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汪山土库——一座不倒的程家大院(散文)
在繁华的南昌市区边缘,新建大塘乡犹如一颗被遗忘的明珠,静卧着汪山土库这座神秘而宏大的家族院落。
一门三红顶,荣耀惊世人,富过三代的传奇在这里上演。从晚清嘉庆至民国近现代,一百五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我曾两次踏足这片土地,却迟迟不敢动笔,担心我的笔触无法描绘出它的韵味与魅力。今日我鼓起勇气,试图用我的文字去揭开这座程家大屋的神秘面纱。——题记
一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的汪山岗,静卧着一座神秘而恢弘的建筑奇迹——汪山土库。2004年4月,它成为南昌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荣升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南昌市区出发,驱车45公里,便能抵达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紧临鄱阳湖的它,在湖风的吹拂下,更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湖区百姓把这样大型的青砖瓦房称为“土库”,因其坐落于汪山岗,“汪山土库”的名字便由此而来。而在大塘坪的老辈人口中,它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程家大屋,这个名字更能拉近人们与这座建筑的情感距离。
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汪山土库,于同治年间建成了主体,历时半个世纪。汪山土库建筑东西长337米,宽180米,占地108亩,1443个房间、572个天井,由25栋抬粱穿斗式砖木结构的青砖大瓦房组成。房屋栋栋相携,进进相连,巷巷相通,宛如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迷宫,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建筑智慧的高深莫测。
汪山土库的建筑风格堪称一绝,是赣派建筑与宫廷建筑的完美融合。置身其中,冬暖夏凉。那青砖黛瓦,承载着江南的灵秀;那大气恢宏的布局,彰显着宫廷的威严。如此规模浩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落,在江南乃至全国都实属罕见,也难怪在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的美誉。
青砖黛瓦、封火山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天井四水归堂,寓意着财富与福气的汇聚;墙头黛瓦垒迭,檐口句头滴水,宛如一首无声的乐章。整个墙体一斗一眠,内用土胚灌斗,腰墙是眠砖,勒是为红石,这是江西红土文化的独特展现。那未经粉刷的外墙青砖,朴实无华,墙头下粉门色线角,又为其增添了几分素雅之美。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此留下一联馈赠: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人选楼。这一联,不仅是对汪山土库人文底蕴的赞美,更是对这座建筑所承载的家族精神的肯定。
如今,汪山土库依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段凝固的记忆,一份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
二
这座古居建筑群,由25幢房屋错落有致地组成,以庄重威严的宗祠祖堂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徐徐展开。其地势前低后高,9幢房屋昂首在前,7幢房屋谦逊退后,布局严谨,秩序井然。
说起这独特的“六进半”,便不得不提及封建社会那繁多的规矩。在私宅建筑的规制中,皇帝方可享受九进的尊崇,一品大臣也仅能拥有七进的规格。而汪山土库的建造者,家中最大的官不过是二品总督。为了遵循规制,又怀揣着对家族未来的殷切期望,他们巧妙地在第六进设置了一个隔巷,如此一来,算做六进半,既不违规,又暗藏着对家族子弟能晋升一品大臣,届时拆除隔巷墙栏成就七进的美好祈愿。
祖堂,凝聚着家族的血脉与传承,是族人心灵的归宿;保仁堂,或许曾见证过无数的仁爱之举;谷贻堂,也许寓意着丰收与恩赐;光裕堂,闪耀着家族的荣耀与光辉;诵芬堂,似乎还回荡着朗朗的书声和淡雅的墨香;稻花香馆,让人能嗅到那金秋时节的稻香;醉月楼中,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对月饮酒,吟诗作赋;望庐楼,承载着对远方的思念与守望;接官厅,曾经的迎来送往,彰显着家族的地位与荣耀;孔雀亭,宛如一只骄傲的孔雀,绽放着独特的风姿;兵器库,则隐隐透露出曾经的威严与守护。
土库的建筑布局严谨而有序,坐北朝南,以祖堂为中轴,向两侧延展。那一间间房屋,一道道天井,它是时光的格子,装满了家族的故事。晴日里,阳光透过天井洒下,温暖了屋内的每一个角落;雨天时,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天井中汇聚成小小的水洼,却湿不了人们的鞋履。
穿行于土库的巷道之中,如同游走在历史的迷宫。“八尺巷”宽敞而平坦,还能听见昔日轿子与马车的辚辚声。纵深宅之间的隔巷,不仅是防火的屏障,那埋于地下的瓦缸发出的回声,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威严。
走进“万世师表”堂,高大的孔子塑像庄严肃穆,两边堂柱上的对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春风大雅能容物”,在诉说着教育的神圣与包容。在这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是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祖堂中,朱熹手拓本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犹如洪钟大吕,震撼人心。这四个字,是程氏家族的精神坐标,是对国家的忠诚,对长辈的孝顺,为官的清廉,做人的气节。
室内的装饰,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木雕的门窗隔扇,砖雕的精美图案,石雕的生动形象,彩画的绚丽色彩,墨绘的典雅韵味,无一不展现着工匠们的巧思与精湛技艺。那些寓意美好的图案,如“福寿双全”“平升三级”“富贵牡丹”等,承载着赣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
三
