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金文】越调大师申凤梅(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金文】越调大师申凤梅(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68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26发表时间:2024-08-08 10:45:56
摘要:申凤梅大师11岁学戏,14岁登台演出,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越调表演艺术家。在57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先后在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及现代戏等近200个剧目中扮演过生、旦、净、丑等各种行当的角色,塑造了各类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被老舍先生称为“越调能手”,演戏“生旦不挡,悲喜咸宜”。

走进中原大地,处处都有曲艺。提起河南曲艺,不能不提起河南越调。河南越调从诞生到如今,已经几百年了,其间也曾经辉煌灿烂,也曾经饱经磨难,但由于唱腔优美、情节曲折、故事感人,所以虽然几经风风雨雨,依然曲韵流芳,魅力不减,而且薪火相传,唱响全国。在群星灿烂的戏曲星河的天空,申凤梅是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巨星。
   申凤梅演唱的越调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魅力,这是因为申凤梅是用生命演唱,用真心演唱,用真情演唱。她表演的不是故事,不是传奇,而是人生,而是命运。正因为她的演唱和我们的内心感情紧密相连、密切相关,一声声都在触动我们内心的柔软之处,我们才深有同感,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和她的演唱情景交融。她的脉搏里跳动着戏曲的节奏,她的感情里激荡着戏曲的韵律,她的内心里奔腾着戏曲的江河,她的生命里澎湃着戏曲的浪潮。有人曾问申凤梅一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她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一生最大的快乐是在舞台上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戏,只要观众爱看我的戏,我宁愿累死在练功场上、排练场上、舞台上。”申凤梅对戏曲的热爱已经融入到了血液骨髓之中,她把自己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戏曲事业。
   京剧大师袁世海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申凤梅:说戏曲,不能不谈到河南戏;说起河南戏,不能不谈到越调;说起越调,不能不谈到越调的一代宗师申凤梅先生。想起申凤梅就想起越调,想起越调就想起申凤梅。申凤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越调大师。
   申凤梅的艺术生涯,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坚韧、执着与热爱。
   1927年12月22日,申凤梅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涂庄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正是兵荒马乱的岁月,无数的百姓深受天灾人祸、刀兵之乱和土匪的骚扰。在申凤梅11岁那年,为了摆脱童养媳的命运,申凤梅在姨母的劝导下,与妹妹申秀梅一同走进了许昌县张潘镇越调科班,从此踏上了她的戏曲之路。
   那时候的戏班,既艰苦又严格。凡是学戏的学徒,都饱受折磨。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就。稍有不慎,哪一个唱腔不对,或者动作或者眼神出了差错,轻则一顿呵斥或者痛骂,重则一顿拳打脚踢,饱受皮肉之苦。在班主张书剑的严格教导下,申凤梅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会了越调的唱腔板式,她那独特的嗓音条件也逐渐显现出来。在舞台上,申凤梅认真敬业,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申凤梅的表演就像大地的清晨,旭日东升。
   在这片土地上,由于生存的艰难,由于贪欲的膨胀,很少人的命运可以一帆风顺,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充满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申凤梅的演唱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也为戏班带来了利润,班主便把申凤梅看作一棵摇钱树,企图将申凤梅长期留在戏班为自己牟利,甚至诬陷她的母亲欠钱,以人抵账。面对困境,申凤梅没有屈服,她费尽周折,最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与妹妹一起最终挣脱了班主的控制,开始了流浪艺人的生活。那些日子,虽然极为艰辛,但申凤梅却始终坚持演戏,不断挑战自己。梦想,有时候是含着血泪的果实,追求的人必须坚定不移才能真正拥抱梦想。
   在大师兄李大勋的引领下,申凤梅投靠到临颍县南杨罗村戏班。在这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旦角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戏路。从《秦香莲》到《蝴蝶杯》,从《大保国》到《火焚绣楼》,申凤梅逐渐在舞台上崭露头角。随着戏班的流动演出,申凤梅接触到了更多的艺人,她的艺术视野也越发开阔。她学演了众多不同风格的角色,无论是《大登殿》中的王宝钏,还是《贺后骂殿》中的贺后,她都能演绎得细腻真切、入木三分。
   1941年秋,申凤梅随南将罗剧团来到周口,与毛爱莲所在的剧团相遇。这次的经历,让她在艺术上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提升。而1945年农历3月28日的那场对戏,更是让申凤梅赢得了“铁嗓子大梅”的美誉。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放过她。1942年的河南大旱,使得戏班不得不解散,申凤梅一家人只能到信阳一带卖唱糊口。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她对越调艺术的热爱依然没有丝毫减退。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申凤梅受到邀请为解放军唱戏。她的演出受到了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随后戏班被改编为“刘邓一纵队胜利剧团”,申凤梅被任命为团长。这一时期,她参与排演了《三打祝家庄》《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申凤梅的艺术生涯迎来了新的机遇。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中,她与张秀卿合演《哭殿》,在剧中扮演长孙皇后;并在《收姜维》一剧中扮演诸葛亮,荣获演出一等奖。她的表演真实自然,动作稳健,吐字清晰,以声带情,行腔婉转,声音宽厚有力,质朴豪放,将诸葛亮这一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申派艺术。1958年,申凤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10月为毛泽东主席演出《收姜维》。这次演出,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也让越调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人们很亲切地称申凤梅为“活诸葛”。1962年5月,申凤梅收田发根、黄兰、徐广芝为徒,将自己的艺术精髓传授给后人。1963年,她进京演出,并于4月1日拜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为师。在马先生的指导下,申凤梅的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她将京剧的表演技巧与越调艺术相融合,使自己的表演更加细腻、传神。
   此后,申凤梅的艺术之路愈发宽广。1965年,她在郑州演出《卖箩筐》,并到广州演出现代戏《扒瓜园》,同年该剧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1979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0年春,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诸葛亮吊孝》和《李天保娶亲》拍摄成电影,申凤梅在其中担任诸葛亮一角,其形象深入人心。
   申凤梅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她的表演,更在于她对越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她一生收徒众多,为越调艺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她的弟子们在她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越调领域的中坚力量,将申派艺术发扬光大。在艺术创作上,申凤梅不断推陈出新。她不仅擅长传统剧目,还积极参与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她所饰演的角色丰富多样,无论是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现代的革命志士、普通百姓,她都能演绎得惟妙惟肖。
