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浪花】绿色宝库——塞罕坝(散文)
走进塞罕坝,就是走进了绿色宝库,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公路盘旋,就陷入了绿色的海洋里。随车一路奔驰,可总也望不到森林尽头,漫山遍野,整个坝头,全是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的世界,我们就会被绿色包围,身陷绿色汪洋不能拔身。在森林的心脏腹地绕来绕去,开车几小时都绕不出去,让你感觉是走进了原始森林。其实你了解的话,这座森林是人工造就。啊,人造森林?伟大的奇迹!这是多么浩瀚的工程,多么了不起的造福万代的福泽啊!
塞罕坝距离我的家乡也就一百五十千米吧,每当提起要到塞罕坝走走,我就心情激动,就欣喜万分。因为一进入塞罕坝地界,道路两旁全是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远远地就吸入了清新的空气,身心愉悦,满目清爽。一旦进入绿色的世界,就不愿轻易走出来,也很难走出来,走不到尽头似的,就愿意在那绿色的森林里徜徉,沉浸在惬意的享受中,散步休憩。一直到离开很远很远,还在绿色中回肠荡气,痴迷陶醉。高大的树木,散发着无尽的负氧离子,清新的松香气味,让你早早地抛却了烦燥,去掉了酷暑,神清气爽。向车窗外看去,无穷无尽的绿色,延绵起伏,却丝毫不会厌弃,绝不显单调,目光没有短暂的疲倦。那是无尽的绿色滋养,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每当此时,我就会思绪蹁跹,飞跃千年百年,回到塞罕坝的过去,沉浸在无限的畅想中。
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曾是皇家的后花园,也是清朝皇家木兰围场区。400多年前,这里森林覆盖面积大,自然资源以草原、林木、湖泊、沙地、湿地为主,牧草花卉遍野、野生动物出没。每年秋冬季,清朝历代皇帝,都会带领近臣武将,宗亲子弟,亲兵卫戍,组织秋冬围猎,同时也操练兵马,锻炼八旗兵的武备力量。木兰围场自然条件好,它地处蒙古高原、燕山余脉和大兴安岭余脉的汇合处,这里地形复杂,有高山、峡谷、丘陵、草原等,为训练八旗军队骑射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和场地。这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地域广阔,声势浩大的秋冬围猎,在这片大地上纵横驰骋。当年木兰围场有一万多平方公里,康熙皇帝多次到这里避暑围猎,并且在这里就近接见、宴请、赏赐少数民族王公贵族。
如今塞罕坝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是北京最主要的风沙屏障,是草原母亲河——滦河的主要源头。但是在 1863年,清政府被迫开围放垦,官伐、商伐,对塞罕坝地区森林进行掠夺性采伐。民国之后,军阀混战,日寇入侵,这里更是山火频频。建国初期,塞罕坝一带已经彻底荒漠化,方圆150万亩的牧场,除了零星的天然次生林之外,全是一望无际的荒漠。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5年开始,政府决定在塞罕坝建造林场,抵御坝头风沙,先后建起七座林场。但由于气候条件过于恶劣,成活率不到两位数,造林毫无成果。1962年,国家再次调集数十名干部、专家和大学生,带领200多名职工,雇用大量农民工,开始在这一片高寒地带继续植树造林,向大自然挑战。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室内变成了冰窖,塞罕坝地势高耸,更是大风口,这样的恶劣环境怎么能保证树木的成活?在建设塞罕坝人造森林的伟大业绩中,不能忘记这些功臣们:党支部书记王尚海,林业专家张启恩,围场县长王福明,林业部副局长刘琨……当年这里聚集了最多的大学生,后来通过几代人连续奋战多年,每年植树几万亩,到1983年,塞罕坝的造林面积已达110万亩!
