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星月】“送子菩萨”(随笔)

精品 【江山·根与魂】【星月】“送子菩萨”(随笔)


作者:淇水碧柳 进士,7861.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3发表时间:2024-08-08 20:42:21

我的妈妈心地善良,多才多艺,最让村民敬重的是她曾经接生过几十个孩子,村民常说我妈妈就是送子菩萨转世。
   在我记事的时候,村里的妇女生孩子很少去医院。原因之一是我们那儿比较偏僻,全乡只有一个卫生院,设施简陋,没有正规的妇产科;第二是离市区比较远,而且老百姓也不愿意花这个钱。妇女生孩子九死一生,可在男人们眼里,却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有人甚至嘲谑道:生孩子哪是个事儿?那不就是屙了一泡粗屎?
   确实也有很多妇女自己也没把生孩子当回事。那时候妇女即使到了预产期也要参加劳动,干家务,因此有把孩子生在厨房里的,有生到厕所里的,有生到路上的,最奇葩的是我们邻村有一个妇女,挺着大肚子去地里翻红薯秧子,忽然感到腹痛不止。因为这个妇女生过孩子,有经验,知道自己快要生了,她就来到地边,找一个干净地方躺了下来,没过多长时间孩子就生了,妇女用牙齿咬断脐带,脱掉上衣包裹住孩子,然后把孩子放在地边,愣是把地里的活干完,才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搂着翻掉的红薯秧子回家了,这件事在我们那儿被传为奇谈。可是不是所有的女人生孩子都这么干脆利索,遇到难产对女人来说就是过鬼门关了。
   有着封建思想的人根本不把女人当人看,充其量就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女人临产,家人很少有人考虑到女人的人身安全,他们想到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女人生孩子不能在正屋,因为正屋里供奉着神灵和祖先,女人生孩子属于血光之灾,会冲撞神灵。他们会让女人呆在家里最破旧的房间里,甚至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就是一个土炕,炕上铺上一些干草,撒上一些草木灰,再去村里找一个接生婆,这就算做好生孩子的准备了。
   再说接生婆,大部分是上了岁数的老婆婆,她们从来没有学过任何接生知识,完全就是凭借自己生孩子的经验来接生的。因此在农村生孩子,经常会发生一些婴儿死亡或者产妇死亡的悲剧,可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认为这就是她们的命。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妇女生孩子也渐渐被重视起来。为了保证妇女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医疗部门开始为农村培训新式接生员,我的妈妈有幸成为第一批学员。
   说实话,妈妈只上过几年小学,文化程度不高,可是在她那个年代也算是很难得了,像她一般年纪的妇女文盲很多,再说妈妈是党员,思想很进步,所以被选上去参加培训。
   妈妈在鹤壁市妇幼保健院培训了两个月,就开始“上岗”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的“医疗包”,这是一个白色的布包,里面装着一个血压仪,一个听诊器,还有一个听胎心的喇叭样子的小木管。除了这些东西,就是一个卷得整整齐齐的白色的布垫,母亲说那是产包,妇女生孩子时铺在身子下的,每次用过之后,妈妈都要把产包放在蒸锅里高温蒸煮杀毒。平时也不让我们去动那个产包,说粘上细菌会对产妇不好。
   就这样,那个白色的布包就挂在我家的墙壁上,像一个士兵静静地待命。只要有人来找妈妈,妈妈背起布包就出门了。
   自从妈妈当了新式接生员,她的生活就不再那么规律了。无论是白天正在吃饭,还是夜里正在睡觉,只要有人来找,妈妈二话不说,背起医疗包就跟人走了。让我不满的是,除了我们村的人生孩子来找我妈妈,就连外村的人生孩子也来找我妈妈。妈妈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还要干家务,照顾我们一家老小,这样没日没夜的劳作,真是太辛苦了。
   而且,妈妈接生是完全免费的,就是在尽义务。到了生孩子的人家,如果产妇是第一胎,就需要好长时间才能生产完毕,主家过意不去,会做一碗挂面汤让妈妈吃,如果再荷包两个鸡蛋,这就是那个时候我们这儿比较好的饭了。遇到家境一般的人家,妈妈经常是忍饥挨饿干活,孩子出生后妈妈处理完毕就直接走人,直率朴实的村民连句谢谢都不会说的,妈妈根本不介意,看到母子或者母女平安,她就心满意足了,回到家说起自己接生的经历,语气之间全是满满的成就感。
   妈妈经常给我们讲述她在接生时遇到的惊险事。让她刻骨铭心的是那个三胞胎的事:我们村三队打麦场边有一户人家,女人快要生了,来叫我妈妈去接生。妈妈到了他家,发现女人躺在床上,痛苦地哼哼着,正在经受着宫缩的折磨。妈妈洗净手,消过毒,为女人做了检查,妈妈说,感觉女人怀的的是双胞胎。那时候卫生院没有B超,产检就只能是听听胎心啥的,很简单。妈妈这么一说,女人很高兴,得双胞胎毕竟不常见,是好事。
   女人开始生产了,妈妈顺利地为女人接生了一个男孩,男孩很瘦弱,看起来只有三四斤的样子,双胞胎孩子一般都比较小;又等了一会儿,第二个孩子也生出来了,还是一个男孩。把孩子包裹好之后,妈妈就等着产妇的胎盘落下,就算结束了,可是等了好半天,胎盘一直不落,妈妈对产妇说:“应该还有一个。”产妇微弱地说:“婶子你就别开玩笑了,什么还有一个?”我妈妈说:“没开玩笑,你这次是三胞胎。”
   又等了一会儿,第三个孩子也出来了,还是个男孩。这时产妇突然大出血,妈妈眼见不好,赶紧让男人找车子:“我弄不了了!快送医院,迟了就要了人命了!”
   男人赶紧找来了车子把爱人送到了市里的医院。让人惋惜的是,女人经过抢救没事,可是由于家庭贫困,女人孕期严重营养不良,三个孩子有两个夭折了,只有老二生存下来,而且由于这个原因,孩子还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村里人看到都叹息道:“像这样的,还不如只怀一个健全的呢!”
   后来,我妈妈还成功接生了好几对双胞胎,这些孩子长大后有的考上了大学或者研究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着;有的生活在家乡,成家立业,过着平凡的生活。每次看到他们,妈妈会笑着说:“你还是我接生的呢!”这些孩子也会恭恭敬敬地对妈妈说“谢谢奶奶!”
   几年后,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提高,妇幼保健逐渐完善了。乡卫生院成立了妇产科,配备了专业的妇产医生。对每一个即将生产的妇女制定了个人档案,定期做产前检查,妇女们生孩子再也不在家里了,都去卫生院生产,家庭条件好的还会去市里的大医院生孩子,新生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了,产妇的生命安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妈妈终于“退休”了,她的医疗包还静静地挂在墙上,蒙上了一层细小的灰尘,看着陪伴自己数年的医疗包,妈妈有时会感到一阵失落,不过更多的还是开心。

