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汤子小传(散文)
一
粗粮和细粮有几个划分标准,我们那里,就把大碴子、玉米面、高粱米、小米当成粗粮,细粮一般就指大米和白面。
东北汤子,就是粗粮细作的代表。东北人把它当细粮吃,但不愿意承认它是细粮。每年一到初冬,母亲就会从仓房里拿出一袋玉米碴子(玉米粒去皮打碎),淘洗几遍,顺便将那些有点瘪的碴子滤掉。然后,倒进一只小缸里,冷水刚好浸没,用盖帘盖好。盖帘,一般为圆形,就是用干透的高粱秸制作的,可摆放水饺等食品,又可做为容器盖件。随后,我们帮着母亲,把小缸安放在墙角。如果想早点吃到汤子,就离炉子近些,或者干脆搬进里屋(卧室兼饭堂),温度高,缸里的玉米碴子发酵快,有时一个礼拜就够了;或者放在阴凉的地方,发酵时间长些,需要十天到半个月。母亲说,闻闻有酸味道,就可以拿去磨面了。当然,如果有人家特别喜欢吃酸一点的,就多发酵几天。
母亲一般都会用盆将发酵好的大碴子端到张姨家里,张姨家是我家亲戚,又是邻居,中间只隔着一户人家,若是走院子里开的“小门”,分分钟就到。张姨家开豆腐坊,在外屋(厨房)有一盘石磨。姨父经常起早磨豆腐,白天磨盘就空着,姨父就接一些磨汤子面的活儿。有钱的就给两个,没有的,陪副笑脸就行了,都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越计较越穷,姨父说这话时,会露出前排被烟醺黄的牙齿。
母亲总说,亲兄弟明算账,每次掏出一块钱给张姨,总是被张姨给塞回来,并用双手将母亲推出屋子。只好回到家里,等把面袋里的水分控干,汤子面就做好了。母亲会掰下一大块,让我或者妹妹给张姨家送去。记得每次张姨都说:“这个小韩子!”她们平时用父亲的姓氏这样称呼母亲。留下汤子面,给我们盆里装上一块大豆腐带回。
冬天,汤子面好保管,近期要吃的,就放阴凉处,如果要过段时间吃的,怕坏,就用旧报纸封好,放在四壁透风的仓房冻起来了。那时候,没有保鲜袋,也没过多考虑卫生问题,很多东西都用报纸包,比如酿大酱的“黄豆块子”。没读书的母亲,从来没觉得字脏。一层层,将面疙瘩摞起来,仿佛一段不倒的城墙,守护着我们一家的日子。看到这,母亲脸上满是欣慰。
二
每次母亲攥汤子,必须要有人帮着烧火,母亲的双手沾满了面,倒不开空。我边加柴禾,边多次目睹了母亲攥汤子的过程。
先和面。母亲握紧拳头,将面团捣碎,她很用力,仿佛将心中的烦恼和不快都还给了面,面在拳下,呈被碾压之势。等锅里水开了,舀适量倒入面中,烫面。这个步骤是初步增加面的粘性。先揣后揉,先并拢五指将各自为政的碎面块整合成一个团体,然后用手心,将面饼反复揉搓,使面团颗粒间相互地抱紧。
然后,把面饼放在沸水中,汆一会儿,等面饼表面半透明,捞出。此步骤,主要是进一步增加其粘性,使其更多地熟化。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玉米面粘性差,也是不能直接做面条的原因,如果处理不好,汤子条会成一锅粥。入锅前,汤子条已略熟,所以,水几开后就大功告成。汤子条不能久煮,久煮会断条、糊锅。如果是现在,我会建议母亲,加一点糯米粉增加其粘性,改善口感,不知是否可行。现在做蛋糕、点心,很多就加入了糯米,结果大卖。糯米蛋糕,有的还成了网红。
攥汤子。这更是个功夫活儿。一般水平的必须要有个“汤套”,薄铁皮卷成的两头开口的小喇叭筒。水烧开,将汤套夹在虎口处,有的担心这样很累手指,弄不好就掉下来,聪明的人们给汤套焊上了个钥匙圈,套在拇指上。然后,往戴汤套的这只手——“主攻手”灌适量的面,另只手——“副攻手”在一侧托住,就势发力,同时,“主攻手”同时攥紧挤压,做上扬动作,将汤子条借势甩出。眼睛的余光要看准锅,否则,汤子条容易沾倒锅内帮上,不好收拾。间或要适当搅动汤子条,否则汤子条层层覆盖,自然会粘成一坨。
起初,我以为是“副攻手”推挤面团,“主攻手”只是个平台,这样,才有汤子条出来。经母亲一讲,豁然开朗。主要靠“主攻手”一次一次攥紧挤压,才出汤子条,“副攻手”只是起到托举和挡板作用,让“主攻手”不至于累得举不起来,也同时挡住汤面从“主攻手”手心里逃逸。靠手的攥劲儿,所以,才叫“攥汤子”。母亲十七岁结婚,就已经会攥汤子了,显然已是高手。有几次,汤套找不到了,这玩意儿太小,容易躲在哪里不出来。母亲不急不躁,就用两只手攥汤子了,汤子条从虎口挤出,粗细均匀,灿若道道金黄的彩虹。
