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丹江习俗(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丹江习俗(散文)


作者:老笨熊李春胜 榜眼,27006.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4发表时间:2024-07-30 13:58:29

人死了,儿女们烧纸上香免不了。根据民间说法,死去的亲人在升入天堂的阴路上会有很多小鬼挡道,儿女们要给逝者送些钱买路,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遇到过年、重大的祭奠节日,也要对先人上坟烧纸,遇到死者的忌日也给先人烧纸,这是丹江流域传承下来的习俗。
   但是,如果你第一次到南水北调移民村,而且是正赶上清明或阴历十月初一的时候,晚上你尽量别出来,怕把你惊着。因为在十字路口处,总有人烧纸上香,而且大部分都是老人,老人们在通过这种方式祭奠葬于地下的亡灵。
   按理说,在坟头烧纸祭奠总比这种方式要好得多,起码能和亲人的尸骨更接近。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不费吹灰之力,亲自到亲人的坟头站一站、看一看,拈香烧纸,寄托哀思,告慰先人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开上车,一路兜风,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但对于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来说,行动可就没有那么自由了,不搬迁时,他们在老家,有可能通过近距离的途径来表达这种情思。一搬迁,距离远了,而且不是一般的远,再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沉甸甸的思念那就是渴望不可及的事儿了。一是由于腿脚不利索,上下车都吃力;二是由于路途遥远,中途的吃喝拉撒都有诸多不便;三是回到阔别已久的丹江库区老家,住宅上都已经是茫茫的水道,左邻右舍都搬走了,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还有一点,先人的坟茔大部分在丹江岸边的荒山上,如今已经是荆棘拦路,要想奋勇向前,必须攻坚克难。这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况且是老年人,让他们登上荒山更是痴人说梦。
   老人们祭奠先人的方式很简单,但很严肃。一到夜幕降临,老人们拿着香纸来到十字路口,用草木灰在地上撒一个圆圈,然后跪下上香、烧纸、磕头,喊上亲人的称呼,寄托思念。这种风俗在丹江库区早早就有就有,但不常见。远距离安葬逝者的现象不多,所以一到祭奠的日子,就直接到坟头上表示。搬迁后上了岁数的移民远离热土,在坟前饮水思源、延续香火已不大现实,就采用了这种古老典朴的传统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下亲人的哀思。
   没有哪本教科书指导后人们跪拜祖先,但丹江的后人们都会,也都知道自己找不到先人们坟头时,在十字路口撒灰圈祭奠,这是老祖先传下来的规矩,是一种传统。烧纸化钱、虔诚上香,地下先人能不能收到这份思念?大概凡人谁也不知道,烧与不烧,逝者不会拿你怎么样,反正他们已经死了,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们缺什么、少什么。但阴阳两隔、人鬼殊途一旦成了事实,入土为安的先人在那厢的情况,后人们只有通过梦境才知道。后人们和步入天堂的先人们的沟通总要有个方式。于是,老祖先就想出了烧纸上香这个媒介,后人们就通过这个途径来寻找心灵的慰籍。
   烧纸上香一直是丹江流域的传统,是人们思念祖先、感恩戴德、对亲情藕断丝连的重要载体,也是生命与死亡、生存与信仰的重要纽带。虽然社会已进入到了高度的文明,但这一文化传送带仍有不可小觑的意义,传承与发展,开脱与进取,都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源”、这个“本”就是闪光的东西,是后人们砥砺前行的动力。社会不同,说法不一,但盖棺论定后的那个结论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对逝者一生辛劳的总结,也是后人们耕读传家、尊老爱幼、以人为本、后继有人等精神层面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说愚昧也好,说陋习也成,说迷信也行,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改变不了的一个事实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灵魂存在,不然不会落下诸如“在天有灵”“失魂落魄”“魂牵梦绕”“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词语沉淀,而且“流芳百世”一词更固定了先人们的功德,希望他们的优良品质继续影响感化着子孙后代的命运。一代又一代丹江人通过烧纸烧香在向先人表达敬意、感激、感恩之情的同时,又言传身教下一代要学会继承。
   十字路口的火光映衬出来的是庄严、虔诚、肃穆的形象。老人们烧纸上香祭奠,不可能不告诉儿女们,也不可能只简简单单说一句要去给地下祖先上坟烧纸,他们肯定要把先人们在世时的优良品质、优点、告诫的话语说给儿女子孙们,这就是亲情教育,烧纸上香仅仅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亲情的回味,对地下先人影像的追忆。是一种象征性的交流,通过这个虚拟性的交流,传承了人间亲情,延续了人间的烟火,继承了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让后人在走南闯北的闯荡中,坦然面对挫折和逆境,时刻保持着内心的那份执着、乐观、平安、坚韧的态度。
   不敢苟同的也是众多的老百姓接受不了的是种种杂音的出现,把烧纸上香祭奠先人归咎于不文明、粗俗。然而正是这种不文明,构成了丹江流域的文明,构成了楚文化的文明史,众多流域的文明的交互重叠,构成了中华大家庭的文明礼仪,以种种理由对“不文明”方式的指责和挑战,不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不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有人说祭奠先人也要与时俱进,什么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指与时间同步前进,奋斗者始终站在时间的前言,勇立潮头。这对活人来说是一种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态度,但对于已经步入天堂的幽灵来说,他能与时,但俱进不了,他的生命冻结在他升天那一刻,你与时了,他却难以俱进。对老祖先的沟通再用“洋”“新”“奇”的方式,他们吃不准,也接受不了,这种与时俱进其实是故步自封。说白了,这是中西方精神文化碰撞的结果,这种交融就叫渗透,是思想渗透、传统渗透、精神界的文化渗透。
   当然,凡事都需要“度”衡,要有个“度”的底线,若突破了“度”就失去了意义或者适得其反。烧纸上香也一样。烧纸上香无可厚非,但搭车烧高档纸扎的铺张浪费,却是对先人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的亵渎,也是对环保的挑战;烧纸过程若遇风或高温或在森林边,可以取三张纸聊表心意,毕竟安全重于泰山,毕竟古人以“三”表示多数。
   在传承丹江楚文化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层面的文明也应从数千年来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上去理解其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沿袭和弘扬老祖先所留下来的传统和风尚。

