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晓荷】东归(小说)

编辑推荐 【晓荷】东归(小说)


作者:杜逍遥 秀才,1680.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71发表时间:2024-08-02 14:24:36
摘要:历尽艰辛只为家人平安,受尽委屈也在所不辞。

当时,我是气得不轻的。可以用“七窍生烟”四个字来形容。
   看着四岁的女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那个“小不点”怎样欺负了她,把她的那张被利巴高原刺骨的寒风冻得彤红的小脸抓破了。我心里是又气又内疚。把女儿生在在这个“拉屎不生蛆”的地方,还受了这样的“窝囊气”,我真想从这个土墩上跳进下面的雅拉江。
   四周都是高耸入云的雪峰,江的东面是起伏连绵的大雪山,江的西面是陡峭的沙鲁里山,两山之间就是一条横断山区著名的大江——雅拉江。冬季冰封夏季浑浊滚滚的雅拉江就在脚下,小小的县城就位于江水冲积的一个小小的冲积平原上。县城只有一条由北而南的窄窄的街道。街道穿过县中学、县邮政局(雅拉县大桥桥头)、县商业局、县广场、县法院、县委县政府大楼、县林业局。街道仅长八百多米,不到一袋香烟的功夫,就会走完这个“县城”。早上走在街上,打招呼的全是“县长”“局长”之类,在这里“官”“民”似乎没有多少区别。冬季呼啸的寒风让你直打哆嗦,夏季火辣的太阳晒得你皮肤黝黑。江边狭小的菜市场里堆放着散发着一股股臭味的大白菜等待出售,还有几筐蔫不溜丘的小白菜,映入眼帘最多的是血淋淋的牦牛肉。因为缺少蔬菜,我们的皮肤发生了皲裂。女儿小小的嘴唇也早已失去了血色。
   夜晚,由于电力不足,摇曳的灯光如晨星寥落,瑟缩的小城一片死寂。倘在月明的夜晚,天空中一朵云也没有,只有一轮圆月如一张巨大的冰冷的脸,静静地放在江对面的山崖上将你瞭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可刚打开窗户,刺骨的寒风又堵住了你的嘴。你想象山崖上曾经也许是茂密的树林,可现在只剩下干硬的土石。也许几十万年前,那里曾是古地中海的波浪,一条巨大的鲨鱼张开了血盆大口,正向你游来。
   我在梦中被惊醒了。
   我摇摇身边的妻子,使劲睁开朦胧的睡眼说,我要“东归”。
   什么“东归”?妻子似乎在睡梦里喃喃地说,什么“东归”?你在做梦呢。说完,又呼呼地睡去。
   妻子实在太累。白天,上两个班的语文,还要做家务,四岁女儿的吃喝拉撒、上下学的接送都是他一个人。
   其实,女儿上学的城关小学离我们住的中学并不远,大约只有两三里路程。上一道缓坡就到了。但我当时却视为“险途”,一是女儿上学的那条路很窄,而且是小石片镶成的,女儿走在路上磕磕绊绊,尤其是冬季不仅穿上臃肿的大棉袄,而且脚上还穿着一双厚厚的棉鞋,咋一看,像极了一只南极的大企鹅。冬季夜里下了雪,女儿走在路上时常摔跤,手掌都撑破了。二是,小路两旁是密集的居民区,房屋一间接着一间,每家门前都拴着一条黑黑的大狗或藏獒,眼睛中露着凶光。我时常都为女儿担心。但终究没有发生狗伤害女儿的事件。可女儿经常被“小不点”欺凌,我心里实在难以接受。
   我找到“小不点”的父母。啥?不就是小孩子打闹,有什么嘛!哦呀!
   那家父母轻描淡写地说。
   我沉下脸说,家长,一次两次也可以说得过去,可你孩子经常如此,我女儿怎么上学(现在叫“校园霸凌”)?她都不敢上学了!你还是教育一下你孩子吧!
   那父亲甩甩手说,你叫我怎么教育?我又不是他老师,我又不能给他一顿马鞭!
   那你可以给他讲道理,同学之间要友好,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正言道。
   那父亲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强大的东西才能生存,那山里的兔子难道不被狼吃掉吗?我儿子就是长的比你女子壮!
