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汤子小传(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汤子小传(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532.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0发表时间:2024-08-08 07:25:19


   粗粮和细粮有几个划分标准,我们那里,就把大碴子、玉米面、高粱米、小米当成粗粮,细粮一般就指大米和白面。
   东北汤子,就是粗粮细作的代表。东北人把它当细粮吃,但不愿意承认它是细粮。每年一到初冬,母亲就会从仓房里拿出一袋玉米碴子(玉米粒去皮打碎),淘洗几遍,顺便将那些有点瘪的碴子滤掉。然后,倒进一只小缸里,冷水刚好浸没,用盖帘盖好。盖帘,一般为圆形,就是用干透的高粱秸制作的,可摆放水饺等食品,又可做为容器盖件。随后,我们帮着母亲,把小缸安放在墙角。如果想早点吃到汤子,就离炉子近些,或者干脆搬进里屋(卧室兼饭堂),温度高,缸里的玉米碴子发酵快,有时一个礼拜就够了;或者放在阴凉的地方,发酵时间长些,需要十天到半个月。母亲说,闻闻有酸味道,就可以拿去磨面了。当然,如果有人家特别喜欢吃酸一点的,就多发酵几天。
   母亲一般都会用盆将发酵好的大碴子端到张姨家里,张姨家是我家亲戚,又是邻居,中间只隔着一户人家,若是走院子里开的“小门”,分分钟就到。张姨家开豆腐坊,在外屋(厨房)有一盘石磨。姨父经常起早磨豆腐,白天磨盘就空着,姨父就接一些磨汤子面的活儿。有钱的就给两个,没有的,陪副笑脸就行了,都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越计较越穷,姨父说这话时,会露出前排被烟醺黄的牙齿。
   母亲总说,亲兄弟明算账,每次掏出一块钱给张姨,总是被张姨给塞回来,并用双手将母亲推出屋子。只好回到家里,等把面袋里的水分控干,汤子面就做好了。母亲会掰下一大块,让我或者妹妹给张姨家送去。记得每次张姨都说:“这个小韩子!”她们平时用父亲的姓氏这样称呼母亲。留下汤子面,给我们盆里装上一块大豆腐带回。
   冬天,汤子面好保管,近期要吃的,就放阴凉处,如果要过段时间吃的,怕坏,就用旧报纸封好,放在四壁透风的仓房冻起来了。那时候,没有保鲜袋,也没过多考虑卫生问题,很多东西都用报纸包,比如酿大酱的“黄豆块子”。没读书的母亲,从来没觉得字脏。一层层,将面疙瘩摞起来,仿佛一段不倒的城墙,守护着我们一家的日子。看到这,母亲脸上满是欣慰。
  
   二
   每次母亲攥汤子,必须要有人帮着烧火,母亲的双手沾满了面,倒不开空。我边加柴禾,边多次目睹了母亲攥汤子的过程。
   先和面。母亲握紧拳头,将面团捣碎,她很用力,仿佛将心中的烦恼和不快都还给了面,面在拳下,呈被碾压之势。等锅里水开了,舀适量倒入面中,烫面。这个步骤是初步增加面的粘性。先揣后揉,先并拢五指将各自为政的碎面块整合成一个团体,然后用手心,将面饼反复揉搓,使面团颗粒间相互地抱紧。
   然后,把面饼放在沸水中,汆一会儿,等面饼表面半透明,捞出。此步骤,主要是进一步增加其粘性,使其更多地熟化。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玉米面粘性差,也是不能直接做面条的原因,如果处理不好,汤子条会成一锅粥。入锅前,汤子条已略熟,所以,水几开后就大功告成。汤子条不能久煮,久煮会断条、糊锅。如果是现在,我会建议母亲,加一点糯米粉增加其粘性,改善口感,不知是否可行。现在做蛋糕、点心,很多就加入了糯米,结果大卖。糯米蛋糕,有的还成了网红。
   攥汤子。这更是个功夫活儿。一般水平的必须要有个“汤套”,薄铁皮卷成的两头开口的小喇叭筒。水烧开,将汤套夹在虎口处,有的担心这样很累手指,弄不好就掉下来,聪明的人们给汤套焊上了个钥匙圈,套在拇指上。然后,往戴汤套的这只手——“主攻手”灌适量的面,另只手——“副攻手”在一侧托住,就势发力,同时,“主攻手”同时攥紧挤压,做上扬动作,将汤子条借势甩出。眼睛的余光要看准锅,否则,汤子条容易沾倒锅内帮上,不好收拾。间或要适当搅动汤子条,否则汤子条层层覆盖,自然会粘成一坨。
   起初,我以为是“副攻手”推挤面团,“主攻手”只是个平台,这样,才有汤子条出来。经母亲一讲,豁然开朗。主要靠“主攻手”一次一次攥紧挤压,才出汤子条,“副攻手”只是起到托举和挡板作用,让“主攻手”不至于累得举不起来,也同时挡住汤面从“主攻手”手心里逃逸。靠手的攥劲儿,所以,才叫“攥汤子”。母亲十七岁结婚,就已经会攥汤子了,显然已是高手。有几次,汤套找不到了,这玩意儿太小,容易躲在哪里不出来。母亲不急不躁,就用两只手攥汤子了,汤子条从虎口挤出,粗细均匀,灿若道道金黄的彩虹。
