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一个县令的风景情怀(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一个县令的风景情怀(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47.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0发表时间:2024-08-08 07:11:59
摘要:提及荣成的“道光八景”,我们不能不想起与风景有关的一个人,他在百年前就几番游历,留下了风景诗。这些诗和“道光八景”一样活了下来,成为边陲海岸上的人文明珠。

如果一个县的官痴迷风景,在今天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是开发旅游项目,可能就多少让人诟病了。在荣成,清代一个县令却以玩山水出名,且人们并无微词,甚至提到荣成的风景,首先要说到一个县令的名字。荣成有“道光八景”,成就八景的人,难忘道光年间的一位才华横溢的县令。
  
   一
   这就是山东荣成道光年间的县令李天鸷。他是来自山西襄汾的一位新科举人。别看是“新科”,他有着为政的天赋和才华,初任就显示出老辣的风格,用今天的话赞美,他就是闪耀在胶东海岸线上的一粒明珠。
   据载,荣成在道光年间,才有了“道光八景”之美誉,是否是因为这个县令,风景才有了如此奢华之气,成了系列,不得而知,但他是把游览“八大景”作为他的政事的县令,但没有得到一个“游山玩水”不务正业的评价,而被荣成的百姓记住,并喻为最具“风景情怀”的好县令。
   这些景点,就点缀在千里海岸线上。李天鸷应该是在深入治地时,就拨冗观景的。他没想到的是,“道光八大景”居然和县令李天鸷联袂成佳话。不想出名,却功成名蜚,相比那些只图留名青史的人,却被尘埃湮没,不是幸运,而是历史总会给以精当的评判。
  
   二
   他从“峨石瀛波”里去看“晓市”。
   他独自一人,夜卧老虎洞。富丽堂皇的县衙他不住,把单薄的行李放在洞里,抱寒而卧,不仅仅是为欣赏月亮湾里的峨石瀛波。他每晨必从映月湾回望,看那晓市,道“回头晓市浑如画”(李天鸷《峨石瀛波》)。这是一幅民生和乐的图画,是民生点亮风景的画。有人根据当初的沿海风景,做了“晓市”的描摹。蜿蜒曲折的海岸,岩礁犬牙,鹅卵遍滩,那些趁潮过来的渔民,背掮肩挑,早把他们的渔获搬到了岸边,依次摆开。诗句虽未写晓市里喧闹的叫卖声,但曾经的峨石瀛波处因为有了民生活动,而让“峨石瀛波”成为“道光八景”之首,“峨石瀛波”成了一处杂沓着渔人声音的风景。他在那首诗里也写到那座峨石山,但他的运笔显然是无视峨石山的存在,“放眼神山认不清”,这是写实,也是铺垫之笔,一个关心民生的县令,晓市就是他心中的“清明上河图”,埠阜物丰,人头攒动,胜过千浪拍岸,万波发吼。据后来的民国诗人袁绍昂的《峨石瀛波》诗,我们便知,经过发展,峨石瀛波处,已经是“港湾近泊估船多”,且“屿岛远看番舶多”,“番舶”是外籍船舶,我们可以想见,一代县令曾经的努力,才有了一处繁盛之地百年不衰,商贸如潮的壮观。即使用今天改革开放的眼光看,李天鸷都是极具胸襟的,尽管在洞中观,却也是洞若观火。
   距峨石瀛波之景十里,北上有“龙眼神井”“石景”,青石之上,一泓清泉,汩汩跃出,其声清脆,其泉不涸。李天鸷,蹲坐石泉,掬水不饮,以此“洗双瞳”,他要寻找神泉之源头,吟“疑有奥区通碧海”,不涸不竭,“蔚为霖雨遍苍生”(李天鸷《龙眼神井》)。只有心怀苍生的县令,他的句子才有了苍生之气,黎民之魂,说什么“绠短绝泉”,不得润口;说什么渴鹿奔泉,如饥似渴。一方水土,未必养得起一方百姓,李县令惟愿山泉可为霖雨,边陲大地,千里海疆,豆肥麦黄,人丁兴旺。如此看来,李天鸷游这龙眼神井,是在为民生求佑,为抗旱祈雨。县令当然也知道,这眼神泉,有着再多的泉水,对于苍生都是杯水车薪。但他不能放过自己为民祈雨的情感表达,他的眼前出现的是磅礴的大雨,酣畅淋漓的甘霖。正是因为这首诗,让李天鸷成为荣成百姓赞誉的“不解神井问苍生”的好县令。
