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猴鼓舞,舞出美好新生活(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猴鼓舞,舞出美好新生活(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294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6发表时间:2024-07-26 07:36:44


   昨天一早,接到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党委、政府电话,邀请我去该乡沙坡村文化广场参加乡里组织开展的猴鼓舞表演活动。我心生喜悦,二话不说,立马在城区乘坐公交车前往。
   沙坡村位于花溪东面,距离城区十余公里,城市主干道直达村委会门口。半小时不到,就到达了目的地。下车一看,村里数千平米的文化广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少参演的演员穿着猴服,正在紧张忙碌地作演出前的排练。一看时间,离演出还有近两个小时,心想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何不如先了解一下情况。于是,就主动上前,与八十四岁高龄的唐士富老人搭讪,寻问起沙坡猴鼓舞的来历。老人眼明耳亮,谈吐不俗,不紧不慢叙摆起了猴鼓舞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一个山明水秀的山脚下,住着一户毛南族人家,丈夫早亡,妻子带着三个儿子含辛茹苦,经常到离家很远的山坡上采集青冈子酿酒维持生计。一天,天气晴好,兄弟三人到山上采摘青冈子,不经意间,幺兄弟与两个哥哥走散了。两位哥哥采到天快黑时才发现弟弟不见了,急忙跑回家告知母亲和村里的邻居。母亲急了,立马和邻居们打着火把上山去找,但是一连三天都没找着,母亲因为痛失儿子,成天以泪洗面,时间一长,就把眼睛哭瞎了。又说小儿子发现两位哥哥不见后,心里十分着急害怕,满山遍野哭喊着寻找两位哥哥,不知不觉走到了密林深处,迷失了回家的路。最后一不小心就掉进一个山洞之中。真是芝麻掉到针眼里——巧了。这正是猴子居住的山洞。洞里的猴子对他可好了,陪他玩,给他好吃的,和他成了好朋友。年长月久,小孩身上渐渐长满了毛,而且学会了猴子的语言,原来的话也不会说了。
   几年后,小孩子的母亲因为思念儿子过度,忧郁而终。按照毛南族的习俗,在出葬那天法师要用铜鼓来祭祀死去的老人,一时间阵阵低沉的铜鼓声响彻云霄,传到了荒山上。正在猴群里玩耍的小儿子听到远处传来家乡熟悉的铜鼓声,立马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和亲人,就顺着鼓声找到了回家的路,他走到离村子不远的地方仔细张望,发现铜鼓声正是从自己家里传出来的,家门前挂着白布,两位哥哥跪在棺材前一边哭一边烧香化纸,便意识到母亲已经去逝,就不顾一切地往家里跑去。但跑到门口后,小儿子才发现家里的人已认不出自己了,自己也不会说话,只会发出像猴子一样的叫声。为了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悲伤之情,他捡起一段空树筒,用围在腰间的兽皮蒙上,做成了一面兽皮鼓,然后举起兽皮鼓手舞足蹈,边喊边叫,口里发出“嚎、嚎、嚎”的声音,并且围着兽皮鼓不停的跳舞,以表达自己离开亲人多年的悲伤心情和对母亲的诚挚哀悼。在场的人见到他眼里不停地流着泪水,总是不愿离去,一下子想起他是不是十多年前丢失的那个小孩。这时,两个哥哥认出了他,兄弟三人跪在母亲的灵前泣不成声。后来,毛南族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就用兽皮做成手鼓,把三兄弟的传说演变成民族舞蹈的形式,来纪念对亲人的深厚感情。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 “猴鼓舞”。
   又一个传说就发生在古时的沙坡村里,村寨里一个名叫古蛋的后生被老虎精变成的漂亮姑娘蒙骗,一只聪明的猴子知情后,为了搭救他,变成了另外一个更加漂亮美丽的姑娘来对付老虎精,但古蛋不分好歹,误以为猴子要加害他,就残忍地将其杀死。事后古蛋知道真相后,后悔莫及,只好倾尽全力为其料理后世,为他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在做道场中,人们敲锣打鼓,跳神弄鬼,一边击鼓一边吹芦笙,以此超度亡灵,有的跳舞动作犹如猴子动作,之后猴鼓舞由此而产生得名。因其节奏欢快、动作滑稽,值得观赏。打那些,毛南族对去世的老人出葬时除要用铜鼓来祭祀死去的亲人外,还必须用“猴鼓舞”来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久而久之,猴鼓舞就流传下来了。