   母亲攥汤子的过程看似有点繁复,据说现在有了改良版。主要是简化了汤子面的制作过程。即直接用上好的玉米面(磨得越细的玉米面越好),温水和面,面的湿度适中为好,标准是恰好能从指缝挤出条来。最好有“面引子”或酵母,放一点,会加快发酵速度。最好找个温度高点的地方,比如农村的炕头、火墙、暖气片上,放个七八小时。发酵后,反复揉面。后面的工序就和前述一样了。这样,当天就能吃到汤子。那天,我把我看到的这一做法推荐给妹妹,妹妹却回复,没那样做过,就没下文了。传统,是很难改变的。
   我曾好奇,跟母亲学攥汤子,当时手还小,而且,我的右手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先天缝隙大,并不拢,按迷信说法,漏财。漏财我不怕,一个靠工资吃饭的人,没财漏。我倒是忧心漏掉光阴,握不住时间,转瞬韶华已逝。漏汤面更是没商量。母亲说,算了,男孩子学这干啥?母亲从不重男轻女,但在母亲心中,男孩子是不需要做饭的。我也受母亲影响,至今还固执地认为,女人最美的时候,是身影在厨房间闪耀。
   没学会攥汤子,当然,到今天也没学会赚钱。
  
   三
   汤子的全称是——东北酸汤子。汤子的酸,不是酸菜的酸,也不是陈醋的酸,是温柔的酸。我有个亲戚,喜欢汤子,但不喜欢汤子的酸,每次就在碗里加勺白糖。而我,除了喜欢那种酸,更喜欢汤子条实诚滑溜,不拉(读lá,割的意思)嗓子,百吃不腻,它几乎成了过去年代改善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我大赞祖先的智慧,尽管说汤子问世仅有300多年历史。虽不见挂面似的干汤子条有售,但我敢说,攥汤子过程中隐藏的技巧,不逊于现在的玉米面条工艺。汤子条很纯粹,只有玉米,而玉米面条,虽被称为黄金面条,但如不加入白面,口感粗糙,顾客不接受,还容易断条碎掉,不耐煮。再仔细了解下来,我更骄傲了。原来,汤子是满族食品,满语称作厄其克。这让我猛醒,母亲就是满族,我也有半个满族血统。难怪母亲汤子攥得那么好,想必母亲从小就是吃汤子长大的。此刻,不闭上眼睛,都能想见母亲攥汤子时,那连贯的动作多么优美,平平仄仄,欲扬又抑。现在,浪迹于世的满族食品不多了,人见人爱的沙琪玛之外,汤子必须算一个。
   汤子的基本吃法类似面条,谁让它们都长得那么苗条呢?浑汤或过水,辅之以卤汁或鸡蛋酱、肉酱,妥妥的一种美食。汤子条因发酵过,产生的大量乳酸,助消化,增进食欲。富含维生素C、B、K,重点指出一下,这个“老K”,对维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降低胆固醇水平等大有裨益。
   每次回到老家,妹妹总是特意做几次汤子。我到厨房看了看,妹夫竟然上手了。汤子面是农贸市场买来现成的,只是,现在真的变成“挤汤子”了。妹夫之所以主厨,是因为这个挤汤子神器妹妹拿着有点吃力。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做成的一个带孔的铁筒物件,汤面放进桶内,下压连接盖子(铁筒内径的尺度)的手柄,盖子便把压力转移给汤面,汤子条便挤了出来,每次六条,效率很高。一次接着一次重复挤压,像气缸做活塞运动似的,转眼,一锅酸汤子做好了。
   妹妹将汤子端上桌,我通常都会犹豫一会儿才吃,难免想起有的人误食了发霉的汤子面导致中毒身亡的事件,心中有点局促。汤子面变质,会产生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有毒物质,沸水100℃也难以破坏其毒性。妹妹妹夫笑着说,他们买的是新鲜汤子面,现磨现做的。这样,他们先试吃,过一会儿我再吃。我没忍住,还是立马吃了两碗,大快朵颐。睡觉前还在打饱嗝呢,摸摸幸福的胃部,我知道,那是汤子在报平安。
   现在有了冰箱,可以一年四季吃汤子了。妹夫讲的在理,只要别去吃冰箱里冻的已超过三个月保质期的汤子面,别去吃没冻藏的已经有了馊味、变了色甚至长了霉点的汤子面,啥事儿没有。我丝毫不担心酸汤子会像汤子条那样一根根接续下去,毕竟它是东北民间祖祖辈辈广为流传的食品。我虽然内心矛盾,但和汤子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遂留下以上文字,献给默默传承中国民间饮食文化的母亲们,亲人们,我的乡亲们。
  

