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新桃花源记(散文)
昨夜我做了一个桃花源的梦,梦见中学的语文老师把我从座位上叫起来,要求我背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老师,桃花源我去过,还见到了陶渊明呢。
老师一脸诧异。
如果你不相信,我马上带你去,去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花源里人家”。
忽然醒来,梦中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还原所见,觉得应该是守拙园,一个现实世界里的“桃花源”,真的是亦梦亦幻。
一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戏剧家汤显祖也在有梦无梦上兜圈子。
在黄山市黟县的古徽州地区,我走进了一座古朴、宁静的古村落——赤岭村(又名陶村),那里的“守拙园”景区,再现了陶渊明笔下恬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和《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生活场景,诠释和传承了桃花源文化的深厚内涵。
守拙园,得名于陶渊明的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拙”的原本含义是笨拙、不灵巧,“守拙”在这里是守正不阿的意思,也有质朴的内涵,引申为自由。按照我的理解,“守拙园”就是守住纯真和质朴之心的文化公园,这个名字,反映出村民的朴素生活理念,如果简单地那诗意来解释,我倒觉得有些肤浅了。
距离守拙园停车场不远,就是巍峨壮观的钟毓秀牌坊,这是守拙园的大门。举目仰望,门楣上“守拙园”三个大字古朴遒劲,犹如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一身傲骨。我仿佛看见以拙立身,以拙求进,坚守纯真本性的陶公,穿越了历史的天空,正昂然向我们翩翩而来。陶公“守拙”归田园,莫非就是这里?不要怀疑和考证地点,中国文化的普世意义非常强大。
一个创造文化的名人,永远是活着的,特别是在当下,人们热衷于建设美丽乡村,那些风景塑造者,就成了新风景的灵魂。重塑一个灵魂,才是风景的意义。
如果没有读过陶公的《桃花源记》,你就不会对他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心生向往;如果不亲身来到守拙园,不体验一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也许就无法真正理解远离世俗,安心隐居的淡泊心境。这个景点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提醒我们,在喧嚣的尘世里,总要找到心的安顿。
一个拥有千年厚重历史的古村落,没有宏村的繁华喧嚣,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如织,只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羁鸟眷恋的旧林、游鱼嬉戏的故渊、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以及静谧的山水和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
穿过这座牌坊,我就走进了守拙园,走进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世界,走进了一处真正的世外桃源。我突然感到,梦幻和现实,竟然是一步之遥!有时候苦苦寻觅,难以找到,而怀着一颗无得的心,可能风景就入怀,这是我初见守拙园的第一感觉。
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扇形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桃花源记》的全文。青色的石碑、鲜红的碑文,耳熟能详的内容,一股亲切感涌上我的心头,仿佛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故人。太有必要了,这篇文章就是守拙园的主题表达。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乐夕亭。“乐夕”二字,既有祝福晚年生活幸福安乐的美好寓意,又有“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浪漫诗意,一语双关,相得益彰,让人瞬间进入了陶公那“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意境。热爱生活的人,对每一时的风景,都应该有惊心动魄的惊艳感。就像陶公那样,一个早晨,一个傍晚,都是风景。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切都是《桃花源记》的布局啊,一汪天池明镜般朴面而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此湖也因此得名“故渊”。湖水清澈透明,远山古村映照,真想化作自由自在的池鱼,游荡于故渊之中,褪尽尘世的负累与铅华,尽享“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山林野趣。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看到湖泊很多,原来的水库被改造,赋予诗意的名字,这就是对风景的诗意态度。我非常赞赏。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曾写道“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守拙园内的五柳堂前也有站立着五棵柳树,为世人还原了五柳先生的不屈风骨。“万条垂下”的“绿丝绦”随风飘荡,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笔下那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的五柳先生。五棵树,一个人,陶渊明的独特的存在。