   不解风景,却得解民生之苦,对于一个为政者,风景只是一个诱引吧,风景再美,也无法把心中的所虑缓释。
   传说总是带着神话的色彩,但李天鸷更想在荣成这片沃土上创造出作为县令的神话。李天鸷信步登上巍峨的伟德山脉,山中一景名“琉璃宝瓮”,四围峭壁斧削,青苔挂壁,杂树悬崖,一汪清泉,宛若天镜,李天鸷面对发问——“欲问仙人踪已渺,谁知鬼斧和神工”(李天鸷《琉璃宝瓮》)。他相信自己带着治下的荣成百姓,完全可以创造属于他的县治理想的美好,什么鬼斧神工,都不过是徒增感慨。相比民国时代的袁绍昂也写“琉璃宝瓮”,夜宿山中,写自己读书度夜,“寺僧旁睨笑书痴”,格局真的是太小了。在李天鸷的心中,有着创造鬼斧神工政绩的强烈愿望,仙人踪迹渺,县令脚步到,可见他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一个人的格局,并不因他的地位有点高,格局就大,就像同样为一地县令,观景所得迥然不同。
  
   三
   一头向东,直入黄海,去见那人间奇石吧,名“花斑彩石”。这是一方足有航母之巨的坐落于浅海之中的石山,距今形成已经16亿年,可谓沧桑之遗。县令游览至此,有了找到家的感觉,于是在他的《花斑彩石》一诗末句吟道“舣舟石畔胜游山”,他乡非故乡,一旦心随名胜,不再以为此地是他乡,便有了“舣舟”的感觉,舣舟,是停船靠岸的意思,我相信写作这首诗,他已经有了归心的行笔体验了。这处花斑彩石,又名“起凤石”,此时,他有了鸾翔凤集的归属感,一展凤翅,是多少古人梦中的愿景,李天鸷于此寻得,自然是不胜欣喜了。尽管从史实看,荣成对于李天鸷而言就是三年的故乡,尽管政绩斐然,他还是“黯然退归”了。人间多少事,哪一件是可以被自己左右的呢!其实,此时的李天鸷,在我们看来,他已经是天之骄子了,因“治农”和“查缉鸦片”两件功绩,而被皇帝钦加知州,而他并无欣喜之意。那些抱负,属于边地荣成,就这样夭折了。升官加爵,本应狂喜,而他钟爱出仕的土地,去也为难。
   古人是难有跨海之志的,位于荣成成山头的“秦桥遗迹”,往往割断了人们追求梦想的脚步,这是古今“桥”的不同。成山头外,暗藏涌流,折桅翻船的事儿常有,于是那些梦想到了秦桥遗迹这里,就自然消停了。而李天鸷一个一隅县令,他想到的不是跟随那些求取长生不老药的脚步,以待百岁期年光临,而是给自己一个忠告:“期生那有长生诀?莫向蓬瀛去访仙。”(李天鸷《秦桥遗迹》)期生,即安期生,人称千岁翁,是秦汉著名方士。李天鸷不向淼海求长生,他就把脚步放在了秦桥遗迹之外的荣成大地。在一个唯物主义并不盛行的时代,能够从封建官吏的头脑中诞生一个朴实主义的生活观念,已经是难得一见的了。不去访仙,转身去访民生民情,他的选择,在封建官吏里,当属最清醒者。
   如今的“不夜古城”,是秦末汉初闪耀在胶东半岛的一颗明珠,几千平方公里归“不夜”。从繁盛的古邑,渐冷为一处古村。面对陈迹,李天鸷唱响七绝四首,各首不再追古咏怀,而是看着这片古地,不能再荒芜,以诗告诫自己:“春来日日无休息,那有黄粱入梦来!”(李天鸷《不夜城怀古四首》之一)农事占四季,四时皆农忙。这是一个县令的心事和忧虑,他无法改变生产力方式,只能劝慰自己和他的属民,勤于稼穑,不要躺在古城的历史上,做黄粱一梦。一个人的情怀,不是看他怎样标榜,不是看他怎样赞赏美景,而是看他寄托给美景里的情怀,这种情怀,总能在风景和心怀之间找到最美的逻辑联系。心中装着百姓,风景就有了灵魂,心中所思,眼中所见,都要成为风景,成为百姓喜欢看的风景,喜欢藏在风景里的那个人。
   李天鸷也有纯粹的赏景纵情之句,他游历了“牢山云洞”,精辟地概括了“天边树挂云千朵,洞里泉深水一潭”的人间仙境之貌;我们还可以从他登临“百丈盘崖”上看到他临风登高,心怀满足的样子:“东来便是蓬壶地,龙背风高漫泛槎。”我十分佩服李县令那种安于一隅,施展抱负的情怀。几百年之前,荣成应该属于跟“不毛之地”差不多的荒滩海涂,一个县令,感恩朝廷委派,依然感受到了“龙背风高”,山高皇帝远吗?不远,后背有风,时时提醒;依然觉得自己脚踏仙境,这是怎样的情怀!