   一转身,那位身强力壮的父亲就进了那一幢高大威武的房屋,把我留在刺骨的寒风中。门前的那只大藏獒开始“汪汪”地朝我叫了起来。它一边叫一边挣扎着向我逼近,它身上的铁链也哗啦啦地响着。我身上打了一个寒噤,要是这个畜生挣脱了锁链向我扑来,我哪敢去应对?我于是赶紧跑出院子,退到大路上来。
   我发誓要给女儿找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女儿不再受到“欺负”。
   要实现这个“宏愿”的唯一途径就是“东归”。
   东归有两条路径,一是“裸奔”,抛弃所有的东西,如工作、户口簿等“国家干部”的所有有效证件回到“内地”,自谋职业;二是走“正式调动”。第一种方式对我们来说是自毁前程,我们都是辛辛苦苦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好不容易被“安排”了工作,你回到内地老家能有什么作为?那时,没有现在的社会状况,企业没有几家,你去哪里就业?第二种方式又非常难。每年每个县只能得到省市“分配”的几个名额。可有几千汉族干部的县想内调的人很多。很多工作了几十年的汉族干部都不是人人都能争到那个“名额”。何况我才工作了几年。远没有达到那样的“资格”。每当一个干部争到了那个名额,即使不是自己,大家都会去祝贺,唱起“祝酒歌”喝得大酔而归,在梦里想象着自己将来的“东归”那一天。
   还有没有第三条路,当然是有的。
   我想“考”,考上一所大学研究生,就可以让妻子女儿跟随我“东归”。
   于是,我就开始了准备。翻遍了学校里所有的报纸,看遍了所有的广告,把考研的书籍买了一大堆。在结满了冰花的窗子前研究起考研试题来。专业知识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就是英语口语让我信心不足,但我认为我可以在专业科目上多考些分。
   寒来暑往,不知我在哈朗江前的玻璃窗前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如同当年的苏秦,我觉得“考研阴符”我“揣摩”得差不多了。我似乎觉得“冬归”的日子快到了。
   考研报名需要县主管部门的签字。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局长办公室。
   局长的年龄与我不差上下。端坐在一张大藤椅里,藤椅上铺着一张假虎皮。
   哦哈。你要考研?局长嘴角略弯,黑色的胡须呈现一道黑色弯勾。
   你可是我们县中学的才子嘛,文章写得好嘛,又是大学毕业,干嘛考研?我们只需要中专生就行,只要能教书的就行。局长似笑非笑地说。
   我直直地立着。离那张巨大的办公桌有两米左右。
   我想提升自己,大学毕业都几年了,我想多学点知识。我回答。
   你教书的知识足够了。我们这山沟沟里不需要研究生!我不批准你的申请!
  
   又是一个冬季。各单位都在申报下一年度符合要求的“内调”人员人数。
   我工作的年限已经超过了八年。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在五类地区工作满八年的人员,可以申请内调。可关键在于那个“可以”这个副词。你可以调也可以不能调。对这个“可以”的解释让我吃了大亏。
   我以为我逮住了一个大大的“机会”。
   就在这一年,我患上了严重的“高原不适应症”(高反),差一点没有活过来,我要求内调,单位以缺少人员的理由没有得到回应。我只有带着三只氧气袋乘车回到大山里,在妻子的精心“护理”下才勉强能在地上(实际上是“天上”,路过的地方海拔四五千米,县城海拔三千五百多米)。课只上一个班的,其他时间都在家里呆着。就是出去买菜也觉得十分艰难,一步一喘。我经常想爬上屋后那座小山,可就是没有气力上去。女儿拉着我爬了几回,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勉强走上雄踞在雅拉江上的那座仿“赵州桥的水泥大桥”。我心里想,领导们也应该考虑我的情况吧。可我暗地里探听了那位从一般老师直接坐“火箭”上来的校长的口风,说这几年都没有我的份,一是符合规定的老师很多,二是我还有“利用”的价值。这位校长为了让我“安心”,任命我为“校办公室主任”。还说也该你发挥发挥你的才能了,你回到内地,像你这样的人多了去,哪个还重用你?这位校长阴阳怪气地赞美我。我忧虑地说,你看我女儿也大了,数学学得那样差,听不懂地方语言,我也并不是为了受到“重用”。我现在最大的“危机”是“高反”。是为了“活命”。
   那位校长轻轻地笑了笑,你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我把单位的“印把子”交给你,就是对你的最大信任!
