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和子四珍(散文)
一
我写“和子四珍”,永新人看了会笑话。离开永新差不多十年之久,可依然念念不忘,每年,必须托朋友托邻居捎上三斤五斤,或褒鸡汤鸭汤,或直接冲泡开水喝,以解口腹之欲。
和子四珍,即酱姜、酱萝卜、蜜茄和橙皮。那年,我有孕在身,妊娠反应极其强烈,每天胃里翻江倒海,吃啥吐啥,伴随高烧头晕,去了几次医院,中医西医都不见效。有医生说继续这样下去,胎儿会保不住的。我的老母亲百般为难,没了办法,只好暗地垂泪。邻居娟婶得知情况,拿来酱姜、酱萝卜、橙皮和蜜茄送于我。告诉我如何食用。我见之,除了橙皮外,其它三样全是黑乎乎的,外面裹着沙样的东西,看着很不舒服。我心想,这管用吗?
娟婶似乎看出我的心事,打趣地说,别看长得丑,作用可不小。她告诉我,外面裹着的东西叫“起霜”,是生物酶糖,起霜越厚,证明质地越好。她一边说着,一边自作主张倒来开水为我冲泡了一块酱姜。她端到床边,示意我喝下,说喝完头就不晕了。还说用酱萝卜下饭,保你不吐。我半信半疑,带着试试看的态度呡了一口。还别说,换平时,不要说呡,就是闻到气味,便会立马呕吐不止,可这次不但没有呕吐,反而品出了淡淡的香味和甜味。她临走时,还交代我,早晨吃酱姜,晚上吃酱萝卜,蜜茄和橙皮想啥时吃就啥时吃。你尽管吃,管够。说完,她露出太阳般的笑,留给我爽朗温暖的背影。我真没想到,果真应了娟婶的话,我用酱萝卜下饭,止住了吐。不出几日,我高烧退去,头也不晕,脸上有了起色。如果不是我亲身经历,我真不敢相信,这和子四珍有着如此良好的疗效。
土办法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就像李时珍尝百草,是经验得来。中华医药文化本就将药食同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
说和子四珍,先得说酱。“酱”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孔子曾在《论语•乡党》提到,“不得其酱,不食”。东汉尚书崔寔在《四民月令》写下,“至六月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可以作鱼酱。正月,可作诸酱、肉酱、清酱……”可见,在“钻木取火”的年代,我们先民就有了宝贵的生活智慧与经验。而永新人民制作酱料,有着独特的方法。一般会选择七夕节那天晒酱。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这一天,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象征着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选择这一天,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尤其是如果这家要嫁女儿,做这件事情几乎到了“信仰”的态度。一般会在七夕节前算好日子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先浸泡糯米,蒸熟成饭,用木抽屉装好摊开,厚度约一寸左右,冷却后关好抽屉待发酵,待到七夕那天已经长出了合适的酶菌,取出倒入酱钵中,加入清水,轻轻搅拌,放在房顶或院墙上曝晒,在曝晒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一般会给酱钵支上“蚊帐”,以防飞虫降落。曝晒七天后,之前的糯米饭早已蝶变成浓香清甜的酱了。那几天,总有蜜蜂蝴蝶在蚊帐周围翩飞。这蜜蜂蝴蝶怎么不去果园里,不去菜花地呢,而守着酱钵起舞。哦,那是酱钵装满了香气和甜味,错把此处当果园花园。此时,主人会把之前备好的生姜去皮冼净焯水,让太阳收去表面水分,放入酱中,再曝晒七天。同样,在曝晒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翻动,让姜均匀吸收酱味。最后用温开水洗去酱,再晒干水分,封存陶罐中。入罐七天后,重新倒出翻晒至热,趁热收入罐内。如此连续三次翻晒,方可入罐,算是完成整个酱晒过程。月余即起霜。在这酱晒的过程,主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着每一个环节,不知是生怕出错,还是对自然天地或对日子的敬畏?我想,应该都有。
