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新桃花源记(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新桃花源记(散文)


作者:雪胎梅骨 童生,86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6发表时间:2024-08-10 06:17:22
摘要:在黄山市黟县一个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古镇,隐藏着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那就是陶渊明故居——守拙园景区,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昨夜我做了一个桃花源的梦,梦见中学的语文老师把我从座位上叫起来,要求我背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老师,桃花源我去过,还见到了陶渊明呢。
   老师一脸诧异。
   如果你不相信,我马上带你去,去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花源里人家”。
   忽然醒来,梦中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还原所见,觉得应该是守拙园,一个现实世界里的“桃花源”,真的是亦梦亦幻。
  
  
   一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戏剧家汤显祖也在有梦无梦上兜圈子。
   在黄山市黟县的古徽州地区,我走进了一座古朴、宁静的古村落——赤岭村(又名陶村),那里的“守拙园”景区,再现了陶渊明笔下恬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生活场景,诠释和传承了桃花源文化的深厚内涵。
   守拙园,得名于陶渊明的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拙”的原本含义是笨拙、不灵巧,“守拙”在这里是守正不阿的意思,也有质朴的内涵,引申为自由。按照我的理解,“守拙园”就是守住纯真和质朴之心的文化公园,这个名字,反映出村民的朴素生活理念,如果简单地那诗意来解释,我倒觉得有些肤浅了。
   距离守拙园停车场不远,就是巍峨壮观的钟毓秀牌坊,这是守拙园的大门。举目仰望,门楣上“守拙园”三个大字古朴遒劲,犹如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一身傲骨。我仿佛看见以拙立身,以拙求进,坚守纯真本性的陶公,穿越了历史的天空,正昂然向我们翩翩而来。陶公“守拙”归田园,莫非就是这里?不要怀疑和考证地点,中国文化的普世意义非常强大。
   一个创造文化的名人,永远是活着的,特别是在当下,人们热衷于建设美丽乡村,那些风景塑造者,就成了新风景的灵魂。重塑一个灵魂,才是风景的意义。
   如果没有读过陶公的《桃花源记》,你就不会对他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心生向往;如果不亲身来到守拙园,不体验一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也许就无法真正理解远离世俗,安心隐居的淡泊心境。这个景点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提醒我们,在喧嚣的尘世里,总要找到心的安顿。
   一个拥有千年厚重历史的古村落,没有宏村的繁华喧嚣,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如织,只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羁鸟眷恋的旧林、游鱼嬉戏的故渊、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以及静谧的山水和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
   穿过这座牌坊,我就走进了守拙园,走进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世界,走进了一处真正的世外桃源。我突然感到,梦幻和现实,竟然是一步之遥!有时候苦苦寻觅,难以找到,而怀着一颗无得的心,可能风景就入怀,这是我初见守拙园的第一感觉。
  
   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扇形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桃花源记》的全文。青色的石碑、鲜红的碑文,耳熟能详的内容,一股亲切感涌上我的心头,仿佛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故人。太有必要了,这篇文章就是守拙园的主题表达。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乐夕亭。“乐夕”二字,既有祝福晚年生活幸福安乐的美好寓意,又有“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浪漫诗意,一语双关,相得益彰,让人瞬间进入了陶公那“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意境。热爱生活的人,对每一时的风景,都应该有惊心动魄的惊艳感。就像陶公那样,一个早晨,一个傍晚,都是风景。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切都是《桃花源记》的布局啊,一汪天池明镜般朴面而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此湖也因此得名“故渊”。湖水清澈透明,远山古村映照,真想化作自由自在的池鱼,游荡于故渊之中,褪尽尘世的负累与铅华,尽享“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山林野趣。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看到湖泊很多,原来的水库被改造,赋予诗意的名字,这就是对风景的诗意态度。我非常赞赏。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曾写道“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守拙园内的五柳堂前也有站立着五棵柳树,为世人还原了五柳先生的不屈风骨。“万条垂下”的“绿丝绦”随风飘荡,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笔下那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的五柳先生。五棵树,一个人,陶渊明的独特的存在。
