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地戏,山村里的百年遗韵(散文)
一
八月一日早上,听说离家约七公里的贵阳贵安新区党武镇葵林苗族村为庆祝建军九十七周年,要在村文化广场表演地戏,还邀请了挨邻的平坝羊场陈亮村女子地戏队参演。得此消息,甚感高兴,约上几个好友,立马乘坐公交车前去观看。
到广场一看,哇,宽大的广场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咚!”一鼓声从舞台上震开,锣声紧随敲响,拉开了地戏表演序幕。首先上场的是葵林村地戏队,只见五名苗族青壮年头蒙青巾,面部戴着“脸子”,身穿戏服、腰围战裙,背插多面靠旗,手持短枪、双刀等,迈着特有的步伐,表现出征战打杀的动作,边舞边上台表演《薜仁贵征东》。台上,在锣鼓声的伴奏下,只见其中一位领唱者以绵长的唱腔开唱,其余人应声而和。随后,表演者又唱又跳,穿梭交替,舞枪弄棒,冲进杀出,歌声高昂,行动敏捷,让人目不暇接,连声喝彩。
紧随其后的是由十二人组成的平坝羊场乡陈亮村女子地戏队。她们身穿袖口宽大、两侧开衩、长至膝盖的长袖大衫,披着绣花披肩。下穿长裤,胸前围着绣花围腰。宽大黑巾蒙住整个头部,且垂至腰间,头顶戴“脸子”,后背彩旗,脚踩翘头绣花鞋,威风凛凛走上舞台,她们表演的节目是《杨家将》。据说早年间按传统夕俗规定,只有男子才能表演地戏,女子绝不可能上场表演,但这支地戏队就是坦克造炸弹——敢想敢干。她们打破常规,率先成立了女子地戏队。你看一个个“巾帼不让须眉”, 在台上挥刀舞棒,动作灵活,表演技艺不比男儿差。戏中,叙写着历代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体现了一代将士无限忠诚,斗志昂扬的坚毅精神。
最为精彩的是由葵花村地戏队队长、传承人李华林和安顺平坝女子地戏队长、传承人邓艳华各带八名队员上台合演的《东海老人》,这个节目在歌词中融入了地戏元素,用地戏淳朴大气与流行动人的音乐旋律相结合。舞台上,男女队合唱的 “奉军令调北征南,五尺道山崖两开。离乡背井豪气壮,忠君爱国守边关” 歌词,唱腔高亢,展示了古时战场气势磅礴,战士威武勇猛的形象,恍若让人穿越时空,目睹忠臣良将舍生忘死、勇战沙场的动人场面。接着,有的手握短小兵器,有的手拿扇子,情绪热烈,感情豪放,腾地而起,飞来跳去,时唱时合,时跳时舞,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台下掌声雷动,不少观众还一边观看,一边举起相机,拍录下一个个精彩镜头。
最后由二十人组成的葵林村地戏队上台表演《岳飞传》,表演中,由队长李华林领唱,围场演员随腔伴唱。那“满江中波浪静月光惨淡,小舟内哭醒了胡氏凤莲。哭了声老爹爹儿难再见,想起来杀父仇不共戴天。田公子他为俺闯下祸乱,不由人感恩情心内不安……”等戏词,唱腔高亢,气势壮观,让人精神大振。场上李华林和演员们身穿戏服,手持刀枪,雄赳赳,气昂昂,把南宋时期岳飞大将军抵御金国入侵,保卫南宋的故事演得生动感人、酣畅淋漓。
观看表演时,我和旁边一位穿着苗族服饰的中年男子搭讪闲聊,才知道葵林村地戏表演这般精彩出色,原来主要是村里地戏队长、传承人李华林发挥了很大作用。听到这话,我想见李华林的心更加迫切。表演结束后,我们赶忙跑到舞台前,找到了正在卸装的李华林。
二
看上去,李华林个头中等,身体健壮,脸色微黑,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一说一个笑,为人热情,知道我们想法后,二话不说,立马带着我们到广场边木亭里坐下,随即拉开话闸,给我们叙摆起了村里地戏的前世今生。
葵林苗村地戏起于明朝初年,传说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安徽、江西等地的屯军把地戏带到这里,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之后每逢农历春节或农闲时,村里就会进行地戏表演。一般说,村的地戏一年跳两次,正月跳前半个月,意为迎春纳吉。到农历七月也是跳前半个月,称作“跳米花神”。地戏作为民间文艺活动,全村老百姓十分看重,“开箱”和“罢戏”当天,村里人要一起聚餐祈福。同时,地戏还用来“开财门”或“逐疫、纳吉礼仪” ,也可庆贺粮食丰收,还可寓教于乐等。 因表演古朴而粗犷,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俗称“跳神”。演出时不用戏台,就在村野旷地就可进行,故被老百姓称之为“地戏”。
你们刚才看到了,要表演好一场地戏真不容易,除表演者演技高超外,最关键的是装扮演员的面具,也叫“脸子”。 我们佩戴的面具从结构上看,有面部、头饰、耳翅三部分。从形象上来看,又分为历史人物、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分为文将、武将、少将、老将、女将、军卒几种。神话人物有“玉皇大帝”“土地神仙”等。反面人物多是黑脸、青面獠牙,正面人物多是白脸,面相温和。表现形式既真实又夸张,人物性格和特点主要通过眉、眼、脸、口等表现。表演时,男将头盔上以对称龙纹装饰,根据身份地位不同,有的四五对,有的多达九对。女将头盔用“凤盔”, 头盔上刻有“双凤朝阳””“凤穿牡丹”等。表演中,以“将”为主区分人物。戏中既有傩戏的因素又有戏剧的元素而独具特色。在悠悠数百年的激昂唱腔中,许多历史故事不断回响、述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李华林话音未落,站在一旁的一位年轻小伙,接过他的话说,李队长从小热爱地戏,九岁就跟着前辈们学跳地戏。那时农村很苦,他小小年龄就要和父母下地干活,晚上就挤时间唱诵剧本,跟着前辈们练习动作,有时为了让一个动作不走样,他反反复复训练,一直练到满意为止。演出时,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真不愧是我们的领头人,把地戏视为人生最好的“伙伴”,只要说起地戏,他眼里就会闪烁出喜爱的光芒,地戏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学到演,至今李队长演地戏已有三十多年了。他演技非凡,记忆力强,能演许多地戏。这些年,他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犹如田头训子——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本领传授给大家。说实话,村里地戏主要靠李队长一腔热情,无私奉献,才会延续发展到今天。
