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买东西(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买东西(散文)


作者:梅子青 秀才,245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5发表时间:2024-07-23 21:37:26

周末在家,闲来无事,想起石语的《买东买西》。“买”在生活中,确实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石语在文章中写出了她的落拓、大气,也写出了她的精明。精明是天生的,加上后天的磨砺,总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落拓和大气却是涵养的结果,与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过去有“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之说,可现在还有谁为一分钱计较呢?一分钱太少,起不了什么作用。但看那些梁山好汉动辄十两纹银、一锭黄金,全不当回事。才明白此“好汉”一定不是彼“英雄”。
   作这样的联想,属于天马行空。现代人出门购物,称为“买东西”,那是大有来历的。
   最早关于“买”的记载见于《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那个时候还没有“买东西”之说,木兰从军需要自己购置装备,东南西北跑遍还挺不容易的。
   “买东西”是何时何人的创意,已不可考。相传宋代圣贤朱熹某日在街上遇见一位朋友,朋友手提着一个竹篮,自称去“买东西”,朱熹问:“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这位朋友解释道:“在五行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这个篮子是木(竹子)做的,装火的话会烧着,盛水的话会漏光,当然也不能装土,只能盛木和金,所以说买东西。”朱熹啧啧称奇,自此这种说法便流传下来了。
   流传是一回事,之所以流传是另一回事。不过,追本溯源,“买东西”还真与“五行”有关,也与汉字造字有关。
   我们身处北半球,最舒适的房屋朝向应该是坐北朝南,家中主人面南而坐,背对着北方。“北”由“背”引申而来,原本是同一个字,因为使用频繁,为避免混淆,在“北”字下面加“肉”,有了“背”,从此“北”单纯表示方位与“南”相对。“南”向阳,温暖,在五行中属火;“北”背阳,寒冷,在五行中属水;“东”造字为“木”“日”会意,指太阳从东方升起,挂在树上。“东”从“木”,在五行中自然属“木”;“西”造字为鸟栖于巢会意,表示太阳落山,倦鸟归林。我国西高东低,西边多山多矿,所以在五行属“金”。农耕社会对土格外依恋,汉民族发祥地中原居中属“土”。远古时代,水土资源丰富,不必买;火则无从买;只有东边的木制品和西边的金器能够购买,所以“买东西之货”慢慢演变为“买东西”。
   还有一种说法也讲得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春天播种需要购买种子,秋天收获,有许多农副产品可以用于出售;南边生长,北边收藏,无所卖,也无可买。所以“买东西之货”,简称为“买东西。”
   这两种说法是靠谱的。循着这样的思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场所规划建设,意图明确,重点的商业街道多向东西展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唐的“东市”“西市”得到验证。
   汉代长安都城北围墙上的横门,是最重要的进出通道,门前那条东西向的大街称为“横门大街”。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在横门大街东边设立三市,官称“长安市”,又称“大市”,俗称“东市”。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在横门大街以西增设六市,俗称“西市”。在汉代,东市地位最高,规模最大,也最为繁华。东市面积约为52.65万平方米。西市面积仅为24.75万平方米,不到东市的一半。
   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汉灵帝别出心裁,自扮客商,把各地进献的贡品当作商品,与宫女们闹着玩,把买卖当作一种游戏。因为出宫不便,汉灵帝在自己的后宫,模拟建设商贸一条街,分为“东市”和“西市”。虽然规模小,也算不上真正的市场,但至少可以说明,“东市”“西市”的影响力非同小可,连居住在深宫里的皇帝也乐此不疲。
   “买东西”真正成大气候,应该是在唐代。据北宋《长安志》记载,东市经营的商品门类有220行,“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唐武宗时期,一天三更半夜,东市失火,烧毁了12行4000多家店铺。由此推算,一行有300多家店铺,东市220行,店铺总数应该有几万家。西市位于唐皇城的西南方向。根据考古发掘,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031米,东西927米,面积0.96平方公里。在唐代,西市进行封闭式集中交易,将同类商品聚集起来,分门别类,有大衣行、绢行、秤行、当铺、饮食店等,出现了“肆”“行”“店”等雏形,与今类似。
   盛唐以后,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称之为“金市”。西市距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国(地区)的商人,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居多,是典型的国际性贸易市场。李白《少年行》:“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金市”即为“西市”;“胡姬”随商品输入,与“酒肆”一道遍布大街小巷,由是,大唐当年的繁盛可见一斑。
   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北街,已有几百年历史,享有“金街”美誉。它的建设最初也遵循了“东边建市场”的指导思想。如今,许多建筑已经不讲究方位,城市道路已经分不清东西南北,在这种情况下,把市场拘泥于城东城西或是建在路东路西是不现实的。人员集聚,买卖成了生活日常,方便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现实是,不管是零星商店,还是集贸市场,都是在人口稠密处见缝插针,买到东西就好,哪还有人管“买东西”的出处呢?
   互联网的出现,买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买东西”变得简单。并且由于物资丰富,货币充足,“买”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购买的喜悦被冲淡,很多人以不停地购买来充实内心。买的仿佛不完全是生活必须,买的过程负载了心情变化等精神需求,必不可少,但目的不再纯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体市场越来越萧条,快递业日益兴盛,已经渗透到与买卖相关的各行各业,衣、食、住、行,尤以衣食关系密切。交易方式变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看到,“点餐”在提供快捷方便的同时,也隐忧重重。网上交易,“货比三家”“眼见为实”越来越被人忽略,不再强调商品质量,对劣质产品的容忍,使诚信变得越来越稀有,人性中可贵的品质有可能逐渐被异化。除此之外,大量劣质产品,买得顺手,退换得不偿失,非必须、不适合的商品也被留了下来。伤害身体的同时,也造成巨大浪费。闲置丢弃,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环境危害不可估量。
   这样的交易模式,必然带来“东市”“西市”的萧条,甚至有可能消亡。好在,只要买卖在,“买东西”这个词就还有生命力,它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怎样演进分化,终归可以溯其本源,知道它的来历和走向。
  

共 26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买东西》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情,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个不是买回来的呢?作者就是从文友的一篇与买东西相关的文章中,得到此文的灵感,为何是买东西呢?她将思维发散,把“买东西”拆散,逐一解读来由,再将其合并顺着历史的变迁,来讲说买东西的重要性,是自古如是。斗转星移到当下,新型的购买方式,可以说利弊皆有。“买东西”一词的生命力,更是暗含其中的动能,追溯本源的同时,还能指点未来。如此,更突显此文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都不忘万物的本源。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4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4-07-23 21:43:43
  跟着姐姐一起学知识呢!当下的网购确实方便,但生活中也因此多了很多垃圾,用不想用,扔却很心疼。是时候改变一下心态了。
回复1 楼        文友:梅子青        2024-07-26 09:04:53
  谢谢妹妹编辑,这是一截烂尾楼,找到一个契机完工,也算是完成了一篇征文。
2 楼        文友:依湄湄        2024-07-24 07:01:00
  现在中国,似乎只有网络购物?而且全部是扫码支付。我在中国的时候用现金就有一点不方便
回复2 楼        文友:梅子青        2024-07-26 09:06:23
  谢谢到访!您在国外吗?国内网上支付很普遍,我出门一般不带现金了。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7-24 21:12:5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