   陶渊明作为一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后代的教育十分重视。培兰家塾就是陶氏后人专门读书学习的地方,这是陶氏家族长久兴盛和兴旺发达的命脉所在。斑驳的墙壁、陈旧的书桌,似乎远远地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也让人产生了时空交错的幻觉,于是陶公那“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谆谆教导,仿佛又一次在我的耳边响起。陶公留给后世的东西还在,多少人走到这里,都可以唤起读书的曾经记忆,那些少年学子,看到这处私塾,一定在内心激起发奋的力量。
   聚贤堂内,“有佳书读胜看花,得好友来如对月”的楹联让我若有所思。读书、论道、望月、看花……这才是真正陶冶情操的修身养性。
   陶氏宗祠的显著位置是陶渊明先生的坐像,从容淡定、悠然自得,先生就这样淡然端坐,一坐千年,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梦,在古人笔下本来就带着诗意,甚至以“蝶梦”称之,守拙园,就是把一个个梦境做了诗意的还原。说梦又不是梦,一切都是真实的。
  
   三
   穿过一道长廊,一面镶嵌有100多块石匾的文化墙伫立眼前。这些牌匾基本涵盖了楷、行、草、隶、篆等所有字体。据说,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全部认全牌匾上的字。有的人不信,非要前来一探究竟,然而,即使在这面墙前,站了许久,也不得不弯腰低头,羞愧而回。因此,文化墙又被戏称为“弯腰墙”。在文化面前,我们永远没有权利和资格说我全能,这是多么朴素的教育啊,不说一句话,却响着提醒之声。
   弯腰墙的一角供有土地神,而再转过去就是陶氏祖坟茔,背山面水,有抱有靠,庇佑来陶氏家族千年以来的发展与传承。
   五柳堂后面还建有一个观景阁,这是守拙园的最高点,可以俯瞰守拙园的全景,只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远处矗立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妄言木塔”。
   一块石刻,一个故事;一方门额,一段历史。有诗赞曰:“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难道这真的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吗?是的。只有今天,在文化盛世,人们才有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重建,这也是留给我们的后人的宝贵遗产。
  
   四
   守拙园景区的全称是“陶渊明故居·守拙园”,位于黄山市黟县的赤岭村。黟县名村辈出,家喻户晓的宏村和西递都在黟县,很多人只知道宏村和西递,而不识赤岭,但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赤岭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村落,当地流传着“金赤岭,银古筑,铜关麓”的歌谣。
   守拙园虽然是一个新建的景点,采用的却是异地搬迁的保护利用模式,但它的复原达到了极致的水平。
   赤岭村在经过了太平天国战乱等多次劫难之后,很多古民居都破烂不堪,而村民们也无力维修和保护,于是采取了异地搬迁、集中修缮、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展示。
   汪导给我们介绍说,打造陶渊明故居·守拙园景区的人叫胡中权,曾是安徽黟县碧阳镇南门村的一名普通木工,后来从事专业的室内置景工作,他长期和张艺谋、李安、冯小刚等著名导演进行合作,是国内赫赫有名的置景师。他要把自己的一身技艺留给家乡的风景建设。他说,不然就找不到我的存在。
   凭着对“桃花源文化”的钻研、对徽文化的痴迷和对家乡的挚爱,胡中权规划设计的陶渊明故居(守拙园)项目,成为“文化落地”的标杆工程,引领了徽州大地旅游经济的腾飞。
   守拙园不仅展现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理想,还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风格,成为了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和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体验了回归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守拙园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地。陶村虽然并不是陶渊明的故乡,但确实是陶渊明次子的后裔陶庚四的迁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保存了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陶家池塘、陶岭古栈道、陶氏宗祠等等。其实,这一点并不重要了,桃花源是中国人心中的永远图景,在什么地方再造,都是成立的。祖国的山水,何处不桃源!
   守拙园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的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它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和内心的宁静。五柳堂那左瓶右镜,中间座钟的摆设,不正寓意着钟(终)身瓶(平)镜(静)吗?