随后,李华林又高兴地告诉我们说,刚才最后那场戏,除他之外,全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小伙。其中最小的一名地戏演员就是这位心直口快的小年轻人。他叫王胜林,今年才十八岁,是地戏队伍里年龄最小,跳得最好的传承人。小王家祖辈都跳地戏, 从小受爷爷、父亲的熏陶,耳濡目染,对地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岁时就开始唱诵剧本、练习地戏至今。说实话,前些年,我很担忧,传承人年纪越来越大,许多年青人外出务工去了,没人愿意跳地戏,怕这传统文化就像二八月的庄稼——青黄不接。现在好了,家乡富了,许多年轻人又返回到本地创业,他们积极报名加入了地戏队。如今,村里像王胜林这样喜爱地戏的年轻人已有二三十人。
听完李华林的介绍,又听说村里设有地戏陈列馆,我们提出去看看。李华林立马带着我们,从广场南面,走过一段平路,就来到了村地戏陈列馆。走进去一看,只见墙上整整齐齐地展示着一排排地戏面具。李华林指着这些面具告诉我们,这些“脸子”,有的是祖上传下来的,有的是近些年请工匠雕刻的,一共有上百只。你们可不要小看这些面具,它们是开过光的,有“神性”。 每次表演后,演出人员都要用软布或毛巾小心翼翼将它们擦干净,然后一一归位,小心保管。看着那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具,让人惊叹不已。
三
近年来,贵安新区各级党政十分重视地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把地戏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切实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5年国庆节,在贵安新区党武街道办精心策划下,葵花村地戏队与办里的其它表演队一起,到街道所辖村寨开展非遗展示、地戏表演、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给村民送去了一顿丰盛的传统文化大餐。同时,党武街道办还注重移风易俗与文体活动相结合,与老百姓的需求相结合,不断增强辖区群众凝聚力。尤其是通过接地气、聚人气的地戏演出,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见贤思齐、向善向美的共同愿望。
2019年3月,在贵安新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葵林村为主,成立了区地戏文化协会,由李华林担任会长,现今已有400多名地戏爱好者被吸收为协会会员。协会组织履职尽责,将戏文整理成文本,发送到区属地戏表演队,做到规范有序。同时,收集地戏演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建立地戏档案。这些年,葵林村地戏队还时常与周边马钤、青岩、大寨等地戏队联合戏出,来过长衫子改夹袄——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表演水平。近年来,他们多次参加了省、市、区组织的非遗文化演出,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一路汗水一路收获,2019年6月,贵安新区葵林村地戏已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人难忘的是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的喜庆氛围,也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面对疫情,葵林村地戏传承人李华林灵机一动,拿出地戏道具,用手机录好自己表演的《战疫情》地戏,放在抖音上,向村民们宣传防疫知识,为大家鼓劲打气,传递正能量。同时,趁着居家防疫的日子,号召村里苗族妇女们拿出布料针线,静下心来,制作地戏表演服饰,顺便将这项民族技艺传承给下一辈。在手机视频上,看到身着美丽民族服饰的女士们,手法娴熟,穿针引线。那一针一线间,绣出的不仅是美丽的图案,也是苗族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近年里,李华林还主动申请,把地戏传进贵安新区所在学校,他自告奋勇当上了地戏老师,认真教学生学地戏,不计报酬,成天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地戏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地戏传承的土壤,培育新一代传承人。2023年4月,葵林村针对以前身边搬家、升学、生小孩贺喜等各类酒席太多,每年在吃酒上都要花不少钱的不良风气,根据上级“治风”要求,以地戏传统文化为抓手,在群众文化活动上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定期在村广场上表演地戏,既展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又传达了“传承好家风、树立好风气”的美好愿景,提振群众精神风貌。逐步形成了百姓和顺、村庄和美、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百年老腔唱不尽,一戏尽显百年情。地戏是葵林村人几百年来文化生活的 “根”与“魂”, 他们必将会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让百年遗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焕发出更大更强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