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远去的笛儿声(散文)
一
“笛”的书面读音是“dí”,阳平二声,而在京津一带,却读作“鼻”再加上儿化韵。例如“他会吹‘横鼻儿’”,“一个人吹‘鼻儿’,还要另一个人去捏眼儿”形容本来一个人的工作却要两个人去干。
现在很多民乐演奏使用的乐器,弦乐器一般自西域传入中国,如二胡、琵琶等,所以二胡类乐器被统称为“胡琴”。真正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乐器只有鼓、锣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鼓和锣等打击乐器演奏简单,只有节拍没有声调的区分,古时候一般用于战场之上。能够演奏出优美音调的乐器,发源于中国的都是吹奏乐器,至今人们数说乐器的时候,还用“笙管笛箫”来形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八千年左右的“骨笛”。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制成,钻孔距离完全符合现代七音声律,用八千年前的骨笛,能够演奏出现代乐曲。
中国盛产竹子,把竹子钻孔,分成不同音阶,制造出“笙管笛箫”不同类型的乐器。这些乐器的共同特点,都是吹奏乐器。人们用嘴把空气吹进竹子的空腔,让空气从不同的孔洞排出,依靠空气振动出现了不同的音阶和音律。按照提前设计好的音阶、音律去吹奏竹管乐器,就能演奏出悦耳动听的乐曲。提前设计好的音阶、音律称为“乐谱”,按照乐谱演奏,就产生了不同的美妙音乐。
按照乐谱演奏乐器是一项技能,需要经过培训学习的专业人士去操作。然而对各种声音的喜爱是人的天性,没有专项技能的人也要参与,于是民间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笛儿”。特别是儿童时代,制作各种能发出声响的“笛儿”,是一种乐此不疲的玩耍活动。
二
用各种天然材料都能制出“笛儿”。春天,揪一段刚刚长出的葱叶,把一头揉软了,放到嘴里一吹就响,这是“葱笛儿”;折一段刚发芽的柳枝,放在手里轻轻揉搓,慢慢抽出里面的木杆,剩下一段柳树皮的圆筒,把一头剪齐弄软,放到嘴里吹响,这是“柳笛儿”。夏季里,擗下几片苇叶,卷成喇叭状,吹奏起来是“苇笛儿”。
找不到适应做“笛儿”的材料,随便摘下一片叶子,用两手绷紧放到嘴唇中间,一样能够吹响。最简单的是什么也不用,把两根手指捏住放到嘴里,也能吹出尖利的声响。不过这种声音不能称为“笛儿”,只能叫做“哨”,家长们是不让孩子们学的。他们说这是“匪哨”,只有土匪们才会“呼哨一声”,随之聚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南宋诗人雷震写的一首《村晚》,形象的描绘出乡村傍晚景色。一个牧牛归来的儿童,懒散地卧骑在牛背上,嘴里吹着自制“笛儿”,没有曲谱腔调,只是信口吹奏,一幅温馨的田园生活画面。
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儿童们利用各种材料制造能够吹响的“笛儿”,是自古至今都有的玩耍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使用语言,制造出其他声响也能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是声音的魅力。
三
从雷震这首诗描写的场景推断,这是一幅南方的农村画面,在北方很少出现。第一,骑牛。诗中牧童所骑的牛一定是水牛,北方的黄牛是不让人骑的,如果硬骑到黄牛背上,黄牛就会横蹿竖跳,几下就会把人摔下来。另外,大人们也不让孩子们往牛背上爬,黄牛身上分泌油脂,爬上牛背衣服会沾满油渍,洗都洗不掉。
我小时候正是生产队年代,我们生产队一共两头黑牛,一天到晚闲不住,拉犁、拉车,哪有时间去地里放牧。牛们劳累一天回来,每天只能拴在槽头吃干草,地里的鲜嫩青草,如同一个流浪汉看着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水果,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我们小时候也去放牧,不是去牧牛,是去放羊。那时候肉食短缺,生产队每年养几口猪,到中秋节和过年时候宰杀一两头分给各户,每户能分上三五斤肉。为了补充肉食不足,家家户户都养羊。养羊多了没有精力,各户一般养一两只。大人们整天在地里劳作,放羊的任务就落在孩子们身上。