   说到这里,唐士富老人停了一下,又对我说,各地对猴鼓舞的传说不一,但都是用它来纪念先祖、祭奠过世长辈和庆贺重大节日等,目的和作用完全相同。我们这里的苗语称猴鼓舞叫 “大愣矬”。 这里的猴鼓舞已流传数百年,从未间断过。我现今是村里年龄最长的猴鼓舞传承人。多年来,我村猴鼓舞除多次参加上级开展的传统文化表演活动外,还于1950年和1965年两次进京演出。2001年应邀参加广州嘉年华表演,得到几万名观众的一致好评。2005年在全省农村传统文化表演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猴鼓舞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沙坡村猴鼓舞历史悠久,好比钻塔顶上吹螺号——名声远扬。
  
   二
   上午十点,随着广场上十二只震耳欲聋的长号吹响,表演活动开始了。开始登场表演的是“一鼓一笙”《猴鼓舞》,舞者为两位苗族另青年,这是两个独舞相互伴合而成。他们一人穿猴式彩装,装成猴子,为击鼓人,一人着苗族服饰,手捧短芦笙。只见台上鼓声一响,芦声和之,两种舞蹈浑然一体。鼓声激烈时,吹笙者在台上中间大桌上表演翻、滚、倒立等高难动作,气氛热烈,演技不凡。在音乐伴和下,击鼓者双手持鼓棍,采用 “正打击鼓”“背打击鼓”“胯打击鼓”“反打击鼓”“上打击鼓”等多式击鼓表演鼓舞,吹笙者随鼓声一会“跟步转”,一会“踏步转”,时而芦笙为“鼓舞”伴奏,时而击鼓者为“芦笙”独舞,左腾右闪,尽情嬉戏,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声。
   接着是五名男苗族青年身着绣花彩布服饰上台表演。一人击鼓,击鼓人仍扮成猴子模样,四人持笙而舞。击鼓人在台上左边固定大鼓前变换各种姿势击鼓,四位芦笙舞者在鼓的左右前后随鼓点跳传统的芦笙舞。吹笙舞者时而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时而相对,时而同向。随后击鼓者背向大鼓,持笙者在鼓前一字排开,在音乐的伴和下,击鼓者加快速度,翻着花样,面对鼓乐声舞蹈。吹笙者做连续的跟步转动作,并不断相互转换自己的舞蹈位置,有时变成 “十”字形,有时变成“=”号 形。看似杂乱无章,打破固定套路,不按规矩出招,却又井然有序、活而不散,节奏感很强,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看似简单古朴,却又饱含深意,回味无穷,如清风扑面,耳目一新,又如峰回路转,惊喜连连。
   更为惊彩的是由二十七人上场表演的一鼓多笙《猴鼓舞》。表演时,除一中年男性“猴子”击鼓外,十四名男青年吹芦笙,十四名苗族姑娘持彩巾舞蹈。男青年头戴花帽,颈饰银项圈与银锁,上装穿紫色贴花布料制的无领开襟衣,贴花位置在袖筒和后边臀部,衣片前短后长,下装穿便裤。女性外穿黑纱两逗折裙,上层折疏,下层折密,腰饰系彩色长纱巾,缠紧折裙,在外面穿上绣花围腰,脚穿软底布鞋。表演时,有的模仿猴子抓、挠、跳、攀等动作,有的模仿祖先时而站立时而蹲下等跋山涉水动作,他们随击鼓声,不时发出各种呐喊声,整个过程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柔中带刚、别具一格。芦笙曲调速度平缓,圆润清丽,音质华美、深远、飘逸。击鼓者有 “甩腿跳”“拍手跳”“对脚跳”等多种动作。尤其是“顶胯横走”与“叉腰顶胯”等动作无与伦比。舞者队型一会成一字横队、两路纵队、八字队形。一会成跳扇形、双穿花形等。看上去刚柔相济,体现了内向含蓄的心理和憨厚顽强的民族性格,两者融为一体,构成了强壮美观的风格。表演者窜跳腾挪,动作快捷,舞姿轻盈,情绪激扬,变化多端。加之男女混杂其中,互相嬉戏跳跃,犹如群猴嬉戏。接着,在不同音响的变异鼓点中,芦笙手跳起“翻身芦笙”,女舞者跳起“牵手跳”。 顿时,鼓面声、鼓棒声、乐声、击掌声、银项圈银锁的撞击声合成一片,使整个舞场的热烈气氛达到高潮。
   纵观整场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多姿。尤其是多人猴鼓舞表演,气势强大,夹杂着很多高难度技艺,富有较高艺术性,让人眼见大开。现场掌声、欢笑声、喝彩声犹如大海波涛一浪胜过一浪。
  
   三
