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小贝贝穿越了奶奶的童年(微型小说)
小贝贝穿越了奶奶的童年(小小说)
放暑假了,小贝贝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了美丽的北海市,他打算和奶奶一起度过一个凉爽而愉快的暑假。小贝贝最喜欢到海边的沙滩上玩堆城堡、捉小螃蟹、喂海鸥。于是小贝贝准备了小铁锹、小耙子、小水桶和火腿肠,为了这些花了很多零用钱。但是他不觉得浪费,因为这是“愉快暑假”的必需品。
这一天,小贝贝对奶奶说:“奶奶,我跟爸爸妈妈和哥哥一起去海边玩,您在家里给我们做好吃的羊肉水饺,可以吗?”
奶奶温厚地笑了。小贝贝十分开心,他知道奶奶答应的事情都是能够实现的,于是他就高高兴兴地去海边玩了。回来的时候,奶奶果真做了羊肉水饺,奶奶家的羊肉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馈赠,一点膻味也没有,原本小贝贝不喜欢吃羊肉的,这一次吃了很多,引得奶奶特别开心。奶奶总是这样,看见宝贝孙子们吃得香,比自己吃得香还要开心呢。
奶奶离开草原多年了,但是每年都回去探望家人,她的心仍然在草原,最爱吃的食物还是牛羊肉,草原的亲人们总是快递牛羊肉给奶奶。
晚上,祖孙两个睡在一张床上,奶奶给小贝贝讲故事:我小时候,在内蒙古大草原度过了快乐又自由自在的童年,那时候奶奶十岁,和你一样对什么东西都好奇,有一次爸爸请朋友喝酒,剩下半瓶,我感觉很好奇,就偷偷喝了剩下的酒,将瓶子里灌上白开水。爸爸送走朋友,回来继续喝酒,感觉酒寡淡无味,自言自语道:“为什么朋友在的时候,美酒很好喝,怎么朋友走了,酒也寡淡了?”我笑笑回答:“爸爸说的好极了,朋友在的时候,情谊浓厚得美酒都更美了,朋友离开以后一人独自饮酒,美酒也是寡淡无味的”。爸爸笑笑躺在床上睡觉了。一直到第二天还是琢磨不透,为什么美酒在朋友走后就寡淡无味了……
小贝贝听着奶奶讲的故事,随着那舒暖的声音回到了奶奶的童年,他看见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姑娘骑着一匹枣红马奔驰在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上,她身穿玫瑰红的蒙古袍子,头戴草原帽儿,脚上是黑色的蒙古靴子,草原是初春的样子,黄色的枯草中漏出点点新绿。小贝贝想:“这就是童年的奶奶吧!她这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啊?”
小姑娘翻身下马,给小贝贝一个少先队队礼。她说:“我去上学,上马背小学,我们每天九点上课,四点放学,没有家庭作业。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我们今天是实践课,给羊妈妈接羔保育,就是帮忙小羊羔出生,这是作为一个优秀的牧民最起码的实践活动。”
哇,小女孩的汉语说得不顺溜。原来她是一个蒙古族少女。哎吆,小贝贝想起来了,奶奶是大草原上长大的,她的母语就是蒙古语。自己应该好好学习语言,要精通汉语言,也要精通蒙古语和英语。
“你叫什么名字啊?我愿意和你一起接羔保育。”小贝贝很高兴地说。
我的蒙古语名字叫“乌云托雅”我的汉语名字叫“霞光”,汉语蒙语是一个意思。多么美丽的名字啊!小贝贝感觉比自己同学们的名字好多了,自己的同学有的叫“沈约翰”“陈戴维”,女孩子叫“戴安娜”都什么意思啊?还不如自己叫“小贝贝”更加通俗易懂。
“霞光,你知道吗?我是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你看我的电子表,平板电脑,都是上课必备的。”小贝贝很骄傲地说。
“你叫什么名字?”霞光问。
“我叫张贝贝。”小贝贝回答。
那我给你起一个蒙古名字吧,你这贝贝,就是宝贝的意思,在蒙古语中叫“塞音额尔敦”。于是他们两个孩子一起骑马来到了一片有羊群的地方,远处望去那羊群就好像天边飘荡的白云。
马儿跑近一看,羊群中有好几个羊妈妈正在生产小羊羔。霞光小朋友赶紧用“脚绊子”绊住马匹,叫他吃草。自己快速走向羊妈妈,帮助羊妈妈剪掉小羊羔的脐带。跪在地上给羊妈妈唱《哺乳歌》。小贝贝第一次听到这么温柔美妙的蒙古语歌曲,他心都醉了。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小贝贝说:“我喜欢这歌曲,喜欢小羊羔,喜欢大草原和枣红马。这才是最原始的幸福生活,比城市里的鸡娃生活好多了!”
