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金牛寺的传说(故事)
金牛寺,相传坐落于垣曲县城至望仙景区的公路半途,约莫五公里处,其景致宜人,气候温润,为万物生长之沃土,四周林木葱郁,生机勃勃。
昔日此地山脚下,村民生活简朴而幸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岁月静好。
村中有一青年叫魏福,自幼孤苦,与兄相依。兄长虽娶妻,然嫂嫂待魏福不善,屡加刁难。兄长见弟弟受苦,心生不忍,遂提议分家,使魏福得以自立。哥哥对魏福说:哥看你整日受气,家里也没钱给你娶一房媳妇,不如早点分家,你好好种地,将来讨个好媳妇。
魏福不贪家财,唯一要求是把家里的那头小牛分给他,他对哥哥说:哥,我知道咱家贫穷家里的房和田我都不要,只希望您能把咱家的小牛犊给我一个,这样我也有个伴,种地也能用得上。
兄嫂虽不舍,但最终还是允之。魏福随后带着心爱的小牛找到一个山坡,在山坡上筑建茅屋居住下来。从此,魏福以野果狩猎为生,虽清贫却也自在。
有一年,灾祸肆虐之际,洪水如同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无情地摧毁了山中的村舍,田园。那片曾经还凑合过得去的乐土,如今却只剩下一片狼藉。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忧虑和绝望。魏福,一位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青年,目睹了这一切,他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痛苦得如同被利刃刺穿。
每一天,他看着自己的乡亲们遭受苦难,他的心就像被撕裂一般。他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却也无能为力。于是,他找到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小牛。他每天都会和小牛聊天,把自己的心情告诉它。他对小牛说:“小牛啊小牛,如果我有足够的财富就好了,我就能购买大量的粮食,就能帮助众乡亲重建我们的家园,可我只是一个穷小子,连自己的衣食都难以解决,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小牛静静地听着魏福的牢骚,它的眼神中似乎也透露出了思考。魏福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愧疚,他深深地叹了口气,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痛苦。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他知道,即使他现在无法改变一切,但他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某日清晨,魏福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床头竟然散落着几颗金光闪闪的豆子,他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惊喜。仔细端详这些金豆,他心中暗自高兴,心想这或许就是上天赐予他的财富。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些金豆分给了村里的村民们,用它们换取了粮食,以解村民们的燃眉之急。
第二天,当魏福再次睁开眼睛时,惊讶地发现床头又出现了更多的金豆。这次的数目比昨天多出了许多,他不禁感到更加神奇。魏福心中暗喜,认为这是神仙的恩赐,于是他又将这些金豆分给了村民们,用于建造房屋,改善居住条件。
日复一日,魏福每天都能在床头发现金豆,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欣喜。然而,他也开始感到好奇,想知道这些金豆究竟是从何而来。于是,他决定揭开这个谜团。
到了第四个夜晚,魏福决定装作沉睡,暗中观察金豆的出现。他紧紧闭上眼睛,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深夜,当魏福悄悄睁开眼睛,他看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
夜半时分,只见魏福的小牛悄然入室,走到床边,它轻启嘴唇口吐金豆,置于枕边后,默默离去。魏福尾随其后,到达深山里一个神秘的山洞前。步入洞内,发现洞内并无点灯,但却能看见所有东西。只见洞内花草奇异,光芒四射。魏福也不敢东张西望,紧跟着小牛走到山洞深处。
山洞越来越宽敞,就在快到尽头的一块石壁上,居然长着一棵尺把长的金树,树上挂满金豆豆,小牛张嘴就要吃树上的金豆。正当小牛准备口吞金豆之际,一个白发老道突然现身小牛面前。
老道看到魏福,一点也不惊讶,他平和地对魏福说:魏福,贫道有话要和你说明白,这小牛乃老道前世之坐骑,因听道得道,老道特种植金树助其修行。然小牛未行善事无法成仙,所以老道安排小牛转世解救村灾。它若吃了这些金豆,便可修成人形,可它却把金豆送于你解救村民,也算它报了你们的主仆之恩,你们的缘分已尽,小牛的阳寿也已尽,它吃过金豆,已经变成金牛身,希望你在它死后好好安葬。老道说完就不见了,洞内的景象也突然消失。
魏福悲痛欲绝,大哭起来,醒后却是一梦,他急忙出去寻牛,只见小牛全身金光闪闪,瘫软地上已无力站起。金牛见魏福过来,含泪对魏福说:谢谢主人善待于我。说话间满眼泪水化作了金豆流在魏福身上,金牛又说:今生无以为报,这些豆豆送给你,足够你盖房娶妻,共度此生!言毕,金牛毙命。
魏福深刻铭记老道临终前的遗言,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决定给予金牛以隆重的葬礼,以此来表达对这位高人的深深敬意。于是,他在这片宁静的山林中,选择了一个背风向阳的宝地,为金牛举行了庄重而肃穆的葬礼,将其埋葬于此。
当地的村民们,也被魏福的善举和金牛的神奇传说所感动,他们心怀感激,为了纪念这位神兽,以及魏福的慷慨行为,共同集资建造了一座寺庙,命名为金牛寺。这座寺庙不仅是村民们信仰的寄托,也成了当地的一处名胜,吸引了众多香客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然而,岁月沧桑,历史变迁。在经历的无数风雨和战乱之后,金牛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尽管如此,金牛寺的传说却并未因此而消亡,反而因为人们的口耳相传而变得更加神秘和丰富,历久弥新,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