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爱上写字(散文)
跟我年纪相近的人,上小学时应该都写过大仿吧。大仿其实是大仿本的简称,类似现在的米字格纸。我们村小学教过几节书法课,只不过我们习惯叫写大仿。可能就上了几节课,也可能是没认真学,反正什么都没学会,但它依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老师在个别字上画上的那个又红又圆的圈,以及他冷不防来抽你手中毛笔时的迅疾和果决。
小时候没学会的东西,几十年后又被我兴致勃勃地捡了起来。我报了老年大学书法班,成为一名“回炉”的老学生。
置办了笔墨纸砚,我重新坐进了课堂。老师姓郑,是一位资深书法家,他从小跟随外公练字,一撇一捺都经过严苛训练,可谓童子功傍身。郑老师简短地讲了几句开场白,然后切入正题,普及文房四宝知识。毛笔一般分大中小三个型号,按材质又分狼毫羊毫和兼毫,羊毫软狼毫硬,兼毫比较适中,初学用中号兼毫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用笔习惯;米字纸有生宣、熟宣和半生半熟,规格也有好多种,主要看米字格的大小,3cm的、5cm的、7cm的……很多,从中楷开始练,5cm半生半熟的米字纸就够了;墨汁没有特殊要求,市场上都有卖。
郑老师拿起面前的书本晃了晃,咱们要学的是赵孟頫的胆巴碑,赵孟頫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一起合称楷书四大家,他开创的赵体楷中有行意,端庄不失灵秀,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欢。胆巴碑是他的代表作,更是书法爱好者的必临帖。顿了顿,郑老师微微一笑,气定神闲地说,写字讲究凝神静气,讲究心平气和,更要讲究章法,还有一条最关键,就是慢,一定得慢,不能求快。今天呢,咱们就从永字八法开始。他缓缓铺平面前的黄色米字纸,提笔蘸了蘸墨,同学们认真看,看我怎么起笔落笔,咱们从一点一横开始,慢慢来,我保证你们毕业时都能写出满意的作品来。老师话音还未落,教室里就响起不以为然的轻笑声,这怎么可能呢?一群基础和悟性都参差不齐的老学生,短短两个学期,二十八节课,就能写作品?
郑老师仿佛成竹在胸,慢悠悠地说,同学们先别怀疑,都跟着我认真学,课上认真听,课下下功夫练,一定可以的。说着,轻提笔慢落笔,郑重地写下了“永”字第一笔。
关于书法,我了解的并不多,虽然我很喜欢它,也曾长时间“浸淫”在它的墨香里。我父亲是小学教师,算是那个年代村里唯一的“文化人”,每逢春节前几天,总会有村民们拿着红纸来请他写春联。父亲有求必应,笑眯眯接了一堆活。除了送来的,还有送去的,军烈属家的春联要写好后敲锣打鼓去给张贴上。那几天,我们家地上晾着写好的春联,桌上是父亲在奋笔疾书,炕头上堆放着一卷卷红纸,我们和来人出出进进的,都只能小心翼翼“溜墙根儿”。屋子里到处都是墨香。
上初中时,我有一位女同桌写得一手好字,灵秀飘逸又不失雄浑之气,令我羡慕不已,我那时很有点“见贤思齐”,时常私底下偷偷地琢磨笔画之间怎么连带,最终除了一手潦草的连笔字,什么也没“偷”来。几十年里,接触的同学同事中,不乏善书者,有几人的作品还获得过国家级的比赛大奖,啧啧称羡的同时,我心里也冒出过临帖的想法,但“怕”字当头,一直未曾付诸行动。
今天,我终于不再“临渊羡鱼”了。颤颤巍巍地按下第一笔,我开始了自己的习字之路。说实话,自由体写了大半辈子了,早已形成肌肉记忆,一些毛病根深蒂固,很难更改,首先要克服的就是一个“快”字。平时写字总像飞一样,字迹潦草得连自己都不认识,毛笔字却讲究起势收势,专注于慢和稳。提起毛笔的那一刻,就得把以前的书写习惯全部抛开、忘掉,一切从零开始。
老师讲得非常详细,但自己写时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笔锋软软的,完全不听使唤,笔下流出来的,只有粗细不均曲曲弯弯黑乎乎的乱线段,稍微一使劲儿,纸上就洇开一大滩。不知道什么是顺锋逆锋、藏锋露锋,也不知道什么是侧、掠、啄、努,点不是点,竖不是竖,横不是横,连横平竖直都做不到,更别提字的间架结构。
郑老提醒我们,练字就是个功夫活,没有那么大功夫,肯定写不出好字,除了多写多练,没有捷径可走。书圣王羲之当年练字,洗砚台都能把门前的一池水洗黑了,那是多大的苦功啊?功夫不到家,学啥也白搭。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从进了书法班,写字几乎成了我每天的日常,虽然始终不得要领,也写不了几个字,但至少能跟毛笔熟悉起来,保持手感。
第一学期结束,胆巴碑学了一半儿,我终于明白了怎么起笔、运笔,知道了点横撇捺间相互借势、相互依托的关系,知道竖要写得顶天立地,能撑得住,横要平中带斜,收尾略抗肩,知道字也是有生命的,要给它“闪转腾挪”的空间……当然,我还是不能自如地控制手中的笔,写出的字老是左扭西歪,拖泥带水,但我丝毫不灰心,反而真正爱上了它。
