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金文】曲剧皇后张新芳(散文)
提起河南曲剧,就会想起张新芳。
张新芳是梨园传奇,是艺术奇葩,也是戏曲星空一颗璀璨的明星;张新芳是国家一级演员,是河南曲剧皇后,是曲剧艺术大师,也是河南曲剧张派创始人,是戏曲事业的一代宗师。
张新芳曾经担任河南省曲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曲剧研究会会长,也是两届省人大常委,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张新芳演出剧目一百多个,塑造了100多个舞台形象,形成了独特的张派艺术风格。
张新芳演出的每一出戏都真挚感人,精彩纷呈。她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栩栩如生。张新芳在曲剧界影响巨大,几乎成了曲剧的代名词。她主演的《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白蛇传》、《山鹰》、《祥林嫂》等早已成为曲剧中的经典剧目。其中,由她改编并主演的《陈三两》早在1947年就开始演出,不仅场场爆满,深入人心,而且于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誉满全国。
张新芳在曲剧发展过程中,不断挖掘并且创新,对曲剧事业充满爱心,无私奉献。不仅带领曲剧团在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天津、北京等地演出,而且把曲剧带到了台湾和美国进行表演,在曲剧艺术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她影响下,河南省曾经有几十家曲剧团,其他省份也有十几家曲剧团,即使是在文革浩劫中,尽管曲剧艺术家和剧团几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曲剧依然冲破黑暗,艰难生存。曲剧事业能够发展到今天,张新芳大师功不可没。1992年,她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由她发起、组织举办了河南省首届曲剧荧屏赛;1994年,由她任团长的河南曲剧赴台演出团受到了台胞的好评。她视艺术为生命,把一生都献给了曲剧事业。就在她逝世前夕,还在为曲剧弟子传戏。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等我病好了,我还给大家唱戏。”为了纪念这位曲剧艺术大师,如今河南省已经专门成立了张新芳艺术研究院和河南省曲剧团,张新芳大师的弟子群星灿烂,后继有人。
2006年8月1日,张新芳因患癌症溘然长逝,一颗艺术巨星黯然陨落。张新芳大师的离去,不仅是曲剧艺术的巨大损失,也是整个戏曲事业的巨大损失。我们满怀敬意地纪念这位艺术大师,就是希望我们的后代还能继承并发扬张新芳大师的敬业精神,并能够将曲剧艺术一代又一代传承。
回顾张新芳大师的一生,令人悲从中来,百感交集,万千感慨。
1927年11月25日,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小生命来到了兵荒马乱的人间。这个啼哭的婴儿就是张新芳。张新芳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文曲乡庙沟街井姑庙村。那时候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中原大地,更是土匪、军阀、地方武装必争之地,天灾人祸不断。
张新芳的父母亲都是世世代代的贫苦农民,在张新芳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是张新芳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家里不仅缺吃少穿,而且经常受到军阀混战、土匪强盗的抢劫。多一个孩子多一张嘴,父母靠着种地维持生活,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寒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她出生以后,父亲本打算不要她,将她遗弃。父亲抱着孩子走在寒风刺骨的雪地里,打算把她扔掉。就在父亲刚要扔掉她的时候,也许是因为饿,也许是因为冷,也许孩子好像预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危险,刚出生的她发出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啼哭。那哭声在寒风中特别地响亮,一声声都像针尖一般扎着母亲柔软的心。妈妈悲痛欲绝,急忙扑过来,从父亲手里一把夺过孩子,对父亲说:“这是我身上掉下的肉,要死一块死,要活一起活!”父亲也是因为生活艰难,被逼无奈才狠心要将孩子扔掉,听了妻子的话,心里也无限伤心,于是就不再坚持。张新芳这才从鬼门关前捡回了一条活命。
在那片贫穷而且灾难不断的土地上,张新芳饥一顿饱一顿地苟延残喘,勉强地活着。就是这样的生活也不得安宁,因为在那个年代,各地的强盗土匪十分猖狂,普通农民遇到了土匪抢劫也只能自认倒霉,各自逃命,很多家庭为了躲避盗匪,只能四处躲藏。
在张清芳三岁的时候,便跟着父母逃亡。所谓的逃亡,就是家乡实在呆不下去了,为了生存,只有离开家乡,一路乞讨,一路躲藏。在逃亡的路途上,由于干粮吃完,又没有钱,饥寒交迫,姐姐哥哥都死在了路上。没过多少日子,因为染上疾病,没有吃的,也没有钱看病,父亲也含泪离开了人世。
母亲含辛茹苦,带着张新芳,一边给人干活,一边乞讨,度日如年。有一天,母亲和张清芳分头去要饭,张清芳遇见了一个曲剧团,就给人家帮忙干活。唱戏的老板看到张新芳模样端正,而且嗓音又好,有着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出于同情,就问张清芳愿不愿意跟着学戏。那时候张新芳只是为了有口饭吃,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晚上母亲回来发现张新芳不见了,就到处寻找张新芳,她找到曲剧团老板。老板给她母亲说明了情况,并请她母亲也跟着剧团帮忙干活。