共 33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劳动人民有智慧,再普通甚至不堪的食物也能做出美食的味道。作者笔下的东北“攥汤子”就是典型的粗糙食物的蝶变例子。我推测,可能就像胶东的玉米面汤那样,胶东人是反复揉搓,令玉米面柔性生出,再以菜刀切面,俗成“老燕屎”,名字不雅,但吃起来还不错。在东北,粗粮细作,这是农人对生活的态度。玉米大碴子,那是一个特色的存在。采取发酵工艺,令玉米面的粘性和酸性泛处,于是有了口味的蝶变。东北人,邻里互助,显示了中华民族睦邻的品德,礼尚往来,加深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联系。攥汤子,是技术活,也是作者母亲的拿手戏,有点带着表演的性质了。作者借用主攻手和副攻手的概念,来写母亲的灵巧,构成一段精彩的劳作场景。作者认为,最好的汤子就是从母亲手的虎口挤出来的,作者跟母亲学攥汤子,但手指不听使唤,母亲也不要求男孩子学,就变得要领。攥汤子,是生活的智慧,作者探源,原来是满族人的传承,作者的母亲是满族,当然得到真传。作者回到家乡,喝上一顿攥汤子,就是融入了家乡的生活,但汤子必须保持新鲜,一旦产生米酵菌酸的有毒物质,人吃了就有危险,曾经有过死人的事件发生。仔细想,攥汤子并非是一种粗糙的手工艺,而是有着严格的制作程序和程度的把握。在作者笔下,写攥汤子,写出母亲的智慧和灵巧,写出了东北人对生活的精益求精,写出了一段古老的乡愁。作品流露出朴素的生活观,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流传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把苦日子过成精致的手艺和故事,这是中国农村的底色,也是农村文化,特别是在如今,喜欢怀旧的人们眼中,这些完全可以再次走进人们的美食行列,成为一种美食的新追求。文章突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食物的传承,永远有一股灵魂,这就是人们喜欢怀旧的原因。文章详细介绍了攥汤子的工艺步骤,还原了一段民俗食物制作的精彩。写出了真实可感的故事,攥汤子带上了情感,变成了挥之不去的美食。语言朴素,故事性强,文章创作符合“小传”的特点,为一道粗食立传,也为亲人乡亲立传,人物形象虽寥寥几笔,也颇有风骨,亲情乡愁流露字句中,读着亲情。口舌之欲,很不易满足,作者不追求食物本身的优点,始终注入亲情,味道就超越了食物本身。吃上一顿汤子,打一个饱嗝,这种满足,流露出作者对朴素生活的热爱,文笔华而内涵实,功夫不浅。【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8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8 07:29:55
  胶东人对玉米也是情深义重,手搓成条,入菜锅一煮,叫“老燕屎”,名字不雅,不影响开心吃。还是东北人的称谓好,叫攥汤子,手艺地道,硬是把粗鲁做出了细粮的范儿,作者的文章,充满浓厚的乡愁,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才智,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读后深受感染,真想让作者送一碗尝尝……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8 08:53:49
  我不知道山东人吃不吃汤子,我的父亲倒不是很喜欢吃,他就喜欢吃饽饽,玉米饼子、馒头。那时候,也忘记考证了。这个文写得还是仓促些,有些内容也没想好。老师说的“老燕屎”,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机会去尝尝。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感谢一如既往的鼓励,顺祝秋安,笔丰!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08 08:04:30
  这篇散文以东北“攥汤子”为例,展现劳动人民智慧。工艺步骤精彩,母亲形象鲜活,饱含亲情乡愁。语言朴素,故事性强,凸显地方特色,传承食物灵魂,流露出对朴素生活的热爱,令人称赞! 祝韩格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8 08:56:27
  不知道老师吃没吃过,如果到过东北,饭店里不一定有,要到居民家里或民宿,可能会吃到。现在改良的基本没酸味道了,口感更好,希望老师有机会尝尝。小文粗浅,谢谢老师热情的鼓励,秋安,吉祥!