   离开了守拙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带不走一片砖瓦,但我的灵魂却洗了一个澡。通过与陶公隔空“对话”,更深刻地理解了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内涵。
   “只要心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痴迷于形式上的桃源和云水,需要时间和体力,我退休了,精神上急需找到自己的灵魂安居地,于是我也寻寻觅觅找到了江山文学这处文学的桃花源。我的“桃花源”在东篱,我的“水云间”在江山,我要躬耕的不是“垄亩”,是我心灵的“精神家园”。
   梦醒来,往往带着失落,难以还原梦境。我无失落,寄梦文学的桃花源。先为这个梦学做一篇新桃花源记吧。
  
   2024年8月1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7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桃花源,本来就是一场如梦如幻的时光之旅,作者以梦境开端,一下子就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梦境。还真有这样的人间桃花源,它在安徽的陶村。陶村,是按照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复活的一个古村落。名字取自陶诗,叫守拙园,读着这三个字,仿佛陶渊明随着字音也走出来。和著名的宏村相比,陶村可能过于沉静了,但这就是桃花源该有的氛围。那面石碑镌刻《桃花源记》的全文,故渊天池照古村,五柳依然复活,在给陶渊明做着三月的传记,培兰家塾海响彻着朗朗读书声,聚贤堂端坐着陶渊明,一切都在岁月里安静下来。一道书法长廊,面对文化文明只能更加谦逊。观景阁,再现了《桃花源记》的场景,千年前的景象,此刻成真,穿越时空,追念一代前贤。建设这座具有桃花源特色的村落,是大手笔,源自镇上一名设计师,带着让“文化落地”的使命,他发挥了聪明才智,创造了古村旧景新传。守拙园的复建,完全不是把古人的衣装拿来套在自己的身上,陶村据说是陶渊明次子陶庚四的迁居地,确有历来。这就为陶村奠定了古韵底色,再建也就有了气势和理由。什么是桃花源,作者投身文学创作,有所感慨,把文学的桃花源放在东篱,把人生的“云水间”置于江山。这番感慨和引申,非常精准,表达出一种文化精神,也把桃花源的意境无限扩大,传播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作品稳步精当,风格清新,行句干净,且有踢踏之感。作品构思精妙,以梦引入,梦醒游园,游园之后沉思,找到自己的文学之园,逻辑严密,表达精致。作者不满足于游记的简单移步换景介绍,而是深度挖掘,找到陶村的文化内涵和启迪,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享受。语言精美,显示出驾驭文学的良好素养。【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811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10 07:35:25
  这篇散文以梦开篇引人入胜,写安徽陶村如现实桃花源。作者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构思精妙,语言精美。从梦到游到思,不简单移步换景,给读者丰富审美体验,展现良好文学素养,彰显中国文化精髓。 问候雪胎梅骨老师,顺祝夏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10 16:22:17
  深谢滴善斋老师的到访和美评,谬赞之语权当鼓励了。守拙园真得很美,一次终身难忘的“梦幻之旅”。那里,不仅展现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理想,还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风格,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在这里,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领略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让我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尽享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如果龙老师能再次光临黄山,一定要到黟县的守拙园去看一看。问好龙老师,祝创作愉快,秋日美好!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10 08:19:35
  苏州有拙政园,一个“拙”字,透着谦逊和淳朴,是智慧的创造。安徽有陶村,陶村有守拙园,守住自己的历史,创造新的风景,这种问候传承精神就是时代的精神。梅骨老师的文章,写得简约精粹,驾驭从容,写出了水平。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进入创作高峰期。遥握,问候秋祺!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10 16:00:11
  怀才老师精准、精彩、深邃的解读和美评,还有那化腐成奇的点睛之笔,让我的拙作蓬荜生辉,非常感谢,感恩遇见。守拙园确实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去过的人都说比宏村美。以梦境切入,是汤显祖那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经典名句的启发。汤先生的《牡丹亭》有“游园惊梦” 我有“游园梦幻之旅”,亦真亦幻,如醉如痴。在陶醉于复活的“桃花源里人家”的同时,想到了我们东篱社团的宗旨:搭建一处桃花源的文学社团。“古有东篱采菊的陶渊明,今有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于是一切就顺理成章了,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老师的拔高之语,是鼓励,也是鞭策,梅骨汗颜,再次感谢怀才老师。最后,我用守拙园聚贤堂内的“有佳书读胜看花,得好友来如对月”的楹联,与所有的“篱友”共勉!祝怀才老师身体健康,永保创作巅峰。遥握,秋祺!
3 楼        文友:简柔        2024-08-10 10:17:03
  随着梅骨老师美好的文字漫步守拙园,有穿越时空之感,清幽袭人。守拙园,守住的不仅是陶渊明的文化风度和风骨铮铮,还有设计者胡中权的创作精神。徽州人的情怀铸就了这个桃花源般的守拙园。
回复3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10 17:08:28
  深谢简柔老师的到访和美评,你的美文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超级喜欢。确如女神所说“漫步守拙园,有穿越时空之感”,如梦如幻,清幽袭人。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一身傲骨和以拙立身,以拙求进的那份质朴和纯真,恰恰是当前的人们所缺少的。如果没有读过陶公的《桃花源记》,我不会对他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心生向往;如果不亲身来到守拙园,不体验一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我也许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远离世俗,安心隐居的淡泊心境。是啊!让“世外桃源”的绝美意境复活人间的胡中权,那份热爱家乡,再创辉煌的开创精神,我们不能忘记。再次感谢简柔老师。祝青春永驻,秋日安好!
