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在岁月中坚守的百年老店(散文)
初秋的常州,宛如一幅被大自然精心晕染的画卷。虽说已经立秋,却依然带着些许夏日的暑气。街头巷尾的梧桐叶开始微微泛黄,在阳光的映照下,斑驳的光影洒在地面,仿佛是时光留下的足迹。
走过大运河畔,清澈的河水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倒映着岸边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蔚蓝的天空。午后的阳光,照耀着远处的隐隐青山。
走进城区,街头的小吃摊飘出阵阵香气,那是属于常州独特的味道。市民们面带微笑,从容地穿梭于这座城市,享受着初秋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听说许多菜品上了“非遗”目录,中央电视台曾经热播,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走入常州,寻访这家闻名江南的百年老店。
在常州市中心那繁华熙攘、车水马龙的县直街,德泰恒菜馆宛如一位饱经沧桑却又精神矍铄的老者,静静地伫立着,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守望着岁月的流转。它的周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然而,德泰恒却在这一片繁华中,独守着一份古朴与凝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当您轻轻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踏入德泰恒的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故事的世界。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江南。那木质的桌椅,纹理中似乎隐藏着岁月的密码,每一道细微的划痕都在低语着往昔的点点滴滴;雕花的窗棂,精美绝伦,宛如一首首凝固的诗篇,阳光透过,洒下如梦如幻的光影,宛如历史的笔触在地面上描绘着过去的辉煌;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老照片,像是历史的眼睛,默默地见证着这家菜馆的兴衰荣辱,每一张都承载着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年轻的主人非常好客,将我们让进雅间,用上好的“碧螺春”待客。袅袅茶香中,给我们讲起了德泰恒百年的起伏传承。
主人告诉我们,德泰恒的故事,要追溯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壬寅年。在县巷西段的一个角落里,一对满怀希望的吴姓夫妇,凭借着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开启了一间小小的酒肆。这间酒肆门面狭窄,仅有一开间,但店内弥漫着的酒香和饭菜的香气,却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店主吴炳生,是一个热情周到、诚信善良的人。他深知,在这小小的酒肆中,每一位客人都是上帝赐予的缘分。他用心对待每一位来客,用真诚的微笑和贴心的服务,让客人们在这陌生的城市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有一天,一位行色匆匆的外地客商走进了这家酒肆。他满脸疲惫,眼神中透露出旅途的艰辛。吴炳生热情地迎上前去,为他端上了一壶美酒和几道精心烹制的盘菜和小炒。客商在美食的慰藉下,疲惫渐渐消散,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然而,当他酒足饭饱后,却因急于赶路,将一个装满金钱和重要物品的包裹遗落在了店里。
吴炳生发现后,没有丝毫犹豫,他决定守着这个包裹,等待客商归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吴炳生始终坚守在店中,目光时不时望向门口,期待着客商的身影。终于,在夜幕降临的时候,那位客商心急如焚地匆匆赶回。当他看到吴炳生手中完好无损的包裹时,眼中泛起了感动的泪花。他紧紧握住吴炳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拿出钱钞表示对吴老板的感谢,吴炳生却坚持婉拒,分文不取。
从那以后,这位客商不仅自己成为了店里的常客,还积极向身边的生意伙伴们大力推荐这家充满温暖与诚信的酒肆。在食客们的口口相传中,小店的生意如同春天的花朵,逐渐绽放,日益红火起来。
然而,随着生意的不断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尽管小店的生意兴旺,但由于没有醒目的店面招牌,难以吸引更多的新顾客,而且,狭小的店面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量,这让吴炳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经过七八个年头的艰难经营,吴炳生意识到,如果想要让小店有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做出改变。于是,他决定向姐夫杨光照寻求帮助。
杨光照,原本是远近闻名的开德泰钱庄老板,他不仅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还具备丰富的经营经验。当他听到吴炳生的求助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他为小店取名为“德泰恒”,寓意着品德高尚、生意兴隆、永恒发展。同时,杨光照还慷慨地加入了经营资本,并盘下了县直街中段土地的二间店面。