   多年来,花溪区始终把全城旅游文化摆在首位,扎实步署,真抓实干;始终把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与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让其充满生机,发挥作用;始终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和运用,不断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经济增长,苗民致富。记得2023年春节期间,区直有关部门在区文化广场开展“非遗过春年,文化进万家”活动 。现场开展了舞龙舞狮、花灯、地戏、猴鼓舞、布依古歌等多项非遗民俗节目表演,寻找到了最具花溪特色的烟火年味,为群众和游客献上了一场非遗文化大餐。
   与此同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花溪区委、区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猴鼓舞、芦笙舞等多项非遗文化并存流传的极大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求乡属中小学在上体育课时,传授非遗文化及技艺。邀请相关传承人到学校或到非遗文化传承地,给学生宣讲非遗传统故事,传授表演技艺,通过采取有效有力的举措,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忘祖先遗愿,树立继承先人遗志,踏着先人足迹奋勇前进的崇高精神,增强热爱家乡,刻苦学习,长大为家乡建设多作贡献的坚定信念。
   令人可喜的是贵阳市域快铁建设中,途经花溪孟关乡沙坡村瓦厂坡的快铁站点为线侧下式站房,客运站房建筑面积为九百多平方米,整个装饰取材于当地的猴鼓舞。站内外设置完全体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关沙坡猴鼓舞的元素。进入站里一看,站房浮雕壁画以装饰的手法提炼猴鼓舞元素,以鼓为媒,以猴为点,交叉重叠的鼓点表达山水舞动,鼓动人心的动感理念和激励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景,充分展示了猴鼓舞旋转跳跃,皱裙舒展,声音叮当悦耳,场面宏伟壮观,是苗家人用来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歌颂美好生活的传统民族舞蹈的动人场景。
   那天演出结束后,唐士富老人告诉我说,他家就住在村文化广场南边不远的地方,邀我去他家看看。一路上,他告诉我说,他原是村里跳猴鼓舞的“猴王”,即领头人。这一跳就是六十多年,和猴鼓舞打了一辈子交道。由于“猴王”消费休力大,加之人老了,力不从心,己经十多年没跳了。这些年,为了能将这个技艺继续传承下去,他动员家里人接着跳这个舞蹈。还好,家里人听他的,都乐意参加。他大儿子名叫唐长生,是村猴鼓舞第七代传承人,今天五人表演中,就是他扮演的击鼓人。村里年轻人是久旱逢甘雨——人人喜爱,纷纷报名参加。这些年轻人都能虚心好学,刻苦训练,经常是两脚沾着泥,手中农活一甩,见缝插针,不间断地操练。就这样,又新组建培养了一支新队伍,培育了二十多名年轻的猴鼓舞技艺传承人。
   果然,到家里一看,唐老的儿子、女儿、媳妇、孙子等刚从表演场回到家中,一家人有说有笑,在摆着什么。见到我后,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猴鼓舞话题摆开了。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了解到尽管近年来,他们村里为建孟关汽贸城,许多村民拆迁搬进了新建安置点。大家起初担心住户分散,表演队伍难聚集。没想到队员们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真诚热爱,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演,演之成功。更没想到的是孟关汽贸城开业那天,村里猴鼓舞的精彩表演,让广消费者大为惊喜,有力地助推了企业的勃勃发展。
   夕阳渐渐西下,时间不早了,我离开唐土富家时,看到一缕阳光映照在他满是笑容的脸上。毋容置疑,沙坡猴鼓舞这一传统文化已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它的前景更加灿烂辉煌。这里的人会继续“舞”动下去,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传承不止……
  