共 23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细致的笔触,叙说和描写了丹江的烧纸上香、祭奠亡人的习俗。其实,这一习俗在古老的中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习俗,只是丹江地区比较特殊,作为库区移民,家乡是回不去的思念,亡人是远隔山水的悼念。因此,这一习俗也就有了合理的因素。文章主题鲜明,不躲不藏直接阐明观点,既烧纸上香、祭奠亡人的习俗是一种传统,是秉持祖先的做法,传承下来的一种悼念亡人的做法。同时,也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不能简单对这一古老传统说三道四。实际上,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许多文化类别,这其中包括神鬼灵魂的文化,钟馗捉鬼,聊斋志异,重庆那边还有个鬼城,大抵都是这种文化的表现。文章说理透彻,条理清楚,逻辑顺达,特别是对移民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用生活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可谓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当然,对于这一习俗也还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知,小编主张不打棍子、不戴帽子,只做认真的分析思考,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去理解这一习俗的深度和广度,认真思索怎样更好地沿袭和弘扬传统,怎样辩证处理好习俗与城市卫生环保的关系。一篇有独特立意的散文,推荐文友阅读,一起思考秉持古老文化传统的意义。【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30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30 14:02:21
  家乡是回不去的思念,亡人是远隔山水的悼念。文章主题鲜明,不躲不藏直接阐明观点,既烧纸上香、祭奠亡人的习俗是一种传统,是秉持祖先的做法,传承下来的一种悼念亡人的做法。感谢老笨熊李春胜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7-30 14:02:43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