从那以后,张新芳就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那时候的张新芳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只是叫”小妮”,于是在舞台上人们便叫她“张小妮”,那时候她才刚刚七岁。为了在乱世里生存,小小年纪的她不得不靠唱戏挣钱。当时戏班子里的师傅很是严格,一个调唱不好,便会被师傅呵斥痛骂;一个动作稍有偏差,就会迎来一顿棍棒拳脚。但张新芳还是爱上了曲子戏,曲子戏是她那段黑暗人生里唯一的光。由于她十分热爱唱戏,加上自身条件嗓音条件好,又愿意下苦功夫练习,所以她第二年便开始登台表演了。
在那个年代,邓县一带流行着唱大调曲子,天资聪慧的张新芳从小就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她凭借着认真刻苦的精神,学会了许多大调曲子。8岁时,她便勇敢地登上了舞台,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9岁时,她已经唱红,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九岁红”,“九岁红,喊一腔,一下迷了八道岗”的口谚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年幼的她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她还是努力跟着师傅学曲子戏,当师傅教不了她的时候,也不骄傲自满,而是自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始终抱着谦逊的态度求教,不断苦练基本功,不断探索戏曲演唱艺术,提高自己的演技。
因为敢于创新,所以才有所突破。张新芳登台演出的时候,所有曲子戏演员都是男的,而张新芳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她成为了河南曲剧史上第一位登台演出的女演员。这一突破,不仅为她自己赢得了声誉,更为曲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上世纪40年代,曲子戏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大剧种,张新芳也成为了知名度很高的曲子戏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曲子戏又一次有了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而且有了正式的剧种名字——河南曲剧。沐浴在春风中的张新芳,总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演技,在艺术之路上披荆斩棘,挖掘深情,开拓视野,演出剧目不断更新,《白玉簪》、《陈三两》、《秦香莲》、《白蛇传》、《孟姜女》、《风雪配》等经典剧目多达几十出。
上世纪50年代初,张新芳在开封演出,条件非常艰苦。有些剧院破旧不堪,有些舞台非常简陋。不仅如此,那时候由于多年的兵荒马乱,百姓都很贫穷,张新芳他们演出的时候,常常为生活而担忧。
上世纪50年代,是她演出最频繁的十年。一年365天几乎天天登台,有时一天要赶日夜两场。是这就要求她不断排新戏,靠演出剧目不断更新,来满足戏迷的欣赏需求。成年累月在舞台上拼杀,使她的嗓音经常处于疲劳状态,以至于发展到有些沙哑,这非但对她演唱丝毫无损,反到增加了她的唱腔韵味。这十年是她艺术的收获最大的十年。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张新芳的艺术人生达到了巅峰。那时的她艺术纯熟,情感充沛,嗓子的状态也是好的无以复加,同时代能和她比肩的人屈指可数,参加曲子戏类的比赛,一等奖的名单上总是写着张新芳三个字。
她的嗓音高亢激昂,韵味十足,能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她都能以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演唱,深深打动观众的心。她塑造的角色丰富多样,每一个都成为了经典。从《陈三两》到《祥林嫂》,从《秦香莲》到《荆钗记》,她赋予了这些角色鲜活的生命,让人们对曲剧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她所塑造的角色,个个鲜活生动、深入人心。无论是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还是善良质朴的普通人物,她都能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演绎,让这些角色在观众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她用自己的表演,为这些角色注入了灵魂,让他们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出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她的舞台,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当她站在那里,仿佛整个世界都为她而静止。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饱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情感。她的眼神,能够传递出千言万语,让观众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她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张新芳的唱腔更是独具魅力。那清澈高亢的声音,如同天籁一般,能够直抵人心。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被她赋予了生命,跳跃着、舞动着,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她的唱段,或激昂澎湃,或婉转低回,无论是欢快的喜剧还是深沉的悲剧,她都能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听众们的情绪随之起伏波动。张新芳在曲剧发展中有着卓越的成就。她首先打破曲剧男扮女装的传统,开创女角女扮的先例,是第一位登上曲剧舞台的女演员。她善于模仿,在保持曲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艺术内涵。
