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芦笙,苗家人的精气神(散文)
一
周末一早,听说贵州花溪高坡苗族乡为庆祝黔陶至高坡新建旅游环线的开通,要在乡内云顶草原广场开展大型芦笙舞蹈表演活动,就和妻子一道,兴致勃勃从城区乘专线中巴车,一路向东,赶去观看。
下车后,一眼望见一望无际的山坡上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靠东面山顶一排闪内发亮的“大风车”在随风转动,一朵朵白云在草原上空轻轻飘着,仿佛触手可及。蓝天、白云、绿草,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美景画卷。我忽然明白,为啥这里取名叫“云顶草原”。再一看,除不少的游客分散在草原上游玩观景外,位于草原中部上千平米平坦的天然广场上,聚集着数千人,人群中还有众多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各族同胞,人山人海,你来我往,如赶集般热闹。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不一会儿,随着舞台两旁代表中国各民族的五十六对长管芦笙吹响,表演活动随即拉开了序幕。首先登场的是来自该乡批林村二十六人表演的《苗乡芦笙迎你来》。舞台旁右边,一个个穿着苗族服饰的青壮年手握芦笙,列队上场。只见芦笙队领头人罗廷开双手捧着芦笙,迈步入场吹响第一声芦笙后,队员们一起接着吹奏起来。全队上场后,伴随着芦笙曲的节奏,踩着半蹲式舞步,按顺时针方向,围着舞台连续转三圈,然后整齐排成两队,上前三步向观众鞠躬、作揖。随即吆喝一声,边吹边跳。他们一会儿围成一个圆圈,一会儿变成一个交叉的“十”字形,一会儿又变为弧形或菱形。演奏者们双臂随旋律左右摇摆,脚也跟着拍子轻盈舞动,动作飘逸洒脱。表演形如一体,灵活有序,步调整齐,流畅自然,精彩绝伦。
接下来上场的是挨邻龙里县马场乡的《苗家生活美如画》,男女各十名苗族青年盛装打扮,男生手捧芦笙,女生手拿绣帕,他们上场后,随着吹奏的芦笙乐曲翩翩起舞。表演中,见男女演员或左或右,或前或后,一起一伏,一进一退,穿插有序。随后一男一女边舞边巧妙组合,随芦笙曲调变化,呈现出跳步,蹲步、单腿踢、跳跃旋转、卧地翻滚等多个舞蹈动作。更让人叫绝的是他们时而相拥同舞,时而牵手飞跃,舞姿随芦笙音调时而欢快激昂,时而悠扬舒展,变幻莫测,让人眼花缭乱,醉于其中。
随后,《芦笙一曲颂党恩》《我在高坡等你》《苗乡巨变》等十多支乡内外芦笙队纷纷登场表演。一支支芦笙队在表演中,倾情展示了芦笙文化的绚丽多彩,诚挚颂扬了苗族人民当今生活的富裕美好,弘扬点赞了苗族能歌善舞,不怕吃苦,奋勇前行的优良品质和民族精神。持续近三个小时的表演,给观众送上了一场别有韵味的芦笙文化大餐。表演现场,喝彩声、鼓掌声,欢笑声一阵胜过一阵,传遍草原,响彻云霄。
表演结来后,我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的老人,手里提着芦笙,准备离开表演现场。就赶忙跑上前去,与老人打招呼,随后邀请老人在广场边石凳上坐坐。老人见我眼睛盯着他手里的芦笙,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就欣然应允。坐下后,刚才台上优美动听的芦笙声仿佛又在我耳边响起,心里痒痒的,很想尝试一下,就迫不及待说出了这一想法。老人以为我会吹奏,二话不说,就随手给我。我接过芦笙,模仿刚才台上那些表演者的样子吹了起来,哪知我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脸都吹红了,却一点声音也吹不出来。老人见状,知道我是现钱不抓——不是行家。随即从我手里接过芦笙,哈哈大笑起来。
二
我看老人慈祥和善,耳聪眼明,善于言谈,就向他寻问起芦笙的相关问题。老人笑了一下,自我介绍说,他名叫罗朝贵,今年八十四岁,家住批林苗村,是高坡苗族乡芦笙传统工艺的传承人,刚才第一支表演队中领队的那个是他大儿子。真是无巧不成书,原来他就是闻名全省芦笙传统工艺最老的传承人,正是我想见的人。老人风趣地对我说,你想了解芦笙相关的情况,算是千里马遇伯乐——找对人了。接着就一五一十给我叙摆起了芦笙的来世今生。
