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金文】故乡情深深 越调入梦魂(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金文】故乡情深深 越调入梦魂(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68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2发表时间:2024-07-26 23:11:09
摘要:故乡情悠悠,越调入梦魂。乡音未曾改,因爱情更深。

母亲河流淌过的地方,到处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我的故乡中原大地,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而且孕育了无数的经典戏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怀念故乡。每当我想起故乡,不仅想起故乡的亲人,想起故乡的往事,而且会回忆起童年时候看过听过的很多戏曲,其中河南越调是我最喜爱的一种。
   如果说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曲剧是大家闺秀,那么河南越调、河南坠子、二夹弦、河南琴书、河南大鼓书就是小家碧玉,在这些小家碧玉之中,河南越调又是特别清秀的一位;如果把戏曲比作文化宝库,那么河南越调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如果把戏曲比作大海,那么河南越调就是一条激扬澎湃的河流,浪花滚滚,源远流长。
   河南越调以其真挚的感情、醇厚的韵味、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深情,演绎着这片土地的传奇,倾诉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在我心中,河南越调不仅仅是一种戏曲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历史的传承,一种灵魂的慰藉,一种内心感情的抒发。越调,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河南人的智慧与情感,仿佛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的使者。当那婉转的唱腔响起,瞬间便能将人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越调,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与情感,缓缓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它以其独特的唱腔、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民大众心中难以割舍的艺术情结。
   越调的旋律,犹如流淌的溪水,清澈而灵动。它时而舒缓,如微风轻拂着心田,让人沉醉在宁静与安详之中;时而激昂,似汹涌的波涛,撞击着心灵的堤岸,唤起内心深处的激情与力量。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有生命的精灵,跳跃着、飞舞着,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
   越调独特的唱腔,犹如悠悠长河中的潺潺流水,婉转悠扬,沁人心脾,扣人心弦。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仿佛承载着千百年的故事和情感。当那熟悉的声音响起,我的心便不由自主地被牵引,彷佛回到了故乡,听见了姥姥呼唤我的小名,听见了父母亲亲切的呵斥声,彷佛思绪又和童年一样,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完全沉浸在那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中。
   越调的音乐,是故乡的音乐,简单而质朴,凄婉而动人,悠长而清丽,优美而难忘。那独特的乐器组合,如二胡的悠扬、板胡的激昂、锣鼓的铿锵,共同交织成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演奏者们用他们娴熟的技艺,将音乐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一颗跳动的心脏,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温度。一声声感人肺腑,一声声催人泪下,一声声发自内心,一声声感天动地。那悠扬的旋律,或欢快,或悲伤,或激昂,或舒缓,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剧情的氛围,触动观众的心灵。
   越调的韵味,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情感体验。它既有北方戏曲的豪迈与奔放,又蕴含着南方戏曲的细腻与柔情。演员们在舞台上一颦一笑,一唱一和,将角色的喜怒哀乐演绎得淋漓尽致。那婉转的拖腔,如泣如诉,让人不禁为剧中人的命运而感叹;那激昂的高音,穿云裂石,又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越调的唱腔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演员们通过细腻的发声技巧和独特的韵律把握,将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婉转的拖腔,如同丝线般绵长,蕴含着无尽的柔情与哀怨;那刚劲有力的高音,恰似雷霆万钧,表达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无论是欢快的喜剧还是悲怆的悲剧,越调都能以其独特的唱腔,将观众带入剧情之中,让人们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越调的故事取材来源,不仅包括了历史和传奇,也包含神话和民间传说,不仅包括古往今来的忠奸邪恶,也包括了百姓中间的家长里短是非善恶,河南越调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和生活画卷,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警示着人们,让人深思,让人感动。河南越调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性强,通俗易懂,白少唱多,活词活唱,长短灵活多变,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中代表性剧目有《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杨八姐闹酒店》《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刘公案》等。《收姜维》中,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在越调的演绎下栩栩如生,让人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心生向往;《李天保娶亲》则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民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人间的烟火气。这些剧目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更反映了社会现实,传递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调的剧目,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诸葛亮吊孝》中,诸葛亮的睿智与忠诚令人敬仰;《白奶奶醉酒》里,白奶奶的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更描绘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它们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着道德的教诲、价值的取向和文化的传承。
   越调的表演形式独具魅力,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优美的身段和生动的表情,将角色塑造得活灵活现。他们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那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妆容,以及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共同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小时候,在农村,每逢庙会或者过年过节,总会有一些越调剧团被请过来搭台唱戏。那时候,年幼的我跟随着姥姥、舅舅、表哥表姐或者父母亲,懵懂地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们粉墨登场。五彩的戏服、精致的妆容、优美的动作,还有那动人的唱腔,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新奇和着迷。虽然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戏中的情节,但那种热闹的氛围、铿锵的节奏,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那时候看戏或者听戏,没有那么多的规定或者管理,没有门票,也没有围墙,人们也并没有只认钱不认人,乡亲们非常朴实,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将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吃着,有的说着,还有的在远处支张床躺着,有的孩子趴在房顶,有的孩子骑坐在树杈上,看的是热闹,听的是唱腔。别看那时候的人们上学不多,却学习很快,只要听一遍或者看一次,有的大人和孩子就会唱,而且表演起来惟妙惟肖,逗得人们哈哈大笑。我们村里和我大小差不多的两个孩子常常学唱,唱的很有韵味。
