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万寿宫(散文)
一
本打算去广西桂林一带游玩的,由于天降大雨,只好止步南昌,夜宿赣江边某酒店。
饭罢。雨止。门外移步。一片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挡在眼前,屋檐下垂挂着红灯笼,散发着古朴的韵味。古建筑于我而言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我迅速避开人流,拐过巷道,径直向古建筑奔去。
这世上,有些惊喜,是猝然降临的,我没想到我到来的地方是“万寿宫”。我站在石砌牌坊口,放眼望去,万寿宫占地面积少说也有200多亩,据介绍,明清时代的建筑就有118栋,里面有各种曲折的街巷,各种名目的牌坊,各种宫殿,各种雕塑,但全部是为了纪念许真君(许逊)所建的。许真君是东晋时期的治水专家。对他,我曾做过“功课”,是有所了解的。
许真君自小秉性聪慧,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经史、医学都有精通。平日以孝、悌、忠、信、仁,教化乡里。有书记载他曾狩猎为业。有次围猎一只母鹿,岂知母鹿有孕在身,由于猛力奔跑,造成胎儿坠地,母鹿回头,不顾来箭,跪地舔舐小鹿。许真君见状,怆然感悟,折弓弃箭,不再狩猎,入西山(南昌新建)修道。这个故事,也许套俗,不值一提,但我感觉它触及了生命,传递了人间极致的温暖与大爱的心灵。山东潍水之畔建有“放鹤园”,我觉得许君狩猎之地可建一座“放鹿亭”,装上一个高音喇叭,播放着万物生灵的鸣叫声,提醒着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珍爱的态度。
许真君曾出任四川旌阳县令。当时旌阳连闹饥荒和瘟疫,官府无能,豺狼当道,民不聊生。许真君到后,倡仁政,减刑罚,兴收水利,研发药品,遏制瘟疫……许真君在旌阳为官十年,政绩卓著,深受人民敬仰与爱戴。人民为了纪念许真君的恩德,将旌阳县改名德阳县,德阳之名沿袭至今。
一个地方,因为一个人而改名,我想,他的价值之高,意义之大,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
二
我曾翻阅资料得知,江西鄱阳湖在古时和长江水道是分开的。脱离长江水道的鄱阳湖,每年汛期江水泛滥,农田变沼泽,周边百姓苦不堪言。古时称鄱阳湖为“扬澜湖”,也有称“雷池”“雷地”,有书描述其“无风白浪如山起”,可见其湖水势之凶险,给人们造成危害之巨大。可那时正值晋朝皇帝(晋惠帝)去世,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八王之乱”。王子们为断承皇位争斗不休,政治动荡,民不聊生。可江西老百姓是幸运的,许真君不慕权势,从旌阳回到故里,他带领百姓随土地之宜,循山开道,以疏浚江河,让其五条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汇集鄱阳湖输入长江,让沼泽变绿洲。其实,他的治水行为是功德无量的,为后来南昌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黄金水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带动着工业进步。纺织、酿造、制瓷、造船、矿冶……走向了领先水平,吸引了大量商贾云集于此,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商贸城市。
我边走边想边感慨,不知不觉来到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这街区真的很大,很“历史”啊!街巷纵横交错,名字也是五花八门,耐人寻味。翠花街、翘步街、棋盘街、生米街、书院街……萝卜巷、醋巷、箩巷、豆芽巷、合同巷、直冲巷、棕帽巷……店铺一家挨一家,青灰色的墙,乌青的瓦当,高翘的檐角,连成片,连成群,连成黛青的丛林。有人告诉我,生米街是晋代开始布市,专门销售粮油的。书院街创建宋代,是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萝卜巷原来是卖罗帛和丝织品的地方,称“罗帛巷”,传来传去,传成了“萝卜巷”。直冲巷是盐业中心,一直以来行人如织,商贾如云。合同巷是古时商业中心,我们无法想像那里曾经促成了多少单生意,带活了多少人的经济。棕帽巷更有趣了,相传是晋朝许真君头戴棕帽在这里治理水患,被风吹落于此,后来建街布巷,称之棕帽巷。区区棕帽,能够穿越千年风雨鲜活在人们的眼前,实属珍贵。
有一个做买卖的人,肩上担一副担子,担子上搁着乡下的莲蓬、菱角、野山梅,找一块空地放下,一圈的人立马围了去。“冻米糕”的作坊,散发着米香、糖香,糕点做成各种形状,有小孩眼睛转不动,脚迈不开了,拽着大人的衣角往人缝里钻。有一家名曰“老三样”的餐馆,招牌上写着吃得不是饭,是怀念。叫号的队伍排到了马路上。我心里想,这里一定有意思,空了,也去品尝一番。再有一家,店里摆着绣花肚兜、鞋垫、手工布鞋,手工毛线鞋。还摆着丝线、棉线、麻线、毛线、拔浪鼓什么的,一个老人正埋头纳着鞋底,见我来了,微笑着说随便看看,继续低头纳着鞋底。没有什么可以打扰到她,她在旧时光里淡然、安详。我想起那些年月,母亲坐在煤油灯下或赶织着毛衣,或纳着鞋底,线儿抽得哧啦哧啦响。那些年的春节,我和弟弟都有新衣新鞋穿,温暖着我们一年又一年。商店里的音箱里,放着流行歌曲,我沿着街街巷巷,慢慢走,慢慢看,我分不清是古时还是现时。我想,这些青石板上,不知走过多少赤脚,多少草鞋,又走过多少布鞋和皮鞋,此时,我与谁的脚印重叠了?有风吹来,我感觉自己翩舞在历史的长空里。我突然好佩服的那些街街巷巷,那些名字,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祖先再杰出的智慧、再动听的声音,也早已随风飘散,杳无踪影。