   我的“东归”似乎又没有希望了。
   最让我遗憾终生的是:我妻子意外怀孕了。她悄悄去了医院“B超”,家来兴奋地告诉我说,我们终于有“儿子”了。可我却坚决地说,去打掉吧,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随时都可能“高反”,我哪有能力带你们“东归”,去情愿不要“儿子”,也要把女儿和你带回内地。我绝不让女儿“吃半点亏”。
   妻子只得含泪去了医院。
   不久,《内调申报表》文件就摆在我的眼前。
   那时,我唯一的“执念”就是“东归”。即使是“名誉扫地”,即使是“违反纪律”,我也要为自己的“命”劈开一条通路。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样,只要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定会死死攥住不放。
   我于是“偷偷”在申请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我想,我的申请只要在县长办公会上通过,你一个校长也就只得认可。我很为我的“小聪明”而得意。
   那一段时间,我的心情是轻松的。我在想象我该怎样庆祝,我该请那些难兄难弟,我该给他们送什么纪念品,是一本书,还是一条围巾?我想象着我的“东归”的盛况一定会超过许多内调的人。在这艰苦的高原上工作了这么多年,难道不应该吗?我也会想象我母亲见到我会流下欣喜的泪水,我从此就会多看望她老人家了。家乡儿时曾经嬉戏的小河也在脑子萦绕着,梦想在河里游泳,梦想在河里划船。青山的倒影如一幅写意画。翠绿的竹林送来一阵阵天籁之音。
   喂!下来。校长在窗下叫着。
   什么事?我假装正经道。
   我还是不能违反“上级尊严”。我来到了楼下。
   办公室主任你就不要担任了。我刚接到县政府办公室电话,你的内调申请被我“阻拦”了,我对他们说,是你私自盖了学校的印章上报的。你违反了印章管理条例,没有经过我的准许擅自盖章。你就等着受处分吧。校长说完。手往背上一背,就独自一人走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寒风里。风掀起我本来就凌乱的头发,我不知道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该来的终究要来。世上没有侥幸的事。除非你是上帝。
   我只是木然地立在那里。什么也没有想。什么也不能想。只要一想,本来就缺氧的脑袋顿时又炸裂般地痛起来。
   “东归”的梦想又一次破灭了。这一次还要“撤职法办”。
   即使江风打痛了眼睛,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东归”执念如一盏明灯,始终照耀在我心底深处。女儿的微笑,妻子的困惑,母亲的泪眼,都一一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哎,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我扭转身。是我的老校长任朝元,他也是我的老乡。他老家是西充县,属于我老家古代的西充国县境内。西充的方言很特别,在他的口里说出来,既好笑,又好听。如他说,你们大家都要精神点,明天“角(jio二声)长”要来视察。问了挨在一起的同事,“角长”是什么意思。同事说,你还是他的老乡,“角长”就是“局长”。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我虽然笑他有点“土”,但家乡话让我感到温暖。为什么他没有“重用”我?为什么他没有给我帮上忙?他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川大中文系大学生,来到这里就与一位活佛的女儿结了婚,似乎可以“混出来”,可他生性耿直,在工作中出了“纰漏”,差点儿“开除公职”,最后才来到中学教书。难道他没有“东归”的想法?他说,想是想,可我这里的家怎么办?他本地人的妻子是那样贤惠,儿子女儿都在这里工作。何处青山不埋人。说得我无言以对。我离开高原的时他就退休了。现在也许是九十多岁了。
   我还是木木地站立着。对他没有什么应答。
   到我家里去!他亲切地说。
   我便木偶似的跟了他,走到了他的家门口。
   他虽然曾经是校长,但分到的房屋并不多。由于他家的人口较多,除了五个儿子女儿,他还把乡下牧场上的侄子接到家里读书,因此屋里显得较拥挤。
   那我们就在外面坐嘛。老校长说。
   我们刚坐下。他妻子卓玛老师就给我递上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清香可口。由于我似乎什么都没有想。连平时的“喀左(谢谢)”都没有来得及说,就端起碗一饮而尽,还响亮地匝吧着嘴。
   你的“东归”我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艰苦,无亲无戚,无依无靠,无权无势,我们渺小得像原始森林里的一棵小树,又像拉日玛(藏语:太阳升起的地方)草原的一棵小草。但这块土地我们得坚守。我不是没有“东归”的想法。我是等我退休之后再“东归”。哪怕老家没有什么亲人,老家的老屋倒塌了,我也不在惜。
   我低下头,说,我错了!卓玛老师又递给我一碗酥油茶。
   我知道自己眼角里起了泪花。
   我脑子里似乎被鼓进了许多氧气,脑细胞又翻江倒海般翻腾起来,跳跃起来,显得无比兴奋。早已把“东归”这两个字挤出来摔倒了雅拉江的冰面上,摔得粉碎
   江底发出了轰隆隆的响声。
  