有人说,书法是凝固的音乐和纸上的舞蹈,有自己内在的神韵。的确如此。每每展读名家作品,总能感觉到它们是在动的,像流水在奔涌,像美女在起舞,铮淙环佩之声隐隐约约。穿行于蓊郁的字的丛林,是一次绝妙的心灵旅行,这里既有陡壁巉岩,也有古木苍郁,既有花鸟虫鱼,也有小桥流水;既有衣袂飘飘,也有牧童短笛……清新、通透、博大而有条不紊,不发一言却已言尽天下之事。而临帖研习,就仿佛与智者对谈,自能启智润心,修身养性,敛气凝神,浑然不觉时间飞逝。
如今,第二学期也已结束,我又参加了暑期班,学写苏轼词《定风波》。之前是练字,掌握字体的间架结构,现在要学写作品,学习掌握一幅字的整体布局。一幅作品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字的好坏,更讲究整体效果,看上去是否和谐美观,错落有致。单写一个字也许很容易,放到整幅作品里可能就会难很多。但乐趣就在不断的发现和纠错中,如果哪个字有了些微进步,心里立刻会被成就感塞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天,我第一次试着在四尺条幅上写下这句词,拍照给儿子看,他连说不错,还“郑重”给我布置下任务,好好练,今年春节的春联就交给你了。
哈哈,这任务够艰巨的,但我愿意为之努力。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文章中,作者从小学时期的大仿本,到老年大学书法班的重新学习,再到对书法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一过程充满了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这种热爱,让作者在几十年后依然选择拿起毛笔,重新走进书法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正如作者所说,书法是凝固的音乐和纸上的舞蹈,它有着自己内在的神韵,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养。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很多困难,如笔锋的控制、字体结构的把握等,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作者气馁,反而激发了作者的学习热情。正如郑老师所说,练字是个功夫活,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琢磨,才能真正掌握书法的精髓。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书法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书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通过学习书法,作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书写技能,更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书法让作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净土,让心灵得到了放松和愉悦。这种心灵上的收获,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与书法结缘的幸运。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更让我认识到了书法对于个人成长和心灵净化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每个人都能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都能在书法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正如作者所说,书法是一种幸运的事,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宁静美好。
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也走进了书法的世界,感受到了书法带给我们的那份宁静和美好。我为作者的坚持和热爱所感动,也为书法的魅力所折服。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书法的陪伴下,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让生活更加精彩。
写字和我们写文一样,除了多写多练别无他途。我拿起毛笔满打满算也还不足一年,字写得还稚嫩的很,就连毛笔还把控不住呢。但真的有点儿感悟,哈哈哈。烈日酷暑,兵哥注意防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