三
越过万寿宫的文化街巷,便是“铁柱锁蛟井”。说起铁柱锁蛟井故事还得从头讲起。传说是许真君与众弟子擒住兴风作浪的孽龙后,牵回西山(鄱阳湖所在地),锁在净明坛的一口八角井里,可它依然不安分,头在西山,尾巴却伸到豫章(南昌)城里,搅得百姓不得安宁。于是,许真君挖一口大井,用铁柱镇住。于是,有了铁柱锁蛟井。
井边麻石铺面,井口呈八角状,井直筒正方形,中间立一抱之粗的铁柱。铁柱雕刻的龙呈盘旋状,很是逼真,很是冷峻。铁柱顶端,有八根铁索勾联井底,给人很是威严凛然之感。我很是感慨,在当年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条龙是怎样雕刻上去的,又是怎样立在井中。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才干。我欠着身子,把头伸到井口往里看了看,黑黑的,深不见底,透着神秘甚至疹人的气息。
离开后,我的小女儿忽闪着眼睛轻声问我世上真有蛟龙吗?我笑而不答。其实,我心里很是清楚,当年的许真君是精通地理知识的,挖井铸柱,其实目的是勾联地脉,改变水流方向。我估计是当时的人们很是佩服许真君的智慧,于是编了神化故事,以表钦佩。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你是我的男神”。
其实,许真君不光为豫章(南昌)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治水。他的功绩赢得了人们广泛尊崇。
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都有以“万寿宫”命名的会馆。其建筑规模都挺大,如汉囗的万寿宫据说是武汉建筑群中的翘楚。天津的万寿宫建在闹市区,其规模与南昌不相上下。据民国时期统计,北京就有65座万寿宫。北京属寸土寸金之地,肯花那么多土地去建万寿宫,其意义之重,无需我多言。其万寿宫会馆不光祭祀许真君,人们遵从许真君生前以“净明、忠仁”为准则,为宗旨。会馆更多的用途是给待仕者,或者失业者、流浪者给予落脚,通俗点讲就是“收容所”。会馆或资助返乡路费,或帮助介绍工作。有的万寿宫甚至开设育婴堂、养病所,开办教育机构,如福建长汀万寿宫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了厦门大学的临时校舍。
四
真君殿我必须要去看的。
宫殿灰墙黄瓦,金粉刷柱,朱漆大门,镂空窗扇……壮观精美自不必说。这样说吧,镜头随便定格,都是绝美的画。一片翘角,一方砖,一片瓦,一截本头,都有着精致的雕刻,花鸟鱼虫,纤毫毕现。宫殿正中间立着许真君治水雕像。雕像身佩利剑,立在“风浪”之中,一脸的专注和严肃。这些雕刻,不仅精美绝伦,最主要是寓意深刻,要我说,那不是雕塑,是斩风破浪的写真。那不是一座宫观,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载体。
有一个妇人,脸色憔悴,眼睛红肿,显然哭过。她从包里拿出几叠纸钱和三炷香,在雕像前祭拜起来。许真君抚平了江海风浪,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过往的商贾船只安全上岸,所以当地人们逢年过节,或出门远行,都要到真君殿拜一拜,求健康求平安。妇人烧了纸钱,染了香火,面对雕像,低眉敛目,双手合掌,嘴里念念有词,长拜不起。我没有打扰她,默默绕了出去。许久之后,她出来了,之前阴雨的脸有了阳光和平静。我想,她心中的结,一定对许真君讲了。我心想,灵吗?其实,管他灵不灵,人们求的是心安。在中国民间,这样的求福消灾的行为,我们可以上升到神灵崇拜的高度去理解,神灵有没有,崇拜有没有用,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修的一颗善心,转身面对生活的时候,一定是光彩照人。我折回去,在许真君的雕像前以最虔诚的方式静默三分钟,我并不是奢求什么保佑,但我不可不敬,这是一种对信仰的尊重。
有人告诉我,每年的正月和农历八月初一(许逊生日)都会举办盛大庙会。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各种戏剧表演应有尽有,快板、秧歌、踩高跷,还有舞狮耍龙,走马灯,吹糖人……那人嘴里滔滔着,并伸出手来,指给我看,说这里这里,那里那里,全是人,好热闹啊!我从她的眼神和手势中,感觉出她很兴奋,很骄傲。一定是的,生于斯长于斯,怎不热爱!
我突然感到历史并不遥远,这里的一街一巷,一亭一阁,一砖一瓦,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涌动着一种历史的追忆。当然,历史翻开了一页又一页,东晋至今近两千年了,可这一切没有在历史长河中随风飘散,我想,那不仅是许真君的人格力量,也是人们懂得,那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最初魂魄,不可丢。
我庆幸天降大雨,让我止步南昌,邂逅万寿宫。还有人告诉我,紧挨鄱阳湖的西山万寿宫更大更庄严,更原始更朴素,值得去看得。改天,我一定去,你,来吗?不为别的,只为找一份灵魂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