那时候下午放学较早,四点多钟学校就放学了,春夏两季,放学时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放学进了家门,从篮子里翻出一块饽饽,抹上一点大酱,再从院子里揪上一棵葱。拴在院落一角的小羊看到小主人回来,早就“咩咩”地叫了起来。背上草筐拿把镰刀,牵上小羊,边吃边朝野外走去。寂寞了一天的小羊早就急不可耐,拉着绳子一直跑在前头。来到青草茂密的沟渠边,把拴羊的铁签子插进地里,小羊开始低头吃草。孩子们赶紧用镰刀割青草,准备小羊明天的饭食。一会功夫,筐里已经装进了多半筐青草,足够小羊一天吃的了,这时候就开始玩儿。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没有玩具,就地取材,制造一个能吹响的“笛儿”最方便,于是,就会做出葱笛、柳笛、苇笛等各种笛儿。
太阳西沉到天边,天空中布满橘红色的晚霞,地里劳作的社员们下工回家。老牛一声声叫着,呼唤在地里玩耍的犊儿,孩子们也背起草筐,牵上小羊朝家里走。
这时候孩子们几乎每人都吹着自制的笛儿,高音的,低音的,清脆的,浑厚的应有尽有。伴随着“哞哞”的牛吼,“咩咩”的羊叫,奏响了农村傍晚特有的合奏曲。
风停了,不远处小村庄的腰部萦绕上白蒙蒙的炊烟,那些红色的、灰色的屋顶好似被云雾托举起来,如同仙境一般。走近村庄,传来一股股玉米粥和红薯的香味,等待人们的是一个温馨的家。
这是人们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什么是牧歌?孩子们嘴里吹响的笛儿就是牧歌。尽管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然而却有着无可比拟的平静和淡然。
四
“短笛无腔信口吹”,说明孩子们吹的笛儿做法简单,不能演奏出有谱的曲子。做法复杂一点的笛儿也有,甚至能演奏简单的乐曲。
找一节不粗不细、内部饱满的高粱杆,截短为十几公分,从上部挖一个小槽,小槽后面剥开一条的硬皮,不要剥到底,底下依然要连接在一起。这是一个高粱秸秆做的“笛儿”。用这个笛儿吹奏,通过控制吹气量,就能演奏出简单的乐曲。
小时候听奶奶说过,抗战时八路军住在我们村,战士们都是年轻人,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还是一群孩子。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士们依然非常乐观,战斗间隙想办法娱乐。缺少真正的乐器,就是有乐器,出身农村的战士们大多数也不会演奏。战士们和孩子们一样,用自制的笛儿当做土乐器。电影《铁道游击队》有战士们用葫芦自制的土琵琶,插曲中有“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地歌谣”歌词。驻扎在我们村的八路军战士没有制造土琵琶,他们用高粱杆制造笛儿,同样也能吹奏乐曲。
“八路好,八路强,八路军打仗为老乡。日本鬼子侵占我国土,拿起了钢枪去打虎狼,打虎狼!”看过电影《小兵张嘎》的人都听过这首电影插曲,这是当年流传在晋察冀根据地的一首歌曲。我们那里是晋察冀根据地冀东军分区,这首歌曲在我们那里流传很广,小时候我就学会唱了。
住在我们村的八路军战士,就是用高粱杆做的笛儿演奏这首歌曲。有时候是一个人独奏,有时候是十几个人合奏。我虽然没有见到演奏现场,凭想象也可以想象出来,用高粱杆笛儿演奏的这首乐曲,比世界上任何交响乐都要气势磅礴!
五
今天的孩子们玩具应有尽有,不管是否喜欢音乐,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音乐培训班,弹钢琴,拉小提琴,演奏电子琴,打架子鼓,小区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练琴的声响。
至于我们小时候玩的自制的笛儿,现在的孩子们没人会制作,就是做出来也不感兴趣。当年做笛儿的材料城市里并不短缺,我曾试着给两个孙子做过,结果玩一会就扔了。
蓝天,彩霞,绿草,牛羊,萦绕在小村的炊烟,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只能作为乡愁留在梦中。那些童年的笛儿声,也在梦中逐渐远去……
(写于2024年7月21日晚)
遥想当年,放羊,割草,就地取材制造一个能吹响的“笛儿”,葱笛、柳笛、苇笛,高音的,低音的,清脆的,浑厚的,伴随着“哞哞”的牛吼,“咩咩”的羊叫,在炊烟袅然的乡野合奏出了一曲田园牧歌,清新,自然,趣味盎然。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