宣统二年(1910年),“德泰恒”菜馆正式挂牌,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小店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吴炳生的精心打理下,德泰恒菜馆的生意蒸蒸日上。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用餐环境和更多样化的菜品,吴炳生决定扩大经营规模。1919年,他将菜馆迁至县直街租用沈肩荪的二间二层8间厢房,约200平方米的房屋作为新的营业用房。此时的德泰恒,已经在常州城区崭露头角,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之地。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1919年底,正当德泰恒菜馆的发展如日中天之时,吴炳生却不幸病故,这无疑给菜馆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吴炳生的妻子吴鲁氏,一个看似柔弱却内心刚强的女子,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吴鲁氏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却拥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用今天的话说,那是妥妥的“女汉子”。她深知,要想让德泰恒继续发扬光大,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于是,她不惜重金聘请了当时颇有名望的厨师蒋银发、张良生、方灿生来店分别担任墩头、炉灶、堂口三个关键岗位的工作。有一次,一位挑剔的外地富商来到德泰恒用餐,他对鱼的烹饪方式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希望能品尝到一道既有江南风味,又能展现鱼的鲜嫩的菜品。吴鲁氏没有丝毫的不满和不耐烦,而是虚心倾听,并立即与厨师们商讨改进方案。经过反复尝试和精心改良,新菜品终于推出,厨师以鱼尾为主料,精心调制红烧汁,烧出了这道鲜鱼美味,命名为“红烧甩水”。那独特的口味,不仅令富商赞不绝口也征服了众多食客的味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吴鲁氏的大女儿吴慧负责财务和进货,她精打细算,确保了菜馆的运营顺畅。在吴鲁氏的悉心经营下,德泰恒步入了兴旺的新阶段,每天店内都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在30年代初,德泰恒的名声如日中天,愈发响亮。那时,隔壁的大光明电影院热闹非凡,各类明星活动频繁举办。这些活动宛如璀璨的星光,吸引着众多社会名流和文化名人纷至沓来。
而德泰恒凭借其令人叫绝的出色菜品和无可挑剔的优质服务,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这些明星和名流们心驰神往的首选就餐之地。据说,有那么一次,金嗓子周旋在参加完一场万众瞩目的电影首映式后,在众人的簇拥下,踏入了德泰恒。她身着华服,风姿绰约,店内的氛围和佳肴瞬间吸引了她的目光。当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菜品呈上餐桌,那精致的卖相和扑鼻的香气令她陶醉不已。周旋品尝之后,更是赞不绝口,那美妙的滋味仿佛在她的舌尖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在之后的多次记者采访中,她都情不自禁地提及在德泰恒的这一美妙用餐体验,使得德泰恒的名声愈发远扬。
当时,不仅是周旋,来自上海的上官云珠、陆小曼等票友名家也都钟情于此。她们或在演出结束后,或在闲暇时光里,时常结伴而来,享受这里的美食与宁静。特别是每逢地方名流宴请或是喜庆的婚宴,德泰恒必然是首选之地。这里宽敞的场地、精致的菜品、周到的服务,都能为重要的时刻增添一抹独特而难忘的色彩。
在德泰恒的鼎盛之时,不仅明星、当红演员钟情与此,就是像浪漫诗人徐志摩,国学大师钱穆、著名画家刘海粟等文化名流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一日,徐志摩与朋友们一起来到德泰恒。他身着一袭素净的长衫,风度翩翩,眉宇间透着诗人的儒雅与灵动。入座后,他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店内的陈设,古色古香的装饰让他仿佛置身于旧时光的怀抱。很快,一道道美味佳肴被端上桌来。其中,那道“红烧甩水”令他眼前一亮,色泽红亮的鱼尾,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他轻轻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鲜嫩的鱼肉与浓郁的酱汁瞬间在舌尖上碰撞,那独特的口感让他沉醉其中。
品尝着美味,徐志摩的思绪仿佛飘远,或许是这熟悉的江南味道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诗意情怀。他放下筷子,微微仰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迷离,仿佛正在构思着一首关于美食与生活的诗篇。
用过餐后,徐志摩对德泰恒的菜品赞不绝口,他对店主说道:“这一餐,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慰藉了心灵。”而后,带着满心的欢喜与满足,缓缓离去,只留下那一抹诗意的身影,成为了德泰恒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1937年11月29日,侵华日军的铁蹄无情地踏进了常州城。这座美丽的城市瞬间陷入了黑暗与恐惧之中。德泰恒也被迫关门,吴鲁氏全家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逃往武进埠头乡下。在逃亡的路上,吴鲁氏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无奈,但她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万幸的是,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中,德泰恒菜馆没有被完全焚毁。抗战胜利后,局势逐渐稳定,吴鲁氏怀着坚定的信念,带着家人回到了常州城。她看着曾经熟悉的菜馆,虽然历经战火的摧残,但依然屹立不倒,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和决心。