在清道光初年,南昌新建大塘坪乡走出了程氏“一门三督抚”的传奇,那熠熠生辉的荣耀,照亮了大塘的历史天空,成就了“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的家族辉煌。短短百年间,四名进士、十一名举人,以及百余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相继涌现。
当程裔采、程焕采、程懋采三兄弟荣归故里,那顶戴花翎的光芒,映照着乡人钦羡的目光。
程矞采,生于1783年,嘉庆五年庚申恩科,他以第49名举人的身份崭露头角。嘉厌十六年辛未科会试,更是与林则徐同榜,荣获第27名进士,殿试二甲第18名。这一路的科举荣耀,为他铺就了通往仕途的光明大道。
道光七年,程矞采出任甘肃兰州道,此后仕途顺遂,职位屡屡升迁。从甘肃按察使到广东按察使,再至广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他辗转多地,每一处都留下了他执政的足迹。
道光十八年,他调江苏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肩负起一方的重任。1841年,他代理两江总督,而后又回任江苏巡抚,在这江南繁华之地,他殚精竭虑,力求造福百姓。
1845年,他任漕运总督,再次代理江苏巡抚,后调任云南巡抚。1847年,代理云贵总督,与林则徐共同抚定保山具汉族与回族人民争斗事宜。那些岁月里,他或许也曾在夜深人静时,对着明月,思考着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何让民族和睦共处。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令人猝不及防。1851年,广西金田村太平军起义,程矞采因赴湖南防堵不力被革职留任。这一沉重的打击,无疑是他人生中的巨大挫折。长子程福培的战败阵亡,更是让他心如刀绞。身心俱疲的他,以病告假回家料理,未获批准,竟在衡阳弃印出走。朝廷的编修弹劾,使他被充军新疆,曾经的荣耀与辉煌瞬间烟消云散。
1857年6月,他获释回家,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他展现出最后的仁慈。11月,在归途中的肃州,他与世长辞,终年75岁。
程焕采,谱名新朣,号霁亭。他生于1787年,自小聪慧,以南昌府学廪生之身,在科举之路上步步攀登。1813年,他成为癸酉科优贡生,三年后又中丙子科举人,最终在1820年的庚辰科进士及第,二甲第五十三名的成绩,为他的人生开启了辉煌的篇章。入仕之后,他先为翰林院编修,参与方略馆纂修,以笔为剑,书写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其后,任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提掌河南道事务,铁面无私,监督着官场的风纪。
他的仕途如青云直上,从湖南衡阳知府到湖北按察使,再到湖南按察使,最终成为江苏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诰授通政大夫。他每到一处,皆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为社稷尽心力。同治十二年,这位历经风雨的老人病逝于家中,终年87岁。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一生。
其弟程楙采,生于1789年,谱名新曦,又名赞采,字憩棠。同样出身廪生,1813年拔贡生本科第十三名的成绩,彰显了他的才华。次年,甲戌科会试连捷二甲二十六名进士,进入翰林院,开启了他的为官之路。他编修典籍,为国史馆贡献着智慧。
道光五年,程楙采任甘肃凉州府知府护甘凉道篆,从此在西北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此后,他代理西安知府,补陕西督粮道,又代理山东按察使,所到之处,政绩斐然。1836年,他成为安徽布政使,三年后提升为安徽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察,兼提督衔,并理安徽学政。在抗英战斗中,他立下赫赫战功,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爱国情怀。1843年,调补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只可惜,因操劳过度,未到任便病死在安徽巡抚衙内,终年55岁。死后诰授资政大夫,振威将军,他的离去,令人扼腕叹息。
四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侵蚀,它的辉煌逐渐黯淡。年久失修的它,像是一位迟暮的老人,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整体建筑遭到了严重的损坏。那些曾经精美的雕梁画栋,被时间剥蚀得斑驳陆离;那一片片青瓦,也在岁月的洗礼下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为了抢救挖掘汪山土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让那深藏的魅力重焕光彩,南昌市和新建县市县两级政府共同努力,于2003年初启动了汪山土库修复工程。
如今,已修复竣工的土库建筑面积近16000余平方米,宛如一颗重新打磨的明珠,熠熠生辉。修通的从昌九高速新祺周出口至汪山土库的水泥公路,平坦而宽阔,迎接着四方来客。土库前面的仿古麻石路,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月牙塘,宛如一弯新月,静静地镶嵌在土库之前,微风拂过,波光粼粼。旗杆场、红石场、围墙等附属建筑,也都一一修复完成。
汪山土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肯定与尊重。2004年,汪山土库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的殊荣,使其文化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汪山土库的新生,不仅让人们有机会窥见史海浪花,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更充分利用好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它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一方百姓带来了福祉。曾经寂静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游客的欢声笑语在古老的建筑间回荡。
2024年7月26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