共 24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过去医疗条件很差的年代,孕产妇生孩子的确是在过“鬼门关”。难产、妊高症、胎盘早剥、孕期合并其他疾病、产后大出血和产褥感染等等往往会将产妇推向死神的怀抱。记得小时候看《骆驼祥子》,虎妞就是难产死的。虽然只是一部电影,但也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医疗手段的落后。我国积贫积弱,解放后多年,农村的医疗条件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开始培养赤脚医生。作者的妈妈就是经过短期培训的接生人员,她接生的工具只有一个简单的产包,而妈妈就是用这个产包迎接了无数新生命。接生当中,最惊险的当属那个三胞胎的事。在没有超声检查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为双胞胎一方面要看孕期子宫大小(肚子大小),另一方面要听胎心,这特别需要医生的经验。作者的妈妈显然是经验较为丰富的,准确判断产妇为三胞胎。因为当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一般在半小时内(第三产程),若没有娩出,要么是胎盘植入,要么就是还有未产出的胎儿。后来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自然与产程延长,子宫收缩乏力有关。虽然过程惊险,但最后大人还是化险为夷了。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为了母子安全起见,都到医院生产去了,作者的母亲也终于“退休”,不再为人接生。文章篇幅不长,但已经把那个年代的背景和母亲做接生员以及接生过程当中最经典的案例写的活灵活现,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母亲做为“送子菩萨”还是蛮自豪的。好文推荐欣赏。【编辑:沧桑战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13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沧桑战神        2024-08-08 20:49:35
  文中那个听胎心的喇叭式的小木管叫钟形听件,是相对听诊器的鼓形听件而言的。主要用来听胎心。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妇女生完孩子就下地干活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村就有一个老太太。她快生的时候还在地里摘棉花,感觉快生了,跑回家里生下孩子,下午又到地里摘棉花去了。她丈夫回来看到炕上放着个小孩,还纳闷呢,以为是别人家的孩子放这里了。还有的生到茅房,名字就叫个“辰圈”。辰:脏的意思。
回复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8-09 15:17:42
  不愧是医务工作者,战神在医学方面还是很精通的,我们都是门外汉,只会就事论事。感谢战神的精彩编辑!
2 楼        文友:柏丫        2024-08-08 21:14:09
  文中的母亲和我的母亲一样,一辈子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虽然就一普通农民,可她也是一束微光,照亮和温暖了许多人。
回复2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8-09 15:19:04
  我们都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而自豪!谢谢柏丫留评支持!
3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8-08 21:36:48
  呵呵,我母亲极少跟我们讲孕妇如何生孩子的事,后来去了边疆,我母亲就在学校做了一名校医。过去关于孕妇生孩子的事,知道得就少了。很赞配碧柳母亲一生经历的接生工作!
回复3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8-09 15:19:43
  我们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感谢柳烟老师欣赏留评支持!
4 楼        文友:乡鹤        2024-08-08 21:56:56
  碧柳老师的这篇散文,详实叙述了母亲给村民孕妇接生的全过程,母亲不但具有专业和实践的接生技术,给村民带来了方便和安全的分娩过程。而且,母亲从不计较报酬,是村民心中尊敬爱戴的接生医生,母亲因此而获得了“送子菩萨”的尊称,但母亲由于退休,也淡出了接生的事业。全文叙述流畅,主题明确,语言生动,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佳作。学习了!碧柳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8-09 15:20:36
  曹老师的每一次评论都让我很感动!感谢您的支持!
5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8-11 20:12:30
  又是一个任劳任怨的乡村接生员,她们的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