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秧歌情结(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秧歌情结(散文)


作者:云黛儿 童生,70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1发表时间:2024-07-26 10:03:09

秧歌这个词,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每当提及秧歌二字,它似有神奇的魔力,总让我眼前浮现手拿大烟袋的媒婆、推车的老汉,耳畔似乎传来咚咚锵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似乎又身处于摩肩接踵的人潮中,欢乐无比。
   东北的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场面热闹非凡,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据说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民间歌舞。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秧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秧歌有很好的大众基础,从南到北,从老到少,不善舞蹈的,当秧歌调起来的时候都能血脉觉醒,蠢蠢欲动。我本来是不爱凑热闹的人,每当有类似的表演,也会突然间情绪高涨去观看。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连接着不同人的情感,在民族沟通方面无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最初接触秧歌,还是读小学的时候。乡里召开运动会,开幕式需要各个学校出文化汇演的节目。我们学校的节目,老师们商量了很久,最后决定表演多种元素融合的舞蹈,其中混杂了武术、秧歌、民族舞三种不同形式的表演。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年级跨度较大,学生个头也高低不齐差距很大,老师在选人的时候兼顾个头,还得兼顾不同年级孩子们学习舞蹈的能力,最后民族舞部分大多以低年级学生为主,武术部分和秧歌部分以中高年级学生为主。服装是按照不同的舞蹈类型统一购买的,不同的是要求每个女孩子自己买一种红色的发饰,可以是花或发卡都可以,大小也不强制。父亲为此专门去城里,给我买了一个带红花的发卡,记得发卡上的花是朵玫瑰,娇艳欲滴。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年代,这是件奢侈的物品,我自然喜欢得不得了。
   平日训练民族舞、武术、秧歌分别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为了不相互影响在不同的领地练习。只有临近表演了,大家才聚集一起彩排。参与人多,又是一群孩子,吵吵闹闹自然难免。老师哨一响,一片安静,音乐响起,马上安静地投入演出的状态。那时候播放音乐用的还是磁带录音机,效果有时候不是很好,也丝毫没有妨碍孩子们的表演。最后部分是秧歌舞,秧歌调在录音机播放的时候,大家马上血脉觉醒,好似身上的细胞都被调动起来,手里拿着学校给每个人配的折扇,还真真有几分秧歌人的味道。学校购置的折扇是一种特质的大扇,多为大红大绿的绫绸扇面,布面大于扇骨,有延伸的扇蹼和扇口,双手甩开翻转起来十分漂亮。老师教的技法很是简单,就是常用的卡扇、捏扇、握扇等。老师跟我们讲秧歌,主要特点是“扭”,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我们对老师的讲解听得津津有味,仔细看老师的示范动作,小孩子对于自己表演时其精髓掌握就肤浅了,只有其形不得其神。
   运动会在乡里中学召开,那日的开幕式表演场地在中学的操场上。主席台上是乡里的领导和各学校的校长,四周的观众大多数是中小学的师生,还有一部分附近的居民。虽然是乡级运动会,可是各个环节都很正规。升国旗奏国歌,礼毕后乡领导致辞开幕,各学校方阵检阅,然后才是开幕式节目演出。
   等待的时间又是紧张又是兴奋,老师怕出问题一遍又一遍叮嘱。轮到我们的时候,大家按照平日的训练完成各自的部分,还好完成得还算顺利。武术、民族舞表演完毕的学生散开作为了五星的三角,待秧歌舞曲响起来的时候一边由体育老师带队,一边是六年级的一大姐姐带队,两队人员延伸构成另外的两角。随着典型的十字步扇面上下翻转,犹如游动的盛开花丛,令人热血沸腾的同时又赏心悦目。完成五角星的构形,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最后在预祝运动会能圆满成功的声浪中结束了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掌声。这次表演,成了我们人生中很美的一段回忆。还记得回来,老师给我们播放录制的视频,大家看到画面上的自己笑得很开心,尽管是每个人几乎都是一两个镜头身影,转瞬即逝,美丽却在记忆里定格。
   学生的表演往往有刻意的痕迹,看秧歌还得去看农家的秧歌。在农村的正月十五前后,陆续有各村的秧歌队走乡串户,踩街拜年。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把各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大门敞开,准备好鞭炮还有瓜子、花生、香烟和热腾腾的茶水,等待秧歌队的到来。鞭炮多是二踢脚,好一点的人家有的会放挂鞭。
   秧歌队鸣锣开道,每一对秧歌都有带路人,一般都是在村里有地位或是说话有权威的人担任。临近哪一家的大门口,本家就会燃放鞭炮,迎接秧歌队进院。带路人忙着介绍本家和秧歌主办人,本家就递上准备好的香烟、茶水等,自然相互少不了一顿拜年吉祥话。
   各村组织的秧歌队在服装到创意各方面还是比较考究的,一般有角色扮演,从装束上可以判断人物角色。常见《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角色,里面还会有旱船,大多都是踩高跷,个别岁数大的没有踩高跷也扮了矮人丑角之类的。后面跟着鼓乐队,里面有锣、鼓、镲、唢呐等,我对那三四个人抬着大鼓印象深刻,那“咚咚咚”的鼓声像敲在心上,都想把耳朵遮起来,相互说话想听清楚基本得靠喊。表演完毕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本家犒赏,带路人这时候会站到高处,墙头或是椅子上,扯着喉咙喊“本家犒赏”多少钱,有几十的,有几百的,报的数目金额都是双倍报。双倍报目的为了图喜庆,本家脸上有了体面,秧歌人也劳有所获,大家都很高兴。秧歌人谢过本家,又是更热烈的表演舞着出院。然后,奔赴下一家,后面会跟随看热闹的人们说说笑笑,一路尾随。小孩子更是热情,跑来跑去,他们才是秧歌队真正的带路人,往往秧歌队还没到,他们就已经到了下一家的大门口。然后帮忙布置准备放鞭炮,男孩胆子大,负责点火,点完火然后就跑开,笑嘻嘻地等着炮仗燃放,女孩子就捂着耳朵远远地看。
   这样邻村来拜,本村还得回拜,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农家的年味也因此更加浓烈。
   过了二月二,这也不是一年秧歌表演的终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生活也日渐提高,各个村子都建了文化广场。白天广场上人不多,农家人多在忙于地里或是家里的活计,三五老人乘凉闲聊。偶尔有孩子来打篮球,稍显冷清。
   入了黄昏,农家饭后,广场上就渐渐热闹起来。在河边的护栏旁、小商店的门口、健身器材旁,三三两两地闲聊,在广场上秧歌调一响起来,就像集合的召集令。角角落落的人就会赶过来,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加入秧歌队的人越来越多,排成一大排。在秧歌头子的带领下,各种颜色的扇子上下翻飞,人们的步伐随着音乐的节奏时快时慢,似一条弯弯绕绕的游龙在广场上穿行。人们这一天的苦累,在这时候都得到了释放,舞着生活的美好,舞着明天的期待。
   扭秧歌,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你看,幸福是会传染的,快乐是会传染的,扭秧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将幸福的味道肆意挥洒,似乎浑身充满了干劲,仿佛正在田地里春耕秋收,挥动着锄头,舞动着刀镰。旁边观看的人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片祥和!

