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希拉穆仁之旅(散文)
一
七月的盛夏,我们怀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憧憬,携孙子带孙女,开启了一场保护视力,恢复视力的暑假之旅。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平板普及到家喻户晓。信息流通便捷,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们,眼睛却被镜片束缚。无论是寒假还是暑假,眼科门诊人头攒动,挂号排队,患者多是中小学生,家长们个个双眉紧锁,忧心忡忡。我家十一岁的孙女与八岁的小孙子,就是这一现象的缩影,不足一年视力急剧下降,双双配戴眼镜。
专业医生建议,暑假期间,学生最好远离电子屏幕,投身于户外的广阔天地,尤其是在风光秀丽,绿色的区域,每天活动超出四小时,对视力的恢复与矫正大有裨益,且年龄越小,效果越显著。医生的提醒,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意识到户外活动的重要性。为此,我家老三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计划——去草原租赁蒙古包,作为整个暑假的活动基地:“爸妈,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远离电子产品的诱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蓝天、绿草成为他们视力恢复的最佳良药啊。”
“可是,这样管用吗?从来没听说过。”
“不亲身试一试,谁也不敢保证管用。众所周知绿色养眼,对眼睛有好处没坏处。再说,我也需要拍些草原景色做素材,呵呵,可谓一举两得。”
老三的话,让我联想起鲁迅《故乡》中说过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得到家人的认可后,我家为期两个月的草原探索,视力保护之旅,顺利地拉开了序幕。
“爸妈,希拉穆仁景点离市区三百多公里,交通也方便,我们几个休息还能过去玩儿,怎样?”老大兴致勃勃地问。
“好啊。哥,同事们都说那边景色好,骑马篝火、唱歌跳舞献哈达,可热闹了。”老二(闺女)顿时就来了兴致。
“你们年轻人定。”
就这样,老大通过网络,很快就锁定希拉穆仁乌兰图雅部落,作为这次假期的避风港。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们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色却让人扫兴,有理想中的广阔无垠,蓝天白云;却没有绿草如茵,生机勃勃,草的颜色偏于枯黄,缺少了7月份草原应有的那种活力四射,丰茂与鲜亮。面对我们失落的目光,草儿们摇曳着干巴巴的身躯,似乎对我们说:草原需要雨,草原渴望雨……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们来到乌兰图雅部落。
乌兰图雅是位精明能干,蒙汉语精通,大眼睛圆圆脸的年轻女人。看到我们的车,笑盈盈地迎了上来:“欢迎来到希拉穆仁草原!”
“老板娘,今年的草,可不怎么好啊。”
“是的,有些旱。不过,希拉穆仁有种说法,贵客能带来雨水。你们就是贵客,准备整个暑假住在这儿,哪有不下雨的道理?”说到这里,她指了指手机,“巧了,天气预报也说有雨!呵呵,如果天公作美不出三天,草原一片绿色!”乌兰图雅眉眼高挑,朗朗笑着,好像大雨马上来临似的。
乌兰图雅的热情与乐观,她那种对家乡、对草原的深情与热爱,犹如一缕阳光,驱散了我们心中的阴霾。
还真让她说准了,我们刚将一切安排妥帖,天边悄然织起一条乌云的帷幔,并迅速蔓延,几分钟后便“统治”了整个天空,风越来越大,吹得蒙古包门窗“叭叭”作响,闪电划破天际,雷鸣轰隆,黄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敲响了草原。
那天的暴雨犹如倾盆,深更半夜才停了下来,而且,连续几天都有雨。真应了老人言:雷雨三过晌。
雨后的希拉穆仁,仿佛被赋予新的生命,很快便绿意盎然,朝气蓬勃。望着孩子们在大自然怀抱中尽情奔跑、嬉戏,期盼通过大自然的恩赐,为孩子们的视力带来转机。
二
未曾预料的是,这里不止网络不畅通,手机WiFi网速慢,气候竟然比我们居住十二载的苏尼特大草原更加喜怒无常,更加变幻莫测。
每日拂晓,晨光绚丽,本是我们老两口悠闲散步,出门遛弯儿的黄金时刻,然而,一推蒙古包的门,就被“嗖嗖”的西北风给“逼”了回来;时至晌午,风儿停,云儿静,当空的烈日太过热情,户外活动的孩子们尽管用遮阳帽、防晒霜、找阴凉地儿,后脖颈还是脱了皮;夜幕降临,气温略胜于清晨,可寒风依然刺骨,篝火晚会深夜才有,我们唯有上床进棉被,我忍不住抱怨:“现在的布料连六十年代的白市布,七十年代的的确凉都不如,也太薄了。”
“难道说,穿白市布的确凉你就不冷了?走三天带五天的干粮,走夏天备冬天的衣裳,你啊你,挺大岁数不长记性。”丈夫调侃。
