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太子河(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太子河(散文)


作者:蓝天之下 秀才,153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5发表时间:2024-07-26 08:27:37
摘要:在我眼里,太子河仿佛已经被注入了这些鲜活而生动的灵魂,厚重而伟岸。这源于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更源于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辽宁省本溪市境内,有一条河名叫太子河。它发源于本溪县东大凹岭,横穿整个本溪市区,然后向西折入辽阳市,并汇入辽河,直至奔腾入海。
   本溪距离沈阳不远,开车也就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本溪市是一个山城,东部多山也多水,最近陆续开发出关门山、铁刹山、五女山等众多名胜,还有本溪水洞、大峡谷等景点,驰名国内,是辽宁省著名的游览名胜之地。在其中,太子河风景区更是以美丽的水文景色著称。
   省内的游客去本溪旅游,都会选择这些关门山等的景点,欣赏大自然的隽秀风光。我也喜欢山,但每次去本溪,还爱在太子河边走一走,坐一坐,享受这条河的魅力。就在五一期间,我们全家一起驱车去本溪游玩。当进入本溪市境内,从太子河跨河大桥驶过时,我还是停车于河边,并下车小歇。我们下车后,沿着河岸漫步。河水不是很宽,两岸有宽敞笔直的林荫路,还有花丛和长廊。一路上目染绿草如荫,伴随暖风阵阵,令人心旷神怡。
   女儿一直对于太子河的名称很是好奇,便问我知不知道来历。我早已经查阅过本溪市的资料,知道太子河就相当于本溪市母亲河一样,是因为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曾在这里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故改名叫做太子河。
   据史料记载,太子河古时称衍水,又称大梁河、东梁河,是辽宁省较大河流之一。衍水在战国时,属于燕国辽东郡,是燕国最东端的界河。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西与赵国、南与齐国相邻。因为齐赵都是战国强国,燕国无法向西向南发展,就选择向东开疆拓土。在燕昭王时期,燕国国力达到最强,燕军打败生活于东北地区的东胡等少数民族,设置辽东郡,管辖现今辽宁中部和东部等地,同时在衍水附近进行农业开发和军事戍边,又把衍水打造成抵御来自东面游牧民族进攻的屏障。这是衍水的名称第一次进入了史册。
   当时,衍水是一条非常普通的河流,如果没有太子丹的缘故,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子丹总是与荆轲的名字紧紧相连。也可以说是因为荆轲的缘故,使太子丹留名历史。荆轲是什么人?那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的刺客,他所刺杀的人就是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当然,那时秦国还没有统一六国,嬴政只是秦王。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史记》,都对荆轲刺秦一事详尽描述,荆轲因此名扬史册,成为后世敬仰的英雄。而这件事的策划者太子丹,也因此在历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荆轲绝对是一名悲壮的人物,他本可以在战国乱世中隐姓埋名,于山中田野中孤老一生。可是为了回报太子丹的厚恩和心系燕国的存亡,毅然奔赴这场有死无生的刺秦之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就是对荆轲真实的写照,因为在踏过易水的刹那,荆轲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而太子丹在送别荆轲之时,恐怕也知道荆轲的结局。因为无论刺秦成功与否,荆轲都不可能活着离开咸阳。
   一个人,注定要将一条河照进历史,就像屈原之于汨罗江一样。易水也成了荆轲的最后绝唱之地,从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当然,那时太子丹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也会让另一条河为自己正名。
  
   二
   如今的太子河,早已不见两千多年前的那段风起云涌的慷慨悲歌。河水流淌得安宁而平静,就如同时光流逝一样。自从有了这条河以来,河水始终蜿蜒奔腾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歇。但是它的名称,因太子丹的缘故,已经印刻在两岸人民的心中,足以浓缩成一曲历史的悲壮挽歌。
   人们常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这片大地上,总会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人物和历史故事,就像一幅幅动人心扉的画面,镌刻在中国浩瀚的史册之中。据史料记载,太子丹是战国末期燕王喜的儿子,在秦灭韩的前夕,被燕王做为人质入秦,因不受秦王礼遇,又恐他日秦国灭燕,于是逃归于燕。其后,他眼见秦国连灭韩赵两国,秦将王翦又带兵直抵燕国边境,深知如果不再阻止秦军,燕国迟早要灭亡。可是,以燕国的弱小,又如何抵挡有着“虎狼之师”的秦军进攻呢?他想起了当初燕昭王筑黄金台招募贤臣良将的故事,于是礼贤下士,广罗天下之才,但收获甚微,只有富有才干的隐士田光和精通兵略的秦国叛将樊於期来投。太子丹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剑走偏锋,用最极端的方式,派人刺杀秦王,妄图借秦王之死拖延秦军的进攻,让燕国得以苟活。这种做法,与当初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修渠的“疲秦计”如出一辙,都是弱国在强国环伺之下,能够存活的最无奈的选择方式。
