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关于敏感词(随笔)
在这个信息如潮涌般奔腾不息的时代,“敏感词”一词悄然隐匿于我们的语言丛林之中,宛如幽灵般时隐时现。它既是无形的言语枷锁,也是思想的隐晦牢笼。然而,我们应以辩证的目光审慎审视“敏感词”这一现象,因为并非所有被界定为敏感的词汇都毫无合理性,亦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其视为对自由表达的绝对束缚。
敏感词的诞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溯历史长河,权力的角逐、意识形态的碰撞、社会的剧烈变革,皆为其孕育提供了土壤。古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无数文人墨客因言获罪,他们的思想火花被无情扑灭,真知灼见惨遭扼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社会的安宁,对某些可能引发巨大动荡的言论进行一定的限制,或许有其不得已之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古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过度压抑民众的言论,其后果不堪设想。然而,若言论毫无边界,全然不顾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准则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那也将导致社会的混乱与无序。敏感词在某些时候,确实如同无形的堤坝,阻挡了言论的肆意奔流。但我们也需思考,若没有一定的约束,那汹涌的言论洪流是否会冲垮理性的堤岸,淹没真理的光芒?
在当今社会,敏感词的定义愈发模糊且多变。有时,它涉及政治、宗教等严肃领域的禁忌话题;有时,它触碰了社会道德的底线;有时,一些平常词汇也可能因特定情境被视为敏感。这种不确定性让人们在表达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诚然,这种状况限制了个体自由抒发真实想法,使人们说话拐弯抹角,丧失了直言不讳的勇气与真诚交流的能力。但换个视角,某些敏感词的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恶意中伤、谣言传播以及极端思想的蔓延。
敏感词的存在,对个体表达自由和社会的创造力与活力确实有所影响。当人们因畏惧敏感词而噤若寒蝉,不敢深入探讨问题、畅所欲言,新的思想便难以萌生,社会进步的步伐也会受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碰撞火花四溅,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在敏感词的重重束缚下,我们仿佛被剪断翅膀的鸟儿,难以在思想的广阔天空自由翱翔。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这句名言振聋发聩。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鼓励在理性框架内的畅所欲言。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与辩论,真理才能越辩越明,社会才能在反思与改进中不断前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言论自由绝非毫无边界的放纵。在追求自由表达的同时,必须遵循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确保言语不成为伤害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的凶器。
敏感词,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实则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它是社会的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们对自由、真理、进步的多维态度。要打破敏感词带来的束缚,不仅需要个体的觉醒与勇气,更需要社会的包容与开放,以及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法律的精准规范。我们要在保障正当言论自由与维护社会稳定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既不能因过度限制而扼杀创新与活力,也不能因放纵自由而导致混乱与无序。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敏感词的阴影,让思想的光芒在自由的天空中璀璨绽放,推动社会朝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