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老曹的超能力(散文)
疫情时期,不少行业面临着极大挑战,餐饮业更是悲壮。后疫情时代,面对经济不景气,有的人选择躺平摆烂,有的人则选择韬光养晦,有的人则选择迎难而上。前两者没什么说的,很欣赏第三者,总觉得那些人有“超能力”,老曹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老曹是江西吉安青原区老曹农家菜院的老板,我在他店里用餐时认识他。2017年刚来青原区工作,朋友说晚上去老曹吃饭,竭力推荐了老曹农家菜院的特色:新鲜。
初次见到老曹时,他站在柜台边和服务员聊天。看到我们后,他马上满脸欢笑,带着服务员走到门口迎接,把我们带到包厢。几个小菜很快就上齐了,看着就有食欲,食材也新鲜。我们正在推杯换盏,老曹敲门进来敬酒,朋友简单地介绍之后,我仔细观察了他。老曹不老,将近不惑,年富力强,留着小平头,标准的国字脸,似乎总是笑容满面。这就是服务行业必备的素养,毕竟吃饭喝酒,谁都愿意看笑脸。
后来陆续知晓一些老曹的好消息,最好的就是搬了新的地址,租了一栋三层楼,场面更大了,生意越来越好了,前面还有个大的停车场。可是疫情来了,一来就是三年,很多人都不出去吃饭了,各种应酬急剧减少,几乎没有,我有个亲戚家的餐饮店就是那时关停的。我曾一度瞎担心老曹的生意,毕竟扩大了规模,要生存还是会更难。不曾想老曹通过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发了网上订单,送餐上门等特色业务,不少百姓、公司、政府部门都选择老曹送餐,他的生意还是络绎不绝,就这么硬撑下来了。
老曹为什么会这么火,我还是有点疑问的,虽然他家食材新鲜、师傅的手艺好,可是大家知道,不管师傅做得再好,在同一家餐馆吃多了都会腻。通过新媒体宣传,扩大知晓度,不少店里也是这样操作。所以我觉得光靠这些基本功,没有其他几把刷子,还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一个偶然的际遇,解开了这个困惑。2022年疫情结束后的某天,我开车从老曹农家菜院门前经过,路边有停车位,正准备泊车,看到老曹在路沿石边上。我打趣地说:曹总,我不在你这里吃饭,你在这里守着不许停车(我是真遇到过)?老曹很快反应过来,满脸笑容地说:郭总,不是不是,我是在这里等着给你开车门的。说着真的走上前来帮我开车门,当然,我看到记性好又那么幽默风趣的曹总,不可能真让他这么做。
我非常惊讶,多年前饭桌上的一次简单碰杯,他就记住了我。虽然我后来陆续去过几次他家饭店,但是基本上不打照面,多数是我看见了他,他没看见我,最起码我们疫情期间三年没见过。如今在路边,他居然准确地叫了我,你知道吗?我还是戴着口罩,难道是凭借我眉心间不大的黑痣?
后来发现还真不一定是这样,不得不佩服他的记忆力。我把这件事和朋友们聊了聊,好几个人都肯定了老曹的记性非常好,基本上是介绍过的顾客他就会记住,路上碰到都能叫出名字。朋友们还说老曹说话水平高,遇事不慌乱,很善于沟通。说老曹大度,时不时会请老顾客聚聚,听听大家的意见建议。还说老曹有时间就带大厨去其他店里品菜,不断学习新品。我豁然开朗,这就是他的“超能力”,大概也知道为啥唯独老曹的生意最好了。他记住了来店的顾客,说话幽默风趣,做人又不拘小节,善于改进不足,很多顾客会心心念念的,无形中就会给你带去回头客。
现在各行各业内卷很严重,无论你干什么,本行业内总有比你强的人,但是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在专业能力之外往往还拥有一些“超能力”,这会让他们在常规操作下胜出其他的竞争对手。
记得读阜田高中时,有一次在转角处我吐了一口痰,正好被刘柏林校长看见。“郭某某,你怎么随地吐痰?”我很惊愕,校长又没有教过我,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难道是我参加了数学竞赛的原因?估计也是校长记性超群,能记住全校稍有特点的学生。刘校长退休后,凭着惊人的记忆,先后为中小学生作过150多场革命报告,被央广网等媒体宣传报道。
遇到过几位风趣幽默的老师,高中时阜田中学的地理老师郭士雄,大学时古代文学老师肖东海,醪桥中学的物理老师施晓生。作为科任老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外,他们上课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演绎能力,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把枯燥刻板的各种知识传授给莘莘学子,让学生们无形中喜欢上他们和他们的课。这种超能力,能让他们在同行中脱颖而出。郭士雄老把地理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深得学生们喜爱;肖东海老师的古代文学我们记忆犹新,后来他担任了人文学院书记,也是学而优则仕;施晓生老师的物理成绩平均分,经常超过同年级老师十多分,获得优秀是常态。
老曹在不断更新技艺的情况下,同时兼具非凡记忆、能说会道、不拘小节等等,想不跑火都不行。这不,他又在青原区城北开了一家分店,听说生意也是火爆。
其实可以这么说,各个行业的最优秀的人物,不见得就是这个行业技术高手,通常是被这个行业里有“超能力”加持的人获得。可是这些能力,似乎专业老师没教,又容易被人忽视。
2024年7月28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