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金文】豫剧大师常香玉(散文)
在古老的中原大地,戏剧之花遍地盛开。在戏曲的百花园里,豫剧如同一棵盛开的桃花,鲜艳而且妩媚;在戏剧艺术的殿堂里,豫剧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而在豫剧的辉煌历史中,常香玉这个名字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她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坚韧的精神品质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成为了豫剧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常香玉是豫剧界的传奇,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了坚韧、执着与爱国的旋律。
常香玉的艺术生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她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今天的人们很难了解;她所品尝的酸甜苦辣,今天的人们很少懂得。就是这样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她的经历令人百感交集。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9月15日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贫寒家庭。小小的她,因为生活的艰难,被迫成为了一户农民的童养媳。为了摆脱成为童养媳的命运,她毅然选择了逃离,踏上了学戏演唱豫剧之路,从此与豫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常香玉的学艺之路充满艰辛,但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豫剧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她先后拜了翟燕身、葛燕亭、周海水等人为师,刚开始学戏武丑、小生、须生,后来随着演艺的不断提高,逐渐专演花旦。由于她天资聪慧,记忆力好,专心致志,而且勤奋刻苦,并且认真琢磨角色,不断钻研技艺,因此演出效果渐佳,逐渐在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1935年,年仅12岁的她便凭借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场场喝彩,成为了剧团的主演之一。1936年,她主演的《泗州城》轰动一时,正式奠定了她在豫剧界的地位。自幼对豫剧的热爱,让她踏上了这条艰辛却又充满激情的艺术之路。她不断开拓视野,不断挖掘内涵,不断提升突破,以非凡的毅力和才华,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角色。她是舞台上的精灵,她是艺术上的女神,她用青春河汗水,以婉转的唱腔和灵动的身姿,演绎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塑造着一个个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
1935年11月,她三赴郑州,随父再搭周海水太乙班,进开封闯江湖。到开封不到两月,便凭借文武不挡、生旦俱佳的出色技艺,崭露头角。由垫戏改为中轴,成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1936年,《泗州城》连演3场,场场爆棚,一举轰动开封。从此以后,常香玉正式成为主演。
常香玉9岁登台,在长达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演戏一百多出,演出场次逾万,足迹遍及大河上下、天山南北。只要有豫剧的地方,就有常香玉的名字。
常香玉的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表演细腻大方。她在设计唱腔时遵循“按字行腔”“以腔就字”的原则,拿到新唱词时,她会像练念白一样先念熟,正字音、练嘴上功夫。她还善于继承优秀传统,关照人物情感,根据不同角色和情境设计合适的唱腔。她的代表作品众多,《花木兰》《西厢记》《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拷红》《断桥》《人欢马叫》《红灯记》等剧目,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和演绎。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她卓越的艺术才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她主演的众多剧目成为了经典之作。在《花木兰》里,她塑造的花木兰形象,英姿飒爽、勇敢坚毅,那一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至今仍在人们耳边回荡;《大祭桩》中黄桂英的深情与坚韧,让人为之动容;《五世请缨》里佘太君的豪迈与忠诚,令人钦佩不已;在《拷红》里,以绚丽多彩、尖锐泼辣的唱腔塑造机智勇敢的红娘;而在《白蛇传》“杀出了金山寺怒如烈火”唱段中,她通过豫东调与豫西调的转换,精彩地表现出了白素贞对法海和许仙的不同恨意。
在艺术上,常香玉博采众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五大豫剧地域声腔派系熔于一炉,广泛吸收曲剧、越调、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艺术精华,创造性地形成了以发声科学、吐字清晰,唱腔韵味酣畅、舒展奔放、变化自如、声情并茂,表演细腻大方、刚健清新为主要特点的常派艺术。她的唱腔有着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其润腔方法多样,包括装饰音润腔、鼻音润腔、顿挫润腔、力度及速度润腔、音色润腔、情感反应润腔等。常香玉的甩腔也很有特点,力度不同,能突出不同的人物感情;而吐字清楚更是她豫剧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常派艺术在豫剧旦行艺术的诸多流派中成就最大、受众和影响面最广,如今“常香玉”已成为豫剧的代名词。
她的表演,既有豪迈奔放的一面,又有细腻婉约的一面。无论是饰演英勇的巾帼英雄,还是温柔善良的女子,她都能刻画得入木三分。常香玉的声音仿佛具有魔力,能瞬间抓住观众的心。那高亢激昂的唱腔,如同天籁一般,在人们的心中回荡。
常香玉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成就,她的爱国情怀更是令人钦佩。1951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决心通过义演为国家捐献一架战斗机。从1951年8月7日起,她率领香玉剧社从西安出发,在全国巡回演出。这一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她从未退缩。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高度赞扬她的爱国行为,特地委派干部帮忙协调义演工作。1952年2月,常香玉终于筹得15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15万元),超额完成了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不久,一架命名为“常香玉号”(后改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斗机翱翔在朝鲜战场上,这架战斗机也成为了她爱国精神的象征。1953年4月,她又率领豫剧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进行了180多场慰问演出,为志愿军战士们送去了温暖和力量。
她的爱国行动,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毛泽东主席曾称赞她:“常香玉是爱国艺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飞机,支持了我们的新政权。”她的义举,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高尚品质,更反映出了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责任感。
常香玉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她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她曾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她始终坚守着对豫剧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
在困境中,她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和创新。她不断尝试将传统豫剧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排演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豫剧现代戏,如《朝阳沟》《李双双》《人欢马叫》等,为豫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常香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戏曲教育家。常香玉对豫剧的发展和传承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8年,她与丈夫陈宪章在陕西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专门培养豫剧人才,管吃管住,不收学费,为豫剧事业培养了众多后继之才。她还收徒授艺,将自己的艺术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
常香玉大师既有才华,又有艺德,真正是德才兼备,德艺双馨。1977年她赴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用演出收入设立了“香玉杯”戏曲艺术基金,奖励戏剧新秀。她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在课堂上的一招一式,更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对舞台的敬畏和对艺术的严谨,成为弟子们一生受用的艺德典范。
常香玉的高尚情操和艺术成就令人敬仰。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2岁。。
虽然常香玉大师已经离开我们远去,但她的艺术和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她的代表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她“戏比天大”的职业精神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为全国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常香玉的一生中,她始终坚守着“戏比天大”的信条。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她都将豫剧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她的舞台生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热爱,一次次战胜困难,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常香玉的一生,是为豫剧而生的一生,是为艺术奉献的一生,更是爱国爱民的一生。她用自己的歌声和表演,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精神;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她的离去,是豫剧界的重大损失,但她的艺术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常香玉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豫剧发展的道路;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戏曲人,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而努力奋斗。
常香玉,她的名字代表着豫剧的辉煌,代表着艺术的无限魅力。她是豫剧的大师,是民族的骄傲,她的艺术和精神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