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8-10 10:33:35
  以梦的方式引出描述对象,很新颖,文学的桃花源在东篱,陶渊明的桃花源就在梅骨大哥的心中,饱含对东篱的热爱,对文学的缱卷,诗意的表达,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候梅骨大哥,佳作频频,秋祺!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4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10 17:32:29
  深谢本家小妹的精彩点评和鼓励,过奖了。是啊!“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半天的游园梦幻之旅,很快就结束了,虽然带不走一片云彩,也带不走一块砖瓦,我确实把亦真亦幻,美轮美奂的“桃花源”放在了我的心里。把文学的“桃花源”放在东篱,把人生的“水云间”置于江山,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兄妹齐舞,筑梦东篱。问好、敬茶,送花花!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8-10 13:48:42
  写得多么好的文章啊,如诗如画的语言真叫人沉醉!文章尽显深厚的文化功底!大赞,遥握问候,谨祝秋安!
回复5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10 19:46:03
  万分感谢女神社长的美评和谬赞,鼓励我收了,这些拔高的赞语用来赞美咱东篱的女神吧。我和湘莉老师、怀才老师可是老朋友了,一直都想当“逃兵”,可总也做不到“断舍离”,从柳岸到浪花,从浪花到东篱,就这么傻傻地跟着,这已经不只是缘分了吧。湘莉老师的文字越来越厚重,越来越大气,令我拍案叫绝。这次为期一周“寻根铸魂黄山行”,对我的创作影响太大了。离开守拙园的那一刻,就是“如果心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的感觉。就像怀才老师在编按里说的那样,“把文学的桃花源放在东篱,把人生的水云间置于江山”。我也把这句话送给湘莉老师,我们共同努力。忽然,又想到了我的那篇“江山有约,我们风雨同行”。重温誓言,风雨同舟。问好、敬茶,送花花!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10 14:23:46
  很欣赏老师关于守拙园的理解,即“守拙园”就是守住纯真和质朴之心的文化公园。文章有一个梦幻的开头,也有一个扎实漂亮的结尾,过程更是叙述从容,内容厚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陶渊明。好文章,拜读学习,秋安,吉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10 20:05:05
  深谢韩格社长的到访和美评,拔高的赞语让我汗流浃背。东篱成立以来,我一直都在拖东篱的后退,直到今年六月份才有拙作产生。韩老师对东篱的默默奉献,梅骨都看在眼里。东篱之所以蒸蒸日上,红红火火,都是韩老师、怀才老师和湘莉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结果。向你们学习,多写文,写好文,以报答怀才老师的知遇之恩和老师们的一如既往的鼓励。邀握,秋祺!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8-10 16:48:14
  守拙园,守住返璞归真的本心,守住内心的祥和宁静,不为外在所困,不为俗尘所扰。现实版的桃花源,美轮美奂!作者信步所至,满眼是诗,满心是画,沦陷在如梦如幻的境界里不能自拔。好文,辞藻唯美,诗句穿插始末,平添了无尽的情趣。赞叹文笔,问候梅骨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10 21:12:55
  深谢莲香老师的到访和如诗如画的美评。说得多好啊!“守住返璞归真的本心,守住内心的祥和和宁静,不为外在所困,不为俗尘所扰”。如果没读过陶公的《桃花源记》,我就不会对他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心生向往;如果我不亲身来到守拙园,不体验一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也许我就无法真正理解远离世俗,安心隐居的淡泊心境。把文学的桃花源放在东篱,把人生的水云间置于江山,我们共勉。问候、敬茶,送花花。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10 17:51:49
  老师的语言文字很优美,文字引经据典,很有说服力,将守拙园,将陶渊明的桃花源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向往。更值得学习的是,文章的引申义非常妙,点赞学习,问候老师,祝老师吉祥!
回复8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10 21:31:39
  谢谢草儿老师的赞誉和美评。草儿老师很勤奋,向你学习!
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13 17:54:41
  祝贺梅骨老师的征文摘精!
怀才抱器
回复9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13 18:09:16
  谢谢怀才老师,老师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笔。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