传说很久以前,苗族祖先大都居住在边远地带或荒山老林,生活极其艰难,常年以狩猎为生。后来,在天上五谷神的帮助下,苗族人开垦土地,种上了粮食,生活逐步好了起来。之后苗民挑选了六名男子去天上,邀请五谷神来人间与大家共庆丰收。到天上后,看见五谷神呼呼大睡,怎么叫也叫不醒。六名男子灵机一动,就用竹管吹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叫醒了熟睡的五谷神。五谷神醒来后,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此后,每年丰收时节,苗族人都用六根竹管一起吹奏,以此庆祝粮食丰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吹芦笙的习俗。
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古老时候,天下荒无人烟,天帝为了人间兴旺发达,就派了自己一个名叫勾素的小女儿下到人间来造万物。勾素到人间后,竭尽全力,让人间长满了树林,大地充满了生机,完成了父亲交给的任务。有了万物之后,有一天“杉树”和“竹子”两兄弟突发其想,到天庭上给天帝讨要几件娱乐的器具。爱子如命的勾素知道后,为实现两兄弟的愿望,就立马砍下自己的六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制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却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这两兄弟时说道:“这芦笙就是你们母亲的化身,以后遇事必须经她同意。她会不断给你们带来幸福。”打那起,苗家就有了芦笙,从此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罗朝贵老人停了一下,又告诉我说,虽然各地对芦笙由来传说不一,但芦笙是苗家人用来庆祝节日,祝贺大事喜事的乐器,是苗家生活的灵魂,这是相通相同,不可改变的。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就会有芦笙。他十六岁就跟着父亲学制芦笙,学吹芦笙,这一做就是六十多年。制作时,先要经过选竹、烤竹、打节和笙斗制作、笙管笙斗组合、上簧片等一系列环节,每一步都十分讲究。芦笙主要由笙管、笙斗、簧片三个部分组成,要做好它,真不容易。还有芦笙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按类别分有苗族芦笙、侗族芦笙、水族芦笙等。就苗族芦笙来说,又分高管芦笙、大芦笙、小芦笙、芒筒芦笙、多管芦笙。
我这辈子几乎都在与芦笙打交道,它成了我最好的“伙伴”。我制作的芦笙上端不装共鸣器,声音柔和,一般用于独奏,已可边跳边舞。一对芦笙从竹子变成成品要经过若干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需要六七天才能完成。后来自己老了,手脚不灵活了,想到这个融入苗族人血液里的旋律,一定不能断掉,就将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大儿子罗廷开。算下来制作芦笙这门技艺,在我们罗家已经传承六代了,从祖辈开始,一代一代将芦笙制作技艺传到今天。让人欣慰的是2012年,罗老芦笙制作手工艺最终被列为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后,罗朝贵老人还告诉我说,他们村里吹奏芦笙的方式有站式、坐式、走式、跳式四种,无论是哪一种,吹奏时手指都要按照规定指法按住相对应的音孔,嘴要用巧力含住吹口,做到身体放松,两腮不凹不鼓,用腹部控制气息,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配合口内技巧进行演奏。吹奏时,指法技巧又分为打音、倚音、颤音、磨音等四个方面。口内技巧包括单吐、双吐、三吐、软吐、喉颤音、气揉音等。一般因芦笙的进气管长,在吹奏时多用单吐法。苗族芦笙舞除了舞步独特之外,其曲调也非常重要,因苗族没有文字,祖祖辈辈只能采取口传心记的形式传授。曲调分为 “爱情曲”“嫁娶曲” “迎新曲”等若干种。对了,吹奏时,必须要熟悉音调和乐谱。说起容易,做起难。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学吹芦笙时,父亲总是用“苗族人家的男孩一定要会吹奏芦笙,否则就讨不了媳妇”这句话来吓唬他。尽管如此,他也花费了近半年时间才将这乐器弄通学懂。
三