   把一片山水交给他,就要用情怀来呵护,而不是抱怨挑刺。
  
   四
   世事沧桑,道光八景,只是留下了风景的名称,如果不是有一位县令的诗,我们很难找到这些风景的原貌了。即使找到了,但如果不是吟咏着李天鸷的诗句,那些风景便少了风骨情怀一般,再难激活出风景的灵气与美感。
   风景,如果失去了风骨和灵魂,本身是难以迸发出风景应有的价值的。就像那座终南山,若是没有陶渊明,那些荒芜的菊篱,还藏得住闲适的心情吗?南山的菊,还会异于他山吗?
   李天鸷,一个并无诗人头衔的县令,却是地道的诗人。他把“晓市”的画面刻在峨石瀛波图上,一幅图画便有了生活的憧憬。他把“龙眼神井”和苍生联系起来,神井才有了澄澈的目光。他面对“琉璃宝瓮”,否定了“鬼斧神工”。在那面浅海的“花斑彩石”之山前,他停下脚步,心靠了岸。一个没有灵魂的人,风景对他不能有什么美感产生;一个仅有诗才而无情怀的人,风景再好也成就不了好的诗句。
   二十年的时间,我断断续续地走过李天鸷曾经走过的风景路线,不敢写一首风景诗,因为我少一种高雅的情怀,只能咏风景而作,我觉得太苍白,太无味。
   山水到绝处才成风景,如果风景里只有风花雪月,那风景便少了风骨和灵魂。用生命这杯水浇灌风景,风景就会生动起来;用爱江山的情怀,拥抱风景,风景才显出可爱的本色,就是只剩下风景的残存,只留下风景的名号,也都还是值得我们再去拥抱。让风景慰藉我们,只是太多人看风景的目的。可在李天鸷的眼中,风景是他表达情怀,抒发抱负的一个知己,所以,他的荣成一任,起码找到了八大知己,多么丰厚的收获!不要用“这是我的发祥地”来评价他,不要用“风景成全了他”来看一个人。在风景面前,最能显出情怀的浅薄和厚实。
   如今,我再来一一抚摸这些被誉为“道光八景”的风景,我甚至说错了风景的名字用字,这并不重要,我记取了一位县令的笔迹,因为他把自己的抱负和情怀写在了风景之上,远比风景的名字重要。
   我还想到了所谓的诗意。那些被称为诗的东西,在有的人看来,一定是要有着惊艳的读感,有着拍案叹服的美妙。李天鸷算不上是好诗人,我读他的诗,并不感到惊艳,但感到一股气流,仿佛穿透风景袭来,这是不是诗意呢?他所表达的情怀,也没有什么“无人之境”,但一样可以令我感到此境之妙。此境不老,依然是活着的境界。
   我不知李天鸷有无讴歌天子的意向,“道光八景”,出自当朝,如果只是附庸风雅,未必得到史记。正是那些人间正道的情怀,才让他的诗歌有了流芳的可能。
   曾经看到过有人对风景感叹: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未必成立。李天鸷离开了他的任职地荣成,也离开了一个时代,但“道光八景”还留着他的诗句,还响着他的铿锵。我还是喜欢这句话,一个人到哪都可以让一般的景物成为风景。这个人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就像那幢矗立于江畔的滕王阁,不就是一座普通的楼阁?我们只能感慨它面对江水不停叹息,还有多少人生华章可以从阁窗飞出呢。我们不会去记住是谁建造,而记住了那篇《滕王阁序》的作者是王勃。
   做一个有趣的人吧,即使为官,也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对风景有温暖情怀的人。李天鸷,是为官者的一面镜子,用自己的做官为民的情怀,带起一片风景,风景就是为官者的口碑。
   时光不会倒流,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留给我们不断回忆的风景,风景里一定忽隐忽现着一个人,“道光八景”里闪着一个为政不苟的县令的形象。“道光八景”,虽无太多的文人墨客留诗,但有了李天鸷的平仄,就有了跳动的灵魂,注入了他关怀民生的情怀,所以至今声誉不减,依然妖娆于荣成千里海岸线上。
   寻找李天鸷的名字,不要去翻阅诗笺了,荣成的“道光八景”几乎成了他的诗集,他的古韵平仄一直铿锵于这条海岸线上。
  
   创作于2023年1月26日,2024年8月8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46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道光年间,身为荣成父母官的县令李天鸷,把自己的情怀写在了风景里。他独自一人,夜卧老虎洞,晨望映月湾,从 “峨石瀛波”里去看那晓市,只见蜿蜒曲折的海岸上,岩礁犬牙,鹅卵遍滩,渔民们满载而归,“未闻喧闹叫卖声” “回头晓市浑如画”。这是一幅民生和乐的图画,是民生点亮风景的画。也让“峨石瀛波”成为了“道光八景”之首。他在那首诗里也写到那座峨石山,但他的运笔显然是无视峨石山的存在,“放眼神山认不清”,这是写实,也是铺垫之笔,一个关心民生的县令,晓市就是他心中的“清明上河图”。埠阜物丰,人头攒动,胜过千浪拍岸,万波发吼。一代县令曾经的努力,才是一处繁盛之地百年不衰的原因。