   于是,在田光刎颈推荐和樊於期自愿牺牲的情况下,历史把荆轲无情般送上了风云跌宕的刺秦舞台。因为燕国本身就人才凋零,既没有治国之才,也没有统军之将,如今又失去了田光和樊於期,让太子丹彻底断绝了抵抗秦军的左膀右臂,已经无法改变灭国的命运,而太子丹的命运也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历史的进程不会因荆轲在秦宫的图穷匕见而改变,秦统一六国的脚步也不会因太子丹谋划刺秦的成功与否而终止。分久必合,这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历代封建帝王建立大一统的王朝梦寐以求的事情,就像这滔滔的河水一样,一直都按照自己的路线奔腾入海,永远都不会倒流。
   太子丹送别荆轲,实际上也将燕国和自己的命运交付。随着荆轲刺秦的失败,太子丹也预感即将走完自己的人生之旅,因为秦王是瑕疵必报之人,这他在咸阳做人质时就已经知道。果然,秦王在震怒之下,派王翦和李信急率大军攻燕。太子丹不甘心亡国受辱,联合代王嘉,亲自率燕代两军奋勇抵抗,无奈燕代两国实力太弱,根本无法拦阻秦军。在秦军如疾风暴雨般攻下燕国都城蓟(今北京)之后,燕王喜和太子丹只能走保辽东,隐匿于衍水,积攒力量,谋求再次复国。可是秦王还是不肯罢休,扬言要获得太子丹方肯退兵。王翦于是派李信进攻辽东。
   李信,秦国名将,以强壮勇敢闻名于诸侯。他多次击败六国之军,名扬天下。在秦灭六国的前期战役中,李信深得秦王器重,曾经率军出太原、云中,与王翦一举攻破赵国,也曾经多次打败燕军。李信是太子丹一生的克星,也是燕军挥之不去的梦魇。他作为王翦的先锋,先败太子丹统率的燕代军于易水,后与王翦共破蓟都,兵锋到处,所向披靡。
   当李信率秦军逼近衍水时,燕王喜吓破了胆,他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全然不去思虑如何抵抗秦军。就在太子丹组织残部进行殊死抵抗时,一纸催命的文书却悄然送到了燕王喜的手中。文书是燕国的盟友代王嘉写的,只有一段话“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翻译过来就是说,秦伐燕的原因是太子丹,把太子丹杀掉,将人头献给秦王,秦国可以罢兵。
   愚蠢的燕王轻信了代王嘉的话,于是派人在衍水边找到太子丹,逼他自杀。燕王的昏庸无能让太子丹痛心,盟友的背后捅刀更让他心寒。眼看复国无望,悲愤之中的太子丹为了能用自己的死而挽救大厦将倾的燕国,只好拔剑自刎。太子丹的结局是也是悲壮的,最终还是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祖国。此时,他临死前或许想到了易水,想到了荆轲。荆轲因易水一去不复返,太子丹也因衍水而魂断命绝。两个人都将生命献给了自己的国家,也都有一条河的身影,冥冥之中也是一种缘生缘灭。
   太子丹死后,燕国人民为了纪念和缅怀他,改衍水为太子河。两千多年来,随着辽东地区被多个政权占据,太子河也被当时的统治者几易其名,但河两岸的人们不会忘记为国而死的太子丹,最终在明朝时定格名称,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
   太子丹的死并没有改变燕国的命运,在秦王得到太子丹的人头后,仍然不肯罢兵。后来,李信和秦将王贲还是灭亡燕国,并俘虏了燕王喜。而那位逼燕王杀太子丹的代王嘉也最终作茧自缚,随着燕国的覆灭也被秦军俘虏,代国也被彻底消灭。至于追杀太子丹的秦将李信,后来因伐楚招致大败,失去了秦王的信赖,被罢黜兵权,随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再无记载。我想,李信的黯然谢幕,也是间接对太子丹之死的一种无声寄慰。
   两千多年来,太子河一直静静流淌在这片土地上,也无声看着在这片土地上反复上演的朝代更替和荣辱兴衰。这里是南北朝时期前燕和后燕割据称王的地方,也是隋唐两朝征讨高句丽的主要战场,更是辽金两代崛起并称雄于中国北方之地。到了明末,太子河下游的辽阳,还曾经作为过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的国都。到了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以来,由于国家的积贫积弱,这里也成为了外敌肆意践踏的地方。日俄战争的硝烟炮火竟然在包括这里的中国国土上燃起,令两岸人民饱受肆意屠杀。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这里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面对国土的破散飘零,太子河也发出无声的呜咽。
   国弱必被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初太子丹就因为燕国的弱小而无奈选择悲愤自尽,而近代中国也因为国力孱弱,屡屡被列强欺凌。可是,中国人民绝不会屈服于外辱,就在太子河源头的山岗上,至今还被本溪市政府保留有当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一处营地。据营地的介绍资料说,这支活跃在辽宁东部地区的抗联支队的战士们,在十四年的艰苦斗争中英勇抗击日军,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他们中很多人牺牲在山林里,也牺牲在河水边。他们的血曾经洒进过太子河中,也曾将河水染红。我知道,那是因为这些英烈的血已经与河水融为一体。这处抗联的营地,我不止来过一遍。我和很多来这里参观的人一样,都会肃然起敬,并缅怀这些烈士的英勇事迹。