共 49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困境与内心挣扎。作者因女儿受到欺负而气愤又内疚,对所处的恶劣环境进行了细致描述,高耸的雪峰、狭窄的县城、稀缺的蔬菜、不足的电力等,无不凸显生活的艰辛。文中不仅描绘了物质条件的匮乏,更展现了人际的冷漠。女儿在上学路上的艰难与危险,以及“小不点”父母的蛮横无理,都让作者感到无奈和愤怒。面对女儿的遭遇,作者决心为她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东归”成为了唯一的希望。然而,“东归”之路困难重重,“裸奔”意味着自毁前程,“正式调动”名额稀少且竞争激烈。作者在这种两难的境地里纠结、徘徊,充分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个人的无奈。作者为改变现状,尝试考研却未获批准,工作满八年申请内调又因各种原因被阻拦,甚至因私自填报内调申请表而面临处分。文中展现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中的挣扎与坚持,为了女儿和家庭,不惜一切代价寻求出路。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屡屡受挫,不仅要面对身体的不适,还要应对工作中的种种不公和刁难。整篇文字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寻求改变的渴望。它既揭示了边远地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环境差异等社会问题,以及个人在大环境中的渺小与无力,却又不懈抗争的精神。还有,小说也揭示了一些体制内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让人对他的遭遇深感同情,也引发了对于公平、机会和人性的思考。非常不错的一篇小说,小说情感充沛,人物鲜明。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8-02 14:24:53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8-02 14:32:23
  这篇文章堪称佳作!开篇就如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读者的兴趣之门。行文流畅自然,遣词造句精准而优美,每一处描写都细腻入微,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主题立意深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引人深思。无论是结构的巧妙安排,还是情感的真挚流露,都展现了您卓越的写作才华。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心灵,期待您创作出更多这样触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零余者        2024-08-02 14:59:53
  感谢老师投稿晓贺,拜读,祝安!
一个九零后,拥有七,八零后的思想。
4 楼        文友:何叶        2024-08-02 15:05:47
  小说人物刻画生动,语言表达精彩。读后给人带来思考。一篇佳作,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佳作!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5 楼        文友:芹芹森        2024-08-02 15:05:59
  小说通过作者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在边远高原的艰苦生活和对家庭的深切关怀。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边远地区的生活困境,以及主人公为了女儿安全和家庭幸福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不懈努力。作者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画,展现了人际冷漠、社会不公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坚持和抗争。作品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6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08-02 15:19:01
  您的文章富有诗意,语言优美,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您的独特见解。感谢您为我们带来这样的精神盛宴。
7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4-08-02 15:21:34
  老师的文字,比较沉重,真实反映了底层社会,人们生存的不易,读后令人深思!
8 楼        文友:范明秀        2024-08-02 15:25:21
  一篇好的文章总会让人感动不已,也会走进故事里去感同身受。去领略自己不曾了解的事态万千,拜读学习,受益匪浅!
9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4-08-02 15:36:37
  作者以主视角,向我们讲述了高原环境的艰苦与对当下现实的无可奈何。“东归”是对生活的希望,对故里的思念,挣脱束缚的关键。感慨无奈的同时,又侧面刻画出那些为祖国边疆高原义无反顾献身的人们高尚的情操。生活就像围城,过不惯想逃脱,却不知围城之外依旧是围城,无非是把绳子换成了笼子。主人公在最后与老校长的交谈中,心境有了质的提高,坦然接受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10 楼        文友:廖春波        2024-08-02 16:01:50
  东归的执念突出,以第一人称写法,心理描写很细腻,塑造人物有个性,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时代感强,引人深思!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