共 44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猴鼓舞的精彩散文。猴鼓舞是毛南族的一种传统的舞蹈,流传于贵州,历史悠久。作者受邀参加乡里开展的猴鼓舞表演活动,经唐士富老人的热情讲解,了解了猴鼓舞的历史,还有两个动人的传说。小兄弟在山中玉猴子共同生活多年,行为和语言变得像猴子,他听到出葬的声音,找到了回家的路。为了报答对母亲的思念和哀悼,他用兽皮和空竹筒做成鼓,由此形成了毛南族的猴鼓舞。又因猴鼓舞源于古蛋误杀猴子后为其超度的道场,人们的动作形如猴子,从而产生了猴鼓舞。表演时,人们穿上像猴子一样的衣服,一鼓一笙,鼓声和芦笙声搭配协调,边敲边吹边舞。猴鼓舞节奏欢快,动作滑稽,很受人们的欢迎。猴鼓舞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年轻人也开始学习猴鼓舞,为猴鼓舞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情感细腻,书写流畅。通过向老人请教猴鼓舞的来历,加之亲眼目睹猴鼓舞的表演情景,使人对猴鼓舞更加的感兴趣。主题明确,耐人寻味。感谢乡笛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佳作连连!【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6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26 07:41:34
  猴鼓舞是毛南族的一种舞蹈,历史悠久,还有两个美好的传说,让猴鼓舞充满了迷人的魅力。猴鼓舞节奏欢快,动作滑稽,很受人们欢迎。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26 07:44:22
  文章情感细腻,是写流畅,文笔清新,耐人寻味,让人也体验了一下猴鼓舞的魅力,耐人寻味。再次拜读欣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精彩继续!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乡笛        2024-07-26 08:03:56
  诚谢梦在何处老师辛苦编辑,精准留言,我十分喜欢。祝老师盛夏安好,万事如意,创编愉快,佳作纷呈。敬茶!
4 楼        文友:阿巧        2024-07-26 19:57:38
  猴鼓舞,原来是毛南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啊,文章借两个神话故事,讲述猴鼓舞的由来,故事情节曲折,让人不觉沉浸其中。文章对猴鼓舞描写细致,行文如水,表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对于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及风俗习惯意义非凡。感谢乡笛老师带来的精彩散文!祝愿老师创编愉快,生活幸福!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7 11:22:25
  乡笛老师又一篇出手不凡的佳作,让人惊叹不已。猴鼓舞,以前听说过,具体不了解。通过作者细致全面的描写,带来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生动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作者结合时代发展和国家好政策,既描写了猴鼓舞的历史,又描写了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他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文化事业也丰富多彩。文章构思精巧严谨,情感真挚丰沛,笔触沉稳娴熟,动人心弦,画面生动有趣,感受深刻,让人回味不断。好文章拜读学习,感谢乡笛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祝老师文丰笔健,夏日愉快!
淡淡的云彩
6 楼        文友:乡笛        2024-07-27 11:26:53
  谢谢阿巧老师重墨点评,鼓励前行。老师文章短而精辟,读而不厌,主题突出,读后受益,值得学习。敬茶!
7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27 11:28:30
  猴鼓舞很有震撼力,激动人心。恭贺乡笛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8 楼        文友:乡笛        2024-07-27 11:29:53
  诚谢社长精彩留言点评。祝七月安好,万事如意,顺祝社团一如既往,再刨辉煌。敬茶!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