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金文】千古流芳杨家城(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金文】千古流芳杨家城(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68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1发表时间:2024-08-09 10:30:49
摘要:神木杨家城,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杨家将的辉煌,也铭刻着民族的融合与坚韧。它不仅仅是一座塞上古城,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江山·根与魂】【金文】千古流芳杨家城(散文) 西北黄土高原,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几经沧桑,几度沉浮,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奋斗与传奇。在这片古老而沧桑的土地深处,杨家城就像深深埋藏在大山深处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出于敬仰之心,我曾经和单位同事一起,两次拜谒神木杨家城。杨家城即麟州故城,位于神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店塔镇杨家城村,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
   沿着山路盘旋而上,我们一起登临杨家城,眼前的景象仿佛将我带入了一段古老的历史。岁月的侵蚀使得城墙略显斑驳,但那高耸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眼前的荒草在微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低语着这座城英雄的故事。
   我沿着古老的山路缓缓前行,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站在山上,眺望四周,心中不仅感慨万千。东方,一轮红日正升起在蔚蓝的天空,脚下滔滔的窟野河奔流不息。万里长城从西南逶迤而来,横穿古城遗址山下,而后向东北蜿蜒而去。长城内是连绵的群山,长城外是无边的沙漠。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宋代的范仲淹、文彦博都曾经来到古麟州,脚踏巍峨群山,写下了无比壮丽豪迈的诗篇。
   杨家将的故事,妇孺皆知。他们满门忠烈,忠心报国。在我们老家,老辈人那里就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七郎八虎床幽州,到老落个绝户头。意思是说,杨家将为了保家卫国,全家弟兄八个,号称七郎八虎,全部战死在战场上,到最后全家落得只有寡妇,没有后代。即使如此,他们一家人依然忠心耿耿,在边关发生动乱的时候,佘太君挂帅,演绎了十二寡妇征西的英雄壮举。虽然小说和评述免不了具有演义的成分,但杨家将的无比忠烈却是千真万确,千古流芳,令后人敬仰。
   沿着山路,曲曲弯弯一直向前,整个杨家城无比静默。曾经威武端庄的古老建筑经历了千年的风霜,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令人无限感慨。
   城内的景象,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风貌。在杨家城里,有一座将军祠,虽历经风雨,但依然庄严肃穆。庙宇内香烟袅袅,供奉着杨家将的英灵。将军祠占据着一座山峰,四周全是苍松翠柏,山风吹来,掀起阵阵松涛。山坡下广场里,杨家将的巨大雕塑矗立两旁。站在广场上,遥想当年,杨家将英勇杀敌的情景,我的心中充满敬意。沿着青石板台阶,我走进将军祠,虔诚地向这些英雄们致敬。在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精神在这里永恒地延续着。
   在一座山崖跟前,如今雕塑的是敌国将领率领部队进攻杨家城的情景。山下的敌人已经漫山遍野,将要突破我方前线。山上的城墙四周在杨家将的指挥下,有的高举大刀,有的挥舞长矛,有的开弓放箭,有的搬起巨石,在抵抗正在进攻的敌人。这些雕塑,各具神态,惟妙惟肖,令人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当年杨家将英勇杀敌的战争场景。虽然如今只是杨家城遗址,但杨家将的风骨、杨家将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代代相传。
   杨家城四周有很多烽火台,那是专门警戒敌人进攻而筑建的高台。我登上了其中的一座烽火台。烽火台高大而坚固,分为三层,站在烽火台上,四周的群山以及山下的风景尽收眼底。
   遥想当年,北方多年兵荒马乱,麟州城的位置向北可以俯瞰北国,向南则是大宋江山,历朝历代,这里首当其冲的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杨家将曾经三代镇守麟州,保境安民。到了杨业这一代开始,归顺大宋。归顺大宋之后,杨信、杨业、杨延昭祖孙一起在抗辽前线英勇杀敌,为杨家将赢得了“忠勇无敌”的称号。杨家将在前线和契丹人作战,契丹人依仗兵强马壮,大局进攻北方,杨家将在杨业带领下,仔细勘察地形,认真侦察敌情,用过人的智慧和惊人的胆略,出奇制胜,一举歼灭契丹敌兵数万人,夺得武器和牛羊无数。从此敌军闻风丧胆,只要看到杨家将的旗号,敌军就四散奔逃。杨家将在战胜北国、守卫疆土的边关为大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叹的是,杨业归降北宋后虽然屡立大功,最后却遭奸臣陷害。
   宋朝雍熙三年,宋太宗发动北伐。由于杨家将威名远震,一路所遇契丹兵马,一战即溃。潘美和杨业带领宋军一路采取攻势就hi,一连夺取云、应、寰、朔四州。
   宋军乘胜追击,当追到金沙滩地界的时候,天色已晚,地势十分险要。杨业要求撤兵,但主帅潘美却下令进兵。杨业无奈,只得带兵进入险境。契丹兵马边打边退,诱敌深入,最后将宋军团团围住。当杨业带兵撤退到陈家谷口时,却没有任何接应的宋朝兵马。
   杨家将见敌军越来越多,已经陷入被包围之中,明知道寡不敌众,却盼不来潘美的救兵。此时的潘美,不仅不发救兵,而且为了争夺功劳,竟然提前撤兵,躲进麟州城内。在关键时刻,杨家将父子为了保家卫国,血战到底,最后全军覆没,血染沙场,杨家将父子全部壮烈牺牲。站在杨家城遗址的城墙边,我深深的痛心杨家将的遭遇。自古英雄多悲歌,满门英烈杨家将。杨家将,是英雄豪杰的传奇,是忠肝义胆的见证,是感天动地的壮举。
   在杨家城里,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依然清澈见底,周围的石栏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据说,这口水井曾经滋养了无数的将士和城中的百姓。我俯身望着井水,水中倒映出天空和自己的面容,那一刻,仿佛历史与现实在这小小的水井中交汇。
