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黄浦江(散文)
一
到上海,看什么?看人头,看车流,看光影,看豪华的建筑,美丽的公园。是的,这些都是要看的。可我更愿意紧挨着黄浦江坐着,安静地倾听它来自远古的诉说。或哀怨,或愉悦,或悲壮,或骄傲。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河流。可你相信吗?具有“国际大都市”称号的大上海在战国时期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彼时的黄浦江只是一条浅浅的河道,有书是这样描述的——“阔仅一矢之力”,即宽度只有一箭的射程。更要命的是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旱时,河底朝天。汛期,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上海得到改变与发展,得从黄歇说起。
黄歇,号,春申,战国时期的大臣,受封于淮河以北十二县,即今江苏上海一带。他到后,巡民情,察民意,一门心思浚理,消灾,引水,灌溉,造福百姓。他的举措,让旱涝无常的一片沼泽地渐渐成了鱼米之乡。我们可以想像,彼时上海百姓看见黄浦江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看见两岸翻滚的棉麻,燃烧似的水稻,他们的心中一定感到无比的欢欣,一定在欢乐地哼唱着“吾伲家乡实在美”。
人们为了纪念春申君,将河命名“春申江”“黄浦江”,后来,“申”字成了上海的代称。有一位在黄浦岸散步的老者告诉我,离黄浦江不远处有“春申村”和“春申祠”。他还告诉我,若去,坐地铁一号线到莘庄北站,换708路公交车可直接到春申祠。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来上海,一定要看他,他才是上海真正的文化之源!老者用了一个“看他”,没有了丝毫的距离感,亲切随意中带着几分强调,像去看一个关系亲密的亲戚。可见,春申君在人们心中该有多重的份量,尽管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其实,我心里清楚得很,哪怕不建祠立碑,人们也不会忘记,轰鸣的黄浦水,便是至真、至善、至圣的宣告和赞歌。
有了春申君的引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疏浚改造,黄浦江到了元代河道更宽了,有了“大黄浦”之称。明初,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户部尚书夏原吉奏请疏浚改造大黄浦,凿宽近旁范家浜,改道北流至长江囗。之后,数次疏浚,大黄浦河面不断开阔,代替了吴淞江(苏州河)成为太湖水系入海的主干流。其实,最早吴淞江是比较强大的,有书记载它的水势深广可敌千浦,江面宽阔处达20余里,浩荡之气魄非现在的吴淞江可比拟的。可苦于它河道过多弯曲,容易淤塞,虽多次截弯取直,还是无功告成,被迫采取“以浦代淞”之策。之前,黄浦江只是吴淞江的支流,谁曾想,吴淞江却沦为了黄浦江的支流。自然如此,人亦是,若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你,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啊!
二
春申君没有料到,夏元吉也没有料到,他们所治理改造的河道黄浦江会成为上海的魂脉。确切地说,成为了中国的魂脉,世界的魂脉。这里位于长江出海囗,可深入中国南方腹地,也可连接世界各大港口。我敢说,把它放在人类文明的第一线也毫不愧色。世人皆知紫禁城,滕王阁,黄鹤楼,万里长城,布达拉宫,莫高窟。其实细细想来,黄浦江的建造比任何一个建筑都更加实在,更加激动人心。当然,它们也伟大,每一个建筑都展现了一个民族令人震惊的工匠精神和令人震惊的意志力。但是,它们实际功能并不大,远远不可与黄浦江比试的。因为有了黄浦江,带来了上海的农业繁荣。有了农业繁荣便渐渐地带来了工业与商业的繁荣。于是,上海有了成熟的纺织业,海盐生产,造船技术……沿江一带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开着油号,盐号,粮号,开着钱庄,布店,客栈和酒肆。从此,无不呈现着“一城烟火半东南”的繁荣景象。有书是这样描述上海的,“迢迢申浦,商贾云集,舟船大小以万计……”《松江府志》称,“一郡之要害在上海,上海之要害在黄浦”。可见,黄浦在上海及江南之地位。上海无疑也成为了全国乃至东南亚的贸易枢纽。据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从这一带出发的。郑和下西洋无疑宣扬了国威,同时也拓展了海外贸易。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条江流同时也成了侵略者的通道,那些灌溉的沃土成了战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对外开放,英国人看中了这里。是呀,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上海是一块大肥肉,谁都想啃一口。在1842年,英国动用军舰百余艘,陆军万余人,从吴淞口全力进攻上海。时任江南水师提督的陈化成,已过花甲之年,可他毫不退缩,身先士卒,挖战壕,修工事,在前沿挥旗作战,誓死保卫长江水道。可苦于寡不敌众,最终腹背受敌,身中数弹,英勇就义。据资料显示,陈化成下葬那天,数百万老百姓在路边设置香案,杀牛祭祀,一时哭声惊天动地。其实,写到这里,我也双眼含泪,手和心在颤抖,尽管过去已百余年。
