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宁静】丹江婚俗(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宁静】丹江婚俗(散文)


作者:老笨熊李春胜 榜眼,27006.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7发表时间:2024-08-01 14:00:11

邻家有女初长成。邻居王艳明天要出嫁了,我和爱人都去王家帮忙。
   王艳的母亲走过来,央求我爱人说:“她婶,明天孩子出阁,嫁的是丹江流域一带,你娘家是那里,懂得那里的风俗,你去给妮儿点拨点拨,免得她在婆家出丑。”
   “你不也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吗?”爱人反问。
   王艳的母亲无奈地摇摇头,说:“别看我们是亲娘儿们,有些话我还真说不出口。对别人我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轮到自己闺女头上,我却无能为力。”
   王艳的母亲说的是实话,对于有些难以出口的话,换个人说要比亲生父母去直面面对要好得多,起码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爱人答应:“那好,我去把我知道的都对妮儿唠唠,免得临场出丑。”
   王艳的母亲又说:“明天拜堂就不必劳驾你了,她姑已经对她说了,关键是第二天早上的方方面面。”
   爱人谦虚地说:“就怕我说不全。”
   王艳的母亲说:“你们两口子都去,相互补充。”
   我们在王艳的闺房里找到了王艳。
   王艳本来就漂亮,马上要做新娘了,脸上荡起了红晕,那红晕是幸福的、灿烂的,是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的腼腆,更平添了她的几份姿色。
   “叔,婶儿,你们坐。”王艳热情地一边让座,一边把果糖盘端到了我们面前。
   “婶儿来是想和你唠唠,说说丹江流域新婚第二天早上的规矩。”爱人说得很随意,这样才不至于让王艳显得局促不安。
   “婶儿,一提到这,我心里就突突乱跳。”王艳低下了头,“明天你们去送亲,有你们在,能给我壮个胆,关键是你们离开后,明天晚上闹洞房,我真不敢想。我侧面打听到,丹江流域闹洞房闹得凶,人们说话粗俗不堪,还有些不文明的习惯。”
   爱人安慰道:“妮儿啊,这个你真不用担心。婶儿的娘家是丹江流域的,婶儿小时候见的婚俗和婶儿出嫁时的就有很大改进。比如,在以前,老人们还讲究‘住七还八,说发就发’‘住七还九,不做就有’‘住九还十三,骡马两头拴’的说法,到我们那个时代时都打折扣了。”
   “什么意思?”王艳迷茫。
   “就比如说‘住九还十三,骡马两头拴’的说法,意思是姑娘出阁后在婆家住上九天后,再回到娘家住上十三天,婆家、娘家都能富得骡马成群。现在闹洞房的风俗更优化了。”爱人侃侃而谈,“前不久,我的一个侄儿结婚,闹洞房时我在场,虽然也闹,但不像你说的那么严重。婚俗也不是全天下都一样,也不是自古至今一成不变,现在是文明社会,风俗也在因时代而发生着变迁,年轻人现在都文明得多,守规矩得多。要我说,明天晚上你完全不用过多的担心,你婆婆、你丈夫、你公婆请来的司仪、还有村里那些说话比较管事的女人都会为你保驾护航,这似乎也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婶儿想和你叨叨的是第二天早上吃喜面的一些枝枝节节。”
   “您说,我听着。”平时大大咧咧的王艳,这个时候显得格外文静和温顺。
   “第二天一大早你们起床后,”爱人开始对王艳进行了指导,“就会有孩子端着洗脸盆,拿着新毛巾到你们的洞房里让你洗脸,你可以象征性地洗两下,擦手后你给为你端洗脸水的孩子一个红包。大凡端水的孩子都比你年龄和辈分都小。”
   “这个我听说过,同事结婚我当伴娘也见过。”王艳说罢,急不可耐又问,“那接着呢?”