张新芳生长在中原大地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她周身都充满了南阳大调曲子的音乐细胞,学会的曲牌多达百余个,演唱起来千变万化、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她在开封曲剧团时,大量吸收了开封鼓子曲的曲牌与演唱技巧,并与南阳大调曲的牌子、演唱技巧相糅合,充分展现在《陈三两》一剧的唱腔中,使该剧在50年代备受欢迎。1959年,张新芳主演的《陈三两》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河南曲剧名扬四海。
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张新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她的演唱吐字清晰、刚健明亮、醇厚朴实,表演大方自如,情真意切。她的唱腔风格极其独特,以纯正大方、朴实无华著称,无论是咬字、行腔、韵味、节律、断连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她的嗓子条件更是出类拔萃,音量大、音域宽、音质纯、音色美,既能唱又善唱,尤其擅长演绎悲剧,她在演唱陈三两、秦香莲、孟姜女和祥林嫂等悲剧人物时总是那么得心应手,能够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同身受。
张新芳的代表作《陈三两》原名《陈三两趴堂》,本来只是一段简单的曲艺说唱段子,张新芳老师发现这个段子很有内涵,就精心构思人物形象,细心揣摩人物心理,巧妙改编,并创造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经典台词,最后由她的爱人刘道德先生整理剧本,几经修改,精心雕琢,是她一生倾心塑造的最为不朽的舞台形象和优秀剧目。可以说,《陈三两》是张新芳倾注全部生命打造的艺术形象。
这部作品经张新芳老师演绎后,内容紧凑,情节曲折,感情真挚,高潮迭起,观赏性极强,曾先后被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多个剧种移植。张新芳所塑造的陈三两形象,才华横溢,正直善良,坚韧不拔、正义凛然,成为了曲剧舞台上的经典。
《陈三两》于1959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戏曲艺术片。因为这出戏的故事构思角度奇特,戏曲矛盾处理巧妙,包含戏曲元素丰富,曾得到田汉、梅兰芳等戏曲大家的高度赞誉,并很快风靡全国,且被众多剧种所移植。崔兰田首先把它搬上了豫剧舞台,接着李世济、孙毓敏经过改编也相继搬上了首都京剧舞台,彭艳琴移植成了河北梆子,越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也作了移植,使陈三两走出河南,成为全国众多剧种、众多名家传唱的艺术形塔象。张新芳也随着《陈三两)的传播而被省内外戏迷所熟悉,“陈三两”无疑成了张新芳的一张艺术名片,张新芳也迅速走红,被戏迷誉为“曲剧皇后”。
除了《陈三两》,她的《荆钗记》也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在剧中,张新芳将女主角钱玉莲的痴情和苦命演绎得入木三分,将她内心的痛苦和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潸然泪下。
除此之外,张新芳主演的《秦香莲》、《荆钗记》、《白蛇传》、《祥林嫂》、《孟姜女》等也深入人心,成为经典剧作,长盛不衰。在张新芳老师的生命里,每一部作品都非常敬业,倾心打造,并且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每一个角色都倾注无数心血和汗水,塑造的形象非常丰满,情节感人。一嗓子唱出来,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然而,张新芳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幼时的艰苦卓绝,青年时期的张新芳找到了能够相守一生的爱人——刘道德。上天似乎是为了弥补她少年时的艰苦,故赐下了刘道德来疼爱张新芳。那时,社会动荡,唱戏的戏子,特别是女戏子,被社会歧视,被各种不公平对待。很多人因为受不了无休止的谩骂,而选择分道扬镳。但张新芳的丈夫依旧不离不弃。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些无知野蛮粗暴地当权者不仅解散了很多剧团,而且遣散、下放了很多艺术家,让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肉体上和精神上残酷折磨这些艺术家。张新芳在很长时期内被野蛮粗暴地剥夺了演戏的权利。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不能演出,内心是多么悲伤而且无奈无助,我们可想而知。更为不幸的是,张新芳的丈夫在此时突然离开人世,不久儿子也患病撒手人寰,一连串的残酷巨大的打击让她措手不及,她的心痛苦而且悲伤,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日夜涕泣,泪水就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流淌不断。一段时期,阴云笼罩了天空,大地无限悲伤。张新芳曾经陷入极度的悲哀之中,叫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