世事沧桑,道光八景,只是留下了风景的名称,如果不是有一位县令的诗,我们很难找到这些风景的原貌了。即使找到了,那些风景也少了风骨情怀,再难激活出风景的灵气与美感。李天鸷,一个并无诗人头衔的县令,却是地道的诗人。他把“晓市”的画面刻在峨石瀛波图上,一幅图画便有了生活的憧憬。他把“龙眼神井”和苍生联系起来,神井才有了澄澈的目光。他面对“琉璃宝瓮”,否定了“鬼斧神工”。在那面浅海的“花斑彩石”之山前,他停下脚步,心靠了岸。一个没有灵魂的人,风景对他不能有什么美感产生,一个仅有诗才而无情怀的人,风景再好也成就不了好的诗句。李天鸷只不过任职荣成三年,就离开了,也离开了一个时代,但“道光八景”还留着他的诗句,还响着他的铿锵。时光不会倒流,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留给我们不断回忆的风景,风景里忽隐忽现闪着一个为政不苟的县令的形象。作品构思独特,主题深刻,以“风景诗”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县令的形象。这样深邃的作品,只有同时拥有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和如椽巨笔的怀才老师才写得出。深度好文,倾情推荐。【东篱编辑:雪胎梅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8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08 07:33:02
  清代道光年间,山东荣成的父母官李天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把自己“勤政爱民”的情怀写在了风景里。任职仅仅三年的他,离开了荣成,也离开了他的时代 但“道光八景”留下了他的诗句,回响了他的铿锵。作品构思巧妙,主题深邃,以“风景诗”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为政不苟的县令的形象。深度好文,倾情推荐。点赞、问好,敬茶!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秋日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8 11:02:32
  谢谢梅骨老师的美编,谢谢美评。荣成真正建县比较晚,是雍正帝“钦赐嘉名”,但荣成在春秋时期就蜚声的,期间经历过很多时期,所以,李天鸷来荣成遍游风景,我想可能也是为了给荣成打一个风景品牌吧,据说,第一晚就睡在老虎洞里。李天鸷对荣成的贡献不可小视,怎样表现他的治政,我读了一些材料,就从他对风景的情怀写起吧,希望能够写出这个人物的特点。遥握,问候秋祺!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08 08:00:27
  这篇散文以独特视角评论道光年间荣成县令李天鸷。他的诗绘就民生风景,成就“道光八景”。虽任职短暂,却留下深刻印记。作品构思精妙,主题深刻,尽显作者赤子之心与才华,是不可多得的深度好文,值得倾情推荐! 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8 11:05:48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荣成的道光八景,与李天鸷有着关系,其实,他成就的不仅仅的风景,而且还有他的治政贡献,他把最美的人文情怀注入风景中,风景有了深度和诗意。所以,我思考,真正的诗意,不是那些小情趣,应该是一种道德水平,人文光辉。也许是我对家乡的认可,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偏颇,但我愿坚持。遥握,问候秋祺!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8 09:16:28
  我看到这个题目,就猜想到,老师写的是李天鸷,因为那篇《峨石瀛波》是我编辑的,印象很深,而且还获得了绝品。这次,老师是换了个视角,来塑造一个县令的光辉形象。他不是个好诗人,但是个好县令,留下的道光八景里,依然能找到渔民生活的痕迹。造福一方的好官,活在每一道风景里。换一种写法,更显老师笔力非凡。精彩美文,拜读学习。遥握,秋祺!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8 11:11:01