塞罕坝第二代和第三代务林人的故事,同样让人敬佩,戴继先这位造林技术员,邓宝珠发明了“干插缝造林法”,许许多多的事迹让人感动万千,也让人唏嘘不已。当年奋战在塞罕坝植树造林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科学家、研究员、农民工们,大都离开了这里。有的牺牲在这里,他们的墓碑就立在林海里,与这一片森林永远共存下去;大部分退休了,他们回到了家乡颐养天年;现在生活工作在这里的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造林人,他们除了造林护林外,在塞罕坝已经开展了许多产业。森林涵养了河流,湖泊,建造了水坝,开设了养殖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旅游业,餐饮,民宿,成为了一整条产业链,为当地政府民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有的过早离开了他们热爱的这一片土地,有的功成身退,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战斗过的热土。他们离开了,却留下了座座青山、片片森林,这里华北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樟子松、云杉、黑松等多树种郁郁葱葱;草本和灌木茁壮成长,忍冬、稠李、野玫瑰、碱草、茅草、地榆等植物达30多个种类,已经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牧草丰美的牧区和国内最大的草原湿地。
高寒高海拔地区植被极其稀疏,寒冷高纬度的草原地区,由于土质差,风力强劲,植物根系肤浅,裸露的沙丘间,是松散的浅根草皮,在勉强地维护着脆弱的生态。所以一到干旱年份,蝗虫、人为破坏、过度放牧,都极易造成沙化,草原亟待人类的呵护,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塞罕坝这座广阔的森林公园,是森林,草地,湖泊湿地、沙地共存的。七星湖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座落在森林腹地,有七座湖泊如北斗七星汇聚。这里是滦河和吐力根河交汇之地,构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我们沿着盘绕的山道走进湖区,看到那七座壮阔美丽的湖泊,如仙境飘落人间。湖水清澈明亮,轻淼荡漾,远远望去如轻纱笼罩,掩映在山光绿草中,也似天上七个宝镜掉落草原,让绿草生情,大地添彩。明亮的湖水倒映着白云朵朵,成群的候鸟翔集,飞起落下,给草原增添生趣。这里是鸟类的家园,广袤的湿地湖泊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使得鸟类众多,数量庞大。湖泊湿地景象美丽,河流咕咕流淌,流经草原,流向坝下,生机盎然。这里不但自然景观奇丽,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喀喇沁王府,这座国内最大的“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就坐落在七星湖畔;历史上有名的乌兰布统古战场——将军泡子;还有公主湖,是康熙三公主蓝齐儿格格的眼泪……到了秋天,湖畔金色的白桦林倒映水中,景色美轮美奂。而蛤蟆坝则是白桦、溪流、篱笆、村庄、炊烟构成的桃源村落,这里是著名的摄影宝地,每年摄影爱好者云集此地,拍摄这华美无比的自然美景,佳作频频,让人神往。
我们沿着滦河河道进行长达二小时的漂流,坐在橡皮筏子上,挥动划桨,在缓缓流淌的河水中,静静漂流。两岸水草茂密深厚,鲜花绿草清香扑鼻,随风涌动,摇曳生姿。河床有四五米宽,两三米深,几个筏子就可以塞满河面,我们欢笑着,嬉闹着,一路向前划动。气温凉爽适宜,炎炎酷暑被抛在身后,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抚慰,身心畅然,快乐无边。滦河发源于内蒙古丰宁,流经辽宁,河北,是北部草原的重要河流,被誉为草原的母亲河,最后汇入渤海,全长800多公里。这条默默静流的古河流,水流丰沛,汩汩不断,滋养了沿途的水草,使得大草原人畜旺盛,牛羊成群,生命生生不息。
几年前,我们两口子在五一假期,驱车去了塞罕坝,这个时节塞罕坝的气温也就十几度。我们绕着山林转,就想看看这座森林到底有多大,面积有多么广阔,一路走来,满目全是绿色,没有一朵花,一片彩叶,转累了也没有转到头。又转到了湖区,泰丰湖远远地进入视野,湖面广阔无垠,烟波浩淼,可是游人甚少,确实来早了,秋天才是这里的旅游旺季,我们就回到了民宿住下。民宿老板问我们住床铺还是热炕?我们选择了热炕,老板把火炕烧得热乎乎的。虽然外面潮湿阴冷,但我们睡在热炕上舒服极了,一觉睡到大天亮都不想起炕,那个舒坦劲儿,真是赛过神仙。晚上就餐的时候,老板端出了一条大鱼,是湖里的大草鱼,我们说俩人吃不了,来条小的吧。老板说大小一个价,只有更大的,没有更小的。呵呵,老板可真实在,这大草原上民风淳朴厚道,他们对待游客就像对待邻居一样,不虚情,不吝啬,让人倍感亲切随和。我们吃着鲜美的大草鱼和坝上的莜面,真是难忘此行,也不虚此行。
塞罕坝是美丽的,是充满生机的,一年四季都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当金色的秋天降临,你来塞罕坝旅游观光,你又会被这里的五彩森林吸引,到那时这里就是层林尽染,色彩缤纷的彩色世界。塞罕坝的秋天是热烈的,它色彩多变,幻化无穷,林木绚烂,艳丽如画;塞罕坝的秋天是魔幻的,它由红黄橙赤绿白各种色彩涂抹,变换着无尽的图画,是色彩的盛宴,是自然的奇境。稠李,经霜吹打后,叶子就变得红彤彤的,像燃烧的火焰;一丛丛小山杏的叶子由翠绿变成暗褐色,最后变成血红色,艳丽的色彩就要流淌;一墩墩的蒙古栎颜色变化不同,由暗紫再到黄褐色,再到赤红色,如同仙女的魔术;成片高大的白桦,颜色变化更是神秘,先鹅黄,再金黄、乳黄……到了秋天,这里就是色彩的海洋,色泽明丽,缤纷妖娆,让游人惊艳而陶醉。徜徉在秋的盛景中,你会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让你感受身处仙境的惬意和畅快。
塞罕坝的冬天当然更是奇美无比,大雪覆盖下的森林草原,茫茫无际,洁白耀眼,厚厚的大雪,不给人留下便捷的通道。我们再也不敢深入林区,那会在林海雪原中迷失方向,身陷雪中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好欣赏空中拍摄的图片,体味冰雪世界的苍茫森森,感受它的无限广阔和深邃。
我爱塞罕坝,爱它的一年四季,爱它的广袤林海,爱它的苍翠生动,爱它的色彩缤纷,爱它的洁白厚重;更爱它的富裕深沉,爱它的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爱它造福千秋万代,福佑中华。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