多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需求不断提高,娱乐方式己越来越“现代”化。 但吹芦笙,跳芦笙舞依然是苗族人民逢年过节,庆祝大事喜事的必选项目。苗族人头脑好使,他们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把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的内容写进了芦笙词、芦笙曲,编进芦笙舞。你看,今天台上表演的芦笙舞蹈就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新芦笙文化,一个个演出都能贴进生活,贴进实际,贴进观众,让大家兴趣盎然,喜闻乐见。
尤其是近年里,花溪区在全域旅游文化创新中,结合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多,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实际,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的内在潜力,加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运用。1982年以来,通过区里申请,贵州省里把芦笙制作及吹奏技艺作为省内相关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芦笙专业人才,使芦笙传统文化传承得到了有力保障。同时,每年都要开展芦笙表演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芦笙。记得2020年“四月八”那天,花溪区在高坡苗族乡文化广场开展了“千人芦笙舞” 庆祝表演活动,上万名省内外游客来到高坡,观看了演出。当时,中央、省、市电视台分别摄制了专题片,对表演内容进行了播放,让世界认识了高坡,让高坡走向了世界。
更为可喜的是现今,区里已把高坡建成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的苗族旅游乡,开发建成了绕挠露营村,红岩大峡谷,红军途经高坡红色教育基地等众多旅游景观。这里的苗族人民把芦笙文化与旅游联系起来,让苗族芦笙“活”了起来,使其成为景区中的“景观”,景点中的“亮点”,以之吸引更多的游客。每年“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或重大活动中,苗民们都会开展芦笙演奏、芦笙舞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高坡旅游业越来越旺,苗民收入越来越多。
回头又说那天,为更多地了解芦笙世家的情况,我和妻子跟着罗朝贵老人去了他家。一路上,罗老伯给我叙摆起了他大孙子罗向荣与芦笙的一些趣事。起初,爷爷、父亲见他不小了,就叫他和家里招收的学员一道学制芦笙。可罗向荣死活不干,认为爷爷、父亲像吃错药了一样,一身只痴迷于芦笙。还说这土里土气的东西与现代乐器相比,好比筷筒里插绣花针——比不上。何苦还要保留它,浪费时间学它呢。后来,听到芦笙曲谱纯正古朴,振奋人心,还给家里带来不少的收入,就慢慢喜欢上了芦笙,并主动向爷爷、父亲学习芦笙制作和吹奏技艺。他头脑灵光,善学肯钻,看到传统芦笙只有六个管,六个平音调,只能吹老曲谱,就大胆创新,把它改为九个。果然,改良后的九管芦笙可吹更多调的曲谱,音调更柔和清晰,外型更为美观大方。去年“四月八”演出时,他用自制芦笙,成功吹奏了一首《十送红军》,得到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让人更惊喜的是他手中的芦笙成了他的“媒婆”,当天表演时,一位俊美的苗族姑娘看中了他,俩人结为了百年之好。现在,芦笙一响,脚板发痒,那里有芦笙表演,那里就有罗向荣的身影。
站在罗家老宅的院子里,看到泛黄的木门,落满灰尘的梁瓦,窗户两边及门墙上的门联贴了又撕,撕了又贴,留下星星点点的斑痕,无不透露出岁月的沧桑。再往里走,他家正在请人粉刷房子周边的围墙,抬头一看,正对大门的老屋横梁上,一块写着“芦笙世家”的红色题匾,格外引人注目。个头高高,脸长得白白的罗老伯孙子罗向荣告诉我说:“题匾的字是我父亲罗廷开写的。”看见罗向荣,我仿佛看到了又一个年轻的“罗朝贵”,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随着芦笙曲起,踩着舞步恣意欢笑,向着远方,毫无止境跳去。
一曲芦笙一首歌,悠悠诉尽苗家情。芦笙,是苗家人的根和魂,是苗家人的精气神,它不仅吹来了当今苗家人幸福美好的生活,还会吹出苗家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