不一会儿,霞光干着牛车来了,她说:“咱需要给妈妈拉一车水,妈妈做饭,煮茶都需要呢,我们十岁的小孩子,是应该做这样的事情的,我们将来生活在草原上,要学会很多本领。”
小贝贝很高兴,他一边与霞光从小河里用瓢舀水,一边问:“难道你们不想出国留学,不想去大城市生活吗?”
“为什么要出国留学,难道外国人会像亲人一样亲我吗?难道我在自己的的祖国家乡,学习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本领还不够吗?我们并不愿意在草原上开工厂,盖高楼,我们只想建设最美的牧区。”
是的,小贝贝很赞同地点点头,他也很理解霞光的认识,按照自己的理想,也感觉在大草原自由自在地生活,吃点纯天然的牛羊肉挺不错的。于是他决定自己在霞光的牛车上住下来,随着霞光到处流浪,这是多么惬意啊!
晚上,满天的星星闪着眼睛,蔚蓝的苍穹深邃悠远,小贝贝躺在草地上睡了,他感觉这比家里的席梦思舒服多了,好像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叮铃铃,叮铃铃……
“该起床了!小贝贝,今天需要到画画班上课呢!”妈妈爸爸一起笑着叫着。原来,小贝贝是在睡梦中穿越了奶奶的童年。他昨天晚上忘记在奶奶家的沙发上睡了一夜。这个假期他自由了,妈妈爸爸不让他上钢琴课了,刚才和他开玩笑呢。奶奶现在是北海作家学会的干部,不是草原上的羊角辫小姑娘了。小贝贝不由得感叹:奶奶的童年多么有意思啊,那里没有“内卷”,没有“鸡娃”,那一定很幸福!
2、儿时的惊蛰《烟台晚报》2024年3月5日文学角
3青春爱情树《齐鲁晚报》2024年3月12日星期二烟台版
4、就好这口羊肉《烟台晚报》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
5、修铁路的父亲《烟台晚报》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
6、正能量与负能量《芝罘文艺》春季刊
7、世界读书日随笔三题《烟台晚报》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8、娘,我来看您了《老年生活报》2024年5月10日星期五
9、今夜无眠忆母亲《烟台晚报》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

2、儿时的惊蛰《烟台晚报》2024年3月5日文学角
3青春爱情树《齐鲁晚报》2024年3月12日星期二烟台版
4、就好这口羊肉《烟台晚报》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
5、修铁路的父亲《烟台晚报》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
6、正能量与负能量《芝罘文艺》春季刊
7、世界读书日随笔三题《烟台晚报》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8、娘,我来看您了《老年生活报》2024年5月10日星期五
9、今夜无眠忆母亲《烟台晚报》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
张凤英
一、
最近视频号平台给我推荐了“花径”等多个心理咨询的视频号,在那里我猛然发现,目前在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有那么多躺平的妈妈和孩子。这迫使我反复深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人群?现在的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有明亮的教室可以读书,为什么还会抑郁?而我小时候,衣不遮体而且食不饱腹,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第二,怎么突然间原生家庭充满了创伤?难道原生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和爱?下面我与那些视频号上分享的案例对比一下童年原生家庭的情况。
1.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是活色生香的、是被爱充满的。前天有一个年轻的女孩连麦了主播,她说,在童年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锁在五楼的家里,她透过玻璃窗看见楼下的小朋友在做游戏玩,自己真想跳下去,一个人被关在屋里,没人关心,没人说话,童年就好像在坐牢。原因爸爸妈妈需要上班。爸爸是孤儿,没有爷爷奶奶,外婆有十几个孩子,没有时间带她。因为这样的童年,她上学时候,不合群,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自己在牢房里,没有朋友,业余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没事干。她进入潜意识,有个声音对她说,你的人生就是“坐牢”。因此心情很抑郁,感觉活着没意思,一度想“跳楼”。对比一下我的童年时代,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三叔一起生活在大山深处,那里没有楼房,远离妈妈爸爸,但是爷爷奶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贝”我每天自由自在的满山遍野地“疯跑”,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鱼,上山采果子吃,挖野菜、割青草,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自由自在。那时候,我家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都能收两三个鸡蛋,那种带着鸡的体温的鸡蛋,奶奶给我用铜勺煎了,外焦里嫩十分美味。我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补品,但是却叫我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人生体验是那年轻的女孩不能比拟的,我是亲近大自然的活色生香的童年生活体验,而她是监狱般的童年,她不抑郁谁抑郁?