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异乡相聚(散文)
虽然是盛夏时节,由于是处在海滨的岛城,并没有体感到酷暑连天的闷热、躁动。
午后。凉凉的海风,宛如一个大大的空调,尽管有夏阳的光顾,依旧弄伺的当地人舒适尽兴,心情惬意。
我顺着那条熟悉的小街,至僻静处,沿小径通行后不久再左拐,进了一家巷子餐馆。店面不算太大,有小客房数间,环境也不错,是个聚餐叙怀的好去处。
此时,我的心情还是有些许的激动。一会儿,就要和我三十多年未曾某面的老同学见面了。尽管,有心灵感应,心里边儿还是有些突突的。这次,听老同学说,他要到我所在的这座城,参加一项业务培训的学习,参训时间长达月余。我早有些不能自我了。实属难得矣!
毕竟是在异乡相聚,我俩皆有着颇有的情怀。当然,我俩是同性,非异性。
他,是我初中时期班上当年的学霸,也是我们的班长,我就是一位刚刚转学的新生。并且,在来年的年底,因为家贫和交不上来年新学期学杂费的困窘,辍学,被迫分开。这份浓浓的同学情,前前后后也就处了仅仅一年余。虽然时间短,但我们处得很愉快,处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真有些舍不得分开。再后来,我应征入伍到了部队,并易地转业,他在考上了大学并留在了异乡参加工作、成家立业。我们中断了联系,三十余载,直至最近,通过同学互动,方得有联系。有时候,也让同学们彼此捎个口信,互致问候。殊不知,这期间的他,也在打听着我的信息。
忆到了当年,想到了中学时光的曾经,思绪涌动,添了几丝的激动。拥着对方,两人相视端详着面庞许久,寻找曾经的记忆和讲述彼此这么多年的故事。我俩时而陷入情怀的沉思,时而洋溢出开心的憨笑,没有人打扰两位已经分开了三十余载的同学相聚。
不曾想,三十多年没见面的局面,非但没有尴尬,连一丝一毫的拘束,也寻觅不到。见了面,即迎合着握手,则是我俩的首次,并且互相问好着对方。也是啊,当年的我俩,都是身居乡下农村的小初中生,即青涩,又懵懂,哪懂得这些礼节。这猛然的一见面,倾刻间,晃如年少的中学生,桩桩往事再浮脑际……
此前,我性格软弱,但学习成绩尚好。只是后来,由于我原来就读的那所学校的学风不太好,并且经常受到几位所谓“坏同学”的袭扰,任课老师又不太主事儿,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的学习成绩,我是被迫情况,转学到这所学校的。后来听说,在我离开那所学校后没两年,就不复存在了。
来到这所学校后,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老师,是新的;同学们,是新的;周边的环境、学习的氛围,都是新的。尽管如此,性格使然,所有的这些,都没能够提起我的兴趣。也一直不善于和周边同学交流,尤其是和女同学,从来不会主动和她们搭讪说话,以至于和同学们相处一年多的时间里,能叫上名字对上号的同学,也就那几位。其他的同学们,我都叫不上他们的名字,更谈不上熟络了。当年的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把原来就读学校的损失弥补回来,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尽管如此,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不如我意。
在一次的语文课上,孙铁良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所学课文《死海不死》,仿写一篇作文《天空不空》。要说,我当年的语文课学的能有多烂、理解能力得有多差劲儿,现在想起来,忒沮丧。同学们大都根据所学课文的理解能力,写出了相应的说明文《天空不空》,全班四十八位同学,唯有我逆向写成了一篇叙事的记叙文,连什么《七仙女》的故事都给整上了,尽管其文笔还算可以,用词还算准确吧,组织语言的能力,只能说是一般般。我的这篇《天空不空》,还被孙铁良老师在接下来的作文课上当作所谓的例文给予了重点讲评。
还有一次,是好多年后同一位叫蒋海建的同学聊起我当年写作文的话题时,曾和我说,我在写作文方面,总要写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囧事。别的同学如何想,他不能妄下结论,但是,给他的感觉,就是我的特别操弄、故意所为,似乎就是要写出一些幽默感,好为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记得在写关于近视话题的一篇作文时,我就曾明确的表述一些反话,写到“近视是人的一种生理缺陷”的歪理说辞。记得当年的蒋海建同学还给我强调指出。说根本不是我写的那回事儿,是长时间学习和不注意用眼的劳逸结合,被累坏的一种情况。