   “下一个环节就是要去婆家的祖坟上和丈夫一起去烧纸,告诉人家的地下先人,你们长大了,成家了。听说你丈夫姓李,那就是李家后继有人了。”爱人一边嗑瓜子一边说。
   “他们的祖坟要是在一起好办,要是零散,那跑得起吗?”王艳提出了疑问。
   “傻丫头,”爱人笑笑,“这不过是个程序,祖坟零散了,就在最近的那个坟头上烧烧纸,上上香,放放炮。记着,去时最好穿平跟鞋,丹江一带埋坟大都在山上,你要是穿高跟鞋,走山路可就有你好受的。如果祖坟远了,就在家里的牌位前烧纸上香。”
   “我巴不得能多走几步路,好在外面多耽误一些时间。”王艳说。
   “不是你所想怎样就怎样。你要面对的是上过坟回来后。”爱人说,“这个程序非过不可,那就是朝拜娘娘爷。”
   “呃?到哪里朝拜?”王艳惊愕。
   “哪里也不需要去,就在家里。”爱人见我一直冷坐着,就把皮球踢给了我,她却一心一意剥起瓜子来,“这事儿你叔当过娘娘爷,他比我清楚。”
   “屋子正中摆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放一把椅子,村里人把平时放得下架子的后生脸上涂些锅灰加猪油。然后你推我搡把这个后生推上八仙桌,后生在椅子上坐定,有人递给他一个枕头,让他抱到怀里,这个时候他就是娘娘爷了。一对新人来到八仙桌前,得跪下,周围凑趣的人们不停地催促新人,新人得同时说,‘娘娘庙盖的高,夫妻二人把香烧’,这时‘娘娘爷’开口了,问:‘求啥哩?’新人们得说‘求子哩。’人们对新郎官不过分要求,要捉弄的就是新娘子,声音大了惹得周围看热闹的人笑,声音小了,周围的人不依,都会起哄道:‘娘娘爷,耳朵聋,声音小了听不清,重来,重来。’直到人们笑够了,乐够了,‘娘娘爷’才把枕头扔给新娘子,说,‘接孩子喽!’这个程序才算告一段落。”
   “那为什么要给‘娘娘爷’的脸上涂锅灰加猪油呢?多不卫生。”王艳纳闷。
   “人们图乐趣,也是为了给新人的婚礼增加情调。再者就是让扮‘娘娘爷’的人故意出丑,别以为新人的婚礼人们仅仅让新人下不来台,也会没趣找趣给新人们增设氛围。”
   有一些细节虽然心知肚明,但遇到头上不好直言面对,甚至有很多话在自己亲生面前难以出唇,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王艳母亲的矛盾心态。作为邻居的我在描述跪拜娘娘爷这一细节时,我尽量斟词酌句,避重就轻,但还是难以把真实过程绘声绘色描述下来,甚至无法对王艳用“你”来描述,只好用“新娘子”一词来缓冲,因为,毕竟咱也是娘家人。
   “叔,你说,这不是有意捉弄人吗?人们咋这么无聊?”王艳苦笑。
   王艳将要身临其境,认为这个习俗荒唐,我却不以为然。于是,我也以探讨的口气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妮儿,叔不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跪拜娘娘爷是不是陋习暂且不论,有意识捉弄新娘子也确实有点滑稽,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是积极的、乐观的。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仅影响到小两口双方,还影响到当事人的其他家庭成员。中国人讲究延续香火后继有人,通过这个方式表达美好的愿望,是左邻右舍的人们对步入婚姻殿堂一对新人的祝福和期许,也是喜公公喜婆婆最强烈的心声,毕竟巴儿望孙是大众化的心态。其二,人们通过戏谑调侃、捧笑逗笑的程序为新婚夫妇的七彩生活添味调料,增加喜庆氛围。其三,通过这个环节,让一对新人共同去面对外部的冲击,最大限度内让新婚夫妇加强配合,减缓陌生,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亲密度,未尝不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说白了,这是给小两口下达繁衍后代任务的。”
   “我就担心不好过这个火焰山。”王艳显得有些惆怅。
   爱人接过话题说:“傻丫头,那不是火焰山,那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大大方方,坦然面对,越是扭扭捏捏,越是被动。妮儿,你放心,他们也在掌握着时间,不会永无休止地捉弄人,因为还有个环节再等着。”
   “我的妈呀,还有程序呀,早知道这个婚我不结了。”王艳脸上的红晕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白润,“还有什么呀?”
   “还有个套套是吃喜面呀!”爱人说得很轻松。
   王艳又开心起来:“这好办,不就是请街坊邻居、七姨八姑吃碗普普通通的面条嘛,天苍苍,地茫茫,姑娘终于得解放。”
   爱人笑了,笑得王艳一脸迷茫,她又正色起来,急问:“婶儿,你笑什么?”