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交能力,被手机控制了人生,缺乏与自然的亲近体验,成了“刷题机器”“背题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幸福感、满足感都不够。由此可见,应该给当代年轻人创造机会,叫他们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工厂生活和军队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2.兄弟姐妹们打打闹闹,是成长过程的必要经历。如今的爸爸妈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姊妹相处的经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因此孤独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姊妹们之间为了生存而打打闹闹,斗智斗勇,这两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于是他们的心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叫他们抑郁。而我们50后和60后,甚至70后,都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生长的,我们好像一群小狐狸,互相之间竞争是必然的,不用父母亲“鸡娃”我们是“不用挥鞭自奋蹄”每个孩子都争取最好的成绩,做最多的家务,争取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这为我们长大以后,在职场上竞争做好了培训。我们会在职场竞争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想躺平。因此林径所说的原生家庭的创伤,在我们的成长中是激励因素,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奋斗的动力。人是群居的动物,学会与人相处,与对手相处,与亲人相处都是一门艺术,年轻的一代缺乏这种历练。建议通过集体生活的经历,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针对目前青年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情况,感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一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助3000元两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贴6000元……全职妈妈每月补贴5000元。这样中国的人口就会保持持续增长。
3.对原生家庭的父母,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一直以来都感觉把原生家庭的不完满,归结为“创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我从小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抚养,也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这是不是心灵创伤呢?按照某些心理专家的看法,是认为这样就切断了“小婴儿”与妈妈的连接,是心灵创伤,但是我所感觉的是爷爷奶奶以及三叔的关爱,代替了妈妈的爱,我和爷爷奶奶以及三叔之间也有“爱的链接”,爷爷奶奶给了我双倍的爱,三叔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这都是原生家庭给我的爱。即使后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经常被妈妈责打,不断地帮助妈妈做家务等,我也不恨母亲,我能够感觉到母亲对我的“高期望”,母亲的“望子成龙”,此时我快速成长。
虽然,我小时候,跟妈妈犟嘴。逆反心理强,不服管理,但是事过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一直在感恩父母的教育,所以我开工资以后,每月都给妈妈爸爸寄钱。一直坚持了38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来没有怨恨父母,更不想啃老。特别是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回忆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能够感觉到的都是爱。
二
根据视频号上某些专家的引导,总是说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是“创伤”,而且将孙子辈的躺平现象,归罪于爸爸妈妈辈儿的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于归罪于爷爷奶奶的创伤。说什么爸爸妈妈疗愈了创伤,孩子们就会自然好起来。我感觉这些观念不是中国本土的理念和家国情怀,而是“外来的理念”。按照中国本土的文化,孩子们对爸爸妈妈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习和工作上的不顺利,应该向内找原因,改进自己,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都是爷爷奶奶、父母、三叔的爱,感恩父母和长辈给我“爱的力量”我可以“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

今天是周二,主要活动如下:
第一,更新老福特网页
第二,给晚报写稿子
第三,写给光明日报一篇稿子
第四,收拾衣服,夏装放起,拿出秋装
第五,读书做笔记
我把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我的人生体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一直没有退休,在干事业呢,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