现在,想起当年的那些囧事,我感到特别的丢人,过后,我也为这件事沮丧了一段时间。受其影响,对语文课有了厌学情绪,令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太好的我,有了更加明显的力不从心而厌学。作为我们的班长,发现这一情况后,经常和我主动的处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提供学习方便,还在生活中时不时的帮助我。也就是从那个时段起,我的学习成绩才又有了一个新的起色。尽管,我在后来辍学了,但这种习惯,我没有丢弃,并一直坚持自学,也促成了我当下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吧。后来,和一位叫解付强的同学交流时,他增和一些同学争执过。说,现在看到他比咱们过得好了,甚至是羡慕。当年,我们都在玩耍时,他一个人每天夜里在田间地头的小屋里,在煤油灯下坚持自学,又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不容易和他的倔犟劲头儿。有一次一块逛书摊儿,他为了买到那本被看好的书又缺五毛钱的困窘,硬是和那位地摊小书贩儿软磨硬泡,买到了那本心仪的书。我们那时候都很穷!
那年月上学和现在的条件真是没法比,物资也匮乏,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年代上学,都是自己到校,又是距离家校较远的情况。每个周日的下午,带上老娘为我们准备好一个星期的干粮,和一瓶自家腌制的酱豆,必须赶在五点钟前到校。因为,晚上有晚自习。然后,就是等到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才能赶到家中和家人们再在一起。那时候,星期六还是工作日。不像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用考虑吃饭的问题,离家前还大包小包的带着,全是些零食小吃。来回路上,也都是车接车送,甚至,有些家长在学校周边租赁下房子,直接进入陪读状态。那年月,能考试大学的也是凤毛麟角。当年,我们的这位学霸班长,硬是凭着自己的实力考入了理想学府,再后来,又学有所成,成就了一番事业。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不易,和我们现在的所成,真的很感谢那个年代大环境的氛围,熏陶了我们当下处事做人的格局。在煤油灯下的苦学求知,养成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钢笔水用尽后别的同学及时从自己钢笔囊中滴出数滴共同写作业,养成了我们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奋进;在没钱购买学习用书而是自己动手抄书来解决当时的困境,养成了我们在困境中求生存,逆境中求发展的倔强;在住校期间,有当地同学发现我们自带馒头长醭发霉变质后,主动从家中带些给我们吃,养成了我们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高尚人品……
我俩还沉㓎在异乡相聚的氛围中,那位在这家餐馆务工的老乡走至近前。我两秒懂,随后就迈步而出,别了那家餐馆,但雅兴未尽,又一块行走在灯光通亮的马路上。尽管路过他入住的那家酒店,我俩依旧边走边聊,视而不见。不多时,就走到了这座城的五四广场。广场紧邻大海,广场上矗立着象征这座城市精神的红色雕塑“五月的风”,在周边灯光映衬下,非常好看。望着这座旋转腾升的“风”的造型的巨大雕塑,想象着当年那些年轻人不畏强暴、为追求真理和正义而战的斗争精神;想象着我俩在当年为了心中的梦想,各自锲而不舍的追求。望着这座旋转腾升的“风”的造型的巨大雕塑,感受着红色火炬下浓浓的城市文化氛围,给了我俩不少“力”的震撼,话唠着对这座城的感情,幸福感由然而生。
在旋转腾升的“风”的造型的巨大雕塑下,我俩恋恋不舍的惜别。我真的很想和这位同学不愿分开,共享这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