共 28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东北的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场面热闹非凡,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散文以秧歌为主题,通过小时候舞秧歌和农家春节舞秧歌两个大场面的描写,全方位反映了秧歌在民间给人们带来的欢愉,表达了对秧歌的喜爱。文章结构合理,两个场面的描写,很好地表现了秧歌的艺术形式,在叙事中记录描摹了秧歌的艺术特点,特别是把人们陶醉秧歌的快乐渲染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更好地烘托了主题思想。好的散文,不单要写出叙事对象的特质,更应该传达蕴含其间的内质,令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篇散文做到了这一点,情景交融,很好地表达了秧歌外在美和内在美,这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千百年不变的传承。如作者所言:幸福是会传染的,快乐是会传染的,扭秧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将幸福的味道肆意挥洒。写出秧歌的内里,也就使文章有了厚度,耐看,值得一读。好文,推荐文友阅读,一起感受秧歌带来的快乐。【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6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6 10:05:41
  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回忆过去、叙说当下,为读者呈现一幅欢快的秧歌场面,弘扬传统文化,也出生活的质感。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1 楼        文友:云黛儿        2024-07-26 11:24:40
  感谢您的精彩点评,给您敬茶,祝安!往事已远,一段美好的记忆。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6 10:06:49
  文章有厚度,耐看,值得一读。感谢云黛儿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26 10:07:10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3 楼        文友:云黛儿        2024-07-26 11:25:49
  对于您的支持与鼓励致以衷心的感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