   申凤梅对越调艺术的热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她平素最讲究戏德,总是提前化妆,穿好服装,坐在一旁“默”戏,到了舞台上更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她的唱腔,犹如黄钟大吕,气势磅礴;她的表演,细腻入微,动人心弦。她所塑造的诸葛亮形象,更是成为了越调艺术的经典,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排演新编历史剧《明镜记》时,她刚刚经历了老伴李大勋的猝然病逝。然而,她强忍着极度的悲痛,婉言谢绝了领导和同志们让她休息的建议,在办完丧事后的第三天就拿着剧本走进排演厅,不顾天气炎热,认真排练,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角色之中。还有一次,剧团在开封演出时,申凤梅因高烧40度难以登台,但当她得知观众们的热切期盼后,强撑病体,让学生扶着走上舞台。尽管声音微弱,但她依然全情投入地哼唱,以真诚的态度赢得了观众们的理解和掌声。
   她在舞台上的表演,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徐徐展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她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与精准诠释。她的一招一式,既有着传统的韵味,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与突破。
   申凤梅的唱腔更是令人陶醉。那或高亢激昂、或婉转低回的声音,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她的嗓音犹如天籁,充满了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听众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受着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她所塑造的一系列经典角色,如诸葛亮等,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艺术形象。她赋予了这些角色以生命和灵魂,让他们在舞台上鲜活起来,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申凤梅的艺术成就并非仅仅局限于舞台之上。她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传承者,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众多弟子。她为乐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戏曲人才。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历经了无数的风雨与挑战,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
   申凤梅的艺术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她的名字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她的演出曾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1994年,年事已高且身体状况不佳的申凤梅,为了拍摄7部13集越调电视艺术系列片《诸葛亮》,多方筹措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她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糖尿病和严重心脏病带来的痛苦,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嗓子唱哑了就拍画面,拍完画面又补录唱腔,加班加点,只为了将越调艺术以更好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她的脉博跳动着戏的节奏,血管里流淌着戏的韵律,她把生命熔铸为之奋斗终生的戏曲事业。
   正当申凤梅继续为越调事业拼搏奋斗的时候,命运的航船却是那么无情地戛然而止。1995年7月20日凌晨零点五十分,申凤梅在周口病逝,结束了她曲折而又坚韧、风雨而又辉煌、坎坷而又灿烂的一生。但她的艺术精神和越调艺术,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戏曲的天空中,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
   申凤梅大师11岁学戏,14岁登台演出,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越调表演艺术家。在57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先后在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及现代戏等近200个剧目中扮演过生、旦、净、丑等各种行当的角色,塑造了各类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被老舍先生称为“越调能手”,演戏“生旦不挡,悲喜咸宜”。
   申凤梅,这位越调大师,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追求,什么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她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越调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她的艺术,如同盛开的花朵,芬芳永驻,永不凋零。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铭记这位伟大的越调大师——申凤梅,让她的艺术之魂在我们心中永远传承下去。
   申凤梅的一生,是为越调艺术奉献的一生。她把自己的生命与越调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用她的才华和热情,将越调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原创首发)
  

共 39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越调大师申凤梅的艺术生涯,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坚韧、执着与热爱。11岁那年,为了摆脱童养媳的命运,与妹妹申秀梅一同走进了许昌县张潘镇越调科班,从此踏上了她的戏曲之路。童年的苦难,使她走上学艺之路;饱受折磨的学徒生活,磨练了她坚韧的意志;坎坷风雨路,使她在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班主的摇钱树。面对班主的诬陷,她没有屈服,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最终挣脱了班主的控制,开始了艰辛的流浪艺人的生活。在大师兄李大勋的引领下,她进入戏班,赢得了“铁嗓子大梅”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申凤梅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艺术生涯迎来了春天。1958年10月,申凤梅为毛泽东主席演出《收姜维》,使越调戏曲传遍全国。她曾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作者观察细致,引经据典,搜索资料,刻画了一位民间艺术家的光辉形象。语言丰富,内容充实,字里行间淌流着对艺术家申凤梅的崇敬之情。推广传承民间艺术,是每位作家的责任和义务。力荐佳作共赏,并申报精品。【金文编辑:晚秋枫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8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8-08 10:48:28
  王社长文思如泉,佳作频出,传承民间艺术,社会责任感极强!敬茶夏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8-08 10:51:34
  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每位演唱者身上,越调大师申凤梅,更是突出的一位,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弘扬。欢迎家人们品尝并留评。谢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08 11:28:53
  感谢无比敬业的晚秋枫叶老师,致敬晚秋枫叶老师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08 11:30:47
  戏曲大师,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脊梁,致敬我们的文化脊梁!
5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08 11:33:30
  晚秋枫叶老师的编者按写得有神采有神韵有深度有广度,高度概括,突出主题,把握全局,统领中心,感谢老师,您辛苦了!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