   如今,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中国也早已摆脱了受奴役和压迫的地位,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想,太子河也会为现在祖国的强大而欢欣鼓舞。“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愈发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继续奋进。
   往事越千年。如今太子丹的身影,也只能从古籍中找寻,可是这里的人们还不曾忘记他。现在的本溪市民,只要你询问太子河的来历,都会告诉说是为了纪念燕太子丹。虽然太子丹的死没有换来燕国的存亡,但是这种为国赴死的精神却永照史册,也一直根植在这里人民的心中。当然,与太子河如同血脉相连的抗联精神,更永远铭记在这里人民的脑海中。
   如今的太子河,已经成为本溪市政府著名的休闲风景区。在这里,随时能看到当地市民们三三两两,散步两岸的石板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不时还能见到孩童在追逐玩耍的身影和欢声笑语。那曾经弥漫的战争硝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站在河边,眼望着两岸如画般的美景,听着耳旁涛涛的流水声,再抬头望着远处本溪市区的高楼林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游览过太子河,我们上车继续前行。太子河已经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视野中。可是静静的河水,还如同一幅幅来自于曾经尘封岁月的历史画面,依然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我突然感到,太子河的历史是厚重的,不仅仅源于太子丹,更源于近代无数英烈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为国牺牲。在我眼里,太子河仿佛已经被注入了这些鲜活而生动的灵魂,厚重而伟岸。这源于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更源于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共 43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很有文化特质的游记散文。作者记录了一条河——太子河,这是全家去本溪游玩时的所见所闻。如果只是写写山水清秀、河水汤汤,大抵就是一篇游记了。而作者却在叙述一条河流的过程中,穿插了与河密切相关的历史,因此这条河就从两千年前走来,历史的风貌在作者娓娓的讲述中,被还原:太子河仿佛已经被注入了这些鲜活而生动的灵魂,厚重而伟岸。这源于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更源于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散文主题思想深刻,从河流到战国到抗日战争,通过记叙从古至今的人们与这条河之间的故事,追根溯源,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讴歌了近代无数英烈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为国牺牲的壮举。散文谋篇布局合理,既有对太子河的景致的描写,又巧妙插入历史典故,使得厚重的历史与自然景致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感真挚。文风质朴,叙事清晰,史料运用恰当,特别是对历史的感悟非常深刻,有力地烘托阐释主题。美文共赏,推荐网友阅读,一起走进一条照进历史的河。【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6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6 08:31:29
  叙述一条河流的过程中,穿插了与河密切相关的历史,因此这条河就从两千年前走来,历史的风貌在作者娓娓的讲述中,被还原:太子河仿佛已经被注入了这些鲜活而生动的灵魂,厚重而伟岸。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1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07-26 13:33:26
  非常感谢小猪她爸老师精彩的编者按,您辛苦了,再次致谢!祝您夏安文琪,创编快乐!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6 08:32:44
  感谢蓝天之下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6 09:11:21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3 楼        文友:蓝天之下        2024-07-26 13:33:57
  感谢社团支持和鼓励,再次致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