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下坡周家(故事)
在丹江北岸有座霄山,霄山西南有条通河边的要道,不管通商的,还是霄山脚下的人到集上赶集,必须经过下坡周家,即今淅川上集关帝与铁庙之间的小龙垭。小龙垭虽然是个土垭,但此处人家稀少,沟深林密,长达数里,大白天一个人从这里经过无不发怵。
好在小龙垭的下坡处,住着一家姓周的财主,由于住在下坡处,所以人们都叫他们下坡周家。周财主心好人善,每天黑上总要在门前那棵香椿树上挂盏灯笼,为过往路人照亮。因此每天黑上,人们见周家门前灯笼一熄,就说下坡周家都没亮了,不能过小龙垭了!
也许是众人嘴里有毒。人们天天下坡周家没亮了、下坡周家没亮了地说,时间一长,真把下坡周家说破败了。
说来也怪,过去周家兴旺时,不仅家里主人、掌柜、管家和朴人,整天都喜形于色,欢声笑语,连鸟都从周围成群往周家房上飞,往周家门前屋后的树上落,人们老远都能听到周家门上的鸟语声。
自周家破败以后,不说人畜死气沉沉,鸟往周家房上、树上飞得少了,就连房上的瓦也泛灰起白,弄得周财主焦躁不安,心烦意乱。
一天傍晚,范蠡从外周游回来路过这里,见天色已晚,赶到河边天已大黑,已没人撑船摆渡了。于是就决计在此借住一宿,明日再往回赶。范蠡想到此,便上前敲门找宿。
周家仆人闻声打开院门,听范蠡一说要借宿,就苦涩地一笑,说:“对不起,由于俺们家景败落、东家心情不好,不便让外人借宿。”
“噢,这回事。”范蠡说着一笑,对那仆人说,“去给你们东家说,就说门外有个风水先儿,要在此投宿,看你们东家咋说。”
仆人闻听,随即把范蠡的话给东家说了。东家不仅答应范蠡借宿,而且亲自来到门口迎接范蠡。
东家满以为范蠡是个白发银须、鹤发童颜的老先生呢,谁知来到门口一看,见来者是个有个头儿没岁数的后生,就迟疑地看着范蠡犹豫了。
范蠡见东家犹豫,便明白了一切,随口冲东家道:“东家有泉不泛水,空有香炉缺香烛。”
东家不解地说:“先生此话怎讲?”
范蠡闻听“哦”了一声说,“本想直说了,怕东家介意,才如此言之。既然东家不介意要问,那本道就直言了。”范蠡说着,两眼直视着东家,又道:“东家,你家有大小三个泉,哪一个泉泛水了?泉都是干泉,那你香炉里没香能燃吗?”
东家听范蠡一说,顿时豁然明白,对范蠡佩服得五体投地。哎呀呀着双手一抱,立即把范蠡请进院门,并吩咐管家烧菜温酒,给范蠡接风洗尘。
接着酒菜已端到桌上,东家把范蠡让到上座。范蠡见东家如此礼仪厚道,随即向东家询问了家庭败落的经过。范蠡听后,又“哦”了一声,沉默了片刻,成竹在胸地说:“好,今晚就给东家想个解法!”
不用说,当天晚上,范蠡酒足饭饱后,东家就安置范蠡歇息,一夜无话。
却说第二天早上,范蠡让东家拿来笔墨绢砚,亲笔把解法写在一张绢上交给东家。
东家接住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二、三,三句话。一是让东家做两扇四寸厚的山榆木大门安到大门上;二是让东家打一块一丈长的青石条垫在大门下当踏脚石;三是让东家每天早晨四更起床,先打开山榆木大门,接着点一盏灯笼,用竹竿挑着挂到大门外那棵香椿树上,再回到院里,在院里四角干咳一声,再重重地跺上一脚,然后二话莫说,回卧室继续睡觉。
东家送走范蠡后,先找石匠上山打了块一丈长的青石条,垫到门下当踏脚石。然后又亲自到山里买了一棵大山榆木树,请木匠做了一对四寸厚的大门安上。最后按照先生说的,每天四更起来,先打开山榆木大门,接着点亮灯笼,用竹竿挑着挂到门前那棵香椿树上。再回到院里,在院里四角干咳一声,又重重地跺了一脚,二话没说,悄然回屋里继续睡觉。
一天如此,两天如此,周东家天天如此。真是神了奇了。下坡周家,便从此家人欢乐,伙计勤快,庄稼丰收,六畜兴旺,一年比一年富强起来。
周家兴旺起来了,周东家心情也好了,兴致也高了,媒人找上门给他提了个小婆。小婆进门,一年后就给他生了个传宗接代的男娃。
从此,下坡周家,成了上坡周家,兴旺发达。周东家高兴得一天到晚合不拢嘴,天天在门前望着盼着范先生从门前路过,好予以酬谢。
周东家等一年不见范蠡登门,等两年还不见范蠡登门。一直等到第三年,终于等到范蠡又从门前路过。周东家当即把范蠡请到家里,周家老少无不对范蠡敬重有加。尤其周东家,对先生更是感恩戴德,赞不绝口地说:“哎呀,先生真是大师,是神仙下凡,是姜太公转世。多谢先生指教,先生年纪不大,竟有如此道法,经你如此指点,我下坡周家就发家兴旺也有后了。”
范蠡淡定地一笑说:“周东家言重了,我不是什么大师,也不是什么神仙下凡,更不是姜太公转世。我只不过以此法,解决了你们的心病而已。”范蠡说着,把话音一抬,“其实,看怪不怪,看奇不奇。人最关键的是精气神儿,若没了精气神儿就会颓丧、萎靡不振,不仅干活儿没劲,连吃饭、睡觉都不香。尤其你这当家人,连老话都说,兵孬孬一个,将怂怂一窝。你整天为家庭破败无后丧失信心,没了念想就没了精气神儿,灰头土脸,萎靡不振,你周家老少、掌柜仆人都没了主心骨,也都失去了精气神儿。如此天长日久,你周家不破败才怪呢。”
范蠡说到这儿,把话题一转:“自你门下垫上丈石,你没听人说,丈石(势)欺人。你垫上丈石不仅威风势大,再加上山榆木坚硬沉重,可想一对四寸厚山榆木大门,打开时蹭在坚硬的青石板上,发出‘哐啷啷’一声巨响。
“你想想,四更天时,山村还处于夜深人静时刻,你家那‘哐啷啷’的开门声,加上在院里那干咳声和重重跺脚声,不说你周家男女,还有伙计、仆人,无不嚷着催着:‘天明了,快起,东家都起来了。’于是,纷纷起床,挑水的挑水,做饭的做饭,饭做好了吃饭,吃罢饭都各司其职,下地的下地,上山的上山,敲锣买糖各干一行,谁也不再偷懒。就连几里以外的人们都从睡梦中惊醒,无人不说,下坡周家起来了,天明了,纷纷起床;赶路的人们闻声也都纷纷起床,跑出客栈一看,下坡周家起来了,看下坡周家门上都亮了,纷纷上路。
“回头再说你周东家,见全家上下男女主仆都欢声笑语,你勤我劳,家庭打扫得好,田地庄稼丰收,家里六畜兴旺,你有了好心情,你就会心生纳妾生子的意愿……”
范蠡一番话,使周东家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