   我直言不讳:“你婶儿笑你天真。真要像你想的那样简单,可就不会叫喜面了。这就好比是一篇作文,‘吃喜面’是题目,作文的内容就是吃喜面的前前后后。咱丹江流域有个说法,吃了喜面牙不疼,还有个村里的顺口溜说的更直白:‘一碗喜面一份情,吃了喜面牙不疼。’新婚的主家院子里支着大锅,大锅里烧着开水,开水锅里下新人擀出的面条,这就叫喜面。当然,一大锅面条全部由新人独立操作完成也不现实,早就有村里的巧妇和好面揉好面,把面擀成了七八成,这就需要新人来唱主角了,新人顶多也就是象征性地擀几下,切上三五绺,前来帮忙做饭的就好往锅里下面条了,一大锅面条当然还是机轧的。擀也容易,切也容易,在新人到达案板这一段短短的路上,会有障碍……”
   “人家是好事,不能说障碍、关卡、陷阱之类的话。”爱人打断我,“那叫幸福的驿站,就是有人端出火盆放在你去案板的路上让你跨,意寓你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到了案板前,你把人家擀到八成的面展开,取出里面藏着的筷子,若是直接擀,就要出洋相了。擀好叠好后要切,那要用刀,刀在哪里?在菜锅师傅的手里,他是不会轻易给你的,这时候就有人提醒你,不但要拿一盒烟和菜锅师傅换,还得按人们叫大叫小的提示温柔地叫,你喊着,菜锅师傅会故意装作迷瞪僧出你洋相。凑热闹的跟着起哄,人多嘴杂,难免会出现身不由己,给婆家的村里人留下笑柄。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要慌乱,要沉着冷静,要哄自己的丈夫上前替你解围,你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丈夫是你唯一的依附臂弯,即便是慈眉善目的大娘,温柔文静的小媳妇此时也不会和你形成统一战线。她们自己当新娘子时窘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巴不得有人替她们遮风挡雨,但当轮到别人的时候,她还偏偏在一边添油加醋,落井下石。这就是丹江流域一带的婚俗,只不过忖与村的规矩大同小异而已。”
   “其实不过,你也不要担心,这个时候人们不会过分为难你。”我安慰王艳,“因为结婚第二天,咱娘家人要去接你回门,有娘家人在,再爱开玩笑的乡邻也不会不注意分寸。”
   “到时候有你们在场,我就胆儿足了。”王艳长出了一口气。
   “傻孩子。”爱人和我都笑了,都争着说,最后还是让爱人抢了先,“那时候就是娘家人在也会被主家安排在僻静的地方喝茶,特意要回避不必要的尴尬。”
   “结个婚咋这么多讲究啊!”王艳苦笑。
   “要我说呀。”我开始总结,“婚俗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世风沿袭,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地域内的人情世故和美好向往,尽管吃喜面基本已接近婚礼尾声,但‌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无法三言两语说清楚,丹江流域受楚文化的影响,有其独特的浪漫风格,俗而不俗,夸而不张的婚俗传统环节‌还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正向变化,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共 41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丹江婚俗,别说新娘子王艳了,连小编都被这程序礼仪、民间习俗整蒙圈了。婚俗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世风沿袭,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地域内的人情世故和美好向往。从这一点上说,虽麻烦但也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看来还是需要传承的。散文以对话的方式,紧扣婚俗这个主题,娓娓讲述丹江地区结婚时的各种讲究。这些讲究各式各样,但终归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之所以成为讲究,一定是与这个地区绵长的历史相关,与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比如,“住七还八,说发就发”“住七还九,不做就有”“住九还十三,骡马两头拴”,不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祝福吗?人活一世,连个愿望都没有,这样的日子是悲哀的。因此,处在楚文化发展地区的丹江,其婚俗便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文化,植根于荆楚大地的文化。所以,我们说散文主题思想深刻,较好地表达一个习俗,也较好地传承了一个沉淀下来的文化。文风质朴,文笔率真,一气呵成,令人对丹江婚俗刮目相看,叹为观止。美文共赏,推荐文友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2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1 14:02:57
  婚俗本质上讲就是千年以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古老而悠久,是一个地区民俗的独特外在形式。感谢老笨熊李春胜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8-01 14:03:24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