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晓荷】修族谱(散文)
2023年4月20日,欧氏权公房第五次修谱会议结束后,我拿着十本发黄的旧族谱,从田中欧氏祠堂走出来,已是下午四点了。其实参加会议的主要负责人都来得早,只是因为参加会议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修谱的思想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讨论修谱的思路花费了近两个钟头。修谱流程统一思想后,总负责人说明了之前权公房维修田中欧氏祠堂收支及第五次修谱收到资金的情况。最后,会议还决定让懂电脑的我负责录入各小房头旧资料。
在回家的路上,温暖的余晖照在我身上,我的心里很是愉悦。手上发黄的族谱,也是那般耀眼。我望着它,仿佛看到了第四次修谱的情景: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去较远的地方采集族人资料,他们只能依靠两条腿。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大半日才走到户主家。有时遇到户主家大门紧闭,他们只能饿着肚子站在外面等。好不容易等户主回来,采集完户主一家信息时,已是傍晚。走夜路不安全,他们就暂且住下,第二日才回去。
听总负责人说,修家谱是寻根,可以让离散各地的家族成员重新联系起来。近几年,从武冈迁移到贵州,四川等地的族人陆陆续续重回武冈寻根。在第五次修谱时,很多不知道自己是哪一脉的族人也加入进来了。想到这里,我顿时觉得自己在短暂的人生中又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心情更是激动。
起初,我对欧氏权公房第五次修谱的事一无所知。是2022年底,学校一位老教师同我聊天时,无意间谈到了此事。这位老教师姓欧,是欧氏珊公房的修谱负责人。他同我讲起了珊公房修谱的经过,还特意拿来珊公房修好的族谱让我翻阅。
那一本厚厚的族谱,不仅承载了当代名人的故事及千家万户的来龙去脉,还记录了欧氏家族起源史﹑迁徙史。我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是脑补了自己寻根问祖的画面。2015年,中国大地出现了寻根问祖的热潮。那一年渐近清明时,一个姓氏的族人从四面八方涌聚。清明节那一天,他们带着祭祀用品,摇着旗帜,敲着锣鼓,进山给老祖宗扫墓。庞大的队伍,热闹的气氛,将在电视旁的我深深震撼到了。我自言自语道:欧氏家族扫墓是不是也这么热闹?
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全网搜索欧氏家族扫墓的视频,结果一无所获。我情绪有点失落,脑海里却浮现出各种问题,欧氏家族的祖先是谁?我又是属于哪一脉?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从江西迁移到武冈的呢……当时我人在广州,少年时也未曾听父辈讲过,我只能依靠百度解答心中的疑惑。从百度得知,欧姓有欧氏﹑欧阳氏﹑区氏三种源流。这三家后人都认为自家姓氏出现较早,其余两家都是在他姓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三家肯定有某种联系。我还百度到了铸剑鼻祖欧冶子,欧氏家族因躲避战乱从江西迁往湖南湖北等各地的历史。这是我第一次自觉性地寻找自己祖先的根源。
不曾想时隔多年,我竟在珊公房族谱上看到欧氏家族的历史。那位老师问我,是否有兴趣参与权公房修谱?我想到自己是权公房的一员,毫不犹豫应承了。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2017年家族父辈给祖先“化屋”,我给祖先填写“包袱”翻阅族谱查看自己名字时,发现“赟”字写成了“斌”。我的祖父若还在世,他看到自己给我取的辈分名“光赟”变成了“光斌”,肯定会大发雷霆。当晚,我回到家后,将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修族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族谱内容全靠人工书写印刷。欧氏权公房第四次修谱历时三年,花费了巨大的人力,且内容还存在许多明显的错误。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我要亲自改正这些错误。
在欧老前辈的推荐下,2023年4月20日,我正式成为了欧氏权公房第五次修谱成员。欧氏权公房第五次修谱会议结束后,我回到家后立即返校,开始族谱录入工作。起初,我单纯地认为,将旧资料录入到电脑上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没曾想录入了几天,我才发觉这工作也是件挺复杂的。有时候遇到谱上手写的繁体字用拼音根本打不出来,用手机书写也识别不了,最后只能将这字分成两半去网上搜寻,仍然还是一场空。那怎么办呢?放下手中资料想半天,最终空着,等将来核对后再更正。有时录到月亮照在窗前,也才录了几页。有时忙着教学,根本不去理会修谱的事……断断续续,花费了近五个月时间才完成录入工作。这只是前期工作的第一步,我还要将各房头负责人收好的新资料补入,错误的内容更正才算完工。
其实,各房头负责人收集新资料比我的工作还要复杂。在家的户主,他们要一家一家登门采集资料。没有在家的户主,就得千方百计通过电话告知。他们生怕漏下一家一户的信息,以后遭到他们的责骂。最难得是,户主的格局小,自己没有宗族观念,自己不修谱,还不忘对负责人冷嘲热讽。其中还有些房头负责人想半途中撂挑子,总负责人磨破了嘴皮才做通他们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采集的新资料断断续续到达,我也是断断续续补录更正。虽然后面采集的纸质新资料有些看不清或出现同音字,但是我没有含糊对待。我会打电话给负责人。倘若负责人也含糊不清时,便直接找户主。就这样,我的工作终于在今年五月中旬完成了。
历经一年修谱工作,我个人觉得,修族谱必须要有威望的人牵头,他不仅要大公无私,还要有顶着烈日,迎着寒雪的精神。跟我接头的这位负责人,是年近70岁的老人。他虽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但是他肯吃苦。记得有一回,天降寒雨,道路结冰,道路禁止通行车辆。他穿着军大棉袄,迎着寒风,走了两公里路,将收集好的资料交到我这里。像他这样负责的人,还有许多。他们本可以住着别墅,无忧无虑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但是他们为了这个根,为了这个魂,不顾子女反对,坚持修好第五次族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提醒后辈,不忘自己的根,不忘祖先的魂。
当写下这文时,我想到了我的祖父。1992年,我的祖父顶着烈日在修谱归途中,从很高的田梗上滚落到地上,最终不省人事。时隔三十年,我也加入了修谱的队伍中,这也算是家风隔代遗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