   在遗址的东南方向一座山峰上,有几棵古柏。据考证,那棵最小的柏树也已经300多年了,其他几棵中等的都是50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一棵已经1500多年的年龄了。其中有一棵古柏树荫茂盛。树下石碑上刻着:“杨业手植柏”。相传杨业离开故里赴中原征战时亲手植下了这棵树,以寓“根留麟州,树在人安”。如今昔人已去,此地空余参天古柏立于这千年河山之上,在晨光夕照中用它的苍劲绿意书写着不朽青史。在这里还有几座雕塑,是纪念杨家将出征的场景。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目光深邃而悠远。老人向我讲述着杨家城的古老历史,并告诉我关于那些古老柏树的传说。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那些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在他的口中变得生动而鲜活。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座城的热爱和对杨家将的敬仰,让我深受感动。行走在古城遍布残砖碎瓦的基址上,仿佛能听到昔日的金戈铁马之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似乎在诉说着杨家将的故事,他们的忠诚、勇敢和坚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具有纪念价值河意义的是,在杨家城的一处显要位置,建立了一处广场,有三棵巨大的黄铜雕塑的古树,非常逼真,沧桑而且古老,巨大而且坚韧,这三棵树就是传说中的“神木”的根源。神木,神木,就是指在这里曾经有三棵神树。目前这三棵人造神树,一样巍峨参天,一样神力四射,让人望而兴叹,令人抚今追昔,令人无限感慨,令人无比敬仰。站在三棵神树的广场,依然可以尽情领略杨家城风光,俯瞰四周群山河山下的神木县城。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余晖洒在杨家城遗址,为它披上了一层彩色的外衣。我登上城墙的高处,俯瞰着这座古老的城池,心中充满了感慨。这座城见证了无数的生死离别,见证了杨家将的忠诚与英勇,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神木杨家城,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杨家将的辉煌,也铭刻着民族的融合与坚韧。它不仅仅是一座塞上古城,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杨家将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激励着后人;他们的故事,如同激昂的乐章,在岁月的长河中激荡。杨家将的忠诚、勇敢、智慧和坚韧,已经成为这座城的灵魂。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了正义而不懈奋斗。

共 29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引领我们走进了杨家城那沧桑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作者以其深情的叙述、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功地唤起了读者对杨家城的向往与敬畏之情,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这座古老的城池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文章开篇点明了对杨家城的敬仰之情,奠定了庄严而深沉的基调。“两次拜谒”一词,更凸显了杨家城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走进城内,“一片静默”四个字,瞬间将时间的指针从往昔拨转到了当下,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段文字既有对历史事实的严谨陈述,又有对城址现状的感性描绘,让杨家城的形象丰满而立体,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领略了这座古城的魅力与传奇,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兴衰、岁月流转的深深思考。三棵巨大的黄铜雕塑古树,“逼真”“沧桑”“古老”“巨大”“坚韧”等词汇,精准地勾勒出其非凡的特质,让人瞬间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这三棵象征着“神木”根源的人造神树,不仅是对传说的具象化呈现,更是引发人们无限遐思与敬仰的情感纽带。尤为精彩的是,作者深刻地指出杨家城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杨家将的精神如烈火般燃烧,其故事如激昂乐章在岁月长河中激荡,忠诚、勇敢、智慧和坚韧成为了这座城的灵魂。这种对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升华,让杨家城的意义超越了物质层面的存在,上升为一种永恒的精神激励,使其能够跨越时空,不断鼓舞着后人追求正义、不懈奋斗。这篇文章情感真挚、笔触深沉,既展现了杨家城的外在风貌,又深挖了其内在的精神价值,让读者在领略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精神传承的力量,不失为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值得获精获赞!【金文编辑:东夷三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09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08-09 10:32:09
  文章情感真挚、笔触深沉,既展现了杨家城的外在风貌,又深挖了其内在的精神价值,让读者在领略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精神传承的力量,不失为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09 10:59:04
  非常感谢东夷三子老师百忙之中进行编辑,编者按写得有深度,特别致敬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09 10:59:37
  特别感谢,祝福东夷三子老师!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8-09 11:00:35
  杨家将,英雄的传奇;杨家城,英雄的故里!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