母亲攥汤子的过程看似有点繁复,据说现在有了改良版。主要是简化了汤子面的制作过程。即直接用上好的玉米面(磨得越细的玉米面越好),温水和面,面的湿度适中为好,标准是恰好能从指缝挤出条来。最好有“面引子”或酵母,放一点,会加快发酵速度。最好找个温度高点的地方,比如农村的炕头、火墙、暖气片上,放个七八小时。发酵后,反复揉面。后面的工序就和前述一样了。这样,当天就能吃到汤子。那天,我把我看到的这一做法推荐给妹妹,妹妹却回复,没那样做过,就没下文了。传统,是很难改变的。
我曾好奇,跟母亲学攥汤子,当时手还小,而且,我的右手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先天缝隙大,并不拢,按迷信说法,漏财。漏财我不怕,一个靠工资吃饭的人,没财漏。我倒是忧心漏掉光阴,握不住时间,转瞬韶华已逝。漏汤面更是没商量。母亲说,算了,男孩子学这干啥?母亲从不重男轻女,但在母亲心中,男孩子是不需要做饭的。我也受母亲影响,至今还固执地认为,女人最美的时候,是身影在厨房间闪耀。
没学会攥汤子,当然,到今天也没学会赚钱。
三
汤子的全称是——东北酸汤子。汤子的酸,不是酸菜的酸,也不是陈醋的酸,是温柔的酸。我有个亲戚,喜欢汤子,但不喜欢汤子的酸,每次就在碗里加勺白糖。而我,除了喜欢那种酸,更喜欢汤子条实诚滑溜,不拉(读lá,割的意思)嗓子,百吃不腻,它几乎成了过去年代改善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我大赞祖先的智慧,尽管说汤子问世仅有300多年历史。虽不见挂面似的干汤子条有售,但我敢说,攥汤子过程中隐藏的技巧,不逊于现在的玉米面条工艺。汤子条很纯粹,只有玉米,而玉米面条,虽被称为黄金面条,但如不加入白面,口感粗糙,顾客不接受,还容易断条碎掉,不耐煮。再仔细了解下来,我更骄傲了。原来,汤子是满族食品,满语称作厄其克。这让我猛醒,母亲就是满族,我也有半个满族血统。难怪母亲汤子攥得那么好,想必母亲从小就是吃汤子长大的。此刻,不闭上眼睛,都能想见母亲攥汤子时,那连贯的动作多么优美,平平仄仄,欲扬又抑。现在,浪迹于世的满族食品不多了,人见人爱的沙琪玛之外,汤子必须算一个。
汤子的基本吃法类似面条,谁让它们都长得那么苗条呢?浑汤或过水,辅之以卤汁或鸡蛋酱、肉酱,妥妥的一种美食。汤子条因发酵过,产生的大量乳酸,助消化,增进食欲。富含维生素C、B、K,重点指出一下,这个“老K”,对维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降低胆固醇水平等大有裨益。
每次回到老家,妹妹总是特意做几次汤子。我到厨房看了看,妹夫竟然上手了。汤子面是农贸市场买来现成的,只是,现在真的变成“挤汤子”了。妹夫之所以主厨,是因为这个挤汤子神器妹妹拿着有点吃力。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做成的一个带孔的铁筒物件,汤面放进桶内,下压连接盖子(铁筒内径的尺度)的手柄,盖子便把压力转移给汤面,汤子条便挤了出来,每次六条,效率很高。一次接着一次重复挤压,像气缸做活塞运动似的,转眼,一锅酸汤子做好了。
妹妹将汤子端上桌,我通常都会犹豫一会儿才吃,难免想起有的人误食了发霉的汤子面导致中毒身亡的事件,心中有点局促。汤子面变质,会产生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有毒物质,沸水100℃也难以破坏其毒性。妹妹妹夫笑着说,他们买的是新鲜汤子面,现磨现做的。这样,他们先试吃,过一会儿我再吃。我没忍住,还是立马吃了两碗,大快朵颐。睡觉前还在打饱嗝呢,摸摸幸福的胃部,我知道,那是汤子在报平安。
现在有了冰箱,可以一年四季吃汤子了。妹夫讲的在理,只要别去吃冰箱里冻的已超过三个月保质期的汤子面,别去吃没冻藏的已经有了馊味、变了色甚至长了霉点的汤子面,啥事儿没有。我丝毫不担心酸汤子会像汤子条那样一根根接续下去,毕竟它是东北民间祖祖辈辈广为流传的食品。我虽然内心矛盾,但和汤子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遂留下以上文字,献给默默传承中国民间饮食文化的母亲们,亲人们,我的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