制作酱萝卜与制作酱姜过程是一样的,只是把姜换成腌制的萝卜。酱姜和酱萝卜可以同时煲鱼汤,也可炖鸭汤炖鸡汤,不仅去腥,还可调味。那滋味,喝了,你准说再来一碗。
那年,由于爱上,自己学着做,拿去给娟婶尝尝。她跟我说,你这样的手艺,能把永新人给气死。说完,她每年都帮忙做上几斤。还真是,有些东西确实需要功夫,更需要时间的沉淀,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包括我们写文,更是。
三
蜜茄,我开始根本不知是茄子,我以为是果脯。娟婶告诉我,茄子最好用外皮是白色的品种,那样药用价值更高。同样,选择在七夕节晒制更好。拿来竹签,在茄子上扎满洞眼,在锅内水煮至沸捞出,洗净挤干,拌入白糖,若拌入蜂蜜,效果更佳,之后曝晒。晒干又蒸。蒸湿又晒,反复九次,方可入坛。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九蒸九晒。我曾经问娟婶,娟婶也说不出什么,只告诉我,她祖上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为这事,我还专门问了“度娘”,原来茄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份,九蒸九晒能将这些营养成份浓缩,吃了以后起到补气养血之作用,更能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系统。娟婶还特意告诉我,若是白茄子制作的,对小孩流鼻血有着一定疗效。那年,我小姨家的女儿老是流鼻血,我为她捎了去。不日,小姨打来电话,告诉我吃后果真没流鼻血。从她的话语中,我感觉到了她的欣喜与感恩。
说句心里话,小姨感恩我,我更感恩娟婶,感恩先民的劳动结晶和生活智慧。
制作橙皮相对以上三种工艺要简单,一般在橙子(柚子)长到成年人拳头大小便采下,切成半月状的薄片,与铜器一起煮。我曾经问过,为啥要放入铜器。答曰为了使“肉”白皮青。煮十多分钟捞出,在水中反复冲洗拧干,拌上白糖晒干。也有人会在橙皮上雕刻各种图案,如花鸟鱼虫。若技艺好的,令人惊艳,有时会舍不得入囗,拿着反复欣赏,情不自禁来一句冰雪聪明的一个可人儿。真叫人牵肠挂肚。
那年,我学着做橙皮,找不到铜器,母亲为了支持我,撬掉了木箱上的锁环。事后,我拿给外婆尝尝。外婆那时正犯恶疾,加上没几颗牙了,对食物没了兴致,可那次另外,外婆用牙槽磨了好几片,不住点头微笑。我喜欢外婆,我更喜欢外婆微笑的样子。那时,我心里有欢喜的花在开,感觉太阳暖暖地照着。
四
要说和子四珍,话题必须回到唐代说许和子。
许和子自幼聪明,能歌善舞,在唐开元年间被选入宫献艺。因为不舍家乡,便携带了家乡的土特产——酱姜、酱萝卜、蜜茄和橙皮,思念家乡时,便拿出瞧瞧或嚼之,以慰思乡之苦。某日,杨贵妃犯头疾,太医使用多种方法,仍不见其效。许和子得知,将酱姜焐热,切片,贴与杨贵妃头部,再用酱萝卜冲泡开水让其服下。不久,杨贵妃的头疾得以好转,皇上大喜下旨,将许和子带入宫中的土特产封为朝廷贡品,赐名“和子四珍”。那一下子,轰动了全国,我想,彼时,许和子,还有永新人民一定有一种明媚在心头。可提起许和子,我还是很伤感的,许和子并没有过上风光的日子,而是迎来了“安史之乱”,唐宫不再华夜笙歌,宫中之人纷纷逃命,许和子同样难逃战乱之苦。是时代成就了她,也是时代让她饱受苦难。她从人人追捧的歌星沦落为四处漂泊流浪的歌妓,最后惨死在孤舟之上。可以说,不管任何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紧密相联,不管古代还是现代。我庆幸我生活在新中国的怀抱里。
据说永新人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几个酱钵,缸多钵多,说明家底子厚。甚至问那家做的“四珍”是否地道,说明那家人是否能干。这也许是笑谈,但足见永新人对和子四珍的重视。说对和子四珍的重视,不如说对日子的虔诚。
七夕了,我想酱姜、酱萝卜、陈皮、蜜茄了,更想永新的娟婶,我拨通电话,问娟婶要,她肯定还是说“管够!”这话,简单,但我感觉那是世上最暖、最美的音符。
现在想想,我最仰慕的吃食,要数和子四珍,面对日子里的暖与好,一点一点由口入心,只有敬重,不敢轻慢。