陶渊明作为一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后代的教育十分重视。培兰家塾就是陶氏后人专门读书学习的地方,这是陶氏家族长久兴盛和兴旺发达的命脉所在。斑驳的墙壁、陈旧的书桌,似乎远远地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也让人产生了时空交错的幻觉,于是陶公那“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谆谆教导,仿佛又一次在我的耳边响起。陶公留给后世的东西还在,多少人走到这里,都可以唤起读书的曾经记忆,那些少年学子,看到这处私塾,一定在内心激起发奋的力量。
聚贤堂内,“有佳书读胜看花,得好友来如对月”的楹联让我若有所思。读书、论道、望月、看花……这才是真正陶冶情操的修身养性。
陶氏宗祠的显著位置是陶渊明先生的坐像,从容淡定、悠然自得,先生就这样淡然端坐,一坐千年,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梦,在古人笔下本来就带着诗意,甚至以“蝶梦”称之,守拙园,就是把一个个梦境做了诗意的还原。说梦又不是梦,一切都是真实的。
三
穿过一道长廊,一面镶嵌有100多块石匾的文化墙伫立眼前。这些牌匾基本涵盖了楷、行、草、隶、篆等所有字体。据说,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全部认全牌匾上的字。有的人不信,非要前来一探究竟,然而,即使在这面墙前,站了许久,也不得不弯腰低头,羞愧而回。因此,文化墙又被戏称为“弯腰墙”。在文化面前,我们永远没有权利和资格说我全能,这是多么朴素的教育啊,不说一句话,却响着提醒之声。
弯腰墙的一角供有土地神,而再转过去就是陶氏祖坟茔,背山面水,有抱有靠,庇佑来陶氏家族千年以来的发展与传承。
五柳堂后面还建有一个观景阁,这是守拙园的最高点,可以俯瞰守拙园的全景,只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远处矗立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妄言木塔”。
一块石刻,一个故事;一方门额,一段历史。有诗赞曰:“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难道这真的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吗?是的。只有今天,在文化盛世,人们才有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重建,这也是留给我们的后人的宝贵遗产。
四
守拙园景区的全称是“陶渊明故居·守拙园”,位于黄山市黟县的赤岭村。黟县名村辈出,家喻户晓的宏村和西递都在黟县,很多人只知道宏村和西递,而不识赤岭,但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赤岭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村落,当地流传着“金赤岭,银古筑,铜关麓”的歌谣。
守拙园虽然是一个新建的景点,采用的却是异地搬迁的保护利用模式,但它的复原达到了极致的水平。
赤岭村在经过了太平天国战乱等多次劫难之后,很多古民居都破烂不堪,而村民们也无力维修和保护,于是采取了异地搬迁、集中修缮、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展示。
汪导给我们介绍说,打造陶渊明故居·守拙园景区的人叫胡中权,曾是安徽黟县碧阳镇南门村的一名普通木工,后来从事专业的室内置景工作,他长期和张艺谋、李安、冯小刚等著名导演进行合作,是国内赫赫有名的置景师。他要把自己的一身技艺留给家乡的风景建设。他说,不然就找不到我的存在。
凭着对“桃花源文化”的钻研、对徽文化的痴迷和对家乡的挚爱,胡中权规划设计的陶渊明故居(守拙园)项目,成为“文化落地”的标杆工程,引领了徽州大地旅游经济的腾飞。
守拙园不仅展现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理想,还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风格,成为了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和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体验了回归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守拙园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地。陶村虽然并不是陶渊明的故乡,但确实是陶渊明次子的后裔陶庚四的迁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保存了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陶家池塘、陶岭古栈道、陶氏宗祠等等。其实,这一点并不重要了,桃花源是中国人心中的永远图景,在什么地方再造,都是成立的。祖国的山水,何处不桃源!
守拙园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的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它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和内心的宁静。五柳堂那左瓶右镜,中间座钟的摆设,不正寓意着钟(终)身瓶(平)镜(静)吗?
离开了守拙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带不走一片砖瓦,但我的灵魂却洗了一个澡。通过与陶公隔空“对话”,更深刻地理解了桃花源文化的深刻内涵。
“只要心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痴迷于形式上的桃源和云水,需要时间和体力,我退休了,精神上急需找到自己的灵魂安居地,于是我也寻寻觅觅找到了江山文学这处文学的桃花源。我的“桃花源”在东篱,我的“水云间”在江山,我要躬耕的不是“垄亩”,是我心灵的“精神家园”。
梦醒来,往往带着失落,难以还原梦境。我无失落,寄梦文学的桃花源。先为这个梦学做一篇新桃花源记吧。
2024年8月1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