,得意莫忘形,’‘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田的要自己下田,走路的要自己挪步,担挑的要自己换肩。’我们老王家世世代代能人不少,但我就记住王婆一个。”
对于我精神上的的颓废,生活上的失落,情感上的失意,王奶奶一句话也没提,但她却侧方面给我指了道,那就是人生之路不平坦,走出逆境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