  谢谢韩老师的解读,谢谢美评。的确,那篇绝品文章有了韩老师的提携和赞誉,心中感激。那篇文章也是墨林总编发现并推荐,谢谢两位的赏识。如果只是写荣成的风景,就是16大风景,可能也只能是泛泛介绍,我琢磨道光八景与李天鸷的关系,读过他留下的诗歌,感觉他的诗歌明显带着人文的情怀,尤其是他对民生的关照,写进了诗句,诗句就有了重量。李天鸷在诗歌界可能默默无闻,但在县令里,他是一个特别的人物,荣成人记得他。能够在几百年后还活在风景里,这是不容易的,李天鸷就活在荣成的风景中,为之写赞歌,值得。我想,也是为证者应该参照学习的。遥握,问候秋祺!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8-08 10:02:47
  李天鸷,身为荣成的父母官,为苍生请命,为荣成造福,“道光八景”留下了他的诗句,荣成的历史写下了他的传奇。他爱风景,爱百姓,勤勉为政,治县有方。该文构思精妙,描写抒情议论交织穿插,浑然无痕,作者对李县令的赞美怀念之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精妙绝伦的语言表达,意境深远,启人共鸣!问候怀才老师,快乐安康!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8 11:15:10
  一个人物,特别是父母官,能够在为政期间关注风景,李天鸷在县令里是一个特别。陶渊明也是在离开县令的职位以后写的诗歌才出名,而李天鸷在任上就在一个地方有了名望,不能不引人注意,当然李天鸷无法和陶渊明相提并论,是两条路上的佼佼者。我想揭开荣成的文化底蕴,李天鸷是对荣成文化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他不是好的诗人,但他的诗歌却有着太一般的意境,潜藏了一份厚重的人文情怀。谢谢罗老师拨冗赏评。遥握,问候秋祺!
5 楼        文友:简柔        2024-08-08 10:39:32
  怀才老师以如词如赋般的笔触潇洒泼墨荣成八景,有优美的景致,更让一个好县令李天鸷呼之欲出。荣成八景,落在一个懂得欣赏的人眼里,定是极美的。老师对风景的理解非常深刻。怀才老师深刻挖掘胶东人文风光,其情怀不逊色李天鸷。文又美,又深。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8 11:19:08
  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一个县令对风景的贡献,我常常去想这个问题,通过阅读,发现李天鸷在风景中注入了强烈的人文情怀,每读滋味不同,参照他的后任者给风景写的诗歌,包括一些名人写的,我觉得皆不如李天鸷的深刻温暖,因为他把民生放进了诗句中,这不是为了赢得民众,而是心中装着民众。简柔老师谬赞了,李天鸷是一代人物,怀才是执笔写个小文的人,无法相提并论。但愿读者通过小文能够进一步了解荣成这片土地。遥握,问候秋祺!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8 13:22:26
  荣成道光八景,李县令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自己的情怀融入到美丽的风景中,让后辈享用,荣成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诗文墨宝。美文,学习点赞!问候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8 14:35:21
  风景里,有一个为民着想有民生情怀的人,一定更加精彩。我是以这样的想法来展现道光八景的。这个人物是荣成历史上的骄傲,应该为他留下美好的记忆。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遥握,问候秋祺!
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8-09 15:14:47
  县令的风景情怀,太有新意的写法了,一个热爱文学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更难得的是关心黎明百姓,这个风景才更让人敬佩!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好怀才老师,感叹老师才情,敬茶!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9 16:14:18
  谢谢欣然老师的美评。读李天鸷给荣成道光八景的诗歌,我觉得他不是以一个赏景的普通眼光去审美风景的,读完,就觉得他的诗歌蕴含着浓厚的悯民情怀,这是不简单的。所以就挖掘一下,再现一代管理的思想情感境界。今天欣然老师的两篇文章都很精彩,跳出了职业的藩篱,思维旷达,写得有深度,特别是“百”字那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点赞你,祝你创作快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