3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8-08 09:17:21
  为家乡的美食树碑立传,这种热爱故乡的炽烈情怀天地可表,日月可鉴。作者老家在大东北,作者的母亲攥汤子的行家里手,手艺精湛,将粗粮揉搓成了细粮,将单调的生活调制成诱惑难挡的美味佳肴。母亲的智慧、乡邻之间从不计较的古道热肠、亲人间攥汤子、吃汤子的暖到极致的画面,非常入心,非常动人。作者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朴实灵动,亲切,于烟火气中感受满满的幸福感,乡愁浓郁的文字,妙哉!问候韩格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8 09:28:18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母亲会做很多民间食品,可惜,传到我们这代手里的不全面,比如攥汤子,现在的人都用神器了,高效又舒服。那年月,自己还小,观察不够仔细,如今母亲身体不好,也失去了再交流的可能。所以,这篇小文,粗浅不足很多。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和鼓励,期待老师佳作,秋日愉快!
4 楼        文友:简柔        2024-08-08 11:12:55
  玉米在我们故乡,是一个陌生的存在。做汤子面的过程非常生动细致,令人入境,人性的朴实和厚道,亲情的温暖被一碗碗汤子面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让人动容。老师写的汤子面让人好生垂涎,活色生香的美文,真想吃上一碗。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8 13:51:45
  对的,北方多玉米,现在种得更多,有机会去看看,诗人郭小川的“青纱帐”,沃野平畴,一望无际,很美。汤子,虽不及米粉盛名,但在北方人的心目中,地位神圣,所以,才爱得“死去活来”。小文一篇,多有不足,谢谢老师的鼓励,秋日愉快!
5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8-08 12:03:59
  老师笔下的食物我好像吃过,只是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无赖名字,老师写得亲切,童年的美食都让你倒腾出来,让人怀念。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8 13:54:52
  现在北方城里应该有卖,只是少了,不注意发现不了。发源于辽宁,鼎盛于黑龙江,吉林应该也有流传。我把它折腾出来,给大家“尝尝鲜”。谢谢老师鼓励,秋日愉快!
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8-08 13:46:40
  这是北方的特色面食,我没吃过 ,这个攥,很有力道,想来这个面一定也是有弹性够味,老师的文章依然满满温情,写出了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候老师秋祺,佳作频频!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8 13:58:31
  老师看到了点子上,这个食品的制作功夫,关键就在“攥”字上,很练手劲,做多了,很累人的。北方流传甚广,我不理解的是,南方竟踪影难觅,可能源于食品卫生方面要求严的缘故吧。谢谢老师关注拙文,并给予热情鼓励,秋安,万事如意!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8 17:30:21
  第一次听说汤子面,看老师描述的场景,肯定很好吃,特别是注入亲情了的汤子更美味。汤子的做法,老师写得很详细,老师肯定也得到家中父母的真传。勤劳者得吃,劳动者真美。美文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8 19:32:26
  我对这个过程是比较熟悉,但就是不会像母亲那样熟练攥汤子,这是个功夫。有机会到东北转转,有很多不一样的风情,你会看到,哦,原来人还可以这样生活。感谢老师鼓励,顺祝秋日愉快!
8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4-08-13 21:54:44
  韩格老师好,攥汤子一文已拜读。感觉非常亲切。这东北人的美食,山东人也非常喜欢,只是没有多少人会做了。当年还是在嫁到阿城农村的表姐那儿吃过,独特的口味,至今记忆犹新。老师写了一篇东北人美食的好文章,点赞啦!另,有一事想知与老师,在东篱二季度的总结,对参与根与魂征文投稿的计数上,可能少算了一篇我投的稿子。经东篱发入征文的共有两篇,“新姊妹易嫁”和“爱不够,放不下的东北腌酸菜”,但表格中,只记入了一篇。恳请核查一下。我在飞笺中已写了,但页面均无显示,故只能在此与老师沟通啦。給你添麻烦啦,谢谢!
回复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14 05:22:28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给予鼓励!我看了下统计表底稿,你的征文共2篇。只是您分别是3月、4月各发1篇,3月的统计在一季度里,当时因为刚刚开始,一季度社团总结没公布征文数字,你看不到;4月份的统计在二季度中,并且社团总结时公布了,所以,你看到的是1篇。所以,总数字是对的。届时,如果看年度的统计表,肯定是2篇。我们过段时间也会公布征文总的数字,你到时可以查看。祝秋安,笔丰!
9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4-08-16 02:37:43
  韩格老师,你这么一说明,我明白了。是因为所投两篇,因季度之差,分别计数,故二季度投的只能计入一篇。谢谢韩老师对痴叟的耐心。人老了就怕的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痴叟被骂了一次已然有了教训。与编辑老师打交道,都打怵了,至今心有余悸。再谢韩格老师能悉心耐心回复,使我感到了温暖。愿秋安体健,顺心如意。
回复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16 05:14:41
  理解正确,没事的,您的心情和想法我都能理解,顺祝体健,笔丰!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