吴鲁氏决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重新装修菜馆,让它恢复往日的辉煌。她租用了被日军焚毁的原惠民旅馆旧址约100多平方米作为夜花园,逐渐形成了常州当时的餐饮集散地。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不久之后,惠民旅馆收回了夜花园的地盘。但吴鲁氏并没有被打倒,她又在北边租用了一块空地,建成了三幢店面房共15间,总面积约400多平方米。临街店面就有150平方米,侧面在官保巷口还有6间平房,共计270平方米,后面还有100多平方米作为辅助房和厨房,中间还留有空地作为夜花园。此时的德泰恒,拥有职工近50人,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1943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吴鲁氏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将菜馆交给了儿子吴润初经营。吴润初年轻有为,充满了雄心壮志。他接手后,决定对德泰恒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升级。他大兴土木,重新装修店面,扩大堂口,花费了2000大洋。不仅如此,他还将对面的“老正兴点心店”盘过来,翻建成了常州第一座咖啡馆,专门制作洋点心和供应咖啡饮料,在此又投资了1000元大洋。然而,由于这些改造和投资花费巨大,德泰恒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短短3年间,德泰恒经营失败,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一沉重的打击,吴润初并没有放弃。他深知,德泰恒不仅是一家菜馆,更是家族的荣誉和传承。至1947年,吴润初通过其岳父的关系去上海吸收股金5万元,加上德泰恒原有的底金7万元,共计凑了15万元。他带着这笔资金,重整旗鼓,再次开张营业。这次,他引进了上海的厨师,烹饪海派菜肴,一时间生意再度兴起。但好景不长,至解放前夕,由于股东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加之内部管理混乱,德泰恒最终拆伙关闭。
新中国的建立,犹如一道璀璨的曙光,照亮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也为德泰恒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与机遇。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德泰恒获得了重生的契机。建国初期,德泰恒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入到重建的热潮中。
当时,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德泰恒也参与其中,经历了公私合营的重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德泰恒的所有权和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但其对美食的追求和为顾客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政府为德泰恒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调配,帮助其重新规划经营策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使得德泰恒能够以更加规范和有序的方式运营。
然而,到了“文革”期间,德泰恒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狂热的运动浪潮席卷而来,传统文化和商业经营受到了严重的批判。德泰恒被迫更名为红旗路饭店,其原本古色古香的装修被视为“四旧”而遭到破坏,店内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照片、雕花窗棂等珍贵物件有的被损毁,有的则不知所踪。原本备受赞誉的特色名菜,也因为被指责为“资产阶级的享受”而不得不改变做法或者停止供应。德泰恒的员工们在这艰难的时期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困扰,他们不仅要面对外界的批判和指责,还要努力维持饭店的基本运营。
但即便如此,德泰恒的员工们依然坚守着内心对美食的热爱和对顾客的承诺。他们在私下里悄悄交流着传统菜品的制作技巧,保存着那些珍贵的菜谱。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依然默默地努力着,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恢复德泰恒的原名,重新找回曾经的辉煌。
正是这份执着和坚守,为德泰恒在“文革”结束后的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1978年,德泰恒菜馆的名字得以恢复。这一消息让无数老常州人感到欣喜和激动。他们纷纷走进这家熟悉的菜馆,品尝着那久违的味道,回忆着曾经的美好时光。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德泰恒也迎来了新时代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在这充满希望与变革的时代浪潮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德泰恒果断做出投资扩建的重要决策。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食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德泰恒的每一道菜,都不仅仅是食物,它们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德泰恒提醒我们,要珍惜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传统,同时也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德泰恒的百年历程,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初心,勇于面对挑战,就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