“是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哈哈哈,你活该。”每每蜷缩在被窝里,我和丈夫就相与嘲讽,逗得孙子孙女在床上跳脚拍手,“咯咯”大笑。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土地上,尽管气温多变幻,孩子们啥也没耽误,拍景的老三,奔波在黎明、烈日、晚霞之中;裙子短裤的孙子孙女,每天超额完成户外活动。为坚守信念,恢复视力,祖孙三代能够勇敢面对,能够彼此理解,能够相依相随坚持下去,苦中也有乐。
这种状况,直到一星期后老大休息,来回奔波六百多公里,送来秋装外套,我们得以一天三换衣,才彻底摆脱了早晚“围被”的窘境。
辽阔草原,浩瀚无垠,站在小山顶上极目远眺,白色的蓝色的橘黄色的……各种各样的蒙古包部落,分布不均地点缀在草原上。蜿蜒的公路上,车辆稀疏而有序,有沉稳的大巴,有穿梭的小车,也有带着几分不羁的摩托车,数量虽不太多,但也有来有往,渲染了草原的景点旅游,交通脉络。
游客们或骑马驰骋,感受风驰的自由;或悠闲散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或驻足取景,用镜头捕捉令人心动的瞬间;尤其是篝火晚会的欢声笑语与舞姿,每个人都洋溢着对草原的热爱。
蔚蓝的天空下,电线杆顶端,那些红白相间,宛如精灵的三角风向轮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些小精灵们,不仅姿态优雅,还以其独特的声音,编织出一曲又一曲自然界的交响乐来。声音时而如清脆悦耳的鸟鸣,悠扬婉转,让人心旷神怡;时而似草丛间小兽的低吟,神秘莫测,引人遐想;时而又如急促的警报声,紧张而有力,像是要唤醒草原深处的生命力。更令人叫绝称奇的是:当风向轮旋转至某个特定角度,还会发出“嗽——嗽——”的口哨声,宛如草原上悠扬的牧歌,清脆而响亮,让人不由自主,陶醉其中。
我感觉这些旋转的风向轮是有灵魂的,每一转都有或神话或传说的故事;每一转都蕴含着对吉祥的祈愿;每一转都传递着如意的讯息……
“你们瞧,山顶的敖包够宏伟吧,孩子们,今儿气候适宜,咱们补充些水分,稍微歇息下,探索一番如何?”
“好!好!”孙女拍着胖乎乎的小手,率先响应。
“都几点了,跑那么远干吗?要去你们去,我要在这儿等爷爷。”小孙子不同意,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我向不远处的丈夫招招手,拉着孙女离去。
尽管我们奋力攀登,征服了两座小山头,可望上去,敖包似乎还是那么远。这时候,丈夫双手合成喇叭形状,边招手边对我们喊:“回来!回来!”
“要不是绕那几个坟头,这会儿我俩就到了。”看到丈夫,我气喘吁吁地炫耀。
“就是就是。”孙女帮腔。
“那是假象,看上去近,足有二十多里。凭你的体力,累爬下也到不了。”
真有那么远吗?我望了望清晰可见,扎满花花绿绿彩色面条的大敖包,这才感觉腰酸膝盖疼。
三
距离我们住所约五六里的草原上,伫立着一处废弃的马场。马场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以其质朴而不失宏伟的圆木穹顶与四围,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马场两侧,蒙古包的水泥基座完好无损,成为了我们享受阳光沐浴、微风轻拂、阴凉小憩的绝佳场所。
马场与草原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共存之美。草原的绿意盎然、广阔无垠,为马场那独特而稀有的木质结构提供了最完美的背景,使得马场在草原的怀抱中更显庄重与古朴。而马场的存在,又如同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了草原的单调,使这片土地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马场前方,是一条蜿蜒的沟,沟底沙石洁白如雪,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马场后方,则是连绵起伏的小山丘,保护神似的静静守护,为马场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的色彩。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手机,为孙子孙女保存一个又一个快乐的瞬间。跳绳、跳远、短跑,不仅能完成老师布置的打卡体育作业,更是他们释放活力、享受童年的最好方式,俩孩子嬉戏追逐,欢声笑语中,总夹杂着英语单词、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课文的稚嫩声音来,为平静的草原增添了几分书卷气。有一天,升六年级的孙女,竟然一气呵成完成了一篇作文底稿。感恩这片土地赋予的灵感。
“姐,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几天,等暑假过完,我可以不戴眼镜上学吗?”孙子问。
孙女摇摇头又点点头,眼神闪烁出坚定的光芒来,轻声回答:“可以。”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阳光透过云层,温柔地洒在草原上,摘下眼镜,背书包的孙子孙女,笑着跳着追逐着嬉戏着,向校园方向奔去,他(她)们的世界,天肯定更蓝,云肯定更白吧……
(原创首发)
什么时候,我们也结伴到草原上去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