临江的公园内有一座城隍庙。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神的庙宇。通俗点讲,城隍庙是供奉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或者民族英雄,寄托人们对忠臣良将,民族英雄的敬仰。如山东济南供奉的是铁铉,福建供奉的是周苛,江西吉安供奉的是文天祥,江苏苏州供奉的是春申君。而这座城隍庙供奉的是陈化成。可见,陈化成当初的举措是感天动地的。我毫不犹豫地跨入城隍庙,我虽然没有为他点上三炷香,可我以最恭敬朝拜的方式静立良久,默温这位真实的人的精神遗产。
三
离开城隍庙,我依然站在黄浦江的亲水台不肯离去,我的眼光落在了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上。纪念塔建于黄浦公园内,是为了缅怀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而修建的。望着纪念塔,我想到“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也叫黄浦江之战。1937年,在陈化成当年抗击英军的黄浦两岸,上海军民又上演了抗击日寇的浴血壮歌。那场战争可以说是抗日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据资料显示,日军为了强占上海,动用了300多架轰炸机,200多辆坦克,30多艘军舰,让中国军队三十万儿女血染黄浦江。望着纪念塔我也想到了“上海战役”。为了完整接收上海,解放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样血染黄浦江。
人的思维有时会跳跃的。我上一秒想着上海的几大战役,下一秒却又突然想起了春申君和夏元吉,如果他们当初知道自己所开发的河道会给后世带来那么多的战争与苦难,是否会后悔自己的举措?尤其是得知上海黄浦有着长达百年的租界史和屈辱史,他们的内心又作何感想?
我的思维正在天马行空之时,被一大批人流推着往前走,原来一艘叫“和谐号”的游船靠岸了,大家要去登船观光哩。
黄浦江的船只来来往往,有大有小,有一层两层的,有三层四层的,有木制的,有铁制的,也有塑胶和充气的,有载人的,有装货的,它们各有各的造型和各有各的装饰风格。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船头上都插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写着“我爱你,中国!”它们有的如雄鹰展翅,尽情舒展着自由的姿态。有的如海燕翱翔,挥洒风情。有的如飞龙,释放着勇气与力量,热情与活力。有的婀娜多姿,像一位舞者展现自己的优雅与魅力。不管它们像什么,或干什么,都在掀起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都在共同谱写一曲动人、和谐、繁荣、骄傲,充满别样的烟火与韵味的交响乐。望着这些自由穿梭的船只,我感觉它们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幸福和骄傲的神韵。对,每一艘都是自由不羁的灵魂。我被它们感染了,我从内心深处也散发出自由骄傲的气韵。
夜幕垂垂地下来了,此时海关大楼奏起了“东方红”的乐声,时钟指向七点,大小船和黄浦两岸的高楼大厦一下子全部点起了灯火,如花盛放。其实,我说“点”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流动。但流动也不是很准确,因为每一寸空间都幻化着不同色彩的光影和造型。这下,我犯难了,我实在找不出更准确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更要命的是那些光影又一个劲地把身子扑进黄浦江,水中像燃烧着一簇簇鲜润活泼的火苗。滔滔的黄浦水一下子没了脾气,异常温柔地接受着火光的热吻,欣然散发出柔和恬淡的七彩光晕。我的嘴唇不由自主地嚅动,想说什么,但我又无法言传那种华美,那种优雅,那种浪漫,那种气韵,那种壮观,那种高贵。我只好仰头望天。我不由得更惊呆了,月亮竟然饱满地出现了,荡着盈盈的笑与黄浦江眉目传情。这一下子,我感觉人世间的美好事物都相约出现在我面前。可我还是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只好一个劲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我突然顿悟了,春申君不会后悔,夏元吉不会后悔,陈化成和无数先烈更不会后悔。因为他们迎来了全世界最美的风景。虽坎坷,但终究迎来了!
我有意把身子往黄浦江靠了靠,因为我知道黄浦水的流淌记录着上海的兴衰、苦痛和发展,串联着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彰显着这座城市不屈的精神和向上的决心。
我要离开了,我有万分的不舍。我再次把身子紧挨着黄浦江,我感觉那样我的灵魂会和先贤的灵魂一起在黄浦的上空遨游,让我在黄浦美丽的光影中欢歌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