   越调的舞台,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演员们粉墨登场,身着华丽的戏服,脸上勾勒着精致的妆容。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眼神中传递着角色的喜怒哀乐,身段里展现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在这个舞台上,时间仿佛凝固,观众们被带入了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回顾河南越调的发展历史,也是充满风雨,几经坎坷。不要以为戏曲的发展会一帆风顺,也不要以为民间娱乐就会有茁壮成长的土壤。事实上,所有的文化都与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者息息相关。现在的文人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但是乾隆却逆历史发展潮流,大兴文字狱,非要把《红楼梦》彻底查封而后快;河南越调历经明朝清朝和民国,一直久盛不衰,在清朝末年发展到了它的兴盛时期,光是在河南西南部地区就出现了很多专业班社,那时候的河南越调唱遍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的全部和部分地区。1950年前后,毛爱莲等组建了红光剧社。其他演员先后组织的越调演出团体有九女社、胜利剧团、新生职业剧团、大众剧社等。1955年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普查登记,在原有的民间越调班社基础上,河南省先后成立了郑州市越调剧团、商丘专区越调剧团(后调归周口地区)、许昌地区越调剧团、邓县越调剧团等十六个职业团体。1959年举行了河南省越调会演,汇集了全国上下十六个专业越调剧团,共有一千多名越调工作者会聚许昌,是越调界空前的盛会。1963年,申凤梅率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到北京演出,周恩来总理看了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后,接见全体演出人员,并大加赞誉。越调之花本应该灿然绽放,没想到到了文革时期,不少越调剧团被撤销建制,大部分越调的剧团逐渐解散,大部分演职员被迫下放到农村,使越调艺术遭到严重挫折。1976年之后才逐渐恢复专业越调剧团十三个。截止2009年,河南省只剩下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市越调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不仅资金缺乏,而且没有新剧目,艺术人才逐渐青黄不接,或者直接断代。没文化真可怕,最可怕的是当权者是野蛮无知的杂种畜生。这些无知野蛮的杂种畜生始终要毁灭文化,毁灭文明。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百姓却不可以唱戏听戏。这些野蛮无知的当权者就是希望永远只许州官防火,不许百姓电灯。
   由于中原大地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灾难和苦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情非常丰富。在战胜灾难和苦难的过程中,他们变得更加淡定和坦然,坚强而且幽默。河南越调,其实很多唱腔丽都含着一种凄婉之音,有些直接就是哭腔。那些哭腔,倾诉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倾吐了主人公的美好向往,表达了主人公的真诚感情。因为来自民间,所以特别亲切;因为情真意切,所以直抵心灵。当我们饱经磨难和千百次受伤的心被越调的某一段戏词或者某一句推心置腹的话语戳中我们的柔软感情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剧情而泪流满面,甚至放声哭泣。当那悠扬的越调之声响起,仿佛是从内心深处传来的呼唤,瞬间将人的心弦拨动。其唱腔或高亢激昂,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或婉转低回,似小桥流水,缠绵悱恻。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一段旋律都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那独特的韵味,犹如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让人陶醉其中,恋恋不舍,难以忘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思念故乡。越是思念故乡,就越是喜爱故乡的戏曲,甚至没事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哼唱几句家乡的戏曲。随着我对越调的了解不断加深,我开始懂得欣赏越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深厚感情。越调的脚色行当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种,每个行当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越调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坚守与付出。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执着地追求着艺术的完美,将越调的精髓传承下来。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对越调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传承着越调的精髓,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他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经过了千锤百炼,饱含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目前河南越调的传承人物分别是何全志、袁秀莲、毛爱莲、叶祥成等人(何全志,男,1936年5月出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调传承人,河南省周口市申报。袁秀莲,女,汉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河南省许昌市申报。毛爱莲,女,1930年3月出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河南省许昌市申报。叶祥成,男,汉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传承人,湖北省谷城县申报。)他们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的艺术成就却永远铭刻在越调的历史长河中。而新一代的越调演员们,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为越调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故乡之情越深,我越加热爱故乡的戏曲文化。我心中的河南越调,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是一份永恒的记忆。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希望,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能够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当我们静下心来,当我们沉浸在越调的世界里,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听到先辈的呼唤。让我们共同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河南越调的旋律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唱,传承不息,历久弥新,让我们的戏曲之花遍地绽放,在神州大地永远越韵流芳。
   故乡情悠悠,越调入梦魂。乡音未曾改,因爱情更深。愿越调之声,永远悠扬;愿越调之魂,永驻人心。
   (原创首发)
  

共 46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家乡的人,家乡的土,家乡的戏,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王社长一系列描述家乡的作品,承载着对家乡的深深的爱。曲剧、豫剧、坠子、越调,一系列家乡戏,承载着家乡的文化。作者开篇赞美河南越调,如果说曲剧豫剧是大家闺秀,越调就是特别清秀的小家碧玉,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可见作者对家乡戏河南越调的爱有多深。河南小调的艺术特色:唱腔婉转、充满诗意与温情。旋律清澈而灵动,沁人心脾,扣人心弦。对河南小调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文字优美,语言丰富,感情真挚,画面感强。文思敏捷,行文流畅,一气呵成,引人入胜。力荐佳作共赏,建议申报精品。【金文编辑:晚秋枫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27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7-26 23:21:54
  很幸运读到王社长的这篇《河南越调》,了解到河南戏曲中的“小家碧玉”越调。长知识了,谢谢王社长。遥祝夏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7-26 23:23:58
  征文内容充实,言之有物,有看头,有嚼头,欢迎大家品读并留言。创作不易,敬茶夏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07-27 05:54:30
  越调不仅仅是一种戏曲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历史的传承,一种精神的慰藉,更是一种乡愁的抒发!祝贺王社长妙笔生花,让越调花开四野,葳蕤八方!
回复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7-27 08:02:07
  感谢老师,致敬老师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7-27 08:00:45
  感谢晚秋枫叶老师如此敬业,深夜编辑,编者按写得内容精彩,提纲挈领,抓住中心,特别感谢并致敬老师
5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7-27 08:01:26
  乡情乡音,终生难忘,致敬晚秋枫叶老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